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淵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释凰诵枰泽w現(xiàn)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tài)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以上是2018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題。
材料說,人們時??释凰诵枰泽w現(xiàn)自己的價值。這種渴望是一種普遍的心態(tài)?!牧先绾谓庾x,如何審題立意,許多人發(fā)表過意見,對此,本文不予討論。本文思考的問題是:人類這種渴望的原因和表現(xiàn)形式有哪些?為什么要讓學生認識和思考這個問題?
一、見證學生思維深度的寫作題更應關注學生的未來和精神成長
今天的考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教育,尤其是文科教育,要為未來主人提供基本的公民素質教育。語文學科的閱讀和寫作有必要在這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
公民的能力素質包括: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社會交往溝通能力、社會影響能力、社會情感能力等。其中,社會能力素質在公民的綜合素質發(fā)展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它是公民進入未來社會的重要通行證。所謂社會能力是指個體良好地應對社會事務,適應他人、社會的能力。內容包括:對他人的認知能力、對人際關系的認知能力、對自我的認知能力、對社會角色的認知能力以及理智地判斷、選擇、行動的實踐能力,等等。我們認為,對于高中生來說,這個年齡段最重要的社會能力素質是:如何與人和諧相處,如何與人得體地交往。
高中畢業(yè)生絕大多數(shù)已經成人,升入大學后的四年專業(yè)教育為其將來進入社會、承擔具體的社會角色提供專業(yè)支持,而對于其思考習慣、行為模式,包括與人相處和交往的基本能力,則要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尤其是逐漸進入成人期的高中階段。
一旦正式進入社會生活,每個個體必須用理性來認識一切事物,并且不斷地認識自己,使自己明智、自律、和善、謙恭、從容、敏捷,保持對正義、勇敢、自尊、信賴、仁慈、誠實等的追求,最終成為一個有理性的、自由的、負責任的公民。
在這樣的背景下思考上海卷的作文題更有深遠的意義。從另一個層面,我們可以說上海市的中學寫作教學已經在較大規(guī)模上關注學生的精神和人格成長問題,以試題規(guī)定的話題引導學生正確地步入社會,成為理性的、有擔當?shù)默F(xiàn)代社會公民。
2018年上海市部分區(qū)的第二次模擬卷作文題,許多命題者在或明或暗、或隱或顯地關注和討論這些問題。如:
1.(靜安區(qū))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有一種人人認同的觀念,人們常常會在價值、理想等觀念上持不同意見。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怎樣與自己觀念不同的人交流。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2.(奉賢區(qū))閱讀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沖突是指發(fā)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事物之間的互相對抗。達倫多夫在《社會沖突論》中認為,沖突也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
3.(金山區(qū))根據(jù)以下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別人的眼光關注中。這些眼光中有鼓勵,有肯定,但也有質疑甚至否定;然而,掌控人生的往往是你自己。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這些試題設置了高中生在人格成長期間無法回避的情境或現(xiàn)象,提出的問題非常切實具體,又最終指向人的成長。命題者關注的核心是:引導學生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處理人際沖突,如何認識自己。通過作文,一方面檢測學生思維的深度和表達的準確清晰程度;一方面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方向,即寫作從本質上看,關注的是人的發(fā)展,特別是人的思維水平的發(fā)展,具體而言是學生對某個切近的問題能提出個性化的見解。那些僅提供備考材料、僅猜測熱點而不從根本上訓練學生思維,或者僅將思維訓練當作一門技術操練而不關注學生人格成長的做法,都是舍本逐末。
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與人相處,意在促進學生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合格公民
人的成長從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開始,渴望滿足他人需要只是人的成長這個話題中的一個分支話題。下面以上海市部分區(qū)模擬卷作文題為例,對“需要”及“與人相處”這一話題試作進一步分析。
許多人看到上海卷作文題馬上想到了馬斯洛的需求五層次理論,這是沒有問題的。本文想借助另一位社會心理學家舒茨的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主要是為了更好地闡釋人如何在交往中學會成長。
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包容需要指個體想要與人接觸、交往,隸屬于某個群體,與他人建立并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系的需要。個體在早期與父母或他人進行有效的、適當?shù)慕煌?,一般不會在與人相處時產生焦慮感,他們會根據(jù)具體情境選擇合適的行為。如果成長過程中社會交往的經歷過多或過少,則會出現(xiàn)過分地尋求與人接觸、尋求他人注意,或者傾向于與人保持距離,拒絕參加群體活動等不當行為。
涉及這一話題的有上面列舉的上海市靜安區(qū)試卷的作文題。靜安卷提出“如何與自己觀念不同的人交流”,提醒學生在人格形成過程中,怎樣參與社會生活,怎樣與人理性地相處:既不完全退回到自己的內心,封閉自己,也不將自己的觀念凌駕于他人之上。這是人際交往的需要,也是多元并存、和諧共處的現(xiàn)代文明對個體必備素質的呼喚。
支配需要指個體控制別人或被別人控制的需要。如果在早期生活經歷中,成長環(huán)境民主,就能順利解決人際關系中與控制有關的問題,能夠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shù)卮_定自己的地位和權利范圍。如果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們就傾向于形成專制型的或是服從型的行為方式。
涉及這一話題的有上面列舉的上海市奉賢區(qū)試卷的作文題。奉賢卷提出“沖突也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提醒學生如何有效地處理自己的支配需要。命題者說,沖突也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實際意味著溝通、和解是解決問題的主要形式。思考這個問題有利于學生從正反兩個角度考慮如何在交往中扮演合適的、讓人愉快的角色。習慣支配他人,或者習慣被他人支配,都是不健全的人格。社會生活中矛盾無處不在,有時候以比較極端的形式,如以沖突來暴露矛盾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是可以的。設置這種情境意在提醒學生,我們可以懷著善意與人交往,并將此奉為做人準則,但要知道,并非懷有善意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勇敢地暴露問題,直面沖突,有時也不是一件壞事。有了這種心理建設,就不會輕易成為被人支配的對象,也不恣意妄為,養(yǎng)成支配性人格。
情感需要指個體愛別人或被別人愛的需要。如果早期經驗中沒有獲得愛的滿足,個體就容易與他人保持距離,避免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如果被溺愛,就容易過分希望自己與他人有緊密的關系,出現(xiàn)不適當?shù)那楦行枨?。只有經歷了適當?shù)年P心和愛的個體,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才能夠依據(jù)具體情況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也可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
涉及這一話題的有上面列舉的上海市金山區(qū)試卷的作文題。金山卷提出“每個人都生活在別人的眼光關注中”,提醒學生如何有效地處理自己的自我認知和情感需要。別人鼓勵、肯定的眼光,能滿足自己情感和自我價值認定的需要;別人質疑、否定的眼光,則有可能破壞自信甚至摧毀自己。材料中“掌控人生的往往是你自己”作了最好的正面提示,意在告訴學生,對他人的情感需要不要形成依賴感,要學會領情,建立起親密的人際關系有利于自身發(fā)展;也要學會自立,避免總是從別人的眼光中獲取肯定。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設置情境或相關話題,讓學生思考如何與人交往,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建立良好的關系,借此促進自身發(fā)展,是現(xiàn)代社會公民健康生活的基本要求,是合格的高中畢業(yè)生面對未來生活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其他作文題也或多或少接觸了這些話題,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詳細分析。
三、對高考作文命題的進一步思考
1.上海卷作文題的啟示:為什么要讓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
撰寫高考作文的學生正處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過渡的關鍵時期,這是他們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時期,也是離開家庭走向集體生活,為未來的社會生活作預演的重要時段。簡單地說,他們將從家庭走向社會。
家庭是一種因愛的情感而將家庭成員聚合起來的社會共同體。在這個“愛的共同體”中,人們締結婚姻、管理財產、養(yǎng)育子女、互相關照。在家庭中,人們是用“愛的原則”來處理相互之間的關系的,而不是用利益原則。
當人們走出家庭進入社會時,人與人的關系就發(fā)生了改變,“家庭的倫理上解體在于,子女經教養(yǎng)而成為自由的人格,被承認為成年人,即具有法律人格,并有能力擁有自己的自由財產和組成自己的家庭”?!肮裆鐣翘幵诩彝ズ蛧抑g的差別的階段”,在公民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取代了家庭中人與人之間愛的關系。每個人都是與他人相區(qū)別且獨立的,也只有在與他人的區(qū)別中他們才具有相互補充、相互滿足對方需要的性質。
在公民社會中,“相互需要”才能將大家聯(lián)結起來。如果個人意志任意張揚不加以約束和引導,就難免會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和人的精神的異化。
黑格爾認為,能夠使公民社會擺脫外在必然性限制的力量只能是“國家”。“國家”不是依照自然關系建立的,也不受利益原則的支配,而是社會成員依照理性的指導在法律關系上建立起來的理性聯(lián)合體。在國家里,獨立的個人成為“國家公民”而不再是“任性的個人”,他們在國家中達到了完全的意志自由,成為真正的人。
正是基于此,試題才著力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與社會中的人相處。
未來公民必須有這樣一種素質,關心社會公共領域和公共事務。在這種社會里,私人有足夠的自由滿足個體的需要;但對于公共事務,每個公民都有討論的權利和擔當精神,都感受到整個社會的需要,并為此做好準備(即材料中所謂渴望“被需要”,從而實現(xiàn)自我價值)。在公共領域中,對于一些利益問題的討論最終形成公共意見,以影響社會秩序和國家政策,這就意味著公眾以民主的方式參與了國家管理。
從這個意義上展望上海卷作文材料對于未來公民的期許,就有更深遠的意義。
2.分析其他作文題獲得的共識
高考作文命題對寫作教學,乃至對整個語文教學影響甚巨。以上列舉的上海高考題及模擬題,都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引導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精神和健全的理性。當然,并非說高考作文命題唯此途徑正確。參差多態(tài)謂之美,其他的命題形式也有不少地方值得圈點,如全國卷Ⅱ: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二戰(zhàn)”期間,為了加強對戰(zhàn)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zhàn)后幸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然而統(tǒng)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chuàng)的戰(zhàn)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shù)據(jù)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這也是一道相當精彩的作文題,檢測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引導學生對于相對復雜的問題要慎下斷語,養(yǎng)成理性思考的習慣。這對學生的人格成長,同樣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國卷I采用設置情境、任務驅動的形式命題,要求學生關注作文的寫作目的和閱讀對象,讓學生在寫作中鍛煉和養(yǎng)成關注天下的情懷,從立德樹人和命題形式兩個角度看,都很值得稱道。
但部分省市的作文題在命題技術上存在進一步討論的可能。語文的化育功能肯定是第一位的,要實現(xiàn)這一功能,必須通過語言文字以及文字里面潛藏的邏輯與審美,來激發(fā)人的思想,觸動人的感情,使整個育人過程“潤物細無聲”。因此,命題者設置的話題或者情境要能引發(fā)學生強烈的共鳴,能激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
第一,關于主題的意義問題。
當年BBC公司詢問羅素:您覺得有什么該對一千年后的那一代人說的呢?羅素回答了兩點,一是智慧,二是道德。關于智慧,他說,不管你在研究什么事物,還是在思考任何觀點,只問你自己,事實是什么,以及這些事實所證實的真理是什么。關于道德,他說,愛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這個日益緊密相連的世界,我們必須學會容忍彼此,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總會有人說出我們不想聽的話。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共同生存。
作文涉及的主題(母題),要有一種深遠的歷史感,要從人的發(fā)展和人類的發(fā)展的角度去考慮,BBC的詢問特別有眼界: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居然讓羅素對一千年后的人類叮囑幾句,這需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情懷和能力。一般高中生難以同羅素比肩,但至少命題者的眼界要開闊一些,起碼能從關注這一代考生的未來這一角度考慮。
第二,話題或情境的切口問題。
如表現(xiàn)萬國來朝的盛唐景象,王維在《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中這樣描述大明宮場面的宏偉和帝王的尊貴:“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眱删湓娒鑼懭f國來朝的情境,凸顯了大唐帝國的威儀,如果只會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實在大煞風景,且嚴重損害了大唐氣象。
因此,第一,作文的主題可以莊嚴偉大,關乎國家、民族和個人的未來,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第二,設計話題或情境的切口要小,文字表述要能點燃學生的思緒。另外,命題者要盡量減少個人趣味,回避過于浪漫或者瑣細的主題,回避囿于一端并沾沾自喜的小話題?!M@些能成為作文命題者和研究者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