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雀金繡是一項重要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制作工藝十分精良,兼采中西,長期被定為皇家御繡。這種技藝歷代沿襲,名家輩出,在現代中國依然有藝術家畢其一生從事研究與創(chuàng)新。本文著重介紹雀金繡的技藝、起源并梳理其發(fā)展歷程。
關鍵詞:技藝;起源;制作工藝
一、雀金繡的技藝及發(fā)展概述
雀金繡,顧名思義,是由雀、金、繡三字組成的,這也很好地概括了雀金繡工藝的三大特征?!叭浮敝傅氖侨赣鹁€,“金”指的是金縷線,這兩種線均屬于珍貴線種,而“繡”指的并不僅僅是傳統(tǒng)“繡”工藝,而是在此之上的一種融合了多種技藝方法如 “緙”、“繪”、“畫”的高級刺繡技藝。雀金繡的做工極其復雜,成品端莊大氣,藝術性極高,可謂得眾繡之長,而且因為技藝特殊,只能純手工完成,因此歷來便常被王公貴族、皇室宗親所青目。而它的發(fā)展大致可分為準備期、繁榮期及持續(xù)發(fā)展期,分別對應戰(zhàn)國時期到南北朝時期、隋唐至宋時期、明清時期。當代中國,雀金繡的發(fā)展并不樂觀,其工藝過于復雜而且學習年限過長致使傳承人寥寥可數,然而其成品卻大為可觀,現代性和傳統(tǒng)精神緊密結合,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二、準備期
雀金繡的類似創(chuàng)意早在戰(zhàn)國就已萌生,戰(zhàn)國的總體工藝技術很高,其作品常顯示出騰踔的生氣和繁復的風格。而最早關于雀金繡的嘗試便始于這個時期。那時的貴族子弟曾做過類似的新變,用以標新立異,證明自己的地位和品位,雖然頗有成果,最終還是因為成本過高而放棄。
中國的刺繡工藝分五色彩繡和金銀線繡兩種,雀金繡的加金工藝即屬后者。在漢朝,隨著前期疆域的擴大和政治的穩(wěn)固,人們對衣著的要求開始加強。尤其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發(fā)展境外貿易,打通了絲綢之路,域外工藝得以傳入。在西漢中期,富足之戶開始流行穿著罽衣,這本是細密毛織物的古稱,而在當時則指西域毛織品,在罽衣飾以金縷,是西域地區(qū)的服飾特色。在當時記載的遠在歐洲的羅馬風物名產中,刺金縷繡就赫然在列,這表示在漢代人的概念里,用金線刺繡是一種近似傳說的異國工藝,極其新穎時尚,故而被引入中原后很快被接納,成了一時風尚。除了加金技術的傳入,還有一重改變是起花技術的新變,在漢代流行經線起花,因為我國是絲織大國,絲線強韌光滑,用作經線即使排的很緊也不會糾纏起來,而古代中亞、西亞的紋織物多用羊毛作原料,毛線易于糾纏和松散,用它做經線,密度要舒朗,并且必須拉緊,所以難以用經線起花,只能用緯線起花。這兩種起花技巧在漢代得以交流,彼此融合,起花技術和加金工藝的結合都為后來的雀金繡技藝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得以不斷發(fā)展,在絲綢之路的貿易作用不斷加強的同時,域外的加金工藝也越來越被接納和效仿,金縷線在服飾中使用也變得更為頻繁,而雀金繡的雀羽線技法則由江南一帶發(fā)明。降及南朝,該技法已被廣泛應用,它主要是用翠鳥和孔雀的羽毛,捻毛為線,進行緙繡或刺繡。因為這兩種鳥的羽毛光澤度高,華麗喜人,故而成為雀絲工藝的定式。但是隨著邊境民族的不斷入侵,中原紛爭不斷,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對工藝的高追求。而強勢的外族將域外文化不斷與中原文化融合,客觀上還是使中原人民接納吸收了域外文化習慣。這種文化交流為之后雀金繡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
三、繁榮期
隋朝時,波斯曾遣使進奉過一件做工考究,富麗堂皇的金絲織錦,極其炫人眼目。隋煬帝愛不釋手,命御府監(jiān)仿制,御府監(jiān)參照原物,很快就制成了一件相似的錦袍,且工藝之精致遠超波斯所進奉的國禮。這是因為絲是我國的特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養(yǎng)蠶和生產絲織物的國家,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知道養(yǎng)蠶繅絲的技術,并且在長時期中都是唯一一個掌握此種技術的國家。絲織技術的高超和金縷線工藝的結合促進了中國金縷線制作工藝的再一次提升,這是中國加金技藝發(fā)展的一個證明。而后隋煬帝遷都洛陽,這種技藝也隨之遷入洛陽,并在此地得到繁榮發(fā)展,及至明清,洛陽都是皇家紡織技術高度發(fā)達的地標之一。
唐朝是雀金繡技術的真正誕生期,而其技術發(fā)展也造極于此世,為盛唐氣象平添了一股富貴之色。在唐之前,絲織、起花、加金技術都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而翠羽線的技術在唐朝的進步更如同對南朝技藝的復歸。唐朝人善于融合西北民族、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以開放的姿態(tài)和博大的胸襟接納外域文化的可取之處,這在女性服飾上表現的十分明顯。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唐朝的上流社會以及及家庭殷實之戶往往喜愛穿著絲織品,并且喜歡多種技藝的融合。這就為服裝的革新帶來了條件。而官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當時的洛陽東城是全國最為重要的官營手工業(yè)中心,中央政府設置了三大機構來協(xié)同管理手工業(yè)的分工與合作,即工部、將作監(jiān)和少府監(jiān)。而其中的核心機構無疑是少府監(jiān),少府監(jiān)設有監(jiān)、少監(jiān)、丞等官職,管轄中尚、左尚、右尚、織染、掌冶五署。中尚署,掌管天子后妃“器玩、中宮服飾、雕文錯采珍麗”之物的制造;織染署,掌管天子、群臣冠冕的制作,以及織染錦、羅、紗、縠、綢、絹、布等。正是少府監(jiān)的工匠們用羽毛線、金絲線和絲綢制出了雀金繡。
在武則天時期,洛陽的發(fā)展十分可觀,女性意識和女性地位空前提高,金縷線和翠羽線頻繁應用于衣著配飾之上,而且因為至今存在一個很大的局限性,其所制作的圖案不能呈現立體效果,較為呆板,因而雀金繡大行于世,最終成為與外國交際的國禮。翠羽線的使用,使得服飾呈現出玲瓏活潑的美感,極富生氣。唐中宗女安樂公主的兩件百鳥裙就是用雀金繡制作完成的,其上遍繡百鳥,在太陽的照射下亦或是陰影中都呈現出各自的顏色,而且所繡形態(tài),極為逼真。降及文宗,一些小康之家都普遍的使用雀金繡來打扮自己,據此可知這種技巧在唐代是何其繁榮。唐朝是雀金繡技藝發(fā)展的高度繁榮期。
在宋初統(tǒng)一南方的過程中,相繼從征服的長江流域獲取錦繡財帛十幾萬匹,這便促進了紡織業(yè)的發(fā)展。據《燕翼詒謀錄》記載,宋朝的加金技術高達十八種,在河北定州制造的通經斷緯的刻絲,竟然能夠自然的做出各種圖案。“通經斷緯”是雀金繡的一種重要技藝,由此法所制圖案效果精美,正反兩面色彩均勻,比之一般的刺繡,背面工藝更為優(yōu)良。而類似這中的工藝在宋朝蔚為大觀。所以,宋朝時雀金繡的發(fā)展雖然不如唐時繁榮,也堪稱一重要時期。
四、持續(xù)發(fā)展期
在明朝,雀金繡的工藝獨為皇家所享。眾所周知,金箔和黃金一樣自古是帝王貴族的專利,制作金箔和金線的都是為皇家服務的,民間穿戴有金線的飾物,屬于犯禁。比如: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九月諭戶部曰:“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華靡。宜申明天下:四民各守其業(yè),不許游食;庶民之家,不許衣錦繡。”明朝的制度規(guī)定只有官宦之家的貴婦人才能用金珠翠玉作為頭飾。洪武二十五年,朝廷在南京規(guī)定“不許裁為花樣以及金線裝飾,而富商大賈、奸民、滑胥、末技賤工及軍中無賴少年往往冒犯,恣為淫巧。裁制花樣,嵌以金線藍條,篾敦樸之風,亂貴賤之等,甚者詐為公侯大臣家子侄出入市中為奸利?!泵魑渥谥旌裾盏恼履觊g,“令軍民婦女不許用銷金衣服、帳幔、寶石首飾、鐲釧?!钡矫髂?,中央政府的職能變弱,商業(yè)繁榮,出現了娼優(yōu)也能滿頭珠翠招搖撞過市的情況。據崇禎時期編著的《鄆城縣志》卷七《風俗》中記載了當時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不絲帛不衣,不金線不巾,不云頭不履的現象?!?/p>
清朝雀金繡和云錦得到了皇室的寵愛,現在故宮博物院里收藏的《白象圖》就是典型的代表,乾隆皇帝喜愛收藏,更對手工匠人們敬愛有加,白象圖結合緙金和打籽,釘金,鋪雀羽,等雀金繡的高超技藝來完成,是雀金繡品里的珍品。
五、結語
綜上所述,雀金繡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之一,是不可忽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中國,更需要有匠人精神的工作者從事文化遺產的恢復工作。泱泱大國,文昌世盛,對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始終不能松懈,本文通過工藝線索和時代線索梳理了雀金繡的技藝發(fā)展和歷代變革,較為重點地介紹了這門古老的傳統(tǒng)手工藝,希望能夠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盡一份微薄之力,也為相關學者貢獻一定的文獻成果。
參考文獻
[1]沈從文.中國服飾史.[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M].中華書局.2014
[3]王麗敏.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雀金繡.[J].學術論壇.2015
[4]王麗敏.雀金繡的起源與發(fā)展歷程.[J].商情.2015
(作者單位:洛陽雀金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