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紹國
縱觀中國詞史,柳永是杰出詞人中一個極具色彩的人物。柳永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其悲劇不僅在于生活的困頓流離,宦運的艱辛多多,更在于他那柔弱善感而又多情艷羨的性格為自己織就了一張感傷主義的“網(wǎng)”,使其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極為拘謹,極為艱難,他瞻前顧后,猶疑不定,始終未走到“陽關大道”上來。
柳永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其悲劇之因,歷來就有人品和文品之說,認為柳永“薄于操行”“風前月下”的人品和“詞語塵下”“淫冶謳歌”的文品是造成其命運坎坷、迂擢無門的原因。這樣說,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若認為柳永的人生悲劇完全是由其人品和文品造成的,則未免過于膚淺而牽強。因為這只是表面的、外在的原因。也可以說,這是統(tǒng)治階級用以否定柳永的“理由”,我們應在北宋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看待這個“理由”。
首先,看柳永的人品。柳永長期混跡青樓,過著放浪的生活,“南堂夜燭,百萬呼盧畫閣春風,十千沽酒,未省宴處能忘管弦,醉里不尋花柳”,然而,“薄于操行”和“風前月下”在歌舞升平的北宋時代似乎并不算什么大錯。自中唐以后,城市經(jīng)濟在中國得到發(fā)展,城市中的游樂活動隨之迅速繁榮,文人狎妓成為一種風尚,文人浪跡酒家、妓館是普遍現(xiàn)象,不足為怪。而且,當時朝野上下皆以淺斟低唱、蓄妓嫖娼為尚。所以,柳永作為一個風流詞客長期流連于青樓楚館,也是受當時風氣的濡染,與其他文人和官員并沒有特別不同。因此,其人品也不會比那些官員和文人更糟。
再看他的文品。有人認為他好為“淫冶謳歌之曲”,并以此否定柳永。實際上,俗詞艷曲并非發(fā)端于柳永,也并非柳永獨自為之。早在五代末,詞人孫光憲在《北夢瑣言》卷六里已談到艷詞。他說:“晉相和凝,少年時好為曲子詞,布于汴洛,洎入相,專托人收拾焚毀不暇。然相國厚重有德”,終為艷詞玷之。在宋代,很多文人都寫作艷詞,黃庭堅也作過俚俗的淫冶歌詞,并為晏幾道詞集《小山集》作序云:“余少時間作樂府,以使酒玩事,道人法秀獨罪余以筆墨勸淫,于我法中當下梨舌地獄。特未見叔原之作耶?”可見,晏幾道也是作過艷詞的。由此可見,若以艷詞作為攻擊柳永的理由,也是不公正的。
人品和文品并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柳永一直受打擊的悲劇命運另有原因。
第一,柳永以艷詞成名的時間問題。柳永的錯誤在于他進官之前就以俗艷詞名廣被于世,這樣才斷送了他的前程。進宮之前,柳永就盛負詞名,其詞廣為天下傳誦,甚至傳入皇宮大內(nèi),而仁宗卻是個“留意儒雅,務本理道”的皇帝。于是,及臨放榜,特落之,讓他“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正是上層統(tǒng)治階級對柳永“先入為主”的壞印象,使他在仕途上飽受坎坷,終身沉淪。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他的道德權威,當然不會放心讓這個“品行極差”的學進入統(tǒng)治階層。
第二,對小詞的態(tài)度問題。柳永大量寫作小詞,并成為專事寫詞的職業(yè)詞人,這無疑與當時宋代文人的文學觀念相左。宋人大致以為人生應努力建功立業(yè),在政事之余可以作文章,文章之余可以作詩,作詩之余始可作詞。顯然詞的位置是最卑末的,往往稱之為“小詞”。所以,在上層文人圈內(nèi)柳永處于被排斥的地位,也是受嘲諷、受打擊的對象。晏殊當面批評他寫了“針線閑拈伴伊坐”之類有礙令聞的詞,對他的求官不予援手。正因為對小詞態(tài)度不同,柳永才備受歧視。歧視的結果,不僅使他宦途受阻,也帶給他無盡的精神苦悶。
第三,柳永的個性使然。柳永所生長的背景,是一個重儒家思想的士族家庭。在這種環(huán)境長大的柳永,自然也不免養(yǎng)成一種欲求仕富的用世之志。就柳永自身而言,他生而稟賦一種浪漫的天性和音樂才能,因此在他所處身的環(huán)境與他個人的稟賦之間,形成一種尖銳的矛盾。但他畢竟是性性中人,他的浪漫天性和音樂才能,促使他愿意為俗曲寫作歌詞,而譜寫歌詞的結果,卻使他的欲求仕宦的用世之志,受到終生挫辱。柳永的少年時代,是在北宋這樣一個到處是妓館歌樓勾欄瓦舍的都市中度過的。一個天性浪漫而又是有音樂才能的年輕人,不免被流行歌曲所吸引而為之譜寫歌詞,這是極為自然的結果,因為一個真正具有某種才能的人,尤其是像柳永這樣具有開放性格與銳敏感覺者,對自己的才能是難以毀棄的,要他不寫俗曲歌詞是不可能的。這也是柳永雖然為了寫作俗益歌詞受盡挫折而始終沒有放棄的一個原因。
第四,兩種文化對抗的結果。俗艷小詞在宋代遭到了理學家的深惡痛絕,而北宋封建統(tǒng)治者亦加強了思想的統(tǒng)治。政治家和理學家們代表了統(tǒng)治階級利益.表現(xiàn)在文化層面上,他們代表了正統(tǒng)文化,即主流文化、雅文化,而柳永的俗艷詞的地位使他代表了市民文化,即支流文化、俗文化。這兩種文化必然會發(fā)生沖突。文化沖突的結果,便使柳永成為這種交鋒中的犧牲品。所以仁宗在進士榜上除去柳永的姓名只不過是一個表象,他的實質(zhì)是對柳永所代表的文化的一種壓制,這是一種故意的打擊行為。與統(tǒng)治階級的打擊相反,柳永根本無意對抗統(tǒng)治階級,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文化身份。相反,他曾努力消解他們之間的某種對抗。為能求取功名,他不但拜謁名宦顯官,而且寫詞歌頌最高統(tǒng)治者。但無論他怎樣歌功頌德,都未能給統(tǒng)治階層留下一個好印象,為了獲取功名,他在統(tǒng)治階層面前表示了悔改,改名為永。即使這樣,也仍然沒有給他帶來好運。
柳永濃厚的“士大夫情結”造就了他極具悲劇色彩的命運,其人生悲劇具有廣闊的社會意義。柳永的一生所演繹的不僅是他個人與整個統(tǒng)治階層的對立,更是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的對立。他的人生悲劇本身就是一個有強烈的文化沖突的時代悲劇,時代是造成他生存悲劇的重要因素。無論傳統(tǒng)詞論家及世人對柳永及其詞有怎樣的鄙視,但柳永對宋詞發(fā)展的影響和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留下的《樂章集》,無論是思想內(nèi)容,還是藝術手法,都展現(xiàn)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美學風貌,蘊含著長久不衰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