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方方的成名作《風景》是“新寫實主義”的開山之作,新寫實主義小說的特點在于更新了傳統(tǒng)的“寫實”觀念,改變了小說創(chuàng)作中對于“現(xiàn)實”的認識及反映方式。它不同于以往的政治高壓下的藝術真實,而是真實反映現(xiàn)實生活,尤其是表現(xiàn)生活背后的本質,并對其進行加工書寫,它反映的現(xiàn)實生活是“純態(tài)事實”。這就體現(xiàn)了作家對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把握與書寫,新寫實小說力求削弱政治對于文學的影響,瓦解文學的典型性,真實地還原出一個真正的相對客觀的事實,《風景》的篇幅雖然不是很長,但是經(jīng)過作者的書寫,它已成為了新寫實主義的經(jīng)典作品。
關鍵詞:環(huán)境;悲?。灰暯?;問題
方方的《風景》與池莉的《煩惱人生》都是于 1987 年問世,是新寫實主義的兩部開山之作,但是《風景》的寫作技巧與敘事能力更為出色,在對現(xiàn)實生活的把握上更為精準。
這篇小說整體脈絡很簡單,寫的是一位出生不到 16 天就死去的小孩以他的視角對于他的家庭的生活狀態(tài)的觀察,也間接寫出了當時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無奈的生活狀態(tài),悲慘的同時而又凄苦,在困厄中掙扎和彼此間毆斗,體現(xiàn)了人們生活的一種無力感,其中時時刻刻蘊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蘊。
小說的開篇就引用波德萊爾的詩句“······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淵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見那些奇異世界······”來奠定了貫穿小說始終的黑暗抑郁的基調。另外還需特別注意的是小說的敘事角度,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沉重的悲劇色彩。小說是以一個出生還不到 16 天的早夭兒小八子的視角來進行敘述。小八子生活的世界與他的親屬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不同的,但是到底哪個好誰也說不清楚,就連七哥也說小八在那兒真好,這從側面就已經(jīng)展示了現(xiàn)實生活的悲慘與殘酷。
一 家庭的悲劇
這篇小說寫的是武漢底層社會一個貧民家庭幾十年的遭遇,簡單來說就是他們家庭的悲劇貫穿始終,他們的家庭看似龐大共 11 個人,但是卻并非如此,父親是一個碼頭工人,性情殘暴且愛打老婆,對孩子也不聞不問,只是生了孩子,卻沒有盡到養(yǎng)孩子的義務,這一方面是因為家里窮困,物質條件缺乏,另一方面在心理疏導上,父親也沒有對孩子們進行愛的呵護,從七哥的經(jīng)歷來說,父親對他非打即罵,從來不管他,甚至因為家里床不夠,讓他一直睡地板,直到他離家,在他看來,家并不是愛的港灣,也不是溫暖的地方,甚至還不如外面,起碼他不會被辱罵,他還可以有點自由,家里唯一讓他自由的地方就是家里床下那黑暗的角落,那才是這個家里唯一讓他能暫時得到休息的地方。母親也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反而風騷無比,喜歡在男人們面前挑逗和賣弄,為此,總是遭到父親的毒打,但是她依舊沒有改過。在家里她唯一對老二的態(tài)度有所不同,這與老二曾經(jīng)無意間救過她的性命有關。而作為兄長的大哥、二哥、三哥、五哥、六哥,作為姐姐的大香、小香,也依舊沒有盡到保護自己弟弟妹妹的責任,反而是對小弟弟不是責罵便是誣陷,這是怎樣的一個家庭環(huán)境呢!這反映了家庭之間親情的淡漠,父母、兄弟、姐妹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上是非常不盡職的。這個家庭里到處充斥著黑暗與丑惡,反而是小八所生活的那個地方可能還是一個安靜祥和之地。
在漢口那個河南棚子之外的地方,雖然也有幸福和溫暖,比如被二哥所救的楊朦,他的家庭生活與二哥相比,幸福許多,他的父親是市里一所大醫(yī)院的著名醫(yī)生,而他們的母親則是中學里的語文教員,他們的家庭極潔凈且極雅致,楊朦有一個妹妹,楊朗,他們之間相親相愛,完全不像二哥家里那樣粗俗,因此與河南棚子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庭也遭受了厄運,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楊朦、楊朗的父母為了讓兒女不受自己的影響,雙雙跳河自殺、楊朦與楊朗也成了一個孤兒。
還有比河南棚子七哥家里生活的更辛苦的家庭,夠夠的家庭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夠夠是七哥撿破爛的時候認識的朋友,她是家里的老五,家里七個女孩子,父親一直想生個男孩,結果夠夠還是女孩,因此取名夠夠。夠夠的生活比七哥還要糟糕,但最令人悲慘的是夠夠在十四歲被火車碾死,這樣一個青春正好而心地善良的女孩從此香消玉隕。她的母親在家里的地位也可想而知,重男輕女的思想間接導致女孩的死亡。夠夠表面上是被火車碾死不幸身亡,但細細想來,她的死亡有著很多可疑的地方,她的年齡已經(jīng)不是很小了,并且長年撿垃圾,怎么會不認識火車,她的死是被家里逼死的,我們不能排除她自殺的可能性,這是他們家庭里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觀念導致的,同時也是當時社會的貧困所造成的。
像當時漢口那樣的家庭還有許多,不論是像七哥的家庭還是像楊朦的家庭,還是像夠夠的家庭,無論怎樣,都是悲劇的結局,每一個家庭里都有著黑暗的角落,而孩子們的身心都遭受著極大的煎熬。
以漢口的河南棚子為代表的家庭悲劇只是社會悲劇里的一粒塵土,小說中更側面反映了當時人性的悲劇。
當時人與人之間連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因為從本應該幸福美滿的家庭的一隅來看,兄弟之間,姐妹之間,愛人之間,友人之間,可能都會因一點點的小事而關系破裂,最應該有孩子氣的小孩也是一肚子壞水,不是欺辱了弟弟,仗勢欺人,就是強奸了少女,如五哥六哥所干的齷齪事,還有大哥與枝姐的不倫戀等。
從當時社會的情況來看,儒家所倡導的倫理綱常已經(jīng)被破壞,社會與法制都看似虛無,從最初的父親的父親打架斗毆到父親對孩子的拳打腳踢,可以看出社會的混亂,人性的缺失,不是不倫,就是殘暴,沒有溫暖,都是悲劇,哪里都充斥著血腥和死亡。在作者的獨特的敘事角度中可以看出,社會是冷漠的,人心是不古的,沒有美好可言。哪里都有著黑暗的褶皺,人性本該有的善、同情心、羞恥心等均在生活的打壓下消失不見。
二 人物的悲劇
小說最明顯的悲劇在開篇就已出現(xiàn),剛出生不久就死亡的小八,而隨后在小說的敘述中則寫到祖父的死亡,中間也充斥著死亡,夠夠的死亡,二哥的自殺,這一系列有關死亡的敘述中無不暗示著生活對于人的一種逼迫感,人對于生活的一種無力感。七哥的童年與二哥的愛情無不體現(xiàn)出悲劇的寓意。
七哥的童年悲劇,七哥是從小就不受家里待見的小孩,好像他從一出生就是被詛咒的,父親因為懷疑母親不忠,一直將七哥視為“野種”,這導致七哥的童年生活一直都在痛苦中度過,直到他離開家里。七哥從小生活在家里那不到十三平方的板壁屋子里那黑暗的床板下,五歲就開始撿破爛,七歲才上的小學,要不是因為文化大革命,他可能還離不了家,但是就因為如此,他才成這個家唯一上過大學的人,也成為這個家最有出息的人,成為了大人物。他的童年生活在整個家里是最悲慘的,被大香和小香欺負,也被哥哥們無視,唯一對他好過的二哥自殺了。他的童年生活甚是悲慘,家里人對他的態(tài)度讓他的心里極度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從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看人眼色,學會了如何才能不挨打,才能獲得好處,現(xiàn)實對于他而言就是如何使自己獲得好的生活,在朋友的指點下,他一步步爬了上去,拋棄了他的曾經(jīng)的戀人而選擇了對他工作有利的妻子結婚?!拌F軌糾纏一起又分開來,蜿蜒著扭曲著延伸向遠方。七哥不知它從何處而來又將指向何處。七哥常想他自己便是這鐵軌般的命運?!?/p>
二哥的悲劇是追尋愛情而不得最終直至毀滅。他的童年相對于七哥來說,已經(jīng)算是幸福的了,因為有母親的呵護,但是直到遇到了楊朗,他才體會了到了愛情的滋味,“我看見,那歡樂的歲月、哀傷的歲月——我自己的年華,把一片片黑影連接著掠過我的身。緊接著,我就覺察(我哭了)我背后正有個神秘的黑影在移動,而且一把揪住了我的發(fā),往后拉,還有一聲吆喝(我只是掙扎):“這回是誰逮住你?猜!”“死?!蔽掖鹪挕B犇?,那銀鈴般似的回音:“不是死,是愛!”這段話,是二哥的真實寫照,他愛上了楊朗,當丘比特的箭射向了二哥,二哥就沉溺其中,無法自拔,愛情是美好的,但同樣也是痛苦的,當愛情的美好嘗遍了之后,便是失望的苦澀,楊朗不愛他,只利用他,但是二哥卻在對生命的困惑和迷茫導致的無法解脫的痛苦中產(chǎn)生了對楊朗的愛情,愛情對他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美好的情感,而是他生的希望,于是,在楊朗與他分手之后,愛情消失了,同樣,也帶走了他生的希望,在他沒有生的欲望之時,他只有一死了之。
三 歷史的悲劇
小說的故事背景中暗含著文化大革命這一歷史事件,在這一歷史事件中,又有多少悲劇在發(fā)生著,楊朦父母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同時還有七哥上大學的緣由,因為他夢游,而他上山下鄉(xiāng)的地方的那些人認為他是鬼,為了把他送走,結果陰差陽錯之下,當時二哥的夢想被七哥實現(xiàn)了,這體現(xiàn)了當時教育制度的問題,上大學不是通過考試,而是通過舉薦。七哥后來在找工作時,他的同學蘇北佬時常對他進行指點,這暴露了當時社會的弊端,蘇北佬“苦后婆心”地對七哥進行勸說,希望他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多去想想自己的子孫后代。所以七哥后來憑借著妻子的關系一步步青云直上,這體現(xiàn)了社會中的人情關系對于工作的影響,工作并不是靠能力,而是靠人脈。
這部小說的悲劇意蘊除了以上的敘述還有很多,尤其是涉及到許多社會問題。比如,女性地位的壓迫,如拐賣婦女,小香的黑胡子老公就將小香賣到了河南,再比如,涉及殘疾人問題,四哥的生活在當時反而是比較容易也比較輕松,因為噪雜煩亂的世界之聲完全進入不了他的心境才使得他生活得這般和諧和安穩(wěn)。這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上人如果想要生活得容易,就必須裝聾作啞像個殘疾人一樣才能安寧。這從反面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上存在的問題,人沒有自由,沒有權利,只能像行尸走肉一般沒有思想。這部小說涉及了社會很多的問題,“七哥說,當你把這個世界的一切連同這個世界的本身都看得一錢不值時,你才會覺得自己活到這會兒才活出點滋味來,你才能天馬行空般地在人生路上灑脫地走個來回?!?/p>
當時的社會是怎樣的社會,沒有愛,沒有法制,只有壓迫與丑陋,人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人的存在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生存空間的狹小,生存地位的無奈,人的生命力如此地弱小,甚至卑微,人在不經(jīng)意間就死去,這體現(xiàn)了作家對于生命原始動力的一種追尋與探索。
參考文獻
[1]方方,方方作品精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2]王世誠,從<風景>到<出門尋死>——方方的自我顛覆[J],揚子江評論,2007 年(2)
[3]陳墨,直面人生的藝術探索——評中篇小說<煩惱的人生><風景>[J],湖北社會科學,文藝理論與批評 1988(5)
[4]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董春平(1995.1—),女,山西運城,山西大學,學生,2016級碩士 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