郭志文
根據(jù)生長發(fā)育所需溫度范圍及是否有運動力,可將氣單胞菌屬的細菌分為兩大類:其一為嗜溫有動力氣單胞菌,其二為嗜冷無動力氣單胞菌;其中運動性氣單胞菌構成淡水魚類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它們中的某些種常引起淡水養(yǎng)殖魚類病害;非運動性氣單胞菌主要是鮭、鱒類的病原菌。到目前為止,對氣單胞菌的分類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
氣單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普遍存在于淡水(江河、湖泊、池塘等)、污水、土壤中,以及供水系統(tǒng)、食品及人和動物糞便中。環(huán)境中氣單胞菌的檢出率為16.07%,醫(yī)院污水中的檢出率為28.89%(劉軍,2002)。氣單胞菌有致病性或非致病性菌株之分,致病性氣單胞菌可感染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動物等。
1.毒力因子:外毒素、蛋白酶、S層、菌毛及外膜蛋白。
2.致病機制:
年份 文獻 生長特性 種 亞種嗜水氣單胞菌嗜水亞種 1嗜水氣單胞菌無氣亞種 2嗜水氣單胞菌解朊亞種 3斑點氣單胞菌 斑點氣單胞菌豚鼠亞種 4斑點氣單胞菌斑點亞種 5嗜水氣單胞菌嗜溫有動力1974伯杰氏鑒定細菌學手冊(8版)殺鮭氣單胞菌殺鮭亞種 6殺鮭氣單胞菌無色亞種 7殺鮭氣單胞菌殺日本鮭亞種 8嗜冷無動力 殺鮭氣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群嗜水氣單胞菌 1殺鮭氣單胞菌動力生物群 2溫和氣單胞菌群溫和氣單胞菌 3維氏氣單胞菌 4嗜溫有動力豚鼠氣單胞菌群1994伯杰氏鑒定細菌學手冊(9版)豚鼠氣單胞菌,命名與斑點氣單胞菌有爭議 5嗜泉氣單胞菌 6中間氣單胞菌 7舒氏氣單胞菌 8殺鮭氣單胞菌殺鮭亞種 9殺鮭氣單胞菌無色亞種 10殺鮭氣單胞菌殺日本鮭亞種 11殺鮭氣單胞菌史氏亞種 12嗜冷無動力 殺鮭氣單胞菌
運動性氣單胞菌的致病過程包括粘附、侵襲、體內增殖及產生毒素等系列過程,而這些過程又與與細菌產生的各種致病因子有關。氣單胞菌首先通過菌毛粘附于感染部位(腸道、傷口、鰓)的細胞,并在S層、外膜蛋白的協(xié)同下更一步增加其粘附力。細菌在感染部位局部增殖,此時蛋白酶可降解粘附部位的蛋白質,為細菌提供必須的營養(yǎng),并造成感染部位的局部損傷,如皮膚潰瘍及腸炎等。毒力很強的菌株,則可從局部感染的部位擴散到全身組織器官,S層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它不僅具有抗補體與抗機體蛋白酶活性,而且可介導細菌內化入胞;而蛋白酶除可滅活補體外,尚可激活宿主的凝血機制,使細菌被凝血塊包埋而不被機體免疫機制識破。細菌隨血流擴散到達肝、脾、腎等靶器官后,就在其中大量繁殖。增殖速度對細菌致病性極為重要,細菌若增殖很快,就不易被機體免疫機制清除而能在體內生存,此時細菌需要大量的營養(yǎng),除蛋白酶降解組織提供氨基酸外,鐵是細菌增殖必不可少的成分。細菌除利用載鐵體來強奪機體轉鐵蛋白及乳鐵蛋白中的鐵外,還產生大量的外毒素破壞機體的紅細胞,以釋放血紅素為細菌提供更多的鐵,而毒素又需細菌胞外蛋白激活。隨著細菌在體內的大量增殖,蛋白酶和外毒素大量產生,直接破壞宿主的組織結構與功能。(陳懷青等)。
氣單胞菌致病機制是產生腸毒素、溶血素和細胞毒素。從食品及環(huán)境中分離的氣單胞菌29.4%產生腸毒素、43.1%產生溶血素、89%產生細胞毒素,溫和氣單胞菌和維氏氣單胞菌比其它細菌產生更多的腸毒素和溶血素,維氏氣單胞菌和殺鮭氣單胞菌可產生細胞游離性溶血素(曲芬,2006)。
3.關于條件致病菌:
某些細菌的致病性不確定,習慣上稱為條件致病菌,將是否致病歸結為外環(huán)境條件,其實反映細菌致病力的本質是致病因子。致病因子有多種,如外毒素、胞外酶、粘附素、侵襲素等,但它們可分為二大類,一類本身有致病作用,如嗜水氣單胞菌的HEC毒素;另一類與細菌的粘附、侵入機體有關(陸承平等)。
①原發(fā)感染。
②繼發(fā)感染。在水產養(yǎng)殖動物感染了某種病原菌(單純感染)或某幾種病原菌(混合感染)之后,常常在機體抵抗力減弱的情況下,又有另外的某種或某幾種病原菌侵入或原存在于機體(體表、消化道內或鰓表面等)的某種細菌所感染,被稱為繼發(fā)感染。
4.感染方式:
①單純感染。僅是由某一種病原細菌所引起的感染稱為單純感染。
②混合感染。由二種及其以上的病原細菌同時參與的感染稱為混合感染。
A、細菌的混合感染
B、細菌與病毒混合感染
C、細菌與寄生蟲混合感染
各種淡水魚均感染運動性氣單胞菌而發(fā)病,臨床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除慢性感染表現(xiàn)為皮膚潰瘍外,更多的是急性或亞急性感染,主要表現(xiàn)為以全身出血為主要特征的敗血癥。此外若抗病力較弱,感染了強毒株,則不表現(xiàn)為任何癥狀而猝死(陳懷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