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白俄羅斯要求改中文譯名外,還有哪些耳熟能詳?shù)淖g名在一夜間變臉?它們背后有何規(guī)律可循?
關于外國的國名、地名、人名、機構名等專名翻譯,基本原則是“名從主人、約定俗成、名從權威”。
“名從主人”指的是外國人或機構自取的中文名應予以尊重,如美國漢學家John King Fairbank既然已經取名“費正清”,就不應再稱他為“約翰·金·費爾班克”;這項原則也指應根據(jù)人物所屬族裔的母語發(fā)音翻譯,如投資界大鱷George Soros是匈牙利移民,嚴格來說,他的姓氏應按匈牙利語譯為“紹羅什”而非“索羅斯”。
“約定俗成”,主要指外國專名的譯法應當沿用定譯,也就是“先入為主”。荷蘭Hague譯為“海牙”、美國Hawaii譯為“夏威夷”,都是沿用多年的習慣譯法。
至于“名從權威”,顧名思義就是要選擇權威機構的譯法。
雖然專名翻譯要遵循以上三大原則,但三者孰輕孰重并無一定之規(guī),通常要視具體情況而定。韓國首都Seoul的更名就是典型案例。2005年,時任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宣布漢城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隨后,韓國方面通過官方渠道要求中國跟進?!皾h城”是歷史故稱,本應遵循“約定俗成”原則,但中國經過慎重考慮,還是同意了韓方要求。不過,對于韓方將韓國國家元首(President)的中文稱謂改為“大統(tǒng)領”的要求,中方并未接受,仍然稱為“總統(tǒng)”。
當然,絕大多數(shù)時候,中國愿意尊重外國的選擇。例如,二戰(zhàn)后,新獨立的國家紛紛改掉殖民時代的舊稱,反映在中文譯名上,包括“錫蘭”改名“斯里蘭卡”,“黃金海岸”改名“加納”,“羅得西亞”改名“津巴布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