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代中國深受西方列強侵略,為改變國家命運,啟蒙思想家梁啟超提出了新民的觀點。梁啟超新民思想的產(chǎn)生有著獨特的時代背景與理論淵源。新民的必要性體現(xiàn)在三方面:新民與新國,新民是阻擋列強實施民族帝國主義、尋求民族獨立的手段,新民能夠保有國家獨特的精神品質(zhì)。新民有四個途徑:自新、培養(yǎng)公德、權利與義務以及自由與服從。通過立足于思想本身對其進行解讀,以期豐富大眾對梁啟超新民思想的認識。
關鍵詞:解讀;梁啟超;新民思想
自鴉片戰(zhàn)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列強侵略的加深,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在社會動蕩中探索著救國道路。作為近代中國的啟蒙思想家,梁啟超積極尋求民族振興、國家自強的方法,為改變國家的命運,他提出了新民的觀點。學界已有不少關于梁啟超新民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意義考察、當代價值分析方面,筆者認為應該立足于思想本身,結合思想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進行解讀,以歷史的眼光看待梁啟超的新民思想,豐富大眾對其認識。
一、梁啟超新民思想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與理論淵源
1.梁啟超新民思想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
鴉片戰(zhàn)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列強開始對華進行侵略擴張,尤其是在甲午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作為主權國家的中國面臨著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國人的民族情緒不斷高漲,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反抗侵略的戰(zhàn)爭以及洋務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充分暴露出晚清政府的腐朽無能。這種內(nèi)憂外患的局面促使梁啟超意識到提升國民品格、提高國民素質(zhì)來促進民族振興的必要性。除了內(nèi)憂外患,國民品格存在不足是促使梁啟超提出新民觀點的另一客觀現(xiàn)狀。閉關鎖國時期以來的國民思想保守落后,國民素質(zhì)品格亟待提高。我國國民品格缺點眾多,使得國家由受人尊敬之國和受人畏懾之國淪落為受人輕侮之國。本國國民品格不高的現(xiàn)狀使得新民成為一種客觀需要。
2.梁啟超新民思想產(chǎn)生的理論淵源
梁啟超出身書香門第,從小接受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在師從康有為期間也受其思想的影響。梁啟超的新民思想繼承發(fā)揚了嚴復的“三民”理論。另外,由于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流亡海外,在日本的流亡使他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再加上受到日本明治維新啟發(fā),新民思想開始萌芽。從梁啟超論述國與民的關系上可以看出,其思想也受到了社會有機論的啟發(fā)。
二、梁啟超新民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梁啟超的新民思想集中見于《新民說》,他解釋了新民的釋義,闡述了新民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新民的途徑。
1.新民釋義
“新民”取自儒家經(jīng)典《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1]。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申明“本報取《大學》新民之意,以為欲維新吾國,當維新吾民”[2]。梁啟超認為,新有兩層含義,一是繼承鞏固發(fā)揚原有的,二是取長補短,學習自身所沒有的,即“新之義有二。一曰,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盵3]45并且兩者缺一不可。繼承鞏固原本所有的,推陳出新。引進外國政治學術技藝的同時不可盲目照搬,因為一定的政治學術技藝都是與一定的民德民智民力相匹配的,盲目將適用于外國的新民方法直接用于我國國民身上,只會本末倒置,適得其反。
2.新民的必要性
首先,新民的必要性體現(xiàn)在新民與新國的關系上。國民的素質(zhì)關系到國家的發(fā)展程度?!叭粍t茍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3]42梁啟超認為政府與人民的文明程度是相適應的,有了新民就會產(chǎn)生新政府,從而產(chǎn)生新國家。英美國民能夠自治,國家常常能夠治理得很好,其原因就在于英美國民素質(zhì)高。因此,國民素質(zhì)品格關乎國家的發(fā)展,新國必須新民。
其次,新民是阻擋列強實施民族帝國主義、尋求民族獨立的手段。恰逢列強實行民族帝國主義侵略我國,因此,要想與之抵抗,取得獨立,必須新民。“今日欲抵擋列強之民族帝國主義,以挽浩劫而拯生靈,惟有我行我民族主義之一策。而欲實行民族主義于中國舍新民未由?!盵3]45
再次,每一個立于世界的國家都有自身獨特的國民特質(zhì)、獨立精神,為保有這種特質(zhì)和精神需要新民。我國廣大同胞能存在于亞洲大陸幾千年之久,也必然擁有可貴的精神、特質(zhì)。為了保有這種可貴之處,梁啟超曰“吾人所當保存之勿失墜也”,需要“淬厲其固有”[3]46。
3.新民的途徑
新民的首要途徑在于自新?!白孕轮^也,新民之謂也”。[3]43每一個人作為社會中的個體,其言行、素質(zhì)關系到整個國家的進步。新民要促使全體國民素質(zhì)品格的提高,就必須從個人的自我更新做起。梁啟超認為中國之所以不能取得維新的成功,是因為國人缺少自新的意識,凡事不在自身找原因,總是把責任歸咎于他人。
新民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公德意識的培養(yǎng)。公德的強調(diào)其實是對個體社會責任感的強調(diào)。私德與公德相對,講究個人利益。梁啟超認為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過于強調(diào)私德,“論語孟子之書,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3]47。而國人公德的缺失導致個體忽視群體公益,因此,梁啟超提出要進行“道德革命”,發(fā)明新道德。新道德包括強調(diào)國民要自尊自立自強、培養(yǎng)自治力、擁有公共心、尚武進取等。
權利與義務思想也是新民的重要途徑。在列強的侵略面前,我國不是奮勇反抗而是一再退讓,就是缺少權利思想的表現(xiàn)。不同于楊朱理學關于勿失權利的保守觀點,梁啟超強調(diào)要積極追求權利,“權利以進取而始生”[3]57。關于義務,梁啟超強調(diào)個體對群體的義務之于國家的重要性。以戰(zhàn)爭為例,倘若萬千個人貪圖安逸棄甲曳兵而走,則戰(zhàn)爭結果必敗。因此個人要履行對群體的義務,為群體公益貢獻自己的力量。
受西方文化價值影響,梁啟超提倡自由,“今日人士,其能自拔于腐敗舊習之外者,固莫不競倡獨立自由矣”[3]93。在倡導自由的同時,梁啟超并不否認服從的重要性。他認為自由包括對群體的服從。必要時,個人需舍棄部分自由服從群體。當群體利益得到維護,個人作為群體一員,其利益也能得到保障。
三、評價
在近代的中國,梁啟超的新民思想起到了啟蒙作用,在思想界影響很大,“其文章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于此者矣”[4]。
即使時代的車輪又向前邁進了一個世紀,如今來看梁啟超的思想,也不得不感嘆其思想的先進。梁啟超看到了國家與國民的憂戚相關,國民的素質(zhì)品格關系國家的發(fā)展,國家的強大離不開每個個體的努力。將社會有機論應用到國民素質(zhì)提高、尋求國家自強上不可不說是一種創(chuàng)新。梁啟超的思想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他堅信國家的盛衰是由全體國人共同的思想及行為決定的,而不是“運命使然”[3]119,他鼓舞國人無論處在什么境地,都不可以自暴自棄,這給予國民極大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勇氣。在引進西方自由等思想時堅持以本國民智民德民力為基礎,有選擇的加以借鑒,這都體現(xiàn)了梁啟超新民思想的先進性。
然而,梁啟超的新民思想受當時的經(jīng)濟政治條件制約,也有其局限性。他夸大國民品性對國家的作用,影響國家力量的因素有很多,絕不單單靠改變國民品性所能達到;片面對待西方的個人主義思想、平等思想,強調(diào)國民安守本分,體現(xiàn)了其思想的保守性。
梁啟超的新民思想,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基礎上,積極引進西方先進文化的結果;是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一個愛國者對國家道路的不懈探索;是一個中國近代思想先驅(qū)為擺脫封建專制束縛所做的不屈努力,體現(xiàn)了一個國民深深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劉強編譯.大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2.
[2]王敏.啟蒙與反思:論梁啟超的新民思想[J].史林,2003(03):35.
[3]王德峰編選.梁啟超文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4]沈松平.梁啟超新民思想再論[J].寧波大學學報,2002(02):73.
注釋
1.此論述見于《梁啟超文選》,王德峰編選,87-91頁。
2.即“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
作者簡介
崔婉瑩(1994-),女,漢族,安徽安慶,碩士在讀,天津師范大學,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