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榮
“互聯網+”時代,社會關注度幾乎和網絡信息的關注度畫了等號。關注之余的判斷和議論,也主要依據從網絡上看到的信息。信息披露的量和角度取向的變化,往往又影響著相應的判斷和輿論。
新年伊始,媒體廣泛聚焦的合肥小學教師羅某阻礙高鐵開車這一事件,同樣如此。事情發(fā)生在1月5號下午,現場視頻和文字信息于1月9號凌晨開始在網上傳播,隨即迅速升溫成輿情熱點。
高鐵是公共交通工具,火車站是公共場合,列車開行時間既體現著鐵路行業(yè)系統(tǒng)流程,又關聯著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這都屬于基本的生活常識,但凡心智正常的成年人都不會不明白。任何一名接受過起碼的社會公德教育的小學生,也都應該懂得。在公共場合,遵守公共秩序,維護公共安全,既是公民義務,實際上同時也就是在保障和維護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公眾的權利和安全。
1月5號在合肥車站高鐵車門前拉扯了一通,終于如愿以償給遲到的丈夫爭取到登車機會的羅老師,大概在之后的三天里,也就是她拉扯車門的視頻暫時還沒被曝到網上那段時間,或許還以為這點小風波只不過是她平素生活中很正常的一幕,過去了就過去了。說不定她還覺得由此又積累了一點在火車站和鐵路職工“周旋”成功的經驗。而在道理和常識的認知上,她絕對不會跟我們大多數人有任何差別。要論講道理,估計她還會講得比一般人更義正詞嚴、鞭辟入里。否則,她怎么能成為一所知名小學的優(yōu)秀教師和教導處副主任呢?猝然的網絡強度曝光和超量網民的圍觀,放大了羅老師日常生活知行分裂的短促一刻。類似這樣的一刻,很可能不僅對她個人早已習以為常,而且對暫時還沒有被媒體聚光燈對準的我們之中的很多人,也早已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了。
和魯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寫到的從人力車夫的背影里反觀出自己“渺小”的故事相反,從羅老師扒高鐵門的消息里,我們很容易感覺出自己的堂堂正正來。但真是這樣嗎?在有關公德和公共秩序的一切場合、一切時刻,我們真的都做到“知行合一”了嗎?這樣想想,今后唯有事事自持自重,才能讓我們從眼前這個熱點話題中引以為戒,處處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