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順
(臨淄區(qū)齊文化研究社,山東 淄博 255400)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開創(chuàng)的王朝盛世。當時經(jīng)濟繁榮、政治清明、文化昌盛、人民富裕,是兩千年中國封建史中最燦爛奪目的一頁。它博得眾多史學(xué)家為之贊美,并探究其形成盛世的原因。
唐太宗君臣實現(xiàn)“貞觀盛世”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他們重視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汲取歷史的經(jīng)驗和教訓(xùn)而用于治國理政之中,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貞觀初《群書治要》的編撰便是一個有力的佐證。《群書治要》是唐初著名諫官魏征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以輯錄前人著述作諫書,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國安邦,創(chuàng)建“貞觀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正巨著。《治要》取材于六經(jīng)、四史、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晉年”,于貞觀五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余萬言。其中也收錄了《六韜》《管子》《晏子春秋》《司馬法》《孫子兵法》《慎子》《尹文子》《孫卿子》等齊文化名著之篇章,精確地反映了齊文化的治國理念,對這些精要內(nèi)容唐太宗君臣常用以治國論政。由此可以肯定地說齊文化治國理政理念對“貞觀之治”有較大影響[1]。下面分幾個問題對此立論闡述之。
齊文化以人為本、以民為本思想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蘊含著重民、愛民、利民、富民等內(nèi)容,分別薈萃于《六韜》《管子》《晏子春秋》等齊文化名著中。《群書治要》幾乎全部收錄了這些著作中的重要篇目,系統(tǒng)地彰顯了齊文化的民本觀點。
(一)重民
重民即重視民眾在奪取政權(quán)、鞏固政權(quán)中的重要作用。姜太公在輔周滅商的政治實踐中,提出了重民的政治主張?!度簳我ちw治要·犬韜》說:“所謂大者,盡得天下之民;所謂眾者,盡得天下之眾;所謂強者,盡用天下之力;所謂安者,盡得天下之所欲?!雹購娬{(diào)只有得到民眾的支持,就能取得天下。
管仲全面繼承了姜太公重民的思想而有所發(fā)展?!度簳我す茏又我ぐ孕巍酚涊d管仲與齊桓公的對話,曰:“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惫苤儆诌M一步解釋“本事”的含義,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泵鞔_提出齊國老百姓是齊桓公取得霸業(yè)的根本依靠力量?!度簳我す茏又我の遢o》也闡明得人與君王創(chuàng)功立業(yè)的關(guān)系,言:“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廣譽,厚功大業(yè)、顯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末之嘗聞?!睆娬{(diào)古代明君圣王之所以創(chuàng)厚功大業(yè),在于得到民眾的支持,告誡執(zhí)政者,要創(chuàng)厚功大業(yè),首要的根基是要取得民心,贏得民眾的支持。
晏子也是重民的,他認為做事情,只有依靠民眾才能成功?!度簳我り套又我柹稀费裕骸爸\度義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反義而謀,背民而動,未聞存者也。昔三代之興也,謀必度于義,事必因于民;及其衰也,謀者反義,興事傷民。故度義因民,謀事之術(shù)也?!标套铀^“度義因民”,就是謀劃不違事理,不背民意,行事順乎民心,于民有利,其核心是民。他又從夏、商、周三代興衰的史實,說明合乎道義、順乎民心,是謀劃辦事成功的根本原則。
戰(zhàn)國時代,在稷下學(xué)宮三為祭酒的荀子也有豐富的民本思想?!度簳我O卿子治要》曰:“國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睆娬{(diào)了國家要富強必須借助百姓的力量,并得到百姓拼死的支持。《群書治要·孫卿子治要》還收錄了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名言,講明民眾與君主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民眾既能使君主大業(yè)成功,也能使君主統(tǒng)治敗亡。
(二)愛民
愛民是民本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富民是愛民的基礎(chǔ)。這是姜太公、管仲、晏子的共同主張。《群書治要·六韜治要·文韜》記載姜太公回答周文王“愛民若何”時,說:“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彼^愛民之道是:要使人民得到利益而不受損害,要促進百姓耕種而不被破壞,要使百姓生存而不遭殺害,要使百姓安樂而無痛苦,要使百姓歡喜而無憤恨。姜太公進一步解釋說:“民不失其所務(wù),則利之也;農(nóng)不失其時,則成之也;省刑罰,則失之也;薄賦斂,則與之也;無多宮室臺池,則樂之也;吏清不苛,則喜之也……故善為國者,御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也。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睂嵤┻@些愛民措施,就會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說愛民是“國之大務(wù)”,即治國的根本原則。
管仲的愛民思想首先表現(xiàn)在“政順民心”?!度簳我す茏又我つ撩瘛氛f:“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逸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比藗兌加凶非蟀惨?、富貴、安定、生存的欲望,稱為“四欲”;人們都有厭惡憂勞、貧賤、危墜、滅絕的心理,稱之為“四惡”。執(zhí)政者應(yīng)從其“四欲”,除其“四惡”,“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p>
愛民的基礎(chǔ)是富民,《群書治要·管子治要·治國》言:“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還認為“民事農(nóng)則富。”“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nóng)事。”
晏子愛民思想也十分豐富,主要表現(xiàn)在勸諫齊景公薄賦斂、省刑罰、減徭役、省耕實、賑災(zāi)害等。如:《群書治要·晏子治要·諫下》載:“景公筑路寢之臺,三年未息,又為長庲之役,二年未息,又為鄒之長途?!标套咏璩`王屢興宮室而不息,終被人民所拋棄的歷史教訓(xùn),警告齊景公說:“靈王死乾溪(宮室名),而民不欲歸。今君不通明君之義,而修靈王之跡,嬰懼君之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長庲之樂也,不若息之。”在晏子的勸諫下,齊景公遂罷役?!度簳我り套又我栂隆酚涊d,針對齊景公不顧百姓疾苦而出游不止、流連忘返的情況,晏子指出景公之游,則是擾民、勞民,“貧苦不補,勞者不息”,成了“流連之游,荒亡之行”。在晏子的勸諫下,景公委派官員開倉放糧,貧苦百姓、衰老病弱者,都得到了救濟。晏子認為統(tǒng)治者的奢侈極欲是造成百姓貧苦的重要原因,所以他主張:“節(jié)欲則民富,中聽則民安,行此兩者而已矣?!?/p>
齊文化這一人本思想深深影響了唐太宗李世民君臣。唐太宗即位后,因親眼目睹農(nóng)民戰(zhàn)爭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民眾對君主政權(quán)穩(wěn)定的重要性。因之汲取隋亡教訓(xùn),提出“以人為本”的治政主張。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又說:“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保ā敦懹^政要·務(wù)農(nóng)》)①凡引《貞觀政要》文獻皆出自吳兢撰的《貞觀政要》,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版。在這一思想指導(dǎo)下,大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diào)制,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促進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fù)。
齊文化人本思想也常為唐太宗臣屬所用,貞觀十年,魏征與唐太宗議政時曾引用荀子的“君舟民水”的名言警示太宗,要他“以為敬畏,誠如圣旨”(《貞觀政要·政體》),唐太宗也常以此言自戒,并以此言教喻太子。
齊文化人才思想是齊文化治國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nèi)容包括重賢、選賢、用賢等?!度簳我穼Υ擞写罅渴珍?。
《群書治要·六韜治要·武韜》記載:“文王在歧周,召太公曰:‘爭權(quán)于天下者,何先?’太公曰:‘先人,人與地稱,則萬物備矣。今君之位尊矣,待天下之賢士,勿臣而友之,則君以得天下矣。’文王曰:‘吾地小而民寡,將何以得之?’太公曰:‘可。天下有地,賢者得之;天下有粟,賢者食之;天下有民,賢者收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莫常有之,唯賢者取之。’”這段文字說明用賢是取得天下的先決條件,有了賢者,就能由弱變強,就能取得天下。
在闡述姜太公得賢之道時,指出:“將相分職,而各以言舉人,案名察實,選才考能,令能出其名,名得其實,則得賢之道也?!保ā度簳我ちw治要·文韜》)
齊桓公、管仲也都是尊賢、重賢的?!度簳我す茏又我しǚā吩唬骸奥勝t而不舉,殆也;聞善而不索,殆也;見能而不使,殆也?!闭f明不選賢、用賢是導(dǎo)致事業(yè)必然失敗的重要原因?!度簳我ふf苑治要·尊賢》曰:“桓公得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豎刁、易牙,而身死不葬,為天下笑。一人之身,榮辱俱施焉……齊有田單,襄王得國。由此觀之,國無賢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繼絕者,未嘗有也。”這段文字有力地說明賢佐是使國家興盛的根本依靠力量。大量史實證明:“得賢者則安昌,失之者則危亡。自古至今,未有不然者也?!薄度簳我ふf苑治要·尊賢》還記載管仲對齊桓公知賢、用賢、信賢的忠告,曰:“不知賢,害霸也;知而不用,害霸也;用而不任,害霸也;任而不信,害霸也;信而復(fù)失小人參之,害霸也?!必懹^十年,魏征在上疏中引用這段文字,說明知賢、用賢、任賢的重要,深得唐太宗贊許。此事例見于《貞觀政要·誠信》。唐太宗對賢者的重要作用有精辟的見解,他說:“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保ā敦懹^政要·崇儒學(xué)》)他認為,在隋朝大亂之后,要迅速使國家百廢俱興,最重要的就是依靠人才治國。他求賢若渴,曾多次頒布求賢令,增加科舉應(yīng)試范圍和人數(shù)。正因為他重視人才,在貞觀年間,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并形成了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大臣組成的領(lǐng)導(dǎo)集團,他們對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闡述選賢標準時,姜太公指出:“六守者,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边€要根據(jù)六條標準進行考察,太公曰:“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付之而不專者,忠也;使之而不隱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窮者,謀也。”(《群書治要·六韜治要·文韜》)只有在嚴格考察的基礎(chǔ)上,才能任官。
在選賢、任官方面,管仲主張要以德、功、能作為選賢任官的標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本”“四固”原則。《群書治要·管子治要·立政》將此引錄,曰:“君子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無德、無功、無能者,則不可加于尊位,不可與重祿、不可任大官。否則將亂國亂政。再者“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授國柄;二曰見賢不能讓,不可與尊位;三曰罰避親貴,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務(wù)地利,而輕賦斂,不可與都邑。此四務(wù)者,安危之本也?!彼^“大德至仁”就是要求官員執(zhí)政愛民,為民興利除害;所謂“見賢能讓”,就是要求官員胸襟開闊,為國家利益讓賢;所謂“罰不避親貴”,就是要求官員執(zhí)法無私,行政廉潔;所謂“好本事”,就是要求官員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以實現(xiàn)強國富民的目標。
在選賢任官方面,晏子主張要嚴格考察,《群書治要·晏子治要·問上》記載晏子對答景公求賢的問題時指出:“通則視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富則視其所分,貧則視其所不取。”是說,在他顯達的時候,看他的所作所為;在他困頓不得意時,就看他不做什么;在他富有的時候,就看他是否把財物分給窮人;在他貧窮時,就看他是否能堅守節(jié)操,不取不義之財。在任人方面,晏子堅持不求全責(zé)備,而用人之長?!度簳我り套又我柹稀吩唬骸叭瞬煌?,而任之一事,不可責(zé)遍成焉……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p>
《群書治要·史記治要》記載齊威王整頓吏治,對于使“田野開,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的即墨大夫“封之萬家”。對于使“田野不開,民貧害”、怠于國防而專事行賄求譽的阿大夫,烹之。對于那些收受賄賂嘗譽的大臣一并烹之?!度簳我な酚浿我愤€記載齊威王與魏惠王比寶的故事,反映了齊威王以人才為寶的思想。所有這些都給李世民君臣,提供了治國選賢、用賢的豐富思想資源。
唐太宗君臣對于選賢擇官方面也是極為重視的,如貞觀六年,太宗謂魏征曰:“古人云,王者須為官擇人,不可造次即用……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竟進?!蔽赫鲗υ唬骸爸酥?,自古為難,故考績黜陟,察其善惡。今欲求人,必須審訪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保ā敦懹^政要·擇官》)強調(diào)在考察政績時,要察看他的善惡,即把德放在第一位。經(jīng)考察,確實有政績、品德優(yōu)良,然后任用。
選賢任官關(guān)鍵要出于公心,要有博大的胸懷,太宗曾說:“‘古人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而為舉得真賢故也?!保ā敦懹^政要·公平》)
唐太宗用魏征便是一個范例。他高度肯定齊桓公不計一箭之仇而任管仲(夷吾)為相的博大胸懷,并效法齊桓公用人不避仇的精神,大膽起用原太子李建成府中的舊臣魏征。唐太宗曾自豪地對魏征說:“論你的罪過比當年管仲射中齊桓公的帶鉤還要嚴重,而我對你的信任卻超過了齊桓公對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融洽相處,難道還有誰能像我這樣對你嗎?”太宗曾高度評價魏征說:“貞觀之后,盡心于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yè),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有以加也?!保ā敦懹^政要·任賢》)
《群書治要·桓子新論治要》記載了齊桓公出訪,而見郭氏之墟的事。當齊桓公問郭氏滅亡之原因時,當?shù)馗咐匣卮鹫f:“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貴己而不能用,則怒之;惡人見其賤己而不好,則仇之?!闭f明賢人不用,惡人不除,是造成郭國滅亡的主要原因。黃門侍郎王珪曾引齊桓公至郭國(在今聊城一帶)的故事勸諫唐太宗(《貞觀政要·納諫》),以此闡明用賢和除佞并行的重要原則。唐太宗也深感任賢人、除奸佞,對于治國理政的重要,并付之于治國實踐。
魏征在上疏中,則以辯證的觀點分析說:“小人非無小善,君子非無小過……善小人之小善,謂之善善,惡君子之小過,謂之惡惡……善善而不能進,惡惡而不能去,此郭氏所以為墟,史魚所以遺根也?!保ā敦懹^政要·公平》)是說:小人并非沒有小的優(yōu)點,君子并非沒有小的差錯……贊揚小人的優(yōu)點,這是對善的正確判斷;貶斥君子的過失,這是對惡的正確判斷?!绻普卟荒苓M,惡者不能退,這也是歷史上郭國之所以被齊國滅亡的原因,衛(wèi)國大夫史魚在死前因未能勸君進賢而悔恨的原因??傊?,強調(diào)善惡分明,任賢除佞,是治國用賢的根本原則。
總之,齊文化重賢、選賢、任賢思想是使齊國強盛的重要治國理念之一,這一理念為唐太宗君臣效法,給以大量引錄并用以議政,說明他們是借鑒齊文化用以治國理政的。
姜太公、管子、稷下學(xué)者慎到、尹文等都是重視以法治國的。
《群書治要·六韜治要·文韜》記載姜太公回答文王“治國之所貴”時,曰:“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大利則君德彰矣。”太公進一步說:“不法法,則令不行,令不行,則主威傷;不法法,則邪不止,邪不止,則國昏亂……君不悟,則兵革起,兵革起,則失天下也?!睆恼?、反兩方面,說明以法治國是關(guān)系國家安寧的根本措施。
管子也是貴法的?!度簳我す茏又我しǚā吩唬骸耙?guī)矩者,方圓之正也。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guī)矩之正方圓也……圣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故雖有明智高行,背法而治,是廢規(guī)矩而正方圓也?!币陨鷦拥谋扔?,說明君主必須以法而治國。
稷下學(xué)者慎到、尹文都是重法的?!度簳我ど髯又我ぞ肌吩唬骸盀槿司?,不多聽,據(jù)法倚數(shù),以觀得失……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薄度簳我ひ淖又我ご蟮馈吩唬骸肮湃艘远葘忛L短,以量受少多,從衡平輕重,以律均清濁,以名稽虛實,以法定治亂?!鄙鞯健⒁闹撌鞘志康挠^點。
齊國政治家重視以法治國的具體表現(xiàn)便是賞罰無私,賞罰公正?!度簳我す茏又我っ鞣ā吩唬骸胺ǘ日咧灾铺煜露樾耙?,私意者所以生亂長奸而害公正也。故法度行而國治,私意行則國亂。明主雖心之所愛,而無功者弗賞也,雖心之所憎,而無罪者弗罰也……夫賞功誅罪者,所以為天下興利除害也……夫害公法而行私惠,則是利奸邪而長暴亂也;行私惠而賞無功,則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則是使民輕上而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弗為也?!薄度簳我氛且浟斯茏右苑ㄖ螄碚摰木?。
晏子主張“誅不避貴,賞不遺賤”“刑罰中于法,廢罪順于民”(《群書治要·晏子治要·問上》),指出這是古之盛君的作為?!度簳我ひ淖又我ぞ恕吩唬骸熬苏呱岱ǘ陨碇?,則誅賞奪與,從君心出矣……君舍法而以心裁輕重,則是同功而殊罰也,怨之所由出也?!笨梢?,賞罰以法為準,而除私意的重要意義。
齊文化中這些關(guān)于以法治國、廢私立公、賞罰公正的論述,無疑為太宗君臣治國提供了思想資源。唐太宗十分注意屬官在執(zhí)法過程中的公正無私。貞觀五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是以天下喪亂,莫不由此?!保ā敦懹^政要·求諫》)貞觀六年,太宗謂魏征曰:“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故知賞罰不可輕行,用人彌須慎擇。”(《貞觀政要·擇官》)貞觀十年,魏征上書指出刑賞方面的種種弊端,警示太宗慎察,曰:“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帝王之所以與天下為畫一,不以貴賤親疏而輕重者也。今之刑、賞,未必盡然?;蚯煸诤鹾脨海蜉p重由乎喜怒……刑濫則以道長,賞謬則君子之道消。小人之惡不懲,君子之善不勸,而望治安刑措,非所聞也?!保ā敦懹^政要·刑法》)強調(diào)治國以法,不能以貴賤親疏為由;刑賞要以法規(guī)為尺度,不能以個人好惡、喜、怒定刑賞。否則,賢人得不到勸勉,奸佞則逍遙法外,必然造成政局混亂、國家危亡的局面。管子“圣君任法不任智,任公不任私”(《貞觀政要·公平》)的法律思想的確深深影響了魏征等臣屬。他們以此觀點上疏議政,說明廢私立公,以法行政對治國安邦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齊文化尚法貴公的理念恰為貞觀之治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兩相比較達到了驚人的相似。以此看出齊文化對貞觀之治的影響。
貞觀初年,剛剛登上君位的唐太宗對于如何才能長治久安,使其宏偉大業(yè)代代相傳,為此他借助古代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提出了居安思危、節(jié)欲禁奢的主張和措施。
在封建社會中取得政權(quán)后的統(tǒng)治者如何保持長治久安,是明君賢相所關(guān)注的問題。齊文化也有這方面的思想資源?!度簳我り套又我ぶG上》就記載了晏子以先君齊桓公因重用豎刁而慘死的事例,說明為政者善始敬終的重要。文章首先記敘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時的功業(yè),那時“行遠征暴,勞者不疾,驅(qū)海內(nèi)使朝天子,諸侯不怨”。但由于“怠于德而并于樂,身溺于婦侍而謀因于豎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胡宮而不舉,蟲出而不收”。晏子是以齊桓公善始而不得善終的歷史教訓(xùn)警告齊景公要任賢、愛民,否則也不得善終。魏征等選錄這個事例,對于警示唐執(zhí)政者有著重要意義。
《群書治要·管子治要·小稱》還記載有“勿忘在莒”的典故:齊桓公、管仲、鮑叔牙、寧戚四人一同飲酒。飲到高興之時,齊桓公對鮑叔牙說:“為什么不起來為我祝壽呢?”鮑叔牙便捧杯站起來說:“請公(指桓公)不要忘記避難在莒的那段日子。希望管仲不要忘記在魯國那段被囚禁的日子,希望寧戚不要忘記在車下喂牛的那段艱苦生活?!饼R桓公離開席位恭敬地對鮑叔牙說:“我與管仲、寧戚不忘夫子之言,我們的國家,就沒有危險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事業(yè)取得成功后,不要妄自驕佚,牢記創(chuàng)業(yè)之艱,治不忘亂,安不忘危,樂不忘憂?!敦懹^政要·君臣鑒戒》記載貞觀十四年魏征引用這個典故向唐太宗進言,以此告誡唐太宗不忘創(chuàng)業(yè)之難,要居安思危,要戒奢以儉,保證社稷長治久安。唐太宗聽后,甚為贊同。
唐太宗以奢侈淫逸、大修宮室而敗亡的隋煬帝為戒,堅決杜絕奢侈,并且從自身做起,從王公大臣做起。貞觀元年謂侍臣曰:“至如雕鏤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驕奢,則危亡之期可立侍也。自王公以下,宅第、車服、嫁、婚、喪葬、準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斷。”(《貞觀政要·儉約》)由于態(tài)度堅決,20年間,國家政治清明、風(fēng)俗簡樸、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無饑寒之弊。
《群書治要·晏子治要》記載許多晏子諫齊景公節(jié)欲禁奢的故事。其中載有晏子諫齊景公欲殺養(yǎng)馬人、晏子諫齊景公欲厚葬梁丘據(jù)、晏子拒景公欲夜飲酒等。晏子本人清廉節(jié)儉,多次拒收齊景公賜予的華車、駿馬、豪居,是齊國歷史上著名的廉相、賢相。司馬遷曾敬佩地贊之曰:“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史記·管晏列傳》)他的儉約言行也深深影響了太宗臣屬。如:“岑文本為中書令,宅卑濕,無帷帳之飾。”“戶部尚書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無所?!薄皽貜┎樯袝移蜕?,家貧無正寢。”(《貞觀政要·約簡》)唐太宗愛馬死欲誅養(yǎng)馬人時,長孫皇后便以晏子諫景公救養(yǎng)馬人的故事,勸說唐太宗,唐太宗頓然醒悟,認識到以己之私欲而欲誅養(yǎng)馬人的過錯。
(譚玉偉 篆刻)
君主納諫,臣子直諫,齊心共謀國事,形成良好的君臣關(guān)系是治理好國家的重要保證?!度簳我り套又我柹稀肥珍浟司肮珕栮套印爸页贾戮稳簟钡拇疝o。晏子之論的中心思想是作為臣子應(yīng)該有自己政治、道德、人格的獨立性,君主行正道,為國為民,臣子就要竭盡輔佐,這就是忠臣。如果君主行邪道,害國害民,臣子就要竭盡規(guī)勸君主,使君主不要陷入危亡之中。
《貞觀政要·君臣鑒戒》記載魏征引晏子之論,講明忠臣職責(zé)在于為國為民。以此勸諫唐太宗,要正確對待大臣的直諫,要以誠待人,廣納諫言,以保證國家長治久安,善始慎終。唐太宗對此甚嘉納之。
綜上所述,《群書治要》所反映的齊文化治國理念是深刻而精準的。這一方面說明《群書治要》的編撰者魏征等對齊文化治國理念的嫻熟和重視;另一方面說明齊文化治國理念適應(yīng)了貞觀之治的需要。齊文化治國理念之所以在貞觀之時大放光彩,是因為齊文化治國理念在歷史上、在齊國早已被實踐證明了它是強國富民的成功理論,雖經(jīng)時空的變遷,延至唐代貞觀之時,依然具有很強的可借鑒性。唐太宗為了國家的強盛和長治久安,迫切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劉肅《大唐新語》言:“太宗欲見前代帝王事得失以為鑒戒,魏征乃以虞世南、褚遂良、蕭德言等采經(jīng)史百家之內(nèi)嘉言善語,明王暗君之跡,為五十卷,號《群書治要》,上之。太宗手詔曰:‘……覽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像唐太宗這樣重視稽古鑒今者,在歷代封建帝王中可稱為范例。唐太宗所依靠的輔臣大都是精于文史、熟悉齊文化名著的治國俊才。太宗君臣在治國議政時,常以古代興衰之理稽古鑒今,經(jīng)世致用的齊文化被引入貞觀之治是不足為奇的。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研究歷史是為現(xiàn)實服務(wù)的,探究齊文化對貞觀盛世的影響,可啟迪我們更加自覺地研究、繼承、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代中國發(fā)展的重要作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夢而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越.《管子》富民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J].齊魯學(xué)刊,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