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把準高中作文教學的脈象
現(xiàn)階段,高中作文教學基本上是“放羊式”教學,這既有“教”方面的原因,也有“學”方面的因素。
教的方面,學校沒有安排專門的作文課,語文教師很難抽出時間進行專門的作文教學;語文教師對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學沒有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很難進行系統(tǒng)化的訓練;作文評價主觀性太強,高考中優(yōu)秀作文占比不大。因此,語文教師大都寧愿花大量時間進行文言文、現(xiàn)代文強化練習,而不愿拿出寶貴的時間進行作文訓練和講評。學的方面,學生對作文的感受大都是“作文難,提起作文心里煩”,學生往往覺得沒有好的素材,認為自己所經(jīng)歷的都是平常小事寫起來沒有什么意義;同時高中階段學習任務比較緊,沒有多少時間去閱讀課外書籍;再者,家長、學生甚至部分其他學科的教師都認為語文提高的空間不大,作文更不用說了,因而學生寧愿把整晚的時間放在數(shù)學、英語上,也不愿在作文上花時間。
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作文真的是教與不教一個樣嗎?高中作文教學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面對現(xiàn)實情況,要求學校單獨安排作文課不太可能,不花時間就能提高學生寫作興趣和水平更不可能。曾經(jīng)嘗試著用小作文、課堂作文、隨筆三者結(jié)合進行作文教學,發(fā)現(xiàn)還是不能解決學生寫作難的問題。經(jīng)過認真的反思和與同組教師的討論:為什么不可以把作文教學與文本閱讀教學有機結(jié)合起來,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呢?或許這樣既可以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學到優(yōu)秀作家的一些寫作技巧,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教材選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精挑細選的,每一個專題都匠心獨具,文本教學中讓學生接受一次又一次思想的、情感的、審美的洗禮,讓學生的心靈緊緊貼近課文,從課文中引發(fā)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與探索,讓他們一次又一次被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折服,那么寫作時何愁沒有精致的語言,何愁思想和情感無所依托?基于這些思考,決定從高一年級開始,嘗試將文本教學與作文教學相結(jié)合,讓學生在“積累作文素材”和“掌握寫作技巧”兩大方面能有比較明顯的提升。
在文本閱讀教學中積累作文素材
每一冊課本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書,文中天文地理、古今掌故、名人軼事、凡人瑣事、名人名言等都蘊藏豐富,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經(jīng)常進行挖掘、整理、歸類,它們就是上佳的寫作素材。我們引導學生從以下四個方面去積累。
文學常識的延伸
掌握文學常識,通常我們只要求學生掌握一些基本信息點,如作家姓名、國別(朝代)、代表作等,但從積累作文素材的角度說,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對相關(guān)常識進行延伸。延伸的重點可放在作家的人生經(jīng)歷、性情品格,作品的歷史影響,文體的沿革變遷等方面。
比如介紹老舍,可以延伸介紹老舍因為作品關(guān)注普通民眾、語言通俗口語化而被譽為“人民藝術(shù)家”,介紹有關(guān)他死時是立在未名湖底的傳說,以此體會中國文人的骨氣。介紹蘇軾,可以延伸介紹他在杭州期間八年堅持上書朝廷要求疏浚西湖,既給我們留下了蘇堤和更加美麗的西湖等物質(zhì)財富,又給我們留下了一心為民、堅持不懈等精神財富。介紹史鐵生,可以延伸介紹像他一樣身殘志堅取得很大成就的作家如張海迪、海倫·凱勒等。介紹曹雪芹,可以延伸介紹他曾是過著錦衣玉食生活的公子哥,后來因故家庭被抄舉家食粥,而創(chuàng)作出了《紅樓夢》。
文本內(nèi)容的提煉
概括文本內(nèi)容是文本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平常我們大都比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篩選關(guān)鍵詞句加以概括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在培養(yǎng)這方面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從文本內(nèi)容中提煉出一些能用作作文素材的內(nèi)容來,不僅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意識。
比如學了《勸學》,可以引導學生提煉出這樣的作文素材:“登高招手見者遠,順風呼喊聞者彰,借助車馬致千里,憑借船槳渡江河”,善于借助外物外力就能高人一籌。學了《像山那樣思考》,可以引導學生提煉出這樣的作文素材:“那只見識了人類張狂、世事變遷的狼的一聲嗥叫,穿越了山野和時空破空而來,在我們的耳邊回蕩——人類,你不過是大千世界萬千物種里及其普通的一種而已?!睂W了“月是故鄉(xiāng)明”這一專題,可以引導學生提煉出這樣的作文素材:故鄉(xiāng),是每個人的靈魂棲身之所,是每個人心靈里最深的那份情,因為那片濃濃的故鄉(xiāng)情,老舍《想北平》幾乎落淚,韓少功向世人宣告《我心歸去》,柯靈被《鄉(xiāng)土情結(jié)》緊緊地纏繞,劉亮程展示了《今生今世的證據(jù)》。
作品內(nèi)涵的挖掘
文本閱讀教學往往注重對作品內(nèi)涵的理解,但這種理解常常是基于對作品本身的,如果我們能在這種理解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對作品內(nèi)涵理解的基礎(chǔ)上,再基于作文素材積累的考慮去多角度挖掘作品的內(nèi)涵,不僅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而且還能為作文積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學了《最后的常春藤葉》,我們可以挖掘出這樣的作文素材:“一片普通的樹葉,要了一條命,救了一條命,失去的生命是高貴的,被挽救的生命是堅強的;最有價值的畫作不是獲得了什么具體獎項,而是傾其所學挽救了堅強的生命,彰顯出人性的善良和生命的偉大;永遠也不要失去希望,堅信和堅持或許就能贏得新的生機?!睂W了《六國論》《阿房宮賦》,我們可以挖掘出這樣的作文素材:賄賂和奢華的危害甚于征戰(zhàn)的失敗,歷史的教訓應該足以讓我們警醒;六國的滅亡為唇亡齒寒的古訓下了生動的注腳;多少代人的艱苦奮斗才為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奠下基礎(chǔ),剪滅六國的喜悅尚在心頭縈繞,而秦始皇的喜愛紛奢卻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葬送了大好江山,奢侈享樂之害不可不察啊。
名言警句的篩選
《勸學》中“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名言,告訴我們做事要持之以恒;《師說》中“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名言,教會我們一心向道、追求真理;《報任安書》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名言,讓我們懂得人自有一死,但要死得其所。
其他如《我的四季》:“在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塊必得由他自己來耕種的土地”“人要是能夠期待,就能夠奮力以赴”;《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我們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fā)現(xiàn)杰作的真正價值”;《斑紋》:“大型肉食動物往往閑散而沉著,弱小的食草動物靈敏又膽怯,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記念劉和珍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論厄運》:“最美的刺繡,是以明麗的花朵映襯于暗淡的背景,而絕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襯于明麗的背景”“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香料,在烈火焚燒中散發(fā)出最濃郁的芳香”;《直面苦難》:“人天生是軟弱的,惟其軟弱而猶能承擔起苦難,才顯出人的尊嚴”;《人是能思想的葦草》:“人的偉大之所以為偉大;就在于他認識自己可悲。”
在文本閱讀教學中學習寫作技巧
教材中所選的課文具有經(jīng)典性,篇篇文質(zhì)兼美。如果文本教學中我們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其中的寫作技法,并將它們用于自己作文時闡述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情感,那么作文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我們將高一的作文教學分為“感情是可以說出來的”“人物要有個性”“寫出景物的特征”“事情要有波瀾”四個版塊,并與相應的文本教學相結(jié)合,收得了一定的效果。
感情是可以說出來的
學習必修一“月是故鄉(xiāng)明”專題里“漂泊的旅人”這一版塊,我們選取《我心歸去》作為例文,帶著學生好好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表露的主觀感情,并學會如何去表達自己的這些情感。我們的教學設(shè)計如下:
《我心歸去》:“作者如何表達自己在法國的感受?結(jié)合原文的語句去理解并說出你的理解?!?/p>
學生1:“棄”字道出了作者在法國冷落的孤獨無助。
學生2:“你拿出電話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著鑰匙不知道出門后要去向何方。”兩個“不知道”說明這里一切那么陌生,人群陌生,環(huán)境陌生,直寫寂寞。
學生3:“法語法語法語,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jiān)獄無處逃遁。”三個“法語”就把自己身在異鄉(xiāng)無法交流的那種孤獨無助之感生動而又深刻地表達了出來。
學生4:用了重復和夸張的細節(jié)描寫來渲染自己的孤獨感受。比如“下一個鐘頭,下一刻鐘,下一分鐘”。
學生說完后,教師歸納:“《我心歸去》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寂寞孤獨這種抽象情感,選擇了生動的詞語,運用了夸張、比喻、反復、反問、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從多個角度去表達自己的情感。真情實感往往離不開生動、典型的細節(jié),細節(jié)的多少和真實與否,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體驗程度,也直接關(guān)系到文章的真情實感。所以,我們的情感可以通過對一些具體事物的描寫去表達出來?!?/p>
作文訓練:請把你對某一個地方的感情用一段文字表達說出來。(不少于400字)
學生作文交上來以后,教師選擇其中比較典型的進行展示,并讓學生點評好的作品好在哪里,不好的作品不足在哪里,怎樣進行修改。
寫出景物的特征。
自然景物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即使是同一景物的描寫,由于時間不同、作者不同、思想感情不同,寫出的狀貌也各不相同。優(yōu)秀作品之所以膾炙人口,給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是因為作者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寫出了自己的特色。教學中,我們以《江南的冬景》為范本,把文本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有機結(jié)合,設(shè)計了以下的教學流程:
(1)作者通過幾幅畫來描繪江南的冬天,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幅?說出你喜歡的具體理由來。
(2)作者寫出了江南冬天明朗、悠閑的特點,是怎樣寫出這種特征來的?
(3)我們體驗了江南冬景的美,也學到了一些寫出景物特征的技巧,請運用所學到的方法描寫一處你印象深刻的景。(200字左右)
學生交上作業(yè)后,教師選出幾篇寫得好的讓學生對照相應的要求點評。
片段1:一對對燕子穿過山川,越過湖面,在校園中飛翔,在園中的小池塘盤旋,展現(xiàn)自己優(yōu)美的舞姿,累了,就站在電線上,一個個小黑點,多么像一串串美麗動聽的音符。
片段2:細潤的春雨,就像一個文靜的小姑娘,總是以輕得不能再輕的腳步緩緩向你走來,悄悄地織著一幅煙雨如霧的薄紗,將天地籠罩了進去,自己仿佛置身月雪白如紗的世界中。細細的雨滴濺在翠綠的葉上格外耀眼。而最妙的是,在靜謐的春夜,聽著那一場場淅淅瀝瀝的春雨。
片段3:我不禁加快了腳步,不覺走到了田野,放眼望去,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金燦燦的油菜花開滿了整片田野,像是給大地鋪滿了張金色的地毯,盡顯雍容與富麗。風吹過,油菜花搖著頭,咧開了嘴,向每一個路過的人示意,微笑……閉上眼,深呼吸,還能聞到小草的味道,泥土淳樸的清新,路邊不知名的小花的馥郁香味,這一切都讓人不忍睜開眼,想要用這樣的方式擁抱春天,感受春天的氣息……
寫出人物的個性
一提到彌勒佛、濟公活佛,人們便能想像得出這兩尊菩薩的具體容貌,這一切的奇妙其實不過是塑像大師以他高超的技藝創(chuàng)造出了人物的獨特面貌。塑像大師所做到的,其實我們用筆同樣也能做到,關(guān)鍵在于要寫出人物的與眾不同之處。 教學中我們選擇了《林黛玉進賈府》作為范本,把文本閱讀和作文教學的“寫出人物的個性”有機結(jié)合起來。我設(shè)計了如下的教學流程:
(1)黛玉、鳳姐即使我們閉上眼睛也能想象出她們的樣子,為什么?
(2)總結(jié)“寫出人物個性”的方法。
第一,要學會細心觀察。仔細觀察人的外貌、言談、舉止和精神狀態(tài),及時捕捉具有個性特征的細節(jié),然后抓住最典型的部分編織進事件中。
第二,人物語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個性。
第三,要選取人物的一個或幾個獨特而又關(guān)鍵的動作來刻畫人物性格。動作要足以揭示人物最有代表性的性格特征。
(3)請同學們以“與眾不同的×××”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寫人的記敘文,要通過兩三件事,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寫出×××與眾不同的個性。
事情要有波瀾
“文似看山不喜平”,從閱讀心理來說,一篇文章只有一波三折、懸念迭出才能激起讀者心底的波瀾,只有張弛有道、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構(gòu)思才最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對于記敘文和小說來說文章的波瀾尤為重要。為了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波瀾,怎樣寫出事情的波瀾,我們選擇《最后的常春藤葉》一文,將文本閱讀和作文教學的“寫出事情的波瀾”進行有機結(jié)合。我們設(shè)計了如下方案:
(1)《最后的常春藤葉》所寫的故事可以說是波瀾起伏、一波三折的,請結(jié)合小說的具體內(nèi)容說說都有哪些波瀾,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來制造這種波瀾的。
(2)知道了什么是波瀾,怎么寫出波瀾,讓我們以“在 的路上”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寫出事情的波瀾,不少于800字。
(3)教師選擇一篇質(zhì)量比較差和一篇質(zhì)量比較好的做成課件進行講評,讓學生點評文章的不足和優(yōu)點,不足的地方如何修改。
一年多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將文本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相結(jié)合的方法是值得一試的。因為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學生獲取素材的意識增強了,素材積累多了,對寫作技法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因為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學生對文本的學習更認真、理解也更深了,這應該算是意外的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