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君 金文偉
偏旁在傳統(tǒng)漢字學(xué)范疇指合體字的兩個組成部分,即形旁和聲旁。形旁和形旁構(gòu)成會意字,形旁和聲旁構(gòu)成形聲字。可是,漢字在長期的演變和發(fā)展中有很多偏旁不能表音和表義了,比如“工”現(xiàn)在讀ɡōnɡ,在原形聲字“江”“項”中就不能表音了;“月”是肉月旁,在“服”字中卻與肉、月無關(guān),看甲骨文,該字寫作“”,左上是“凡”(盤子),右部是“又”(手)摁住“”(卩,跪人),即楷書“”(音fú),合起來以強迫跪人持盤勞動表示其服從、順服之意——原來此“月”旁乃“凡”之訛變?!肮ぁ薄霸隆边@些不能表音也不能表義的偏旁,現(xiàn)代漢字學(xué)稱為“記號”,漢字的偏旁也因此定為三種:意符、音符、記號?!敖?、項、服”三字也因此成為“半意符半記號字”。本文試用現(xiàn)代漢字學(xué)的偏旁知識,遵循漢字的表意規(guī)律和系統(tǒng)規(guī)律,選析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的偏旁和相關(guān)字。
一、“辶”是“彳”“止”的合體偏旁
理解了“彳”“止”就容易理解“辶”。
1. 彳
彳:依形稱為“雙人旁”,其義卻與人無關(guān)。甲骨文寫作“”,像十字路口,即“行”(hánɡ,后讀xínɡ)字。小篆簡化為“彳”,音chì(《新華字典》),作意符表示道路、行走、行為等義,如“往、征、徑、遵循、徘徊”,其中“正、、尊、盾、回”是音符,“主、非”是已不能表音的記號。
徐:“余”是音符。“徐”的本義是緩步行走,引申為緩慢、慢慢地,如“清風(fēng)徐來”。
很:“艮”表義兼表音,音ɡèn,甲骨文作“”,以一個人頭頂大眼睛表示瞪大眼睛看東西,這里表示瞪大眼睛看路(彳),表路很難走之意。由很難走引申為程度副詞,如“很好”。
得:右上本是“貝”(貝),右下“寸”是手,從彳、貝、寸,以路上撿到寶貝錢財表得到之意。后來“貝”訛變?yōu)椤暗保?成為不能表義的記號。
微:“”(wéi)表音兼表微小義。本義是隱蔽行走,引申為微行,秘密的,如“微服私訪”。又引申為細(xì)小,如“細(xì)微”“防微杜漸”。
2.止
止:甲骨文作“”,像左腳形(右腳是“”),用三個腳趾表示五趾,從右往左依次是大趾、二趾、小趾,后來寫成楷書“止”的前三畫,腳掌成為長橫?!爸埂弊髌远酁橐夥?,表示腳、腳的動作。
正:“征”的初文,音zhēnɡ,甲骨文作“”,上“囗”(圍wéi,城邑)下止(腳),表直對著城邑行進征伐之意。金文作“”,“囗”簡化成橫。假借表示歲之首月,即“正月”。由本義的“直對著”引申為正中,不歪不斜,音zhènɡ,如“正午”“正面”。又引申指行為上的公正,正直,端正。又引申指動作正在進行,如“正在”?!罢币蜃至x太多,影響了交流,其本義就加意符“彳”造“征”字表示。
步:甲骨文作“”,上“”(左腳)下“”(右腳),表雙腳交替行走之意。漢隸寫作“”,右腳的三趾和腳掌變成三畫,所以書寫中如果再加一點變成“歩”,“右腳”就成六趾了。
是:小篆作“”,從日從正,表太陽在天空正中之意。引申指正,正確,與“非”相對,如“是非曲直”“自以為是”。進而表示肯定的判斷,如“她是老師”??瑫鴮懽鳌笆恰保﹥晒P寫成一撇一捺,顯得舒展大方。
出:甲骨文作“”,從止(表示走)從凵(kǎn,坑穴),表示走出半地穴式的居住處,是古人穴居生活的反映。本義是從里到外。后來“”訛變?yōu)椤板倍鴮懗伞俺觥薄?/p>
“止”也作音符,如“齒、扯、芷”;也作意符兼音符,如“趾、址”?!爸埂彪m未列入一年級語文生字表中,但因其構(gòu)成了許多生字,建議先行教學(xué)。
3.辶
辶:繁體是“辵”,音chuò,上部三撇是“彳”(道路)的變形,下部是“止”的變形,合起來表示走在路上。后草書楷化為“辶”,其演變過程大致是“”。作意符表示走路,道路,如“遠(yuǎn)、近、進、遇、運、遷、跡、遲、通、遍、追、逃”,其中“元、斤、井、禺、云、千、亦、尺、甬、扁、(duī)、兆”是音符;“還、邊、過、這、送”中,“不、力、寸、文、關(guān)”是記號。
造:“告”是音符,本義是到達,到訪,如“造訪”。引申為達到某種程度或境界,如“登峰造極”。進而引申為將某人往某方向教育和培養(yǎng),如“造就”“可造之才”。再引申為制作物品,如“造車”“建造”“釀造”。
透:“秀”是音符,本義是跳過,引申為穿過,如“透氣”“透亮兒”。進而引申為透徹,如“把話說透了”。再引申為程度深,如“糟糕透了”。
連:從辶從車,表人拉的車之意。因人拉車時前后相連,引申為連接。
道:從辶從首(以頭指代人),表示人走的道路。因行路要遵循路徑,引申為規(guī)律,道理,如“生財之道”“傳道授業(yè)解惑”。進而引申為道德、道義、正義等義。
二、“止”又構(gòu)成“走”“足”
1.走
走:古隸書作“”,上部像甩開雙臂奔跑的大人形,下部用“止”突出跑義;小篆作“”,隸書作“、”,將“大”的撇和捺寫成一橫,成為“土”形,不能表義了。本義是跑,如“兒童急走追黃蝶”“走馬觀花”。后來指步行,如“走路”?!白摺弊饕夥硎九?、行走及其動作或姿態(tài)等義,如:趕,指追逐、趕上;趣,指疾速、快速,引申指意趣、志趣、興趣等;起,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古人席地而坐,要跑動時須先站立),引申泛指起來;趙,本義是快步走,跳躍(此義已不用),假借為周朝諸侯國名,并因此作為姓?!摆s、趣、起、趙”四字中的“干、取、己”是音符、“乂”是記號。
2.足
足:金文作“”,從囗(膝蓋形)從止,指膝蓋到腳的小腿,后來指腳,即腳踝以下的部分。同上文“是”“走”,“足”的“止”末兩筆也寫成撇、捺。
“足”作左偏旁時寫成“”,將撇還原為短豎,捺改為提,便于順寫右偏旁的第一筆。作意符表示腿腳或腿腳的動作。如,“跟、跳、跑、踢、蹦”,其中“艮、兆、包、易、崩”是音符。
蹤:人或動物走過留下的腳印,“宗”是音符。
路:從足從各(到達),表人腳走過的道路之意。
捉:從扌足聲,本義是握持,如“捉刀人”。引申為抓住,如“捉迷藏”。今可解析為捉東西須手抓腳追。
三、“夂”與“攵”的區(qū)別
兩偏旁形近易錯。辨析:“夂”音zhǐ,三畫,與腳有關(guān);“攵”音pū,四畫,與手有關(guān)。
1.“夂”
夂:甲骨文作“”,右腳“”的倒形,即腳跟在上腳趾在下,楷書捺是右腳大趾。作意符表示腳或腳的行動等義。
夏:上部“”是“首”減去前兩筆(表示頭發(fā))之形,仍讀shǒu;下部“夂”是腳,用頭和腳表示一個頂天立地的高大人形,以此指古代中原地區(qū)的人,即華夏民族。引申為大,常指高大的房屋,此義后來寫作“廈”,今讀shà,如“高樓大廈”。由大引申為盛,農(nóng)歷四至六月是草木生長茂盛期,故稱夏季。
各:甲骨文作“”“”,用“夂”進入“凵”(坑穴)或“口”(洞口),表示有人到來、進入。引申為來賓,賓客,此義后加意符“宀”寫作“客”。假借為指示代詞,表示不止一個,如“各位來賓”。
降:左旁“阝”是阜(大山),右旁“夅”(jiànɡ)是“步”()的180°翻轉(zhuǎn)。本義是兩腳走下山,引申為從高空降落,再引申為降生,降低。以上讀jiànɡ。由降低引申為降服,投降,讀xiánɡ。
處:“卜”表音,“夂”是腳,表示停留。引申為置身、交往等義,如“設(shè)身處地”“相處”。也引申為辦理,如“處理”。以上是動詞,讀chǔ。由停留引申指地方,如“處所”。又引申指機關(guān)或機關(guān)的部門,如“計財處”“辦事處”。這些是名詞,讀chù。
2.“攵”
攵:是“攴”(pū)的變形寫法。攴,是“又”(手)持“”(帶杈棍棒)之形,表示擊打,如“敲”“寇”??瑫鵀榱藢懙庙樅涂?,多寫成“攵”。作意符表示擊打、拍打、操作、勞動等義。
放:“方”表音兼表遠(yuǎn)方義,“攵”是手持棍棒,合起來表示驅(qū)逐,流放遠(yuǎn)方。由驅(qū)逐引申為放置、釋放、發(fā)放、開放、放任、放學(xué)等義。以上讀fànɡ。
教:楷書寫法,從孝從攵,表示棍棒之下出孝子,是舊教育觀念的反映;“孝”兼表音。音jiào,本義是教導(dǎo),引申泛指教育、管教等義。音jiāo,由“教導(dǎo)”引申指傳授知識,如“教課”。又引申為使、令,如“不教胡馬渡陰山”。這里讀jiāo。
故:從古從攵(持械操作)。表示前人所做的事情;“古”兼表音。本義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引申為舊的東西,如“故地重游”,進而指舊的,過去的事物、人,如“溫故知新”“一見如故”。
教漢字偏旁,有些老師疑惑:記號不表音、義,與整字失去了構(gòu)形關(guān)系,小學(xué)生能學(xué)懂嗎?據(jù)我們幾年的實驗,只要老師掌握了偏旁知識并有效教學(xué),一年級小學(xué)生也能輕松學(xué)懂音符、意符,進而理解記號,并能有興趣地分析生字。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集美區(qū)灌口小學(xué)/集美大學(xué))
責(zé)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