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喚麟 劉 雪
(淮北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淮北235000)
素食,也稱“蔬食”“素菜”,是指以非動物性原料(蛋、奶除外或蛋、奶、蜂蜜除外)烹制而成的各種菜肴的總稱[1]。據(jù)研究,我國的素食餐飲成形于漢代,發(fā)展于魏晉時期和唐代[2]。中餐歷來是葷素并行的,這里所說的素食餐飲是一種可以獨立于傳統(tǒng)葷素菜肴體系之外的特殊菜肴體系,宗教素食、宮廷素食與民間素食是其發(fā)展的三大源頭。宋代以來(以現(xiàn)有研究來看),素食餐飲獲得了新的發(fā)展,即它從寺院道觀、宮廷與民間逐步走向市肆。據(jù)《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記載,北宋汴京(今開封)和南宋臨安(今杭州)都出現(xiàn)有專營素菜的素食店[3-4]。這說明至遲從宋時起我國已有素食餐飲市場。近代以來,因宗教倫理、環(huán)境保護與健康養(yǎng)生的需要及其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素食餐飲市場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批有品牌影響力的素菜館(素食店)(見表1)?,F(xiàn)階段,我國居民飲食結(jié)構(gòu)中動物性食物消費日益旺盛,所占比例逐步上升[5],人均肉類消費量已超出《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給出的人均肉類消費量的上限[6],增加了健康與環(huán)境風險[6-7]。出于減少健康與環(huán)境風險的自覺,以及旅游業(yè)的大發(fā)展,素食餐飲也必然會有所發(fā)展。本研究正是基于這一背景探討我國傳統(tǒng)素食餐飲的一些特點。
表1 部分老字號素食店
食譜是指菜肴(有時也包括主食)配制與烹飪方法及其名稱的記錄。目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最早的我國素食譜是北魏時期《齊民要術(shù)·素食》[8]中的素食譜。宋朝時有《本心齋蔬食譜》[9]《山家清供》[10]等素食譜,清末有《素食說略》[11]等素食譜,民國時期有《素食譜》[12]等素食譜,現(xiàn)代有《功德林素菜譜》[13]等素食譜。素食譜作為素食制作的依據(jù),也是一種飲食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對其所記錄的菜肴配制與烹飪方法及其名稱的考察,可以歸納出傳統(tǒng)素食餐飲的某些特點。但目前少見有這方面的專門探討,本研究主要以《素食譜》(1925)與《功德林素菜譜》(1982)等為例,對我國傳統(tǒng)素食餐飲的特點進行初步研究,旨在為素食餐飲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理論參考。
《素食譜》,常熟人時希圣編,1925年出版發(fā)行,是記載冷盆、熱炒、小湯、大湯、點心等類素食的菜譜?!端厥匙V》對每一道素菜的作料(主、輔料),用具,烹飪方法等都有說明,并有“附注”進行補充說明。如“腌白筍”附注“本食品宜于夏令”[12]2,補充說明了菜肴的時令性;又如“腌豆腐干”附注“本食品最好和油糴果肉同食,晨間用以佐粥,味美絕倫。這個就是叫作‘素火腿’,相傳為金圣嘆所發(fā)明的?!盵12]7補充說明了其食用方法與相關(guān)飲食文化?!豆Φ铝炙夭俗V》于1982年出版,由著名佛學家趙樸初先生題寫書名,是記載冷盆、炸溜、爆炒、燒燴、烝燉、湯羹、甜品、西菜、點心、其他等類素食的菜譜,對每個素菜的原料配制、烹飪方法和特點均有較詳細的介紹。書的末尾對所用原料做了注解,介紹原料的產(chǎn)地與最佳者。如“葛仙米:俗稱‘地耳’,我國各地均有生產(chǎn),以四川產(chǎn)的最佳”[13]192;或介紹原料的加工方法,如“雪菜:即雪里蕻菜,用鹽腌制而成”[13]192,等等。
《素食譜》主要適用于家常飲食。如“炒茄子”“炒莧菜”等菜肴就地取材,制作簡便,適用于家常飲食;當然亦可用于市肆餐飲,只是難以成為“賣點”,往往不能成為酒店主打菜?!端厥匙V》中也有些菜肴適用于市肆餐飲。如炒素蟹,“把核桃用鐵錘連殼打破,勿使用力過猛,以致碎爛。然后,將油鍋燒熱,待沸,倒入炒熟,加下甜蜜醬、砂仁末、白糖、茴香末等,再加以陳黃酒。關(guān)鍋蓋燒二透,即可食了?!盵12]91這道菜制作雖簡便,但家常飲食中并不多見,更多見于市肆餐飲。
《功德林素菜譜》由功德林著名廚師姚志行口述,羅來耀補充,康泰度執(zhí)筆,以及其他廚師參與討論修改而成,結(jié)合了眾多職業(yè)廚師的經(jīng)驗與智慧。功德林是著名的老字號素菜館,1922年創(chuàng)建于上海,善制各式素菜,早年就有經(jīng)濟小酌、謝年酒席、高級素宴等餐飲形式,也有壽面、凈素月餅等特色面點。食譜中既有用豆制品、干菜、青蔬等原料烹制的“山珍海味”和“雞”“鴨”“魚”“肉”等,也有適合家庭制作的大眾化素菜。《功德林素菜譜》主要適用于市肆餐飲,但也可作為家庭飲食的參考。雖然成書于20世紀80年代初,但其內(nèi)容來自口述,主要是通過口耳相傳的師徒傳承的方式傳遞下來的,其食譜的形成可以追溯至更早的年代,因而其仍然屬于傳統(tǒng)素食餐飲。
《齊民要術(shù)·素食》中記有11個素菜名饌,未分類?!侗拘凝S蔬食譜》與《山家清供》中分別記有20個與 85個素菜,均未分類?!端厥痴f略》中記有166個素菜,未分類?!端厥匙V》中記有247個素菜,分為5類(見表2)?!豆Φ铝炙夭俗V》中記有232個素菜,分為12類(見表2)?!端厥匙V》較之前幾者,菜品更加豐富多樣,具有大眾化的特點,并有所分類?!豆Φ铝炙夭俗V》所列菜點雖然略少于《素食譜》,但它只是特定的某家餐館菜譜中的菜品(據(jù)記載,1932年功德林供應的素菜已達300多種[13])。《齊民要術(shù)·素食》中記錄的11個素菜,也不是當時的所有素菜。但素菜菜品越豐富,素食譜編選就越方便,素食譜中的菜品也就越有可能更豐富。因此,以上素食譜中素菜數(shù)量的變化,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從北魏至20世紀80年代,我國傳統(tǒng)素食餐飲菜品數(shù)量的增加。菜品的分類不只是餐飲理論的發(fā)展,它也是餐飲實踐的發(fā)展,菜品數(shù)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自然就需要分類?!豆Φ铝炙夭俗V》中菜肴類型明顯多于《素食譜》中的菜肴類型,這也正反映了我國傳統(tǒng)素食品類的日漸豐富。
表2 《素食譜》與《功德林素菜譜》中的菜點品類
注:品類Ⅰ為現(xiàn)代餐飲中餐菜點常用一般分類法,品類Ⅱ為食譜中的分類法。
在現(xiàn)代餐飲中,中餐的涼菜、熱菜、面點與湯類,按業(yè)內(nèi)經(jīng)驗,其合理的結(jié)構(gòu)比例應在5∶15∶4∶3左右[14]。由表2可知,《素食譜》中的這一比例為5∶4.9∶5∶9.8,與合理的結(jié)構(gòu)比例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熱菜的比例偏??;《功德林素菜譜》中的這一比例為3.3∶15.9∶1.8∶2.2,較接近于合理的結(jié)構(gòu)比例。因此,從餐飲業(yè)(市肆)角度看,《功德林素菜譜》中的菜點結(jié)構(gòu)比例趨于合理。
在葷素并用的中餐中,菜肴制作要求做工精細,講究造型。而中餐素食菜肴同樣具有做工精細、講究造型的特點。如《功德林素菜譜》中的“滿園春色”,此菜是由11種各色不同的菜肴,包括三色蝦仁、炒素鱔絲、雙絲菜秸、茄汁魚片、奶油花菜、鯽魚冬筍、咖喱雞絲、清炒蚧粉、炸溜明蝦、雪包珠砂、鵝頭頸等[13]142-146,拼配盛盤(見圖1),精工細作,菜色絢麗,配料豐盛,口味多樣,運用炸、溜、爆、炒等多種烹飪方法體現(xiàn)菜肴的色、香、味、形,需要2~3名廚師同時配合,才能一氣呵成。
在《功德林素菜譜》中,講究造型的菜肴甚多。如“筍炒鱔絲”,由冬菇、冬筍制成,而形似鱔絲;“燕巢蝦仁”,由土豆與菜花、胡蘿卜制成“燕巢”與“蝦仁”,形態(tài)逼真;“醋熘黃魚”以豆腐干做魚尾,大冬菇切成魚鰭狀,小冬菇剪成魚眼狀,豆腐衣包筍絲、冬菇絲、豆腐干絲做魚身,形似黃魚[13]42-44?!鞍嬴B歸巢”以冬菇丁、熟筍丁、青豆拌和面粉制成鳥蛋,以油炸土豆絲為鳥巢,以熟筍雕刻成鳥形圍邊,造型逼真[13]139-140。再如“孔雀迎賓”,青蘿卜刻成動感活潑的孔雀頭;豆腐衣切成粗絲,鋪成“雀身”和“雀尾”;甜椒、豆腐衣、櫻桃修切成尾羽;蘑菇作雀身羽毛;冬菇、鞭筍、甜椒、黃瓜修成翅羽;素火腿刻成假山,番茄修切成牡丹花,插在假山上;在孔雀的嘴里插入一支芹菜梗,再刷上一層芝麻油即成[13]23-24;色彩自然,造型新穎。
我國傳統(tǒng)素食有“以素代葷”的做法。所謂以素代葷主要是指素菜葷名與素食葷形?!洱R民要術(shù)·素食》中除有一處將“菌”這種食材稱為“地雞”外,基本上還沒有出現(xiàn)以素代葷的做法。《本心齋蔬食譜》中也沒有以素代葷的做法?!渡郊仪骞分校Q蒸葫蘆為“素蒸鴨”;用真粉、油餅、芝麻、松子、胡桃、蒔蘿(小茴香)及白糖、紅曲等研成末,拌和入甑蒸熟,切成肺塊形,澆上辣汁*《四庫全書》本為“棗汁”。,稱為“玉灌肺”[10]10;瓠瓜與麩皮油煎共炒,謂之“假煎肉”;“鴨腳羹”實為葵花做成的湯?!端厥痴f略》中,也只有“素火腿”這一葷名素菜,它是以倭瓜為主料制成的“火腿”。
之前素菜葷名為數(shù)不多,但到了《素食譜》中已為數(shù)不少。如“素炙骨”是以嫩藕為主料制成的;“素鲿魚”是以面筋為主料制成的;“腌素皮蛋”實則是以大頭菜為主料制成的;“炒素肉”為面筋、金針菜、木耳、筍等炒制[12]50-51;“炒素雞”即冬菰炒百葉;還有炒三鮮、炒素鵝、炒素鴨、炒素肉圓、炒素海參、炒素蟹、炒素鱔絲、炒十錦、炒素肉絲、炒素腰腦、炒素肉餅子等等,而這些菜肴的主輔原材料只是面筋、豆腐、筍、木耳、香菌、山藥、豆腐皮、豆粉、芝麻、金針菜、冬菰、麻菇、核桃、榨菜、荸薺、小青菜、薺菜、粉皮、香椿、蘿卜、山芋、松仁、蘆筍、板栗、白皮瓜、白果等植物性原料。
在《功德林素菜譜》中,素菜葷名為數(shù)較多,如三鮮魚肚、雞茸魚翅、清燉虎爪、串烤雞肝、雞粥鮑魚、瓜片腰花等等,共89個,占總數(shù)的38.4%。在之前的素食譜中,葷名素菜的菜名中多含一“素”字,如“炒素鴨”,“素”字說明了菜肴的素食性質(zhì)。而在《功德林素菜譜》葷名素菜的菜名中,含“素”字的極少,只有4個。作為市肆餐飲,葷名中不含“素”字,顧客點菜時能引發(fā)其好奇心,增加菜肴的吸引力;這種做法經(jīng)過長期的積淀,逐漸成為一種飲食文化。與這具有相同意義的是素食葷形,素食做出葷食的形狀,或者做出動物的形狀,如前述筍炒鱔絲、燕巢蝦仁、醋熘黃魚、孔雀迎賓等。再如“鯽魚冬筍”形如鯽魚,“紅燒素腸”形如肉腸,“賽龍鳳腿”形如雞腿等等。在《功德林素菜譜》中,素菜葷形菜肴也較多,共52個,占總數(shù)的22.4%,成為中餐傳統(tǒng)素食的一大特色。
正因為葷素餐飲是主流,素食餐飲只是較小的支流。以素代葷、葷菜素制,在制作工藝上包含著對葷素餐飲的模仿,這種模仿反映了中餐飲食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功德林素菜館,創(chuàng)建并立足于國際化都市的“大上海”,自然有對西餐的借鑒與創(chuàng)新。這種借鑒與創(chuàng)新在《功德林素菜譜》中主要表現(xiàn)為“中菜西制”,如菜肴“奶油粉凍”。又如“吉力豬排”,將烤麩、冬菇、蘑菇、熟筍切成末,煸炒成熟后,加油面搓圓,拍上干面粉,用水面粉掛糊,再粘上面包粉,制成扁圓形;用刀背在上面劃成網(wǎng)眼條狀,作為“豬排”;將“豬排”滑入油鍋中炸至深金黃色,斬成塊裝盤,盤邊放兩碟西紅柿沙司和辣醬油即可[13]154?!豆Φ铝炙夭俗V》中“中菜西制”的菜肴共28個,占菜肴總數(shù)的12.1%。中菜西制拓展了中餐素食餐飲的發(fā)展空間,成為中餐傳統(tǒng)素食的又一特色。
在傳統(tǒng)素食餐飲中,菜肴制作的標準化是逐步發(fā)展的?!洱R民要術(shù)·素食》對菜肴的制作只是概略的說明,如“缹(煮)茄子法”,用子未成者(子成則不好也),以竹刀、骨刀四破之(用鐵則渝黑),湯炸去腥氣。細切蔥白,熬油令香。香醬清、擘蔥白與茄子俱下,缹令熟。下椒、姜末。[8]198《本心齋蔬食譜》對菜肴的制作也只是概略說明,如“啜菽”,“今豆腐條切,淡煮,蘸以五味”[9]1?!拜摹笔嵌诡愂澄铮班ㄝ摹奔闯远??!班ㄝ摹敝ǎ前讯垢谐蓷l,不加鹽煮一下,蘸著五味(調(diào)料)吃?!渡郊仪骞放c《素食說略》中對菜肴的制作也仍然只是概略的說明。《素食譜》按統(tǒng)一的格式對每個菜肴的作料、用具、方法加以分項說明,使制作工序趨于標準化。如“炒素鵝”,作料:山藥半斤,豆腐衣十張,菜油四兩,黃酒半兩,醬瓜四塊,醬姜四塊,白糖半兩,麻油半兩。用具:鍋一只,爐一只,竹刀一把,鏟刀一把,洋盆一只。方法:先把山藥洗凈,用竹刀削去皮,入鍋燒熟,切成寸段,然后以豆腐衣包裹成卷狀,倒入熱油鍋中煎透,下以黃酒。霎時,下以醬瓜醬姜,即可加糖和味。起鍋滴以麻油,食之香脆可口。[12]52而《功德林素菜譜》中,菜肴制作工序進一步趨于標準化,除對作料、用具、方法加以說明外,對菜肴的盛盤要求也有說明,而且作料的用量要求更精確,如“滿園春色”。
《齊民要術(shù)·素食》中對菜肴的色、香、味、形等滿足感官要求的特征,即美食特征,尚未有說明。《本心齋蔬食譜》與《山家清供》雖然對每個菜肴都有贊美之詞,但對其美食特征也未有具體說明?!端厥痴f略》中對部分菜肴的美食特征有所說明,如“芥藍”的美食特征“柔軟而脆”[11]23,“虎蹄菌”的美食特征“亦脆亦腴”[11]15等等?!端厥匙V》中也對部分菜肴的美食特征有所說明,如“炒榨菜”的美食特征“香脆異?!盵12]75,“炒素腰腦”的美食特征“其形畢肖”[12]93等等。在《功德林素菜譜》中,每個菜肴的美食特征都有所體現(xiàn),如“麻醬粉皮”的美食特征“肥、嫩、鮮、香、滑”[13]17,“松子肥鵝”的美食特征“色澤金黃、外脆里嫩、香酥鮮口”[13]26,“魚龍戲珠”的美食特征“色形美觀,鮮香滑嫩,肥而不膩”[13]150等等。《功德林素菜譜》中不僅每個菜肴的美食特征都有所體現(xiàn),而且更為具體準確,這也說明它們的制作更具標準化。
中餐傳統(tǒng)素菜講究通過選料、造型、盛盤、命名等塑造文化意境。如白菜配以冬菇、冬筍,叫“二冬白雪”。冬菇、冬筍稱“二冬”,白菜稱“白雪”,“二冬”以時令匹配“白雪”,具有文化意境。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白雪有盼春之意,可表達向往之意境。又如南普陀寺名饌“半月沉江”“清水煮沸,入香菇煮10分鐘,再加用沸水泡軟、每只用筷戳一洞的面筋,精鹽,沸透撒上味精即成。盛碗時,香菇均向上放半邊,面筋置另半邊,然后加鮮湯,淋上麻油即可[15]。圓形湯碗中,半邊是面筋半沉碗底,半邊是香菇浮于碗面,恰似半輪明月沉于江底[16]。此菜清香醇和,造型別致;原名“當歸面筋”,后由郭沫若改現(xiàn)名,富于詩情畫意,可以表達寧靜、淡薄之意境。
這一手法在《功德林素菜譜》中也有運用。如“明月鴿松”,用水面筋、熟筍、冬菇切成丁煸炒,制成素鴿松(松,這里指食物碎末形);以綠豆粉漿燙熟成蛋白,胡蘿卜泥揉成橢圓形作蛋黃,放入蛋白中心,上面再蓋一層蛋白,使二片蛋白合攏,做成素荷包蛋;將蒸熟的荷包蛋蓋在鴿松上面即成[13]135-136。明月、鴿、松是我國古代詩文中常見的表現(xiàn)意境的物象,組合在一起可以表現(xiàn)寧靜、祥和的意境。有的則是烘托某種氣氛。《功德林素菜譜》中如“桃園結(jié)義”,盤子的中間是冬菇做的素鱔絲,一側(cè)是熟筍、水面筋、松仁等切成丁煸炒而成的松仁雞米,一側(cè)是土豆、胡蘿卜、冬菇、熟筍制成的蚧粉加綠葉菜,再將荸薺、櫻桃雕成的桃花和臘梅花圍在盤的沿邊,并用甜椒切成的秋葉襯托[13]137-139。這道菜肴通過選料、造型、命名,能烘托一種友好、團結(jié)的氣氛。再如在冬菇背面貼上熟筍片、粉皮,用兩根水發(fā)黃花菜系住成素甲魚,將其炸至淡金黃色,面朝上裝盤;山楂塊切成棱形,炸至深紅色,整齊地排列在素甲魚四周,即成“火燒赤壁”[13]148。此菜肴形似甲魚、肥嫩鮮甜,能烘托熱鬧、喜慶的氣氛。
素食餐飲歷史悠久,是我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對我國傳統(tǒng)素食餐飲的特點進行了初步研究。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傳統(tǒng)素食餐飲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宗教素食、宮廷素食、民間素食與市肆素食的特點也各有不同之處,對此可以有進一步的更具體深入的研究。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研究我國傳統(tǒng)素食餐飲的特點,不僅是素食文化傳承的需要,而且也是對外飲食文化交流與素食旅游資源開發(fā)的需要,同時對促進中餐(或中國菜)申報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17]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邵驥順.中國旅游歷史文化概論[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470.
[2]宋玲,黃程.素食的歷史發(fā)展及營銷策略探析[J].四川烹飪高等??茖W校學報,2009(5):28-30.
[3]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王永寬,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4]吳自牧.夢粱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唐清萍.飲食結(jié)構(gòu)視角下的我國糧食安全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3.
[6]王曉,齊曄.我國飲食結(jié)構(gòu)的變化對農(nóng)業(yè)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3,33(10):1876-1883.
[7]趙霖,鮑善芬.堅持傳統(tǒng)飲食結(jié)構(gòu),提高全民健康素質(zhì)[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09(4):60-62.
[8]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飲食部分)[M].石聲漢,注釋.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4.
[9]陳達叟.本心齋蔬食譜[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林洪.山家清供[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5.
[11]薛寶辰.素食說略[M].王子輝,注釋.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4.
[12]時希圣.素食譜[M].上海:中華書局,1941.
[13]上海黃浦區(qū)第二飲食公司.功德林素菜譜[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2.
[14]蔡萬坤.餐飲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35.
[15]武逸,梁泳,等.天天巧飲食:吃的智慧400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8.
[16]碧奇,鐘洲.國內(nèi)風味特產(chǎn)精要(旅游指南)[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0:163-164.
[17]蔡華鋒.中餐分類太多 申遺不宜捆綁[N].南方日報,2017-03-23(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