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慧 何媛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電影作為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chǎn)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式被列入“一帶一路”選項。2017年10月,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如何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找到中國電影新的傳播路徑,讓中國優(yōu)秀影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得到較好的傳播,發(fā)揮文化優(yōu)勢,帶動區(qū)域交流合作,是當前亟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
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傳播具有其他地區(qū)難以比擬的強度和廣度。東南亞地區(qū)共有11個國家——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東帝汶。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在全球電影新格局的背景下,回顧、梳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電影交流的歷史與現(xiàn)狀,無疑會為中國電影自身民族形象的塑造及今后中華文化借助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道路指明方向。
一、 初始:20世紀前半葉
中國電影正式邁出國門的第一站即是“南洋”[1]①,據(jù)記載,這種電影海外傳播活動“始自民國十二三年間”[2],即1923年至1924年間。最早輸出的是時裝愛情片,如明星影片公司的《玉梨魂》、大中華百合公司影片的《采茶女》等,均在南洋群島供不應求。據(jù)戰(zhàn)前新加坡出版和行銷最久的中文日報《叻報》報道,《玉梨魂》一片抵達南洋后先后被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及印尼等多國購買演權[3],其中僅新加坡一地即三次重映;《采茶女》也受到新馬等地觀眾爭先恐后的熱情觀看——“本坡華僑之眾……屢以電話詢再演之期,茲特再令出場?!盵4]之后,天一公司攝制的古裝歷史片《白蛇傳》在南洋打出風頭,利市三倍。國內制片公司趁此機會又向南洋輸出了《珍珠塔》《三笑》等彈詞小說改編而成的影片,以迎合當?shù)厝A僑的口味。接著又相繼輸出了《盤絲洞》《火燒紅蓮寺》等古裝神怪片、喜劇愛情片及武俠打斗片。此外,還有《華北水災》《中國全國教育大運會》等祖國時事影像在南洋影院與觀眾見面。資料顯示,20世紀20年代“中國國內一共有150家電影院,而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卻有四十家華人經(jīng)營的電影院”。[5]在新加坡,華人創(chuàng)辦的專事引進中國影片的電影公司也逐年增多。1940年邵氏父子在新加坡設制片廠,到1941年元旦,《星洲日報》刊發(fā)邵氏的整版廣告稱:“1941年,我們在星馬、印尼、泰國、安南,已經(jīng)擁有了139間戲院?!盵6](“星馬”即今天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安南”今稱“越南”)。
此外,中國也與東南亞國家開展電影合作。1937年,越南誕生的第一部本土投資、表演和使用越南語的電影《魔鬼的田野》,就是與中國南方電影公司合作,在香港拍攝而成的。雖然該片在中越文化的深度交流方面并無探索,但作為越南第一部有聲電影,依然在越南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早期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受到追捧與當?shù)厝A人華僑息息相關。當時南洋的大量華僑為生活遠走他鄉(xiāng),渴望來自故鄉(xiāng)的聲音,期盼看到熟悉的面孔。再者,當時的南洋諸國對中國電影審查寬松,如“安南菲列濱(電影審查)比較好得多,暹羅除掉侮辱佛教的影片,加以取締外,其余都無問題?!盵7](“菲列濱”今稱“菲律賓”,“暹羅”今稱“泰國”)??粗袊娪笆谷A人華僑的思鄉(xiāng)情緒得以釋放,也使中國文化在當?shù)氐玫絺鞒小?/p>
在這一階段,東南亞多數(shù)國家尚處于殖民階段或剛剛獲得獨立不久,本國電影業(yè)暫未正式起步,中國電影在東南亞成為僅次于西方電影的外國電影。
二、 增長:20世紀50至60年代前期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提出的“禮尚往來”“互通有無”“必須走出去”“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等外交決策與方針,奠定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外交往來的基礎。1950年,國務院頒布《國產(chǎn)影片輸出暫行辦法》,在稅收和外匯結算等多個方面給予出口影片以優(yōu)惠政策,鼓勵了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同年,我國向印尼輸出了《中華兒女》《趙一曼》《白毛女》等影片。1951年初,中國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①成立,設置專門負責電影輸入與輸出的部門,同時在印尼等國設立了駐外代表處或常駐代表。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印尼的萬隆會議上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萬隆精神的指導下,這一時期,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以交流為主,商業(yè)屬性淡化,電影“鐵盒大使”的作用凸顯。1956年,中國選送《在和平建設的崗位上》《農(nóng)業(yè)合作化高潮》等多部紀錄片參加印度尼西亞日惹電影展覽,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火熱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風貌。
此階段香港電影在東南亞市場的放映交流風生水起。兩地電影人之間的合作非常頻繁。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馬來亞之戀》《檳城艷》等越來越多的香港影片以新加坡、馬來西亞作為故事背景,或在新、馬兩地拍攝外景。參演明星秦劍、謝賢、南紅等也成為紅遍東南亞的人氣偶像。在菲律賓,合拍影片《蛇女思凡》《香港假期》等都分別制作菲語、國語、粵語多版本在中菲兩國公映。在越南,香港制片人伍華在河內投資設廠,先后拍攝了《藝術與幸福》《范公菊金》等影片,被稱為“開創(chuàng)越南電影事業(yè)的功臣”。[8]
東南亞電影在中國方面,由于戰(zhàn)爭帶來的破壞性影響還未散去,這一時期東南亞各國的電影業(yè)發(fā)展總體較為緩慢,但中國市場上仍可見到東南亞電影的身影。越南出產(chǎn)的第一部故事片《同一條江》(1959)在次年即由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后在大陸公映。此外,還有8部越南電影獲得譯制。[9]中越兩國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上的高度一致,使得越南影片“成為官方引導民眾認識外部世界——外國歷史和社會現(xiàn)實的宣教平臺”。[10]在香港,50年代末,商人陸運濤與邵逸夫先后攜新加坡資本北上開拓電影事業(yè),他們分別成立的電懋、邵氏影片公司,迅速發(fā)展為香港最具行業(yè)影響力的電影公司。
三、 低谷: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1967年東盟成立,在冷戰(zhàn)背景下,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系呈現(xiàn)出復雜的局面,加之中國國內處于特殊的歷史情境中,總體上看中國與東南亞的電影交流進入了低潮期。
中國電影在東南亞方面,60年代末,東南亞民族運動爆發(fā)、排華浪潮興起,華語片市場收縮。在馬來西亞,政府建立專門放映本土電影的戲院,并設立特殊部門統(tǒng)一管理進口影片,被認定為宣傳大中華意識的影片一律禁止,1976年便有十多部香港影片因此被禁。在印尼,70年代后期政府逐年壓縮配額抵制電影進口,使得外國影片從1972年的766部縮減至1978年的100部,港片輸入嚴重受創(chuàng)。在新加坡,政府提高電影進口稅,并開始實施電影審查制度,第一年就有44部影片在新加坡被禁,這也大大影響了港片的輸入。但在政策環(huán)境不利的低谷時期,香港電影依然奮力前行,在東南亞殺出一片天地。根基深厚的邵氏兄弟在東南亞地區(qū)持續(xù)拓展規(guī)模,從生產(chǎn)、發(fā)行、放映等各個環(huán)節(jié)覆蓋當?shù)仉娪笆袌?;嘉禾影業(yè)借助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成功打通東南亞的發(fā)行渠道。1971年,李小龍為嘉禾主演功夫片《唐山大兄》,一經(jīng)公映便幾乎打破了東南亞所有國家的票房記錄。隨后嘉禾公司接連推出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猛龍過江》等影片,單片票房一再打破記錄,中國功夫片風靡東南亞。
東南亞電影在中國方面,在此期間,唯一與中國大陸保持電影交流的是越南。70年代前期有9 部反映越南人民生活的電影經(jīng)譯制后公映,即《森林之火》《前方在召喚》《戰(zhàn)斗在繼續(xù)》《阿?!贰痘毓枢l(xiāng)之路》《琛姑娘的松林》《山村女教師》《小火車站》《火》。這些影片都給中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增進中越人民傳統(tǒng)友誼起到了積極作用。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10年間,在大陸電影缺席的情況下,香港電影繼續(xù)在東南亞為中國電影保有一席之地。
四、 復蘇:20世紀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
改革開放后,中國對外政策發(fā)生重大調整,處理與外國的黨政關系時不再以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的異同論親疏,中國與東南亞地區(qū)各國的關系得到緩和。
中國電影在東南亞方面,中國積極參與新、緬、菲等國的電影節(jié)展。在1981-1982年菲律賓(試)舉辦的兩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上,中國影片《舞臺姐妹》《農(nóng)奴》《梅花巾》蟬聯(lián)最高榮譽金鷹獎。[11]1983年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上,中國選送不同類型共9部影片參展,其中5部獲得大獎。同時,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多次合作舉辦電影周。1985年,我國與泰國互辦國家電影周;1986年,“中國電影周”落戶菲律賓;“中國電影回顧展”在新加坡引起轟動。1987年,新加坡“中國電影節(jié)87”影展放映了《末代皇后》《血戰(zhàn)臺兒莊》等10部影片;次年,又有《紅高粱》《棋王》等8部影片亮相新加坡“中國西安電影周”活動。在官方電影節(jié)展以外,中國電影更通過平面媒體、線下活動等渠道走進東南亞觀眾的日常視野,僅在新加坡一地,80年代的中國電影就有上映影片有獎問答、明星首映登臺活動、影迷影評、報紙連載專題討論等宣傳方式。
中國與東南亞電影人積極開展對話合作。我國電影代表團先后多次出訪菲律賓、緬甸、柬埔寨等國家,并接待了對方電影界人士。1982年中國與泰國達成協(xié)議合作拍片;1987年中方赴菲律賓拍攝電影《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次年,雙方互派代表團參加在兩國舉辦的首映式。中國電影人也通過一部部作品為東南亞觀眾所熟知,1983年,《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原野》三部影片先后在新加坡上映[12],以劉曉慶為代表的電影明星逐漸在當?shù)卮蝽懼取?0世紀80年代,港臺流行樂風靡亞洲,香港藝人與東南亞演藝明星頻繁互動,由此帶動了電影領域的合作:如馬來西亞歌手阿牛參與香港電影《風塵十三姨》的拍攝;馬來西亞女星楊紫瓊常年在香港發(fā)展;祖籍越南的香港導演徐克拍攝了以越南為故事發(fā)生地的《英雄本色3》,周潤發(fā)扮演的小馬哥在東南亞家喻戶曉。此外,還有香港演員梁朝偉主演越南影片《三輪車夫》等。影視資源的流動與跨區(qū)域的合作,深化了中國與東南亞在電影方面的友好關系。
東南亞電影在中國方面,盡管社會改革的背景決定了當時中國對于與其他國家或地區(qū)開展電影交流的政治訴求遠遠大于商業(yè)訴求[13],但雙方在商業(yè)市場上仍做出了一定的努力。1982年,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了菲律賓影片《女仆》。1983年,長春電影譯制廠譯制了泰國電影《翠彩》,菲律賓電影《飛蛾》《金牌》。1989年,上海電影譯制廠又譯制了泰國的《婉麗》等影片。經(jīng)過10年低谷期后,這份成績單顯得格外珍貴。
五、 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至新世紀
20世紀90年代后,國際形勢發(fā)生巨大變化,各方力量紛紛重組,加上亞洲金融危機全面爆發(fā),中國與東盟的關系日益緊密。中國開始注意擯棄意識形態(tài)分歧,及時調整對外政策,擱置爭議,以務實而極有誠意的態(tài)度開展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
中國電影在東南亞方面,舉辦中國電影展/周的東南亞國家不斷增多,展映活動的種類更加豐富:新加坡舉辦了中國兒童電影周、國際獲獎中國影片展;馬來西亞連續(xù)兩年舉辦了中國優(yōu)秀兒童影片巡回義演展出活動?!侗久辍贰抖罐⒛耆A》《霹靂貝貝》等眾多獲獎影片相繼亮相。同時,電影領域的人員交流、行業(yè)互訪漸成常態(tài)。中國電影代表團接連訪問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并接待前來交流的對方代表團。我國電影作品也積極參加東南亞地區(qū)電影節(jié),其中《民警故事》在1996年第9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jié)獲特別評審獎。這一時期,中國電影取得了一些開創(chuàng)性的海外商業(yè)成績。1993年,在馬來西亞參展的5部中國影片全部以賣斷發(fā)行權的形式得以銷售。同年,中國電影器材公司首次走出國門,參加在新加坡舉辦的國際電影器材展示會。[14]1997年,《鴉片戰(zhàn)爭》在泰國曼谷的40家影院同時上映,其中還包括西片院線、港片院線和泰片院線。①
另一邊,香港電影行業(yè)的發(fā)展也迎來新的高峰。東南亞作為港片的傳統(tǒng)市場,繼續(xù)與香港良性互動。功夫巨星成龍塑造的銀幕形象在東南亞紅極一時。泰國、菲律賓的城市影像也為《喋血街頭》《安樂戰(zhàn)場》等影片增添了觀賞意味。在這一時期,香港與東南亞的電影合作還突破了表層的異域景觀呈現(xiàn),開始挖掘更深層次的文本意義。《阿飛正傳》中,張國榮扮演的旭仔玩世不恭,心中卻始終放不下關于身世的迷惑,最后他拋下一切只身前往菲律賓尋找生母,片中的南洋異地,成了旭仔重生的起點。《花樣年華》中,蘇麗珍(張曼玉飾)多年后去到新加坡尋找周慕云(梁朝偉飾),電話通而不語,在這陌生的環(huán)境中,蘇麗珍將內心的情感封存并永遠留在異鄉(xiāng)。此處的東南亞土地,成為一段中式感情的最終歸宿。
東南亞電影在中國方面,1992年,越南電影代表團積極參加首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次年,又增加了印尼電影代表團來華交流訪問;1994年,在第三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期間,首次增設的金雞國際影展板塊即有越南影片參展。中國于1993年創(chuàng)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吸引了東南亞國家的廣泛關注,第二屆即有優(yōu)秀的泰國影片參與到電影節(jié)金爵獎的角逐當中。
總體而言,90年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電影交流全面深入,為兩地在新世紀的交流協(xié)作奠定了基石。
六、 繁榮:新世紀以來
新世紀伊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對外開放的程度空前提高。2015年,伴隨“一帶一路”倡議文件《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的正式刊發(fā),中國電影的對外傳播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總體上看,新世紀中國電影在東南亞的傳播,呈現(xiàn)出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態(tài)勢。
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在雙邊政策層面拓展電影交流的通道,進一步推進電影合作關系。2010年,我國與新加坡簽訂電影合拍協(xié)議,規(guī)定合拍片在兩國均能享受與國產(chǎn)電影同等的政府資助及鼓勵政策。[15]兩國還簽署合作意向書,約定在未來三年內聯(lián)合制作10部電視電影作品。[16]“一帶一路”倡議開始實施后,東南亞多國更是與中國達成了一系列電影合作意向。2015年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期間,馬來西亞國家電影發(fā)展局宣布將展開中馬在電影方面的長期戰(zhàn)略合作。2016年中國—東盟電影合作論壇上,中國與新加坡、越南、印尼簽署了影視合作意向書。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與菲律賓、印尼等多個國家簽署了“一帶一路”電影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備忘錄。同時,廣西省成立“東盟語電影譯制中心”,打破中國與東南亞電影交流的語言障礙;廣西電視臺與柬埔寨國家電視臺簽署協(xié)議,在柬方開辦固定欄目《中國劇場》,展播中國優(yōu)秀影視劇。在雙邊政策的助力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的東南亞國家正展開如火如荼的電影合作。
頻繁開展電影節(jié)/展層面的交流互訪,使更多優(yōu)秀影片進入兩地觀眾視野。這一時期,中國與越南、菲律賓、印尼互辦了國家電影展,《緊急迫降》《非常愛情》等中國影片熱映東南亞,《馬格尼菲科》《我的寶物》等菲律賓影片及《走片情緣》《心靈伙伴》等印尼影片也為中國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觀影體驗。我國影片多次參加東南亞地區(qū)電影節(jié)并獲獎①:有老牌綜合性電影節(jié),如在馬來西亞舉辦的第50屆亞太電影節(jié),中國影片《紅孩兒——大話火焰山》獲最佳動畫片獎;也有新型專門類電影節(jié),如新加坡亞洲女導演影展,徐靜蕾攜處女作《我和爸爸》亮相,引起了國際關注;同時,在多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上,緬甸、越南、新加坡等電影代表團帶來了《流逝的歲月》《小孩不笨2》等影片,受到中國觀眾好評。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方面,組委會先后增設了新加坡電影展映與絲綢之路風貌單元,為中國與東南亞的電影交流搭建專項平臺。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也十分注重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迄今為止的七屆活動中,每屆均有東南亞影片入圍展映②。另外,在“一帶一路”的引領下,中國于2014年創(chuàng)辦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jié)”,來自東南亞的影片占據(jù)了相當?shù)姆庞潮壤?/p>
商業(yè)電影成績斐然,東南亞重新成為中國電影在海外傳播的有力陣地。近十年來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國家多次打入年度票房榜前十名,甚至擊敗好萊塢巨作奪取票房冠軍①。此外,中國系列電影逐漸培養(yǎng)出一批忠實的海外觀眾,《葉問》系列5部②、《竊聽風云》系列3部、《澳門風云》系列3部等在東南亞多國均有引進且票房領先。同時,在東南亞上映的中國電影類型更加多元。目前,以《竊聽風云》《線人》等為代表的犯罪懸疑片,以《瘋狂的石頭》《泰囧》等為代表的喜劇片,以及《破風》等運動題材影片,都獲得了東南亞市場的票房肯定。上述現(xiàn)代題材影片,以電影的方式呈現(xiàn)著中國社會在新的發(fā)展階段文化的包容度與多樣性,對海外觀眾了解今日中國意義重大。
總之,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傳播進入了繁榮的新時期,中國在國際傳播視閾中的民族形象愈加清晰,電影的軟實力作用愈加凸顯。
七、 思考: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傳播的策略
進入21世紀,中國本土電影市場經(jīng)歷了十余年的高速發(fā)展,現(xiàn)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的東南亞諸國是一衣帶水、文化同源的友好鄰邦,新形勢下在這個“朋友圈”里放什么電影,怎么放電影,放給誰看,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近水樓臺,借力打力。東南亞地區(qū)不僅生活著海外最多的華人華僑,也是“海外華人經(jīng)濟最活躍最具潛力的地帶”[17]。不少東南亞國家的語言中借鑒了大量漢語(尤其是方言)詞匯。今天,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長期保持華語電影海外第一、第二票倉地位,其中華人觀眾的力量不可忽視。身在東南亞的華人華僑保留著濃厚的中華文化色彩,以此來體現(xiàn)“與故土文化的一種血脈相連的關系”。[18]我們應該高度重視中華文化對東南亞華人文化圈的影響力,充分發(fā)揮華人社區(qū)的帶動效應,利用語言交流的便利,血緣紐帶的親近,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價值觀念的相似,有效降低中國電影在傳播過程中的“文化折扣”,實現(xiàn)中國電影的自然“溢出”。事實上,“下南洋時代”中國電影在東南亞的傳播經(jīng)驗,已經(jīng)證明這一思路的行之有效。
趨同存異,借船出海。要努力尋求兩地在人文層面的共同點與共通點,尋求內容上的文化平衡與形式上的中外調和。深入分析東南亞各國的風土人情、風俗民俗、審美情趣等因素,加強對東南亞觀眾觀影偏好的調查,從目標市場的觀眾心理出發(fā),拍出符合他們期待視野的電影。同時,中國電影也要巧妙地保持民族特色,對于已經(jīng)獲得東南亞觀眾認可的元素——功夫、中國哲學、古代服飾等——要進一步挖掘和優(yōu)化。另外,還應善于轉化目標市場的“異質文化”,將當?shù)赜^眾喜愛的元素作為外殼,講述中國自己的故事。成功案例如好萊塢拍攝的《花木蘭》與《功夫熊貓》系列,就是借助外國元素的表象,傳播美國價值觀念的內核,并獲得全球范圍的商業(yè)勝利。面對東南亞市場,中國電影可以從東南亞地區(qū)的歷史傳統(tǒng)或流行文化著手,找當?shù)赜^眾熟悉的經(jīng)典故事、人物形象等元素,在其中加入中國元素內核,實現(xiàn)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拓展類型,打造明星。2016年,中國喜劇片在周邊國家已成為功夫片、動作片之后第三受歡迎的影片類型,愛情片、懸疑片等近十種影片類型也給外國觀眾留下積極印象。[19]在此大好形勢下,中國電影應在東南亞地區(qū)繼續(xù)豐富類型,全面出擊。對于中國電影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功夫片,東南亞觀眾已經(jīng)開始讀取其中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20],這啟示創(chuàng)作者們在“中國力量”中融入“中國智慧”,突破以往主要依靠“飛檐走壁”等表層視覺奇觀支撐市場的格局。另一方面,要重視樹立明星形象,打造明星效應。今天,成功塑造宗師“葉問”的甄子丹及導、演俱佳的成龍、周星馳等明星,均在東南亞具有了一定的粉絲號召力。借勢“一帶一路”加強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頻繁的電影合作,拓展影片類型與打造新的明星效應將實現(xiàn)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多贏局面。
開放多元,落地生根。在不斷優(yōu)化電影本體內容的同時,利用多樣化的傳播手段能夠使中國電影更好地“走出去”。黃會林等學者調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一帶一路”區(qū)域的受訪者接觸中國電影資訊的渠道包括報紙、戶外廣告、電影雜志、影院預告片等眾多來源,觀看中國電影的途徑也有網(wǎng)站、電影院、碟片、電視等方式[21],可以說,現(xiàn)階段中國電影在東南亞的傳播手段豐富多樣,我們應當充分把握現(xiàn)有渠道并優(yōu)化格局,使中國電影在東南亞的傳播更加開放多元?!白叱鋈ァ钡闹袊娪斑€要扎根當?shù)?,與當?shù)卦壕€放映網(wǎng)絡和發(fā)行公司開展良好合作。如2015年電影《葉問3》在新加坡由當?shù)毓維haw Organisation代理發(fā)行,獲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績;目前正在馬來西亞熱映的《記憶大師》由馬方最大的院線網(wǎng)絡Golden Screen Cinemas發(fā)行,獲得了可觀的排片比例;在泰國,當?shù)匕l(fā)行公司Phranakorn Film Co., Ltd.、Mongkol Major等也是中國電影多年來登陸泰國院線的主要合作方 。借助當?shù)卦壕€與發(fā)行商對本國市場的了解,中國電影可以更加準確、便捷地進行宣傳與上映。
電影的傳播可以帶動其他消費需求,刺激旅游、飲食、服飾等文化消費的興趣以及相關產(chǎn)品的開發(fā)。由此,以電影作為媒介,可以將中國文化傳播到東南亞社會的各個層面,從而為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國際關系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