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行大大促進了中國與倡議成員國之間的經(jīng)濟合作和文化交流,更為劉三姐文化“走出去”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廣西劉三姐文化無疑可以成為外國友人深入親近廣西民族特色、了解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良好媒介。而已有的《劉三姐》譯本是否“走出去”了呢?其效果如何?我們應如何把握時機讓劉三姐“走出去”?本文力求對以上幾個問題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劉三姐》英譯;“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C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4-0097- 03
一、《劉三姐》及其英譯者簡介
壯族不僅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一個酷愛唱歌的民族。壯族人有趕歌圩的習俗,也就是歌會或者歌節(jié),以男女對唱山歌為主。其中為我們所熟知的便是劉三姐,從民間故事到戲劇、歌舞劇、小說、電影,出自不同的考量以不同的方式為我們呈現(xiàn)了廣西特有的歌圩文化。而今,每年的南寧民歌節(jié)、桂林的印象劉三姐都給了我們深入認識和了解劉三姐文化的機會。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國外友人也比以往更加殷切地想要感受我們的少數(shù)民族特色文化,劉三姐的英譯無疑能為中外交流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促進一帶一路的發(fā)展。
至今出版的《劉三姐》英譯本是由楊憲益及其夫人戴乃迭( Cladys Yang)合譯而成,外文出版社于1962年出版的ThirdSister Liu: An Opera In Eight. Scenes,根據(jù)歌舞劇《劉三姐》譯出。盡管其書名譯為An Opera in Eight Scenes,但實際上僅包含七場,從其文字及插圖看,應是在中國戲劇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7場劇本基礎上譯出的。
楊憲益( 1914 - 2009)是我國當代知名的文學翻譯家,于1934年赴英國留學,并在此期間認識了戴乃迭(Cladys Yang)。戴乃迭的父親是英國傳教士,曾在燕京大學教書,戴乃迭就是1919年出生于北京,5歲后才到英國學習生活。兩人在牛津大學相識相戀。1941年楊、戴二人在重慶喜結連理。1944年夫妻雙雙加入國立編譯館,由此開始了共同的翻譯生涯。
二、《劉三姐》走出去了沒?
首先,我們應明確《劉三姐》“走出去”了沒,關鍵在于“走出去”,而不是“送JH去”。郭建寧指出,所渭“送JH去”,就是“以‘送為目的,而不顧及別人的接受方式和文化習慣,往往是政府買單,組織華人和留學生觀看,而對國外主流社會沒有什么影響”。(《發(fā)展先進文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載于《北京日報》2011年10月17日第017版)吳白選也就此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就翻譯人才這一點,他指出,要讓中國文學“走出去”,一要有一流的翻譯家;二要實行中外合作。(《翻譯與翻譯之外:從<中國文學>雜志談中國文學“走出去”》,載于《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第86—90頁)
但從唯一的《劉三姐》英譯本英譯效果來看,翻譯人才并不是全部。楊憲益夫婦都是國內(nèi)的頂尖翻譯家,一中一英,珠聯(lián)璧合,堪稱中外合譯的典范。他們?yōu)橹袊膶W“走出去”所做出的貢獻不容置疑。但并不是他們的每一部譯作都成功地“走出去”了。分析過后我們發(fā)現(xiàn),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作為受雇于外文JH版社的翻譯人員,翻譯什么其實并不由他們做主。其二,在某些特定時代背景下,他們“沒日沒夜地譯書,快得像發(fā)了瘋似的。這當然會影響翻譯的質(zhì)量”。(《楊憲益自傳》,楊憲益著,薛鴻時譯,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年,第226頁)其三,直譯或直譯加注的翻譯策略是他們在翻譯時最為大加采用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楊氏譯本在西方的接受度。然而,楊氏夫婦并不是沒有認識到這一翻譯策略的問題,只是他們不得不采取這樣的翻譯策略。戴乃迭在霍克斯( David Hawkes)翻譯的《紅樓夢》譯本The Story of theStone出版后曾指出,“在我看來,西方讀者需要這樣的幫助”,但是,“當我要采取同樣的做法時,被我的中國同事們否決了?!庇纱说弥?,他們采用如此的翻譯策略并非本意,而是受制于編輯才不得已而為之。江帆曾指出,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在翻譯《紅樓夢》時所受到的種種掣肘并非孤立的行為,而是貫穿了他們的翻譯生涯。(《文學外譯的助力/阻力:外文社<紅樓夢>編輯行為反思》,載于《中國比較文學》2014年第1期,第50 -65頁)
由此可見,優(yōu)秀的翻譯人才儲備雖說極其重要,但并不能完全保證文學很好地“走出去”,翻譯策略的運用直接影響著讀者對譯本的接受度。楊氏夫婦將《劉三姐》英譯為An Opera in Eight Scene,其譯本是否具可唱性也是譯者應該考慮的。然而,“可唱性”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準則,也要依具體受眾而定。
就中國少數(shù)民族歌劇的翻譯而言,其外文讀者有的可能想了解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有的可能想了解少數(shù)民族的戲劇語言,有的可能想了解少數(shù)民族的歌劇藝術。即便是翻譯一個僅用于閱讀的劇本,譯者也應該考慮服務的讀者是怎樣的群體。那么,楊氏夫婦翻譯《劉三姐》時有怎樣的翻譯目的?在《劉三姐》英譯本中,僅有前言沒有后記,前言中也只有原劇本前言的英文翻譯,沒有任何譯者的聲音,我們無從得知譯者的翻譯目的,外文出版社通常如此。一位美國讀者說過,“我讀了外文出版社系列中的一部分譯作……很顯然,最終的英文版本不是由以地道英語為母語的人所審定,尤其是這一系列作品的導言部分更是如此?!边@樣編輯和出版限制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劉三姐》“走出去”。
三、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如何讓劉三姐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其實,我國多年來都有在文化輸出方面發(fā)力不少,而在今天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大背景下,外國對了解中國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有增無減。秉著有需求則有市場的理念,我們更應乘著“一帶一路”的合作之勢,發(fā)揚中華民族文化,傳播少數(shù)民族特色,讓外國更好、更全面了解我們這個泱泱大國的實力和背后的故事。在具體分析《劉三姐》英譯本后,我們得知,基于種種原因,劉三姐并沒有很好地走出去,外國讀者對其知之甚少,由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來試著改善這一現(xiàn)狀:
(一)近些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促使中外各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日益密切。于我國,一直以來都有各方力量努力傳送中國文化到外國,結果卻是喜憂參半,實際的國外反響并不如想象中熱烈。尤其對于《劉三姐》這樣具有廣西民族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民歌,至今出版的英譯本仍只有一版,并不能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鑒于此,國家可以組織發(fā)起相關賽事活動,鼓勵翻譯愛好者、有志從事翻譯人員自主翻譯,而后由較為資深的翻譯家綜合各方面因素進行篩選、評比,此舉同樣也有利于發(fā)覺翻譯新秀,何樂而不為。
(二)既然要把本國文化對外輸出,事先了解外國市場是極其必要的,可以使譯者更好地把握市場需求,從而對翻譯策略的運用和譯文整體風格有所新思考。我們可以在線上線下以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了解讀者需求,明白他們在品讀外國譯本時會較為看重哪些方面,希望得到怎樣的閱讀體驗。也可以針對外國不同群體進行走訪、訪談,以求通過面對面談話的方式來更加真實、有效地了解外國讀者的所思所想。事實上,我國已經(jīng)將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民族歌劇作品英譯過后銷往國外,那這些譯本銷量如何、借閱量如何、讀者反響如何?相關調(diào)查少之又少,好似一旦譯本出爐便萬事大吉,不再反觀其市場效果,不再精益求精?;谶@樣的翻譯市場現(xiàn)狀,我們可以就讀者對譯本反響和接受度進行研究調(diào)查,來找出譯本和讀者需求之間的差距,以求更好地滿足外國市場、傳有效地播民族文化。而不是硬生生地以自己的方式把我國作品英譯,讓外國讀者讀來不知所云,時常費解,進而也失了繼續(xù)讀下去的興趣。更甚是,《劉三姐》唯一的英譯本是出版于1962年,于如今已有將近60個年頭,所處時代也已大不相同,那么問題來了,當時的英譯本是否仍能滿足今日之讀者的閱讀需求,這恐怕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以上所述都在提醒我們,發(fā)動各方力量來翻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學作品已如在箭在弦上,不容再緩?,F(xiàn)今從事筆譯、口譯的人才大多精深于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的題材,幾乎不把文學翻譯市場的需求放在心上,作為從業(yè)志向。這也是因為文學翻譯對譯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譯者不僅要能盡可能網(wǎng)滿地傳達原文意思,更要盡可能再現(xiàn)原文本身韻味,凸顯民族特色。我們應時刻謹記,即使前方文學翻譯之路漫漫,也要不畏艱難,砥礪前行,發(fā)揚中華民族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來有所創(chuàng)新。
(三)通常而言,類似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英譯T作常由國家外研社主辦,物色合適人選來翻譯并最后由編輯進行校訂,然而這樣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使翻譯市場過于壟斷,或者我們可以動員各大出版社來對一個文學作品進行翻譯并作出對此譯本上市的一系列計劃書,最后哪家出版社的譯者資源翻譯得更貼近時代脈搏,給出的計劃書更有利于此譯本的大力傳播,那就由哪家出版社來接手翻譯、校訂和出版事宜,這就像是房地產(chǎn)建筑商要對住房用地進行競標來獲取開發(fā)建筑權一樣。其中業(yè)余翻譯愛好者也可以以個人的名義去自主翻譯,無須由出版社來決定你要譯什么,給予譯者更多的自主性和選擇權,畢竟譯者才是在翻譯過程中貫穿始終的人,希望能通過滿足譯者最大限度的自由,充分發(fā)揮譯者主體性來釀出最為醇香的譯文之酒。
(四)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筆者也希望譯者在了解市場和讀者需求后可以較多地發(fā)揮自主性,結合采用多種翻譯策略來爭取譯出好的、適合國外市場的譯本,能真正設身處地思考譯本的讀者受眾是誰,通過這樣的表達方式,最終需要、想要呈現(xiàn)怎樣的譯本出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在翻譯過程中、還是在譯本成品后,編輯都要盡可能避免大加修改,而應多與譯者商量,以求和解,平衡好譯者的初衷。
(五)從以上所述我們得知,《劉三姐》外譯本如今只有一版英譯本問世,并無其他外語的外譯版本,我們需在此方面多下功夫,拓寬影響面,更加適應一帶一路倡議國的真實需求,以便更好地傳播廣西民族特色文化。
眾所周知,今日中國之時代要比過去更加快的節(jié)奏,對于文學作品輸出眼光也更加開闊,無論從哪個方面,國家都給予了最大的自由度希望能有好的譯本輸出來更好地讓民族文化走出去。如何能有更好的文化外譯作品輸出,是相關外語專家、學者、翻譯家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力求忠實于原文卻極可能致使譯文晦澀難懂,還是優(yōu)先使文字流暢順達,再求對原文的忠實?于文化外譯而言,我們想要實現(xiàn)的最終目的和功能是什么?筆者認為,白顧白地翻譯,不考慮目的語國家受眾的閱讀感受是極不可取的,一心只求輸出本國文化卻不知外國讀者根本不想多看一眼這樣“天書”般的譯本。因此,有足夠翻譯素養(yǎng)的翻譯家也應積極響應國家倡議,對自己“重新定位”,為國家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從己出發(fā),以終為始,最終真正做到讓英語文學作品走出去才是為社會各界人士所樂見的。
參考文獻:
[1]鮑曉英.中國文學“走出去”之譯介模式探索: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訪談錄[J].中國翻譯,2013(5).
[2]陳晨.翻譯家楊憲益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3]郭建寧.發(fā)展先進文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N].北京日報,2011 - 10 - 17( 17).
[4]江帆.文學外譯的助力/阻力:外文社《紅樓夢》編輯行為反思[J].中國比較文學,2014 (1).
[5]吳白選.翻譯與翻譯之外:從《中國文學》雜志談中國文學“走出去”[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4).
[6]楊憲益.楊憲益自傳[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