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良,陳小榮,葉珍林,梁衛(wèi)青,張宏建,浦錦寶**
(1.浙江風陽山-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百山祖管理處,浙江 慶元 323800;2.浙江省中醫(yī)藥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7)
百山祖自然保護區(qū)位于浙江省慶元縣境內(nèi),是浙江鳳陽山-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10 880.1 hm2[1]。山體屬洞宮山系,由福建武夷山脈向東伸展而成,最高峰百山祖的海拔為1 856.7 m,被譽為“百山之祖”,是浙江第二高峰。區(qū)內(nèi)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屬“南嶺閩甌中亞熱帶”氣候區(qū),特點為霧日多,雨水充沛,相對濕度大。百山祖保護區(qū)內(nèi)森林植被保護較好,林下腐木較多,枯枝落葉較厚,為大型真菌的生長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大型真菌作為多樣性極為豐富的生物類群,具有非常重要的經(jīng)濟、極高的研究和開發(fā)利用價值,但目前在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對大型真菌的調(diào)查不夠全面,大量的大型真菌資源有待發(fā)現(xiàn)和開發(fā)。因此,該調(diào)查研究不僅能豐富大型真菌生物多樣性內(nèi)容,還有助于發(fā)現(xiàn)、開發(fā)和合理利用野生真菌資源,促進人類和自然生態(tài)的和諧統(tǒng)一。
數(shù)碼相機、電子顯微、GPS記錄儀、放大鏡、補光燈、烘干器、枝剪、鏟子、刨根器、平底背筐、野外記錄本、信封、毛刷、卷尺、懸掛標簽、硫酸鋅、甲醛。
1.2.1 制定方案
按地域分布,選定5條主要路線,分別為:茶木淤、主峰北坡、主峰、出水岙一帶;百瀑溝、車根、半坑一帶;三井溪、栗垟、十九源一帶;上下湖、黃皮、云梯嶺一帶;五嶺坑一帶。
1.2.2 采集鑒定
盡量選擇完整、無腐爛、無蟲咬的真菌。
地生真菌采集:采集時用手輕輕捏住菌柄基部,緩慢將菌體旋轉(zhuǎn)一周,然后拔出,盡量帶出地下部分,抖掉泥土,采集時注意保持菌體的完整性,不要損傷任何部分,以免給鑒定帶來困難。有些菌類的菌柄在土中埋得較深,需要借用工具采挖,有些傘菌菌柄的基部,盤菌和腹菌的基部,會有菌索伸入土中,采集時注意要一起采集。
木生真菌采集:可使用短刨根器和手鋸??葜ι系臉吮究捎眯拗舨杉?。為使標本不受損傷,采集時需做臨時處理,如采集肉質(zhì)、蠟質(zhì)、膠質(zhì)標本,可放入漏斗形紙袋中,菌柄向下,放入號牌,包好后放入平底筐中。若是脆弱或珍貴的標本,可直接放入盒中,四周用潔凈的植物填充,以免磨損標本。若采到寄生菌時,需將寄主一起采回,一同放入盒中。木質(zhì)、木栓質(zhì)、革質(zhì)標本,可直接分種裝入塑料袋內(nèi),每種標本袋內(nèi)要裝入號牌。
室內(nèi)鑒定時,詳細整理編號,對樣本繼續(xù)進行外觀性狀和顯微特征的觀察。最后查閱相關(guān)文獻,綜合進行分類鑒定[2-3]。
1.2.3 標本制作
野外采集的標本采集當天進行整理,將肉質(zhì)、脆弱、含水多、速腐蝕性、易變色、蓋面粘或小型標本歸為一類;肉厚、致密、堅實、含水少、慢腐蝕性標本歸為一類;一年生多孔菌科的革質(zhì)、半革質(zhì)、纖維質(zhì)不易腐性標本歸一類;木質(zhì)、木栓質(zhì)的多孔菌標本歸為一類。標本分類完成后,根據(jù)標本質(zhì)地決定其處理、制作和保存方法。真菌標本可分為外形和剖面標本、孢子印制取、干標本和浸制標本4類。
外形和剖面標本制作:適用于肉質(zhì)類真菌標本制作。首先取1張稍厚白紙,在紙上涂1層15%的動物膠液,待其干燥。然后將標本縱切為兩半,將其中一半菌蓋和菌柄內(nèi)的菌肉挖掉,另一半沿縱軸切成薄片,該薄片應(yīng)完整地展示出真菌的各部位。再將薄片放在涂有動物膠的紙上,上面覆蓋紗布,壓制,使切成薄片的標本粘貼在紙上,干燥后不卷縮。當薄片完全干燥后,貼于臺紙上。
孢子印制作:可制作孢子印的菌類,大多屬于擔子菌。當擔子果成熟、菌蓋張開時,擔孢子從菌褶上散落下來,用特別準備的紙接取,稱粘在紙上的孢子為孢子印。由于孢子形態(tài)、顏色、菌蓋大小、菌褶密度不同,孢子印也不同。所以,孢子印可以作為標本鑒定的依據(jù)之一。制取孢子印時,先將鐵絲制成比菌蓋稍大的圓圈,鐵絲一端彎向圓圈中央,其末端在中央向上彎曲成短柱狀;其次準備接取孢子的紙,即將稍厚的白紙涂上15%的動物膠或蛋清,待干后即可使用。整理標本時,選出制取孢子印的標本。
干制標本制作:木質(zhì)、木栓質(zhì)、革質(zhì)、半肉質(zhì)及其他含水較少、不易腐爛的菌類均可制成干標本。即將標本放在通風處風干或放在日光下曬干,標本干后放入紙盒內(nèi),加上樟腦粉,用以防潮和防除害蟲。標本盒上貼標簽,以便查找。寄生或病害標本,可用蠟葉標本的壓制方法制作。
浸制標本制作:野外采集大量標本,臨時處理,一般用5%甲醛液浸泡即可。長期保存需要換成保存液,一般保存液使用硫酸鋅-甲醛溶液(甲醛10 mL、硫酸鋅25 g、水1 000 mL),為防止標本起浮移動,可以將標本縛在玻片上然后浸漬。
百山祖自然保護區(qū)食用真菌類群統(tǒng)計的具體結(jié)果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百山祖自然保護區(qū)已知野生食用菌物種非常豐富。據(jù)統(tǒng)計,食用真菌共有181種,占總種數(shù)的45.48%,隸屬于40個科,其中有71種藥食兩用的大型真菌,同時還有15種據(jù)記載食后會有不同程度毒副反應(yīng)的種類,食用真菌多隸屬于紅菇科 (Russulaceae)和牛肝菌科 (Boletaceae)。
表1 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食用真菌類群統(tǒng)計表Tab.1 Total number of edible fungus in Baishanz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百山祖自然保護區(qū)藥用真菌類群統(tǒng)計的具體結(jié)果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百山祖自然保護區(qū)已知野生藥用真菌物種非常豐富。經(jīng)統(tǒng)計,藥用真菌共有127種,占總種數(shù)的31.91%,隸屬于39個科,包括73種食用菌和18種毒菌,其中具抗腫瘤作用的有84種,治療腰膝酸軟的有12種,增強免疫、抗菌、止血的有8種,消炎、助消化的有7種,潤肺的有6種,其余一些為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luò)、護肝、抗?jié)裾钭饔玫恼婢?。藥用真菌多隸屬于紅菇科(Russul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和靈芝科(Ganodermataceae)。
百山祖自然保護區(qū)有毒真菌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百山祖自然保護區(qū)有毒真菌共有72種,占總種數(shù)的18.09%,隸屬于19個科,其中包括16種藥用菌、15種局部地區(qū)有食用習慣的真菌和7種藥食兩用的真菌。統(tǒng)計表明,有毒真菌主要隸屬于鵝膏菌科(Amanit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和紅菇科(Russulaceae)中,毒素物質(zhì)主要為毒蠅堿、毒肽、鵝膏毒素等。
浙江省內(nèi)新記錄種共73種,隸屬25科38屬,具體名錄如下:橘色小雙孢盤菌(Bisporella citrina)、盤狀馬鞍菌(Helvella pezizoides)、黏蓋花褶傘(Panaeolus semiovatus)、細褐鱗蘑菇 (Agaricus moelleri)、假根蘑菇(Agaricus radicatus)、紫紅蘑菇(Agaricus subrutilescens)、貂皮環(huán)柄菇 (Lepiota erminea)、白黃鵝膏 (Amanita alboflavescens)、雀斑鱗鵝膏(Amanita avellaneosquamosa)、淡橄欖色鵝膏(Amanita cf.similis)、大蓋灰鱗鵝膏 (Amanita cinereopannosa)、灰蓋杵柄鵝膏(Amanita citrina var.grisea)、致命鵝膏 (Amanita exitialis)、灰疣鵝膏(Amanita griseoverrucosa)、粉褶鵝膏 (Amanita incarnatifolia)、日本鵝膏(Amanita japonica)、蟹紅鵝膏(Amanita pallidocarnea)、假豹斑鵝膏(Amanita pseudopantherina)、暗蓋淡鱗鵝膏 (Amanita sepiacea)、殘托鵝膏有環(huán)變型(Amanita sychnopyramis f.subannulata)、褐黃鵝膏(Amanita umbrinolutea)、臧氏鵝膏(Amanita zangii)、堇紫珊瑚菌(Clavaria zollingeri)、紅擬鎖瑚菌(Clavulinopsis miyabeana)、孔策擬枝瑚菌(Ramariopsis kunzei)、亮色絲膜菌(Cortinarius claricolor)、棕絲膜菌 (Cortinarius cotoneus)、黃花絲膜菌 (Cortinarius crocolitus)、鱗絲膜菌(Cortinarius pholideus)、黃蠟傘(Hygrophorus lucorum)、單色蠟傘 (Hygrophorus unicolor)、蛋黃絲蓋傘(Inocybe lutea Kobayasi&Hongo)、乳白黃小皮傘(Marasmius bekolacongoli)、膜蓋小皮傘(Marasmius hymeniicephalus)、無柄小皮傘 (Marasmius neosessilis)、 紫條溝小皮傘 (Marasmius purpurreostriatus)、脆柄粉褶菌 (Entoloma fragilipes)、細毛柄丘傘(Entoloma hirtipes)、絹白粉褶菌(Entoloma sericellus)、近杯傘狀粉褶菌(Entoloma subclitocyboides)、茶褐粉褶菌 (Entoloma umbrinellus)、荷葉滑銹傘(Hebeloma sinuosum)、黏蓋環(huán)銹傘(Pholiota lubrica)、外溶亞臍菇 (Omphalina epichysium)、黑褐牛肝菌(Boletus badius)、褐蓋牛肝菌(Boletus brunneissimus)、褐點牛肝菌 (Boletus fuscopunctatus)、橙黃牛肝菌 (Boletus laetissimus)、污褐牛肝菌(Boletus variipes)、網(wǎng)壁圓花孢牛肝菌(Heimioporus japonicus)、玉紅牛肝菌 (Rubinoboletus balloui)、粗壯粉孢牛肝菌(Tylopilus valens)、褐金孢牛肝菌(Xanthoconium affine)、皺蓋牛肝菌(Xerocomus hortonii)、酒紅絨蓋牛肝菌(Xerocomus subpaludosus)、臧氏牛肝菌(Zangia roseolus)、昆明乳牛肝菌(Suillus kunmingensis)、葡萄色枝瑚菌(Ramaria botrytis)、深褐枝瑚菌(Ramaria fuscobrunnea)、紡錘爪鬼筆(Pseudocolus fusiformis)、白長齒耳(Mycoleptodonoides aitchisonii)、漆柄小孔菌(Microporus vernicipes)、絨柄香菇 (Panus similis)、擬地花 (Albatrellus ovinus)、潔粉孢菌 (Amylosporus campbellii)、乳黃色乳菇(Lactarius musteus)、窩柄黃乳菇 (Lactarius scrobiculatus)、斑蓋赭黃菇(Russula ballouii)、藍紫紅菇(Russula caerulea)、金絲血革菌 (Xylobolus spectabilis)、橙黃革菌 (Thelephora aurantiotincta)、帚狀革菌(Thelephora penicillata)、大鏈擔耳 (Sirobasidium magnum)。
表2 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藥用真菌統(tǒng)計表Tab.2 Total number of medicinal fungus in Baishanz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表3 百山祖國家自然保護區(qū)有毒真菌統(tǒng)計表Tab.3 Total number of toxic fungus in Baishanz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百山祖自然保護區(qū)已知食用菌物種非常豐富,共有180多種,多錄屬于紅菇科和牛肝菌科中,其中有部分為藥食兩用的大型真菌。食用真菌是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其子實體味道鮮美,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zhì)和膳食纖維,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等特點,是人類食物中不可缺少的綠色食品。食用菌產(chǎn)業(yè)已成為一些地區(qū)的支柱性產(chǎn)業(yè),是當?shù)剞r(nóng)民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為了讓更多鮮美的食用菌被消費者認識并接受,在浙江省內(nèi)新記錄的大型真菌中,有23種為食用菌,今后可在科研、產(chǎn)品質(zhì)量、深加工等領(lǐng)域?qū)ζ溥M行開發(fā)研究,將食用菌產(chǎn)業(yè)做大做強。
百山祖自然保護區(qū)藥用真菌共有120多種,多錄屬于紅菇科、多孔菌科和靈芝科中。藥用真菌所含的真菌多糖、多肽類以及其他含量極為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腫瘤、降血脂、增強免疫力等多種藥用功效[4-5],成為人類探索和發(fā)掘新藥源的重要領(lǐng)域之一。隨著有效成分及藥理作用逐漸得到闡明,對藥用真菌的醫(yī)療價值及保健作用的研究得到重視。在浙江省內(nèi)新記錄的大型真菌中,其中有1種為藥用真菌(堇紫珊瑚菌Clavaria zollingeri),今后需繼續(xù)加強藥用真菌的化學、藥理方面的研究,并不斷提高科研生產(chǎn)能力,使藥用真菌產(chǎn)業(yè)成為國家的朝陽產(chǎn)業(yè),更廣泛地應(yīng)用于醫(yī)療衛(wèi)生等人類健康領(lǐng)域。
百山祖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有毒真菌共有72種,主要錄屬于鵝膏菌科、牛肝菌科和紅菇科等,有毒真菌與野生食用菌的宏觀特征有時極其相似,因此在野外混生情況下容易混淆而造成采食者誤食中毒。我國每年仍有大量因誤食有毒真菌中毒乃至致死的事件發(fā)生[6-7]。在浙江省內(nèi)新記錄的大型真菌中,其中有13種為有毒真菌,需加強毒菌的知識宣傳和科學普及,時刻提醒人們野外采摘的蘑菇不能隨意食用。從食用的角度而言,大型有毒真菌是對人有害或不利的,但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有毒真菌內(nèi)含有許多活性物質(zhì)[8-9],這些活性物質(zhì)或許對人類生命科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應(yīng)用價值[10-11],可以作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德良.百山祖自然保護區(qū)志 [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5.
[2]林曉民,李振岐,等.中國菌物[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7.
[3]劉旭東.中國野生大型真菌彩色圖鑒[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2.
[4]戴玉成,楊祝良.中國藥用真菌名錄及部分名稱的修訂[J].菌物學報,2008,7(6):801-824.
[5]Dai YC,Yang ZL.A revised checklist of medicinal fungi in China[J].Mycosystema,2008,7(6):801-824.
[6]戴昌芳,辜少虹,張建鵬,等.一起食用混雜毒蘑菇豬肉湯引起中毒事件的調(diào)查及思考[J].中國食品衛(wèi)生雜志,2004,16(2):150-151.
[7]Dai CF,Gu SH,Zhang JP,et a1.Food poisoning caused by poisonous mushroom-a case report[J].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2004,16(2):150-151.
[8]卯曉嵐.中國毒菌物種多樣性及其毒素[J].菌物學報,2006,25(3):345-363.
[9]Mao XL.Poisonous mushrooms and their toxins in China[J].Mycosystema,2006,25(3):345-363.
[10]張富麗,寧紅,張敏.毒草的毒素及毒蕈的開發(fā)利用[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4,19(3):283-286.
[11]Zhang FL,Ning H,Zhang M.Toxins in toadstool and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oadstool[J].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4,19(3):28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