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先生這樣評價塘棲古鎮(zhèn):千年古運河,江南佳麗地。
塘棲,最早建于北宋年間,自元代以后,憑借大運河的舟楫之利,商賈云集,蔚成大鎮(zhèn),明清時更是貴為“江南十大名鎮(zhèn)”之首。
塘棲廣濟橋 汪建春/攝
坐落在塘棲古鎮(zhèn)的老街是一條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充滿了江南水鄉(xiāng)風情的古老商街。它是古代至今運河兩岸人民生活的見證,也是江南繁盛富庶之地的寫照,呈現(xiàn)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韻味情致。
徜徉在塘棲古鎮(zhèn)老街,仿佛穿越時空走進歷史畫卷:小巷斑駁的石板路、民宿粉墻黛瓦……俯身可拾的是時光留下的痕跡。
一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古橋。廣濟橋又名碧天橋、通濟橋,俗稱長橋,橫跨京杭大運河上,是古運河上唯一大跨度的七孔石拱橋,橋長78.7米,面寬6.12米,頂高5.2米,端設(shè)石階八十,橋欄飾有卷云抱鼓石,又有望柱六十四,上刻覆蓮,中孔跨徑15.68米,頂拱有“弘治二年”字樣。
據(jù)說廣濟橋建成于唐代寶歷年間。明代弘治年間,橋塌復建,歷時九年終于建成,時為公元1498年。
1989年,廣濟橋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成為歷史滄桑的真實見證。
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歷皇帝南巡,考查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交納皇糧情況,查得蘇、皖兩省積欠額巨,而浙省未予拖欠。乾隆皇帝為表彰浙江,大筆一揮,蠲免浙江地丁錢糧三十萬,并將“圣諭”刻于石上,曉諭官民。
乾隆御碑高3.35米,寬1.4米,厚0.5米;總體高度達到了5.45米,碑正文429字,落款10字,現(xiàn)建有碑臺、碑亭以保護,與不遠處的“御碼頭”石牌坊形成老街上的一道歷史景觀。
覓一番古跡之后,賞一賞風月也是一件愜意的事。
▲ 塘棲年味節(jié) 行行攝攝/攝
▲ 塘棲枇杷節(jié) 汪建春/攝
倚著長椅,看著運河水從眼前汩汩流過,“茫然不悟身何處,水色天光共蔚藍”(韓駒《夜泊寧陵》)。流過的分明是1000年的歷史。
運河邊的長椅,俗稱“美人靠”?;秀遍g,你可以想象一個明艷的美人斜靠在一旁,與美相伴,心旌搖曳。
賞月,在塘棲老街有別樣的風情,是喧囂的都市中絕對無法比擬的。
月盈之時,佇足廣濟橋上,一輪皓月,千里無塵,碧空如洗,寂廖江天,空闊無垠。月光灑在河面,澄澈晶瑩,仿佛月宮墜入河中。
這是靜的體驗,倘若要體驗動,最好能趕上一場熱鬧的民俗活動。
塘棲老街一年間會舉辦四場大型民俗活動。
塘棲超山為江南三大賞梅勝地,超山梅花以“古、廣、奇”三絕而聞名于世,歷史上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敝雷u。每年的2、3月份,塘棲古鎮(zhèn)景區(qū)都會舉行梅花節(jié)。賞超山梅花逛古鎮(zhèn)老街,已然成為許多游客的固定節(jié)目。
塘棲鎮(zhèn)盛產(chǎn)枇杷,素有“枇杷之鄉(xiāng)”美稱。枇杷節(jié),便在5月中旬—6月上旬舉行。近幾年的塘棲枇杷節(jié),除了傳統(tǒng)開幕式、美食節(jié)、農(nóng)家樂采摘游,還有美食、藝術(shù)、旅游休閑等主題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成為杭嘉湖地區(qū)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地方性節(jié)慶活動。
作為京杭大運河申遺的一個標志性節(jié)點——塘棲,展示了杭州市委、市政府對京杭大運河(杭州段)沿河保護性開發(fā)建設(shè)的成果。每年9月下旬至十月初,塘棲開運節(jié)都會如期而至。在開運節(jié)上,游客可以體驗各種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風情獨具的運河文化。
塘棲古鎮(zhèn)首屆“年味節(jié)”于2014年1月正式開幕,節(jié)日期間通過挖掘整合各種民間傳統(tǒng)年俗和非遺文化資源,開展體驗江南水鄉(xiāng)水上集市、重玩民間十大經(jīng)典童戲等活動,喚起人們對傳統(tǒng)年俗文化的整體記憶,營造更加喜慶熱鬧的春節(jié)氣氛,為游客在春節(jié)長假期間獻上一場極具觀賞性、娛樂性和參與性的饕餮盛宴。
濃縮了一千年歷史的老街, 在盛時共有弄堂七十二條半,石橋三十六爿半,雖然現(xiàn)在已看不到當初的盛況,但有著深厚文化積淀的塘棲古鎮(zhèn)還不失為一處了解江南水鄉(xiāng)民俗文化風情的一扇窗口,值得你慢慢地領(lǐng)略、細細地品味,好好地游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