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若銘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
Scott是我生命中出現(xiàn)的最有意思的老爺子。知識的淵博和對中華文化的研究使他成為當之無愧的學者,教學內(nèi)容與方式的廣度和深度使他成為真正的師者,閱歷的豐富和對社會的思考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長者,性格的多樣甚至有時不可理喻使他成為我們可愛的朋友。
金色和灰色的卷發(fā)彎彎曲曲交織在一起,老學究似的無框眼鏡架在有些瘦削的臉上,表情永遠嚴肅,在人群中一副顯眼的模樣。夏天穿起盤扣老爺衫和任教過的高校的紀念衫,竟然毫無違和感,服服帖帖也干干凈凈。雖然六十歲了,但有時思維比我們這些二十歲的大學生還要活躍。像在美國一樣,他拒絕我們稱呼他為老師(teacher)、教授(professor),甚至是先生(Mr.),而是讓我們直接叫他Scott。
Scott既是學者,也是師者。
人類學者,東亞研究者,一個中文說得比中國學生好的外教,戴思客是他給自己起的中文名字。作為一名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能遇見這樣博學的外教,我們感到無比幸運。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他在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進行科研工作,在日本14年和中國臺灣13年的執(zhí)教經(jīng)歷更讓他在東亞文化和中國先秦經(jīng)典研究方面有所建樹。我們學生之間常常開玩笑說,不敢在他的面前說中文,那可真是班門弄斧了。大一時,他邀請我們?nèi)ニ摹稘h學對于〈十三經(jīng)〉闡釋的新責任》講座,大家紛紛推掉其他約會,興致勃勃前去。Scott用全新的切入點和視角,以結(jié)構(gòu)次序、排列組合關系分析了《周易》《論語》和《左傳》的章節(jié)內(nèi)容。
《師說》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痹谕鈬Z中學就讀的六年和大學英語專業(yè)學習的兩年多時光讓我在學校遇見了形形色色的外教,但只有Scott在我心里稱得上是真正的師者。相比一些上課毫無章法,僅僅自言自語洋文的外教,Scott對我們不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式的教學,他所教授的知識、思維方式都對我們產(chǎn)生了或立竿見影或潛移默化的影響。
Scott(后排左四)與學生合影
Scott課堂的獨特體現(xiàn)于其細致。在《英語交際技能》課上,他總是熱情又耐心地邀請同學們參與討論。一來二去討論漸漸變成了唇槍舌劍,現(xiàn)在回憶起這充滿了“頭腦風暴”的時光還是如此輕松愉悅。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陷入Scott設下的“陷阱”。作為一名語言教學者,他坦言自己常用的“伎倆”就是引誘學習者犯錯(to elicit your mistakes)。還記得為了讓學生發(fā)好卷舌音,他不斷提問:“圣誕節(jié)你吃早飯了嗎?”(Did you eat breakfast at Christmas Day,這句話中含有三個類似卷舌音的音素)。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區(qū)分長元音和短元音的重要性,他不斷“嘲笑”我們:“你嘴里有感情嗎?”(應為“你補牙了嗎”,feeling和filling兩個詞只差一個音,卻造成了這樣的“笑果”)。為了彌補課時不足,他主動提出為我們義務補課,于是每周我們都能再多進行一次愉快的交流與學習。
Scott課堂的獨特體現(xiàn)于其廣闊。剛開始上課時,大家都感到一頭霧水,這位老師給的材料未免太特立獨行了。后來隨著語言學專業(yè)知識和對西方文化了解的增加,我們漸漸發(fā)覺了他的深入淺出與涉獵廣泛。有時專業(yè)課老師講到一點新知識,大家會突然頓悟,再相視一笑,原來這就是Scott之前所講的啊??此朴字傻臇|西方神話故事給后來的希臘羅馬神話和中國古典哲學學習打下了基礎。許多獨立的有趣的模塊原來是西方文學理論和哲學的重要概念,比如歸納和推演、經(jīng)驗主義等等。
Scott既是長者,也是友者。
在Scott的身上你可以尋找到長者的睿智與關懷。一件也許微不足道的小事讓我印象深刻。去年暑假,我計劃拍攝一部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短片。初步有了思緒,但不知道主題是否吸引人,于是馬上想到了向Scott請教。選擇了美國和中國都是白天的時間編輯好郵件發(fā)送,便靜靜等待回復。平時發(fā)郵件聯(lián)系Scott非常方便,一般都能及時回復。那次卻是幾天都沒有收到回復。正當我擔心是不是打擾到了Scott的休假,郵件便來了。第一句使我如釋重負。他解釋道,自己覺得關于中國這一主題有些宏大,花了幾天時間思考,于是拖到這時才回復。他告訴我回到美國一切都好,最后建議我拍攝類似電影《活著》的影片。他打趣道,這種影片傳遞的內(nèi)容可以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在某些方面超人類”(Chinese people are in some ways superhuman)。對于他的回復我十分感動和佩服。我想,很少會有老師為了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思考多日吧。在詢問Scott前我對短片主題的構(gòu)想還停留在中華美食和名勝古跡等層面,而他卻給予了我更深邃的靈感與指導。
相比于師長,我更愿意把Scott當成一位朋友。如今提起Scott,首先想到的倒不是上課的場景,而是生活中接觸的點點滴滴。在山東大學的日子,他住在學校西門外的教師宿舍,因為不同的契機,我去過多次。屋子收拾得干干凈凈,擺件中規(guī)中矩,架子上擺著和學生的合影和獎狀。因為學校教室不足,班里人又不多,Scott提議我們每周去他家補課。本該放電視的位置,放上了白板,我們就擠在沙發(fā)上樂呵呵地聽他講課。
不像我們這些“吃貨”大學生,他對吃倒不是很在意。有次結(jié)束上午最后一節(jié)課,我問他回家要吃什么,他說酸奶、面包,任何能快速準備和食用的東西。聽到這回答,我有些不知所措,叮囑他吃些有營養(yǎng)的東西。學期結(jié)束,我們班要去聚餐,拉著他一起,Scott吃到最后,說了一句,“這是我來山東吃得最好的一頓了”。關于吃還有一件有趣的事。兩位同學因為錯過考試,只好去他家里補考?;貋砀嬖V我們,當她們在餐桌上做題時,Scott竟然端了一碗面坐了過來。一邊吃面一邊看著她們做題。
幽默,刁鉆,和藹,任性,這些標簽都能貼到Scott身上。如果要在老師中票選“金句王”,那得票最高者肯定是Scott。每次發(fā)非常厚的材料時,他總是跟我們開玩笑說,這些很有用的,等到了冬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燒了取暖。但他可不是一直這么幽默、好脾氣。面對社會上不文明的行為,他表現(xiàn)得像個“憤青”。有次上課他穿了雙靴子,義憤填膺地跟我們分享了有關這雙靴子的往事。有次他在正常綠燈過馬路的時候,一輛私家車不禮讓行人,直接從他的面前開了過去,軋著他的腳,不過幸虧只是鞋子前端,沒有傷到腳。沒想到Scott竟然直接沖上去敲司機的窗玻璃。司機一開窗就被Scott揍了一拳。聽到這兒,大家驚愕得下巴都要掉了。這火暴脾氣,一點就著。如果和Scott接觸不深,人們可能會被他嚴肅、不友好的樣子嚇走。一旦熟悉了,就會感到很溫暖。
現(xiàn)在Scott在南京大學任教,每次回憶起最后一次與他見面的場景還感到心里暖暖的。批完期末考試卷子后,他問我方不方便把大家的卷子和反饋領回去,我自然是樂意的。我按照約定的日子來到他家門口,恰好遇到來幫他打包行李寄往南京的快遞公司的大哥。既然湊到了一天,我便索性幫Scott收拾起了行李。我想,我很難忘記那個溫暖的早晨。我和Scott兩個人趴在茶幾上同時用中文填寫寄件單,說著濟南話的大哥不時地問幾個問題。一切出乎意料地和諧。我向Scott表達了自己短期內(nèi)對未來的展望和對他的祝福,他聆聽了我的想法,提了些意見。最后,我們揮手告別,有緣自會再見。
學者、師者、長者、友者。現(xiàn)在,我們?nèi)匀槐3致?lián)絡,交流各自的生活,每逢佳節(jié)互相送上最真摯的祝福,好像這個多面的可愛朋友還在身邊。
已經(jīng)是冬天了,我是不是該拿出來他的材料焚燒取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