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佩琦
摘 要:介詞由于其一詞多義, 用法靈活,使用廣泛等特征,一直是外語學習中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外語習得研究中,對介詞的研究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介詞的多樣性是其核心空間意義通過隱喻性的擴展而實現(xiàn)的。然而,在德語研究中有關介詞的隱喻意義卻鮮有人問津。本文基于德語空間介詞um的空間意象圖式,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其慣用表達做出合理解釋,并分析其對德語詞匯教學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德語教學 隱喻 意象圖式 詞匯 介詞
★基金項目:本論文受以下項目資助:上海理工大學教師教學發(fā)展研究項目,項目編號為:52-14-113-001;上海高校教師培養(yǎng)資助計劃,項目編號為:10-17-305-802
一、引言
在傳統(tǒng)的語言學研究中隱喻(Metapher)常被當做一種“非真實的表達”(uneigentliches Sprechen)或是一種“修辭手法”(dekoratives Stilmittel)在解讀詩歌、戲劇、演講等文學領域被分析解讀。隨著70年代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語言學家開始全面反思和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隱喻觀。認知語言學代表人物Georg Lakoff 和Mark Johnson在他們的代表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①中指出,隱喻不僅僅是在修辭語言中出現(xiàn),而是存在于我們?nèi)粘UZ言的各個方面并且深深植根于人類的思維。認知語言學認為,由于認識能力的限制,人們只能選擇通過某些有形的、熟悉的事物來表達或組織一些抽象、陌生的事物,而隱喻正是人類對抽象及復雜世界知識進行有條理的組織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②。
基于人類的生活經(jīng)驗,空間關系是人類各類范疇關系中最基礎、最為熟悉關系類型之一,空間關系的存在往往通過直觀的視覺就能被人類所感知。空間概念也經(jīng)常會被用投射到其他領域來理解和認知一些更為抽象的非空間概念。③認知語言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便是意象圖式。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體始終處于與外部世界接觸與互動的狀態(tài),如吃飯,走路,睡覺等等。因此人類體驗認識世界時,通常也是以自身軀體作為體驗的基礎。意象圖式便出現(xiàn)在我們的身體經(jīng)驗中,為隱喻性的映射到其他概念領域提供了基礎④。其中包括這些概念:來源——路徑——目標、容器——內(nèi)容、中心——邊緣、聯(lián)系、力和平衡等⑤。
在德語學習中,介詞由于其一詞多義常成為學習中的難點。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觀察,許多多義介詞的原型義均與空間關系密切相關,繼而投射到其他領域并發(fā)展出其多義性,因此理解這些介詞的空間特征是理解其隱喻含義的重要前提。本文將立足于意向圖式理論分析德語介詞um的內(nèi)部系統(tǒng)與結構,并在隱喻視角下進一步解析其隱喻拓展方式及路徑。
二、德語介詞um的隱喻認知解讀
(一)對um空間意義的認知分析
介詞的空間意義通常是人們最先認知的,是介詞的原型意向。⑥Wunderlich(1993)⑦ 基于此基礎分析了德語介詞um的意象圖式分析,首先是介詞um 的基本語義(Grundbedeutung),表述實體x與y的意象圖式關系(圍繞關系:其中x位于y的周邊并將y圍繞起來)。
(Wunderlich,1993:116)
如以下例子:
(1)Die H user stehen um den markt. (statische Variante)
房子圍在在廣場的周圍。(靜態(tài)關系)
(2)Er rannte um den Park. (dynamische Variante)
他繞著公園奔跑。(動態(tài)關系)
(3)Er stellte die Stühle um den Baum.(direktionale Variante)
他把椅子放到了樹的周圍。(方向關系)
um在表示圍繞意義的時候也常與herum連用,此時um...herum所表達的圓弧形圍繞關系被弱化,表達一種大概的,非確切的位置或運動方向⑧:
(4)Die Schüler tobten um ihren Lehrer herum. 學生們在老師身邊嬉鬧。
(5)Um den Markt herum wird jetzt viel gebaut. 在市場周邊正在大興建設。
除了um的原型意義之外,在語義參項(semantische Parameter)以及?概念機制(konzeptuelle Mechanismen)的相互作用下引申出了介詞的其他用法,例句如下:
(6)Ein Auto bog um die Ecke. 汽車繞過了拐角。
(7)Sie fuhr um den Park zum Bahnhof. 她開車繞過了公園去火車站。
(Wunderlich 1993:116)
如圖二所示,例句(6)(7)中um引申所表示的范圍,只是um原型意義的其中一部分。用聚焦理論(focusing strategy)這一部分
(二)對um非空間的隱喻抽象化意義分析
1.um在時間域的意義分析
在人類的語言思維中,時間與空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在語言中的表達式也是成系統(tǒng)的,由于空間比時間更具體,更容易被人們感知,在語言中人們更傾向于用空間隱喻來表達時間?;诳臻g域的意象圖式,介詞也可以在時間域表達多種意義。例如結合概念隱喻“AN EVENT IS AN AREA”,um可以映射到時間域表示如下意義:
(1)在……前后,左右
Die Sitzung wird um elf Uhr herum vorbei sein. 會議可能11點左右結束。
(2)又,重復,接著
Stunde um Stunde verging – aber sie ruf nicht an. 時間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地過去了,但她沒有打電話來。
Jahr um Jahr 年復一年
Monate um Monate 月復一月
Tag um Tag 日復一日
2.um在數(shù)量域的意義分析
與時間相似,在人類的語言運用中,也經(jīng)常會用具體的空間概念喻指相對較為抽象的數(shù)量概念,如:gro?茁e Anzahl(數(shù)量大), die Anzahl steigt (數(shù)量上升)等等。因此,um在使用時也會將在空間域中的意義映射到數(shù)量域:
(1)大概,約
Es kostet um 50 Euro (herum). 這大約值五十歐元。
(2)數(shù)量上的重復
Obwohl ich Blatt um Blatt/Seite um Seite geprüft habe, fand ich den Fehler nicht. 盡管我一頁又一頁的檢查,仍然沒有發(fā)現(xiàn)那個錯誤。
3.um在情感域的意義分析
情感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是人類基于自身體驗對客觀事物產(chǎn)生的態(tài)度與認知。由于其抽象性,隱喻就成為了情感的重要表達方式,需借助具體的事物或體驗讓聽者感同身受。在語言中很多時候會借助感官的感受來形容人的心理狀態(tài),如下列例句,而um在這里所表達的意義,就是將身體對空間上被包圍的感受映射到情感域來表達情感體驗:
Mir ist schwer ums Herz. 我心情沉重。
Mir ist leicht ums Herz. 我心情輕松。
Als man sie lobte, wurde ihr warm ums Herz. 當人們夸獎她時,她就感覺很溫暖。
4.um在習語中的認知意義分析
在德語習語中,um也經(jīng)常會與身體部位連用來,把身體的經(jīng)驗和感受映射到其他領域用于表達其他狀態(tài),如:
Er hatte viel um die Ohren(viele Aufgaben zu l?sen). 他有很多事情要做。
Er wollte sich frischen Wind um die Nase wehen lassen. (etwas in der Ferne erleben wollen)他想到遠方去體驗一番。
(三)um在作為動詞前綴時的認知意義分析
與德語中許多其他介詞一樣,um也可以與動詞連用組成可分或不可分動詞,用這種衛(wèi)星框架⑨來表達路徑及位置關系。在這些動詞組合的使用中,介詞um的原型意義也繼續(xù)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1.繞圈運動
(1)Der Balkon l?uft an dem Haus ganz um. 陽臺環(huán)繞者整棟房子。
(2)Ein Gerücht geht um. 謠言散布開來。
(3)Die Nachricht l uft um. 信息傳播開來。
通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um- 在作為前綴時仍包含有介詞中表示圍繞的意義(例句(1)),同時還引申出從一點到另一點不斷運動擴散的意義,并映射到空間之外的其他領域(例句(2)、(3))。
2.方向的反轉(zhuǎn)
介詞um的原型意義之一為圍繞某一物體運動,基于這一原型意義um在作為可分前綴時可引申出第二個含義,即在運動時基于自身運動方向的180°扭轉(zhuǎn),如圖圖四所示。因此此時um作為可分前綴的意義即為方向的反轉(zhuǎn),如下面例句所示:
方向的反轉(zhuǎn)⑩
(4)Der Weg endet hier, so bleibt uns nichts anderes übrig als umzukehren/umdrehen. 路在這里到頭了,我們只能返回。
(5)Er hat ihm den Hals umgedreht. 他扭斷了他的脖子。
um-的這一意義同樣可以與其他動詞搭配,并映射到其他相似的認知域,如例句(6),基于概念隱喻“CHANGE OF STATE IS CHANGE OF DIRECTION”,um-的意義由空間方向上的改變擴展到形容生活方式狀態(tài)的變化:
(6)Die Technik hat den Menschen umgeformt.技術改變了人類。
3.垂直到水平的狀態(tài)改變
當我們將介詞um的繞行運動方式由水平轉(zhuǎn)為垂直,即擴展出um-的第三種義項,在這里um-所強調(diào)表達的是物體從一種直立的狀態(tài)到水平狀態(tài)的改變,因此在動詞中常表達一種推翻、推到的動作。如圖五及下列例句所示:
倒向地面⑩83
(7)Sie fuhr die Absperrung um. 她把路障撞倒了。
(8)Bei dem Sturm sind mehrere B ume umgestürzt. 在風暴中許多樹木都倒了。
同樣,um-的這一擴展意義也可以借助隱喻映射到其他的認知域,基于概念隱喻“IDEAS ARE CONSTRUCTED OBJECTS”,um- 可以解讀為在思想、計劃上的推翻、破壞,如例句9所示:
(9)Wir müssen seinen Plan wieder umwerfen.我們必須再次推翻他的計劃。
三、對德語詞匯教學的意義與建議
在德語學習中,介詞的一詞多義往往是詞匯學習的難點,同時,一些由介詞作為前綴所組成的動詞的理解記憶也給許多德語學習者造成困擾。因此在詞匯學習中,教師可利用意向圖式向?qū)W生清晰的展示介詞在空間域所表示的多重意義;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立足于隱喻思考,了解空間概念在語義擴展中的作用,從而更深刻的理解介詞的多元性,借助其空間意義來了解難以理解的其他抽象意義?訛。同時在學習帶有前綴動詞的過程中,也可以利用意象圖式以及概念隱喻來理解和記憶動詞的多重含義。
Sweetser(1990)?輰?訛指出,隱喻是一種常常被忽視的連接詞匯多重意義的重要資源。多義詞的多重意義往往是相互聯(lián)系的,這種連接不是任意的,而是通過特定的引申機制,從典型發(fā)展而成,往往我們在這些多義詞上可以發(fā)現(xiàn)隱喻的影子?訛。因此教師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隱喻思維及能力。在教授特定的詞匯時,為學生解釋其具體義項與抽象義項之間的隱喻關系,并鼓勵學生思考詞匯多種意義之間的相似性,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詞匯。
注釋
① Lakoff,George & 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② 王勃然.論介詞空間隱喻的認知理據(jù)及其現(xiàn)實意義[J].東北大學學報.2007,9(4):360
③ 陳琦.德語空間范疇形容詞及其隱喻機制[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2012,25(4):S18.
④ 李福印.意象圖式理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1):81.
⑤ 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11.
⑥ 黃衛(wèi)平.英語介詞的隱喻化認知解讀-以over的空間意向圖式及語義分析為例[J].瘋狂英語,2012(3):139.
⑦ Deiter Wunderlich.On German um:semantic and conceptual aspects[J].Linguistics 31,1993:111-133.
⑧ Schr der,Jochen.Lexikon deutscher Pr position[M].Leipzig: Verlag Enzyklop die Leipzig,1986:179.
⑨ 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96.
⑩ Bellavia,Elena.Erfahrung, Imagination und Sprache. Die Bedeutung der Metaphern der Alltagssprache für das Fremdsprachenlernen am Beispiel der deutschen Pr positionen.Tübingen:Narr,2007:82. 侯奕松.隱喻研究與英語教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1:113 Sweetser,Ev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Cambridge u.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參考文獻
[1] 陳琦.德語空間范疇形容詞及其隱喻機制, 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2012,25(4):16-20.
[2] 侯奕松2011.隱喻研究與英語教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黃衛(wèi)平.英語介詞的隱喻化認知解讀-以over的空間意向圖式及語義分析為例, 瘋狂英語2012(3):138-140.
[4] 李福印.意象圖式理論,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1):80-85.
[5] 王勃然.論介詞空間隱喻的認知理據(jù)及其現(xiàn)實意義,東北大學學報.2007.9(4):359-362.
[6] 束定芳.認知語義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7] Bellavia,Elena.Erfahrung,Imagination und Sprache. Die Bedeutung der Metaphern der Alltagssprache für das Fremdsprachenlernen am Beispiel der deutschen Pr positionen.Tübingen:Narr,2007.
[8] Deiter Wunderlich(1993).On German um: semantic and conceptual aspects.Linguistics 31,1993:111-133.
[9] Lakoff, George & 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0] Schr der,Jochen Lexikon deutscher Pr position,Leipzig:Verlag Enzyklop die Leipzig,1986.
[11] Sweetser,Ev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Cambridge u.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