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雁
當我們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時,也是在使用一種新的方式觀察世界。凝固在語義體系中的現(xiàn)成框架,強制我們注意哪些,忽略哪些。世界上不存在兩種代表相同具體現(xiàn)實的語言。學習語言的過程是感受別樣文化背景、理解另一概念世界的過程,教學中要提高學生文化感知度,這樣才能真正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1 教學中文化移入的方法
根據(jù)原蘇聯(lián)語言國情學奠基人維爾夏金(Е. М. Верещагин)和科斯托馬羅夫(В. Г. Костомаров)的觀點,所謂“文化移入”,就是向學生“介紹俄羅斯現(xiàn)實生活的典型形象”。二位學者對“文化移入”的概念詮釋是針對以俄語為第二外語的學習者而言的,結合中國俄語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我國學者趙愛國把俄羅斯語言國情知識的“文化移入”定義為:在進行俄語教學的過程中,在教授語言的一般性結構規(guī)律和知識、技能的同時,設法使學生了解以至習得所學語言所包含的和語言的使用法則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背景知識)及應遵循的文化規(guī)約,從而使學生獲得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實踐的交際能力。這說明,文化移入要與教學過程同步進行,要納入語言教學的龐大體系,除此之外,教學中文化移入的目的是培養(yǎng)文化感知度和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國外語教學的現(xiàn)狀是缺乏外語民族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常常在跨文化交際中不了解語言所攜帶的文化信息而導致交際失敗或“文化休克”,顧嘉祖在《跨文化交際》一書中指出,當今的外語學習是從本民族文化出發(fā)來理解外語,即用“外語民族的語言+本民族的文化”這樣的方式。而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在外語教學中要注意營造外語民族文化氛圍,著重引入文化因素。早在本世紀初丹麥教學法專家Э. Отто甚至把掌握新的文化作為學習語言的主要目的:“教授新語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理解外語中存在的文化意義,來懂得外族的精神世界?!?/p>
中國學者趙愛國教授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述了教學過程中的文化移入問題,提出了文化移入的四項原則是:交際性原則、對比性原則、階段性原則、典型性原則;五種方法是:雙向融合法、背景闡釋法、信息集約法、異同對比法、交際實踐法。文化移入的方法有很多,角度與切入點各不相同,涉及到文化對比的教學內容在教材中也比比皆是,滲透在詞匯、對話、語篇之中。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編寫的《俄語1》第六課中有一段對話:
— Я первый раз в этом ресторане.
— Я тоже. Не знаю, какие здесь блюда.
— Вот меню.
— Закуски. Я беру салат мясной.
— Я тоже. А что берём на первое и второе?
— На первое я беру овощной суп, на второе — рыбу.
— А я на первое украинский борщ, на второе — курицу.
這段對話是在餐廳里發(fā)生的,對于設定的情景我們可以采用直接講解的方法來引入其中的文化因素— 俄餐的飲食文化。首先通過二人的對話,我們可以確定俄餐是分餐制,這和中國飲食習慣是不同的。另外要介紹俄餐的構成:закуски(小吃),первое(第一道菜),второе(第二道菜),третье(第三道菜),小吃一般指開胃菜— 沙拉(салат)、腌制的蘑菇(грибы)、黃瓜(огурцы)等,且面包(хлеб)是在第一道菜之前上桌的;第一道菜是湯— 俄羅斯著名的紅菜湯(борщ)、蔬菜湯(овощной суп)等;第二道菜是肉類— 雞肉(курица)、魚肉(рыба)等;第三道菜一般是甜點、小蛋糕、冰激凌等;最后還要喝飲料像咖啡、紅茶來化解油膩,這是傳統(tǒng)俄餐的程序。對于這類文化知識直接講解學生是可以接受的,不僅引起興趣,而且還加強了學生對俄羅斯文化的認識,除此之外,一些同一語義場下的詞匯也可以迎刃而解。
2 文化語義學下的詞匯教學
詞匯教學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詞匯教學過程中除了對其認知概念意義講解外,加強對民族文化背景知識的講授及與母語的對比,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語言的教學至少有兩套系統(tǒng):一是結構規(guī)則,即語音、詞匯、語法等;二是使用規(guī)則,即決定使用語言是否得體的諸多因素,實際上就是這種語言所屬文化的各種因素。而詞匯是民族文化信息的主要載體,所以,在教學中要重點對蘊含的文化知識的詞匯進行傳授。例如:самовар,сарафан,Совет,Дума,встреча хлебом-солью等。類似這樣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詞匯在語言教學中不占少數(shù)。由此可見,詞的文化涵義,即詞的聯(lián)想意義或社會意義,是交際成功的必備條件。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提高外語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時學生遇到理解障礙并非語言本身的意義難解造成的,而是詞匯的文化語義差別導致的,或者說是不同民族思維習慣、生活習俗等文化背景知識不同決定的。
我們都知道,喬姆斯基和索緒爾都只研究純理論和語言形式,并未考慮語言的社會文化因素。而隨著語言學和教學法研究的深入,目前的詞匯教學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某個單詞在具體課文中的意思,而且要求教師對關鍵詞,即俄漢語中的非等值詞進行必要的詮釋、深入詞義的內涵及外延,這樣學生才能將詞義與客觀事物或想象中的客觀事物聯(lián)系起來。另外也可以運用對比的方法,使學生正確認識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培養(yǎng)敏銳的文化洞察力及對詞匯文化涵義的認識,唯有這樣,學生才能考慮詞匯的文化特點,在適當?shù)恼Z境中正確運用詞匯。例如:俄語中的“сорока”(喜鵲)是“饒舌者”、“賊”的象征,表示“嘮叨不休、搬弄是非的女人”,具有貶義的修辭色彩。而在漢語中象征著吉祥,常比喻幸福,是褒義詞匯。通過鮮明的對比,語言中文化因素的差異和語用的差異清晰明了,既鞏固了對本國文化的深入了解,又體驗了俄羅斯民族的不同文化。
對于等值詞匯的教學,可以運用翻譯教學法,將俄語詞翻譯成相應的漢語詞。如“комната”,講解此詞時,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一詞對應的漢語為“房間”,這些常用詞對中國學生來說學習起來不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因為俄漢語兩個詞義是基本相同的。對于非等值詞匯,也就是有些俄語詞匯在漢語中找不到對應詞,或者有些漢語詞在俄語中找不到對應詞,中國學生對語言符號所指稱的客觀事物無具體概念,如квас等,這時可以采用描述、解釋的方法講清楚該詞的具體意義,同時也可以結合直觀的教學手段(如圖片)簡明扼要地向學生介紹該詞具有的語言國情知識及特有的文化語義,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和記憶。另外,對于非等值現(xiàn)象中的“蘊含”和“交錯”關系的對應詞,要用義素分析的方法把意義不同的詞義部分提取出來對比講解。這類非等值詞匯理解時常常受母語的影響,有些詞的對應性強,會對學習者產生積極的正遷移作用,而相反,差異性較大的詞匯會對學習者產生消極的負遷移效應。采用異同點進行對比,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兩種語言使用的規(guī)則,相同點可以擴大正遷移的學習效果,差異處也可以防止產生負遷移。這種對比方法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從語言深層結構把展示在外表的相同點或不同點進行對比,可以有效克服學生在第二語言習得時出現(xiàn)的心理障礙。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