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p>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這段“買櫝還珠”的故事廣為人知。在口口相傳中,買了盒子的鄭人常被人嘲笑“有眼無珠、取舍不當(dāng)”。
然而細(xì)細(xì)思之,“買櫝還珠”的鄭人果真取舍不當(dāng)嗎?“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的盒子的價值果真不如盒中明珠嗎?
作為最為常見的日常收納器具之一,盒子自5000年前就已常伴在中國人的身邊。一塊肉、一粒丹、一撮粉、一枚錢、一面鏡、一支釵、一冊書、一封信,物物皆可放入盒中。這些一日不離身的盒子,被手藝人們極盡巧技:各種珍稀木材、貴重金屬都可成為制作材料,各類高超工藝也在一只小小盒子中“爭奇斗妍”。
更為重要的是,盒子中蘊含著中國人內(nèi)斂含蓄、不事張揚的處世哲學(xué),不同的材質(zhì)、不同的樣式、不同的大小、不同的變化,在一開一合之間,盡顯差異。
本期專題,帶你 細(xì)賞古今中外的盒子,且看看,你是否愿為它們做一回買櫝還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