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小站,構建并不復雜。鐵道如同兩條平行線向兩端無限延伸,辨不清起點和終點。小站四周末設柵欄,旅客跨越鐵道便可通達目的地。只是看上去如此簡陋的它,竟整潔如墻上的圖畫。
春天的小站到處充滿生機,花草們將蟄伏整個冬天的身子舒展開,從泥土中探出頭來,把新鮮空氣大片大片地拽入腸胃中,以補充身體內(nèi)部長久的饑渴。它們仿佛剛剛走出宅院的孩子,脫去陳舊規(guī)約的束縛,在微風中歡快地躍動著。
夏季里鐵道線外雜草叢生,長出許多野果子,是孩童們的最愛。尤其鐵道兩旁的松林,仿佛訓練有素的戰(zhàn)士捍衛(wèi)自己的家園。我喜歡松果的味道,深愛它果實的豐腴。更何況穿越松林,再翻過一條筆直的柏油路便是母校所在地,那里有朗朗的讀書聲,和親切如家的味道。
小站的秋天披上金色的外衣,農(nóng)民們把所有的收獲裝進車子里。他們從早忙到晚,將笑容掛在不知疲倦的臉龐上,等忙過這個時節(jié),再將身子塞進途經(jīng)小站的綠皮火車里,去采擷自己的日常所需。
冬天的小站略顯冷清,到處被銀白色包裹,浸潤在北方獨特的色彩里。呼出的空氣凝結成白霧,瞬間融入周圍的冰冷中。它讓我想起女作家蕭紅筆下凍裂的地面,和寒霜逼人的場景?!皣蓝环怄i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薄逗籼m河傳》中的冷是種蕭瑟的、凄涼的冷,而小站遠不及它的冷。
小站給我的印象極為深刻,低矮的平房以白灰粉飾,許是年久失修的緣故,墻壁四周氤氳著水漬,間或散落著斑駁。若箔片般單薄的墻壁,在北方的四季中裸露出焦慮的情緒。它時而沉悶不語獨佇于喧囂的境地中,時而借助北風的威力發(fā)出狂野的呼喊。它就像一座城堡,在時光的水流中凸然升起,偶爾會被墨綠的光線所籠罩,綻放出時代的樂章。唯有站臺上矗立的水泥站牌“康金井”三個大字異常醒目。
這座位于呼蘭區(qū)康金鎮(zhèn)的小站,始建于一九二七年,距離省城哈爾濱五十九公里,是座四等小站。小站雖小,竟是通往省城的必經(jīng)之路。許多年來,周圍鄉(xiāng)屯的百姓多匯聚此,被火車載著通達預想的城市。
小鎮(zhèn)形成時間較早,一七四〇年(清乾隆五年)以屯稱之,由于屯后有崗,又稱為太平山屯。清咸豐年間,因康、金兩大姓氏的存在,起名為康金井。隨著經(jīng)濟、文化等產(chǎn)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小鎮(zhèn)建設得到進一步提高。但它的擴展與其他城鎮(zhèn)存有極大區(qū)別,各條街道及輔助區(qū)域的構建呈現(xiàn)網(wǎng)式布局,即以鎮(zhèn)廣場為中心點,向四周擴散開來,八條主要街道呈卦式輻射狀,稱之為“八卦街”。
據(jù)民間傳聞,不常來此的鄉(xiāng)親多是談及八卦街色變,惟恐踏進八卦街的人,不能走出這蜘蛛網(wǎng)似的街道。他們大多從收音機里聽過關于八卦之說,通常將之與武林秘笈聯(lián)系在一起,竟以為它們之間有些根本的聯(lián)系,因此不敢輕易將腳步探進去。
雖是百姓間不經(jīng)考證的傳聞,事實也不是無厘頭的言辭。八條街道不分方向地無限延伸,身處其中的確會有種頭暈目眩的感覺,每條街道看上去都長得一副模樣,仿佛被復制般存在同一時空里。
近年來,康金鎮(zhèn)作為全國百座重點小鎮(zhèn)之一,其大到經(jīng)濟、建設等宏觀實體,小到街旁綠化帶的裝飾開展,都呈現(xiàn)出煥然一新的態(tài)勢。外來經(jīng)濟與文化的引入,為小鎮(zhèn)增添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綠皮火車猶如一條綠色的長龍,穿越在松林與小站之間,留下一道道凜冽的光線和呼嘯的風聲。它仿佛系于故鄉(xiāng)和異鄉(xiāng)的綠絲帶,既蓄滿鄉(xiāng)音,又承載期待。作為那個特定時段上唯一的遠行工具,綠皮火車對于我來說,不僅僅是承接兩地的紐帶,更是一種希望和動力。
它的車體涂滿墨綠色,自然且大方,并以黃腰帶裝飾腰間,頭頂擎著灰色調(diào),宛若時光的行者駛向遠方。車體的每一處銜接均由小凸點縫合起來,猶如綠袍上的紐扣呈直線狀整齊排列,半圓形的窗頂酷似拱形,隨時可以打開或關閉。在那個年代,綠皮火車不僅見證車廂里的故事,更見證一個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
綠皮火車上硬座居多,從踏上車廂的那刻起,時間仿佛凝固一般,黑夜去得遲,白晝來得晚。在被蜷縮的有限地域里,既享受不到安謐的時空向度,也無法打開幻想的通道。
車廂里到處都是鬧哄哄的場面,好似奏響的軍樂曲在空氣中傳播。以至于刺耳的噪音掠過身體的每個角落,再次掀起脈管里的溫度。車廂里異常擁擠,使得人們?nèi)缤負碓诨\屜里的饅頭,渾身上下滲著汗水與蒸汽的味道,它們向四面奔來,一直撲到車廂的四壁上。這些懸掛壁身的氣體無處安放,又打著漩渦滴落到地面,或是旅客的身體上。
空氣中散發(fā)著沉悶的氣味。一些旅客由于擁擠,若浪潮般由這節(jié)車廂涌向另外的車廂,埋怨與疲憊相互摻雜、交織于車體里。那聲音旋轉(zhuǎn)著,仿佛要擊毀車體的內(nèi)臟才肯罷休。
我想象不出他們從哪里來,又去往哪里,他們終是要有個目的地的,正如他們曾經(jīng)有過來處。一些東西在他們之間閃著光亮,那是陽光的回流效應,但這并未阻止車體內(nèi)的燥動。當我的目光穿透空氣中的粒子,于某一處定格的時候,那些混亂的聲音依然以不同方式發(fā)出回響。
我們的每一次旅行都會攜帶倦怠與疲憊,也都會在這種情境下歷練一回。而人們卻期待這樣的旅行,期待用身體去撫摸車體的過程,體味它復雜的思維及氣息。即使汗流浹背,依然樂此不疲。綠皮火車若一根拉緊的弦,在寂寥與顫栗中、寒冷與炎熱里,為大地涂上一抹墨綠色。它纖長的軀體給大地留下長長的投影,如同宛轉(zhuǎn)的線條,在田野間跳動出奔放的旋律。
過道里一位和我年紀相仿的年輕人,透過擁擠的人群跳入我的眼簾。讓我詫異的是,在這不堪的氛圍中他正捧書細讀,那份旁若無人的模樣如雕塑般寧靜。他整個身體被人流牽動著搖搖擺擺,臉頰上透著純凈,好似遠處傳來的天籟之音,頃刻間摒棄火熱與煩躁,把我?guī)肓硪粋€安寧的世界。
他的手里是一本《汪國真詩集》,扉頁已經(jīng)泛黃,浸在空氣的潮濕中,散發(fā)出一陣陣紙香。光線憑借空氣的流動,停留在他的臉頰上,繼而涉獵整個身體。他表情凝固,在時空的逼仄區(qū)域里,交疊出知性的光芒。這份難得的靜謐與車體的不安,形成鮮明的對比,如同一塊寂靜的璞玉,鑲嵌喧囂的根須之上。
奧地利詩人萊內(nèi)·馬利亞·里爾克,在《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中指出,“你的個性將固定,你的寂寞將漸漸擴大,成為一所朦朧的住所,別人的喧擾只遠遠地從旁走過。”真正的藝術品來源于無窮的寂寞,而那些噪音也將躲避喧囂與煩憂,深藏心靈的家園。以此來享受四季的更疊和悠遠的寂寥,同時更期待生命中那份美好的饋贈。
綠皮火車在空曠的田野上飛馳,縱橫交錯的土地和林林總總的房屋被甩在身后。一縷煙霧尾隨車體彌漫出柴油的味道,擴散在空氣中。那些高低錯落、凸凹相間的山丘呈現(xiàn)出迷人的色彩,似水墨畫般駐入我們的視野中。一些旅客推開窗子,極力地呼吸,既享受泥土的馨香,又欣賞山野的神秘。
光線穿透車窗的縫隙再度燃起,直接射向手捧詩集的身體上。他被刺痛的眼眸抖動了一下,似乎觸到閃電灼熱的溫度,感知的氣息通過心的向度逐漸擴散。我看到他把心緒合在書頁里,喉頭爆發(fā)的嘆息與車體的混濁,一并淹沒在時空的轉(zhuǎn)換中。
車廂里依然涌動著燥熱,連帶那些顫動的斑駁被載著駛向目的地。
哈站俗稱哈爾濱老站,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作為中東鐵路修建之初的俄式建筑,其動態(tài)效果鮮明、曲線靈動,與俄羅斯同時期的建筑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屬于典型的新藝術風格式建筑。哈爾濱老站猶如一位世紀老人,坐落于道里區(qū)與南崗區(qū)的交界處,關注百姓生活、推動歷史進程。據(jù)有關資料記載,它的整個設計過程都是在俄羅斯完成的,具體設計者不詳。但不難想象,藝術家將靈魂深處的情感融入到這座雄偉的建筑體中,它每一處線條、石階、柱墩與線腳都極盡優(yōu)雅之勢,使建筑整體呈現(xiàn)出大氣、樸素的藝術風范。淺淡相宜、剛?cè)嵯嚅g,盡顯個性化的空間展示。
尤其窗體設計流露出自然和諧的個性。圓形、半圓形以及長方形窗子相互交錯,凹入墻體之中,呈現(xiàn)出立體幾何的線性美,它們之間互不干擾,又相互依附。而作為焦點的主次入口分別設有高大的柱墩,柱體健壯有力直抵頂層,底座殷厚且附以層疊式線腳。其優(yōu)美的旋律收放于空氣中,簡樸不凌亂,猶如注入生命意識的軀體,在時光的水流中迸發(fā)出雄壯的光輝。陽光穿透寬敞的內(nèi)室,平行式的電梯載著旅客,升起或降落,循環(huán)往復地尋找生命的歸依。
入口處的大門結實且厚重,如同歷史與現(xiàn)實的分割線,吞吐著旅客的昨天與今天。每一處線條的處理均衡適宜、美侖美奐。墻面的整體設計簡單、大方,均采用線條與線條相互結合的方式,一律抹灰裝飾,通體整潔、不染風塵。這里的每處細節(jié),都滲透著藝術家們的心血與汗水,綻放出曼妙的光芒。
綠皮火車駛?cè)脒@座有著百年歷史的老站,投下它車體內(nèi)的行旅們,再一路呼嘯著離開。車輪滾動著,將生命中的記憶融入這座百年老站,以及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一些敏感的觸動引起光的反應,企圖喚醒旅途中那些瑣碎的記憶和情感。人流涌動著,在空氣的碰撞下直奔出站口。我在這來來往往中尋找那個雕塑似的身影,和那本散發(fā)著紙香的書。然而出站口只有匆忙的腳步和嘈雜的人群,即使百分精準的視覺思維,也未能打開那片通透的領域。
老站沉重的陰影在強烈的光線下糾纏著、晃動著。它將人們推向另一條通道的同時,卻將記憶掩于身后,載滿墨綠。
由小站到老站,兩點一線的距離,我已往返多年。車廂里的故事在這密集與稀疏、真實與抽象的空間依次上演。它折射的不僅僅是故事背后的生活,更是一段段鮮活的歷史。即便這抹墨綠已經(jīng)退出人生舞臺,但它卻以精確的筆調(diào),繼續(xù)將生活敘述下去。
(選自《青島日報》2017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