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阿娜 謝文燕 張新峰 王 成
(1.三門峽市澗河管理處 三門峽 472000;2.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處 三門峽 472000;3.濟南市林場 濟南 250000)
三門峽市地處豫西丘陵山區(qū),晉、陜、豫三省交界處,東有崤陵,西有函谷,南依秦嶺,北傍黃河的兩條支流青龍澗、蒼龍澗,形成了“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自然山水城市特色,由于獨特的天然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大面積的自然濕地及人工次生濕地[1]。水生植物作為營造園林水體景觀的重要材料,因其生長迅速、栽培粗放、管理容易、功能性強等特點,得到了廣泛應用。
本次調查選取位于市區(qū)水域面積較多的三座公園: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黃河公園、澗河公園。
1.2.1 以實地調查為主
對水生植物種類進行統(tǒng)計,確認種名、學名、科屬、習性、類群、觀賞特性及用途等,最后匯總成表。
1.2.2 水生植物的分類依據(jù)
水生植物是指生長在水體、沼澤地的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植物,常被廣泛應用于濕地保護、公園美景、河道綠化等方面[2]。目前國內(nèi)通用的分類方法是把水生植物分為4類:
(1) 挺水植物。在濕地景觀中應用廣泛,一般植株高大,根生于泥中,植株莖、葉高,挺出水面,此類植物適應性強,觀賞性高,多用于淺水區(qū)、河湖沿岸和沼澤區(qū),常見的有荷花、蘆葦、水生鳶尾、菖蒲、水生美人蕉、香蒲、慈姑、千屈菜等。
(2) 浮葉植物。根系生于水下泥中,莖細弱不能直立,葉片自然漂浮于水面或略高于水面,花大色艷,具極高的觀賞價值,常見的有睡蓮、荇菜等。
(3) 漂浮植物。根懸浮在水中而不生于泥中,莖葉或葉狀體漂浮于水面,可隨風浪四處漂泊,大多以觀葉為主,種植在水域中,既裝飾水體又凈化水質,常見的有鳳眼蓮、浮萍、滿江紅等。
(4) 沉水植物。根系扎于水下泥土之中,整個植株全部沒于水面之下,或僅有少許葉尖或花露于水面,通氣組織特別發(fā)達,在水中能釋放氧氣,葉多為狹長或絲狀,種植在較深的水域,能凈化水質,常見的有金魚藻、菹草等。
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占地面積810 hm2,其中水面、灘涂400 hm2,是在青龍、蒼龍2條澗河的治理和改造上建成的,公園的水生植物主要集中在蒼龍木棧道兩旁,共有14個品種,其中挺水植物12個品種,浮葉植物2個品種;黃河公園總面積745 hm2,其中水面、灘涂面積500 hm2,依托黃河沿岸的溝壑、臺地、灘涂和原有地被植物等自然地形地貌建成,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稍經(jīng)人工干預的次生濕地,共有13品種,其中挺水植物11個品種,浮葉植物2個品種;澗河公園總面積139 hm2,其中水域面積53 hm2,是沿澗河南北兩岸而建的帶狀開放公園,園內(nèi)有澗河河道及引澗河水的湖泊、溪流,水生植物有9個品種,其中挺水植物7個品種,浮葉植物1個品種,沉水植物1個品種;三個公園水體均沒有漂浮植物種類[3](見表1)。
表1 濕地公園、黃河公園、澗河公園水生植物調查統(tǒng)計表
注:A濕地公園;B黃河公園;C澗河公園
(1)物種的多樣性仍顯不足。中國水生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據(jù)統(tǒng)計有74科204屬560余種,本次濕地水生植物調查中,三門峽市的水生植物品種僅有13個科屬,濕地中實際應用的僅局限于垂柳、荷花、蘆葦、香蒲、睡蓮、荇菜等常見品種,種類較少,造成水體景觀雷同而缺乏特色。
(2)水生植物景觀效果單調。三大公園的水生植物配置采用平面上的自然式靈活布局,植物群落隨水體的邊緣線曲折多變,但由于缺乏與岸際植物的自然銜接和過渡,導致水生植物景觀經(jīng)常帶狀分布于水岸邊,顯得單調突兀;高大的濕生喬、灌木種植較少,導致水體立面景觀效果不佳。因此,應加強水陸空間植物景觀序列,營造水陸自然過渡、相互交融的整體水體景觀。
(3)生態(tài)問題研究尚顯欠缺。水生植物通過自身代謝大量吸收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yǎng)物質,一些種類還可以富集不同類型的重金屬或降解一些有機污染物[4],把污水轉變成清澈見底的景觀水體。但隨之帶來的問題也顯現(xiàn)端倪:水生植物多為無性繁殖,擴張速度非???,如果不予人為控制,會過度蔓延甚至會侵占其它植物的生長空間,形成單一優(yōu)勢種,從而破壞生態(tài)群落的穩(wěn)定性。青龍澗河3號壩至甘棠路段部分水域生長的菹草,擴張蔓延速率接近每年20%,嚴重影響水體景觀效果。
(4)專業(yè)知識還顯匱乏。由于缺乏對水生植物生態(tài)習性的了解,經(jīng)常出現(xiàn)將濕生、喜濕植物栽在水里的情況,影響植物正常生長發(fā)育甚至死亡;部分水域水生植物與水體面積的比例超過1/3,產(chǎn)生水體面積縮小的不良視角效果,也沒有足夠空間展示岸邊植物的倒影;另外,種植擁擠、通風不好,常導致病蟲害發(fā)生。
(5)水生植物冬季景觀急需改善。水生植物大多為草本植物,生長觀賞期在每年的4月初至10月末。由于氣候原因,三門峽地區(qū)秋末冬初季節(jié),水生植物大多枯萎,收割后水面一覽無余,尤其是結冰后只能看到零星散落的枯枝敗葉,景觀效果差。因此在園林設計中,必須合理利用現(xiàn)有的水生植物種類,結合岸邊的喬灌一起營造冬季景觀。
(1)加大應用挖掘水生植物新品種,提高物種多樣性。三門峽地區(qū)近幾年雖引進不少觀賞價值較高的新品種如再力花、花葉蘆竹、水蔥、黃菖蒲、水生鳶尾等,但與豐富的水生植物資源相比,仍顯不足。因此進一步提高水生植物的物種多樣性,不僅選用一些具有良好發(fā)展前景的水生植物新品種如花葉變種類的花葉水蔥、金葉蘆葦、金葉香蒲等,更要推廣應用適應性強的鄉(xiāng)土水生植物品種如慈姑、紅蓼、莎草等。
(2)充分利用植物習性,營造濕地特色植物景觀。因地制宜,選擇適應本地區(qū)域的既具較高觀賞價值又能凈化水質的水生植物,盡可能營造出景觀價值與生態(tài)意義俱佳的水景。為防止不同品種間相互侵占空間,可采用精品植物盆栽后再沉入水下的方式進行處理,以提高品種的純度和單一品種的觀賞效果。
(3)加強新物種管理,構建良好濕地景觀模式。黃河公園新種植的再力花,生長繁殖速度快,水肥吸收能力強,對其它水生植物有強烈郁閉和侵擾作用,應加強管理,謹慎使用,防止形成生態(tài)災難。為確保水生植物景觀的連續(xù)性及穩(wěn)定性,根據(jù)不同水體的水質環(huán)境、泥底條件及水生植物的特性,構建濕生—挺水—浮葉—沉水的立體水生植物景觀模式。
(4)利用生態(tài)方式,加強水體系統(tǒng)日常管理。潛流型濕地表面干燥,容易生長旱生雜草,可以通過淹水或手工去除方法清除雜草;水生植物的病蟲害控制不可引入新的污染源如化學農(nóng)藥,防治模式可參考農(nóng)作物的綠色防治方法如光源誘殺、施用害蟲性外激素等,從而防止水體污染;休眠期植株水上枯萎部分應及時收割,防止腐爛的植物殘體攜帶氮磷污染物重新釋放到水體中,造成二次污染等。
(1)發(fā)揮濕地植物的生態(tài)效益。隨著三門峽城市濕地的合理開發(fā)利用,水生植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逐步形成了一個穩(wěn)定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僅保護了生物多樣性,而且改善了周邊環(huán)境。有實驗記載:濕地良好的水體和植被可使周邊地區(qū)1月份氣溫提高0.5 ℃,夏季最高氣溫降低1~2 ℃,7月份空氣濕度相對提高10%~20%[5]。
(2)彰顯濕地的社會效益。保護濕地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積極倡導生態(tài)旅游,做到以旅游帶動資源開發(fā),以資源開發(fā)促進旅游發(fā)展,將三門峽城市濕地建設成集白天鵝觀賞、濕地保護、生態(tài)旅游、文化展示、物種保護、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tài)旅游區(qū)。
(3)發(fā)揮水生植物的經(jīng)濟效益。收割后的水生植物,其衍生物或產(chǎn)品往往還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效益,可以綜合利用。如:做切花、切葉材料,做藥材和食用蔬菜,做工藝品原料,做生物有機肥的堆制原料和飼草飼料等[6]。
(4)著力推廣新優(yōu)品種。千屈菜作為一種優(yōu)良的水生植物類型,既可觀賞,又可藥用,又能凈化水體,對污染水體中總氮、總磷的去除效果也很顯著,在園林水景營造中發(fā)揮可發(fā)揮重要作用,這次調查發(fā)現(xiàn)僅有很小面積,建議大面積種植。
參 考 文 獻
[1]梁紅艷.三門峽市水生植物配置現(xiàn)狀及分析[J].園林綠化,2013(07):49-50.
[2]閔帆,張萬榮.城市濕地公園水生植物應用初探[J].山西建筑,2017(29):189-190.
[3]喻來,陳舒靜,林葳,等.成都白鷺灣生態(tài)濕地公園水生植物應用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自燃科學版),2016(01):221-227.
[4]種云霄,胡洪營,錢易.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3(02):36-40.
[5]三門峽市園林局.天鵝湖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J].建設科技,2009(03):66-67.
[6]楊利民.水生植物在人工濕地系統(tǒng)中的應用——以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為例[J].中國園林,2011(0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