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楠
(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自我認同感是指個人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通過與他人之間存在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溝通和互動而形成的一種自我認知、自我評價的方式。它能夠幫助人們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特征、心理傾向以及理想規(guī)劃等。一個人能否真正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及自我認同的程度,都關系到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把握自我發(fā)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或決定著學生的意志、情感、自信心、學習興趣及效果,創(chuàng)造性及適應社會的能力。任何個體只有先對自己的能力、興趣、性向、人格特質、價值系統(tǒng)、性別角色以及其他社會角色有清晰的認知以后,才能運用自己的能力、興趣、性向和人格特質,根據自己的價值系統(tǒng)來確定自己的目標及前進的方向,從而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并選擇和扮演合適的社會角色。[1]
高職院校盡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它的社會認可度并不高。在人們理念中,只有學習成績不好、調皮搗蛋的學生才進入高職院校。伴隨著我國傳統(tǒng)的“學而優(yōu)則仕”觀念以及各種偏見與歧視,高職學生雖然有很強的實踐能力與技術,但是在實際求職過程中與普通高校生相比往往處于劣勢。在這些壓力與挑戰(zhàn)的沖擊下,他們對自己的價值與能力產生懷疑,甚至陷入了尋找身份的焦慮中,自我認同感也隨之受到影響。自我認同感作為一種對自我評價、認可的方式,它對于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自我認同感低的學生經常表現出學習興趣不高,并將學習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是能力不夠,對學習失去信心,不加努力便放棄。由此可見自我認同感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也影響著學生的興趣與信心。沒有基本的理論知識與過硬的操作、實踐技能,將直接影響高職學生的就業(yè)選擇。長期以往的惡性循環(huán),使高職學生在社會上處于尷尬地位。在大力提倡大國工匠精神的當代,人們開始轉變傳統(tǒng)觀念,重新審視高職學生這個群體。從近期來看,可以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培養(yǎng)學習興趣,適應大學生活,完善自身能力進而提高就業(yè)率。從長遠來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出更多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最終促進國家更好更快的發(fā)展。在此時代背景下,研究這一課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于自我認同感與學習興趣之間的關系并沒有直接的文獻,故本研究通過查閱自我認同感與學習動機間的關系、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間的關系,進而推導出自我認同感與學習興趣之間有關聯(lián)。
學習動機是動機的分類之一,它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也是一種學習的需要。這種需要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里的反映,它表現為學習的意向、愿望或興趣等形式,對學習起著推動作用。[2]
自我概念是自我認同感概念中的重要一部分,自我概念與學業(yè)成就的關系最早應追溯到詹姆斯,他認為兒童對能力的自我知覺直接影響兒童的動機定向,自我知覺能力強可能引起內在的動機定向,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而自我知覺能力差的兒童,則可能引起外在的動機定向,降低學習熱情。[3]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很多的教育心理學者開始從自我概念與學習成就、自我效能與學習成績等方面研究自我與學習動機間的關系。大量研究表明,在諸多非智力因素中,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成績最主要的因素,學習動機高的學生大部分學習成績要好,反之則學習成績較差。自我概念高的學生對自己的期望高、目標高、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廣泛,敢于挑戰(zhàn)困難。對解決問題有信心,他們通過自己不懈地努力去獲取好成績。[4]
由此可見,自我認同感與學習動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學習動機影響學習活動與成績,進而影響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自我認同感的高低則再次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等一系列活動。
學習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他們往往對感興趣、符合自身需要、對自己有重要價值意義的學科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也能從中獲得較大的滿足感。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在從事學習活動或探求知識的過程中伴隨有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學習動機推動著學習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一定的喚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學習活動。
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之間有必然的關聯(lián),興趣是動機的深化。個體對某一事物產生了動機,并不一定能夠發(fā)展成為興趣,但是興趣一旦產生,個體行為就必然伴隨著相應的動機。其次,興趣因行動的結果獲得的滿足感而鞏固加深。學習上,如果一個孩子僅有學習的動機,但是缺乏實際的學習的行動,那么學習興趣就根本無從淡起;如果有了學習動機,又有了具體的學習行動,但是沒有獲得學習結果的滿足感,學習興趣也難以產生;只有學習結果反饋回來獲得滿足之后, 學習動機才會得到強化,學習興趣才會產生。學習興趣與動機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 學習動機一學習行動一結果滿足一興趣??傊?學習動機引發(fā)學習行為,學習行為產生學習的結果,良好的學習結果增強學習興趣,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推動力。[5]
由此可知,自我認同感與學習動機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學習動機影響學習活動與成績,進而影響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自我認同感的高低則再次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學習興趣作為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學習動機引發(fā)學習行為,學習行為產生學習的結果,良好的學習結果增強學習興趣,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推動力。
因而我們可以推斷出自我認同感與學習興趣之間也有聯(lián)系。學習興趣影響學習成績,進而影響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自我認同感則反作用于學習興趣,其高低水平再次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越強,獲得學習結果滿足感越強,自我認同感越強;自我認同感越強,則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更好的成績進而獲得學習成果的滿足感。
本研究采用的工具包括“自我認同感”、“影響自我認同的因素”和“學習興趣”三個部分,共44道題,其中有14道反向題;問卷采用5級評定法,從完全不符合到基本符合。自我認同感問卷(共19題)采用Ochse和Plug編制的自我認同感量表[6]和孫云剛(2015)編制的影響自我認同感因素的量表(共15題)[7];自編學習興趣問卷包括求知動機、理智情感和學習態(tài)度三個方面(共15題)。
本研究選取山西和重慶的三所高等職業(yè)院校共300名大學生作為研究被試,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297份,剔除不合格問卷5份,最終合格問卷為292份,有效問卷率達97%。其中男生91人,女生201人;大一學生126人,大二學生133人,大三學生33人;理科專業(yè)學生70人,文科專業(yè)學生178人,藝術專業(yè)學生44人。選擇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作為主要調查對象,是因為三年級的學生已經開始實習,而一、二年級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與學習的關鍵期,建立良好的自我認同感與積極向上的學習興趣,對他們今后的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作用。
調查時間為2017年1月至2017年2月,在調查過程中采用同時答卷、統(tǒng)一收回的措施,以防其他因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數據進行編碼、錄入,采用EXCEL2007及SPSS19.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
在292名學生中自我認同感得分(表1)中,最高的是89分,最低的是38分,平均分為65.03分,標準差為8.227。若平均分以65分計,≥65分者有159人,占54%;<65分者有133人,占46%,有近乎一半的學生自我認同感低于平均值。
表1 自我認同描述分析
從使用Ochse和Plug編制的自我認同感量表對高校學生的自我認同感進行的研究來看,大學生或職高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平均分介于45-65分之間(表2)。[8][9][10]
表2 不同研究者使用同一自我認同量表得分表
本研究調查的最終平均得分為65.03分,標準差為8.227,明顯高于上述三次的調查得分,這說明高職院校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并非是偏低的??v觀整個自我認同感分數分布,大部分學生的自我認同得分集中于60-80分之間,這說明他們的自我認同仍處于形成階段;其中,分數高于80分的有6人,低于49分的有8人,已形成良好自我認同感者與未形成良好自我認同感者的比例相當,占總體學生的比例并不高,也再次印證了高職學生的整體自我認同感狀態(tài)處于中游水平。
影響高職學生自我認同感的因素很多,在這四個層面中(表3),國家層面對學生自我認同感的影響力最大(M=3.20,SD=1.11),其次是學校層面(M=2.87,SD=0.76)、家庭層面(M=2.67,SD=1.26),最后是個人層面(M=2.55,SD=1.11)。
表3 影響自我認同感因素描述分析
高職院?,F已占據我國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國家也出臺了大量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調整、促進高職教育的發(fā)展。高職院校旨在為社會培養(yǎng)應用、服務型人才,在專業(yè)設置上有很強的針對性與操作性,以確保學生在畢業(yè)后就可以進入工作崗位。工作是學生最為關心的,因而很多他們在入學之前就對國家政策進行詳細了解。正是由于國家的重視以及一系列符合高職學生訴求的法律政策,使他們能夠給自己正確的定位以及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并看到自己的價值,因而成為影響自我認同感最重要的因素;學校層面主要包括校園文化氛圍、學校的發(fā)展前景、教師和同學。校園是學生生活的載體,它的整體氛圍與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意識與行為。很多學生表示他們很關心學習的整體氛圍與校園文化建設,也愿意參與其中。與此同時,他們還密切關心著學校的發(fā)展前景,高質量、好前景的學校會提供給學生更好的發(fā)展平臺,認同感會自然而然就很高。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他們的言行舉止影響著每一個的學生。高職學生對教師的期望很高,希望教師不單單有過硬的專業(yè)素質,還應具備更完備的綜合素質,在專業(yè)和人生發(fā)展道路上給予多重指導。這充分說明教師對提高高職學生自我認同感方面承擔著重要責任,因而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成為提高學生自我認同感的有效措施之一。同學是彼此交流最密切、影響最直接的因素。他們往往通過彼此的認可來肯定自己,因此同學間的影響也是自我認同感高低的因素之一;家庭層面主要是家人的支持度。我國人口眾多,在考學上有很大的競爭壓力,家長會根據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或只是為了有學可上而選擇高職院校,而這并不是影響孩子自我認同的重要因素;自我層面主要包括個人定位、對專業(yè)和未來就業(yè)方向的明確性。由于高職學生還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學生,大多數人對自己并不能有客觀、準確的定位,對于專業(yè)與就業(yè)發(fā)展方向尚處于探索階段,一切按照學校的規(guī)劃進行而沒有自己的主見,因而他們自身的綜合因素對自我認同感的影響相對要小。
在影響高職學生學習興趣的三個因素中(表4),其中求知動機是他們最主要學習動力(Min=1.20,M=3.30),其次為理智情感(Min=1.00,M=3.20),最后為學習態(tài)度(Min=1.00,M=2.90)。
表4 學習興趣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通過分析數據發(fā)現影響高職學生學習興趣的三個因素的均值為3,它們的最高分都是5分,最低分分別為1.2、1.0和1.0。由均值可知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般,盡管各個因素間的極值差距很大,但這打破了大眾傳統(tǒng)觀念中的高職學生不喜歡學習的形象,不能以偏概全,也從側面印證了他們的實際學習能力水平。高職學生的求知動機相對明確,即掌握一門手藝、找一份好工作;在理智情感上,能夠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并理性處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在學習態(tài)度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學生需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獨立自主學習,而不是得過且過的狀態(tài)。
相關分析發(fā)現,自我認同感與學習興趣各因素間均呈顯著相關關系,相關系數最大值為0.198,最小值為0.169。
表5 自我認同感與學習興趣各因素關系矩陣
為了進一步分析自我認同感與學習興趣的關系,把被試自我認同感的得分按從高到低的次序進行排列,然后上下各取總人數的30%,組成高分組和低分組,采用T檢驗的方式比較自我認同感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學習興趣上的差異性(表6)。高自我認同感學生的學習興趣分數的均值為33.09,標準差為7.406;低自我認同感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分數的均值為9,標準差為7.97。在自我認同感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學習興趣上的差異性上,t=3.641,P<0.001。
表6 自我認同感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學習興趣上的差異
通過相關分析可知,自我認同感與學習興趣各因素(求知動機、理智情感和學習態(tài)度)間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p<0.05),從而間接說明自我認同感與學習興趣之間有關系。通過T檢驗可知,自我認同感與學習興趣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自我認同感越高,學習興趣越高;自我認同感越低,學習興趣越低。
自我認同感高的學生,對自己有一個相對準確的認知與定位,對自我常常持肯定態(tài)度并相信自己的能力,堅信通過努力可以克服一切困難,最終實現自己所期許的夢想。在入學前,他們會結合自身的興趣點與特長,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專業(yè)。因而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他們會有較高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他們獲得成就感的同時就會增強自我認同感,最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而自我認同感低的學生,由于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知與定位,對自我常常持否定態(tài)度,懷疑自己的能力且不愿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上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文憑,在選專業(yè)時并不會考慮自己的興趣點。因而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他們經常是得過且過的態(tài)度,對學習沒有積極性,也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體會不到勝利的喜悅,在打擊中自我認同感逐漸減少,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由此可知自我認同感與學習興趣相互影響。在學習興趣與影響自我認同感因素的相關分析中(表7),其中國家政策、專業(yè)就業(yè)、同學朋友、學校特色、學校發(fā)展前景與學習興趣的r值分別為0.319、0.274、0.22、0.374和0.229,P值均小于0.0001;自我認知與學習興趣的r值為-0.11,P值為0.858;父母支持、親戚支持、高職身份、教師素養(yǎng)與學習興趣的r值分別為0.143、0.146、0.106和0.113,p值分別為0.014、0.013、0.071和0.055。
表7 學習興趣與影響自我認同感因素的關系研究
由上述數據可以發(fā)現國家政策、專業(yè)就業(yè)、同學朋友、學校特色、學校發(fā)展前景這些因素與學習興趣均呈顯著相關關系(P<0.05),從而說明這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而自我認知與學習興趣呈現負相關(P=0.858>0.05),即越認為自己適合上高職院校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興趣越低。
國家以法律條文的形式保證高職學生的權利,最大化的促進高職院校發(fā)展。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高職學生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并將這些優(yōu)勢條件轉化為學習動力,在不斷克服學習困難的同時也逐漸提升著學習興趣;高職院校的專業(yè)設置具有明顯的實用性與針對性,這與它的培養(yǎng)目標相一致,即培養(yǎng)具有一定專業(yè)技能和技術型人才,能夠主動適應市場的需求。高職院校與普通院校相比,在教學上更突出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基本的理論知識學生了解即可。因而他們就有更為集中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自己所喜歡的專業(yè)當中,無需像高中那樣學習諸多門課程。雖然部分學生的學習文化課能力較差,但這并不代表他們的實踐能力差。高職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完善著自己的動手能力,也表現出極大的學習興趣和掌握一門技藝的渴望;同學朋友是學生時代陪伴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群體。他們有著共同的奮斗目標與理念,彼此間相互幫助和鼓勵,不斷克服在學習、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在合作共進的中提升、完善自我;學校作為學生生活學習的載體,它的軟硬件設施都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先進的學習設備與條件、完善的師資隊伍、合理的教學體系、有效的校企合作,都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實踐能力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有力保障。只要這些措施得以實現,高職院校就會有好的發(fā)展前景,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在影響學習興趣的因素中,其中自我認知與學習興趣呈負相關。越覺得自己的性格與能力更適合上高職院校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興趣越低。這是因為在人們的理念中,部分學生選擇高職院校是因為學習成績達不到普通高校的要求,并伴隨著我國傳統(tǒng)的“學而優(yōu)則仕”觀念以及人們對職業(yè)院校存在的偏見與歧視,在多方面的壓力之下,他們從邁入學校的第一天起,就對學習無望,對生活無助,對能力產生懷疑,對于自己常常是一種否定、消極的態(tài)度。由于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與定位,教師也沒有及時進行引導,致使他們屈服現狀,沒有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也沒有能夠利用學校所提供的有效條件學會一門技術。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價值,也不愿付出實際行動去實現目標,這樣的想法與態(tài)度使他們的學習興趣日漸降低。
通過分析,會發(fā)現國家政策、專業(yè)就業(yè)、同學朋友和學校特色是影響自我認同感與學習興趣的共同因素。國家政策是高職學生發(fā)展的保障,就業(yè)是高職學生發(fā)展的目標,同學朋友是高職學生發(fā)展的動力,學校特色是高職學生發(fā)展的平臺。這些因素的融合使高職學生意識到自我價值,在不斷被認可與肯定的過程中自我認同感得以提升,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動力,他們更有勇氣與信心克服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努力后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轉化為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促使他們朝著最終的目標更加堅定的前行。而那些沒有給自己正確定位和抓住時代發(fā)展契機的高職學生,他們的態(tài)度與行為導致低自我認同感,投射在學習方面即低學習興趣、低學習動力等。
因而,國家要繼續(xù)制訂和完善促進高職院校發(fā)展的法律條例,落到實處的保護高職學生的權利;學校要加強對學生思想的積極引導,盡可能多的提供展示自我平臺。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學習興趣,真正發(fā)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家長要幫助孩子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以及培養(yǎng)無懼困難的精神;高職學生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認識,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yè),并善于抓住當下的有利條件,不斷完善、發(fā)展自我,在自我認同和學習興趣提升的同時,也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實現自己的價值,最終達到雙贏的效果。
本研究表明,⑴高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狀態(tài)處于中游水平,學習興趣一般;⑵高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與學習興趣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自我認同感越高,學習興趣越高;自我認同感越低,學習興趣越低;⑶提高高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⑷國家政策、專業(yè)就業(yè)、同學朋友和學校特色是影響高職學生自我認同感與學習興趣的共同因素。
[1]武穎穎.論高職生自我認同感的缺失及提高策略[J].群文天地, 2010(16).
[2]潘淑.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P75-92.
[3][4]張國棟.中等衛(wèi)生學校高職生自我概念與學習動機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
[5]丁永祥.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和動機調查與分析[D].復旦大學,2012.1.
[6][7][9]孫云剛.高職學生自我認同感的調查研究及相關提升策略——以上海健康職業(yè)技術學院藥學專業(yè)學生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 2015.
[8]張妍,張瑞娟,許芳,趙凌燕.職高生自尊、自我認同感與歸因傾向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6
[10]孔祥那.大學生自我認同感和疏離感的研究[J].河西學院學報,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