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
【摘要】襄武秧歌是興起于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和武鄉(xiāng)縣的秧歌藝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于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襄武秧歌既具有山西民間藝術樸實、慷慨的藝術特點,又表現(xiàn)出獨具地域性的藝術特征和審美傾向。本文以襄武秧歌為基點,從語音語調(diào)特點和修辭手法兩方面探析秧歌藝術的平民化藝術特點與地域性的文化審美品格。
【關鍵詞】襄武秧歌;地域化;語調(diào);修辭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山西秧歌形式各異,內(nèi)容豐富,各地風俗不同,表演形式也各具特色,每逢春節(jié)、元宵節(jié)期間組成秧歌班社走街串巷進行表演。秧歌起初存于民間“花會”(或稱社火),直至清代地方戲曲興起,才逐漸與戲曲接軌,從而搬上戲劇舞臺,如襄武秧歌。不同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習俗,秧歌中的表演方式也有不同,如大同踢鼓秧歌以舞為主,朔縣的踢鼓秧歌、原平縣的鳳秧歌均與祭神祈福有關,林縣傘頭秧歌、繁峙秧歌是載歌載舞的歌舞表演形式。
一個地方民間藝術的產(chǎn)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和復雜的演變而形成的,其中主要包括歷史、地理、人文、語言等諸多方面,襄武秧歌也正是勞動人民在從事日常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過程中產(chǎn)生并逐步發(fā)展而成的。
一、地理文化狀況
長治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俗稱晉東南,或者上黨地區(qū),上黨郡,據(jù)記載:“上黨者,居太行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①可見上黨之地歷來險峻,屬太行山脈,因為地形高遠,所以古人稱之為上黨。又據(jù)史書記載,戰(zhàn)國時期,因為其地勢險峻,所以自古以來是兵家用武之地,即“夫險要可守,則關隘宜,出入文命可傳,則無滋紛擾”。②
襄武秧歌其形成與襄武地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襄武地處晉東南東部,歷史以來兩縣接壤。據(jù)《武鄉(xiāng)縣志》與《襄垣縣志》(民國卷)記載,東周時期,對諸侯實行封土建制的制度,武鄉(xiāng)地處太行山右,在趙國的時候,置名武鄉(xiāng)。而襄垣縣初始稱之為“襄邑”,始于趙襄子,故名襄垣。由于地勢高險,土地貧瘠,交通不便,因此,此地民眾思想保守,崇尚氣節(jié),勤儉樸實,主要從事農(nóng)耕勞作,經(jīng)商的人很少。也正是由于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使得本地民間文化可以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襄武秧歌是其傳統(tǒng)藝術形式,歷經(jīng)了三百多年的發(fā)展演變。
二、語音語調(diào)表現(xiàn)出來的地域特色
秧歌小戲民間性的直接表征就是顯著的地域特色,如方言在表演中的運用。襄武秧歌流行在方言相似的武鄉(xiāng)、襄垣、沁縣、長子等晉東南一帶。
(一)道白音韻
襄武地方語言屬漢語北方語系,中州音韻。但就本地區(qū)而言,由于受歷史上行政區(qū)劃和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在局部區(qū)域中還是有一定差異的。同普通話相比,音節(jié)相近,但聲母中缺少卷舌音,混用的也不少,前鼻音均發(fā)后鼻音,四聲較平,有入聲。聲母中的zh,ch,sh,j,q,x,t,在武鄉(xiāng)方言中讀為z,c, sh,z,e,s,e,韻母en,an,i,在武鄉(xiāng)方言中讀為eng,ei,i,如:
山(san)風停,夏夜靜,
石(si)縫中傳(cuan)出(cu)潺潺(can)淙淙流水(sui)聲!
千百年來地殼幾(zi)變動,使流水流入地底層(ceng);
神話傳(cuan)說(suo)捕風又捉(zuo)影,
人們(meng)卻確信無疑求神(seng)靈;
有許多歌詞和說話一樣,屬于“大白話”,由于在表演時語言上有著濃厚的地方氣息,用當?shù)氐姆窖匀霊?,又用當?shù)氐姆揭糇x唱,音韻和諧、樸實無華,散發(fā)著泥土的芳香。例如:
“床下小,我尸首大,恐怕里面扎不下?!?/p>
“床下小,你尸首大,你快進去圪窩下?!?/p>
句中的“扎不下”與“圪窩下”有裝不下身體,要把身體卷曲起來的意思,又如:
“俺外九個月懷胎不是容易作務來”
“作務”是撫養(yǎng)的意思。襄武口音有的在尾音上有相似點,如:
“三家姑爺都來啦,把大姑爺接到哪廂哇?”
尾音“哇”字是武鄉(xiāng)方言的常用虛詞,一般出現(xiàn)在句尾,有“呢、嗎”的意思,常常用來表感嘆或者疑問,又如:
“在咱背起榴彈挎起槍,咱站崗放哨廝跟上”
“廝跟”二字的意思是“相跟”的意思,“吃伢一碗,由伢擺弄”中的“伢”字是一個指代詞,指“人家”或者“他”的意思。
(二)唱詞句式和音韻
襄武秧歌的唱詞基本上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按照語言的節(jié)奏規(guī)律,七字句的唱詞結構形式為2+2+3;十字句的唱詞結構形式為3+3+4;上下兩句為一個基本單位,要求字數(shù)對稱,合轍押韻,上句結尾為仄聲,下句結尾為平聲。如:
七字句:(1)(上句)人有誠心神游靈,(仄)
(下句)心中快樂又精神。(平)
(2)(上句)人得喜氣精神爽,(仄)
(下句)月到中秋分外明。(平)
十字句:(1)(上句)正月里迎春花人人所愛,(仄)
(下句)梁山伯祝英臺同下山來。(平)
(2)(上句)手拉住我的兒娘流痛淚,(仄)
(下句)哭啼啼說不盡娘的苦言。(平)
以上兩種是襄武秧歌最基本的唱詞格律,它與曲調(diào)的對應關系也比較固定。七字句的唱詞多用于敘述性的“二性”“緊板”“數(shù)板”,十字句的唱詞多用于抒情性的“慢板”“慢數(shù)板”“慢二性板”等,有時,秧歌慢板的詞曲對應并不僅僅局限于十字句,像十三字句、十五字句,甚至字數(shù)更多的長短句,一樣能夠演唱。
(三)演唱風格
由于受北方的地域環(huán)境與人文特征的影響,秧歌與大多數(shù)民間音樂一樣頗具豪邁、豁達、爽朗的精神風貌。演唱時以真嗓為主,假聲為輔,而這種假聲又是與上下滑音同時完成的,所以聽起來不鮮明。比如二性板中的:
另外,還十分重視用附加虛詞襯字的方法來潤色,如在唱腔中尾音加“呀”“哎”“啊”以及“那個”“呀得兒”“哎咳”等,在唱腔中經(jīng)常見到,受到民眾的喜愛。
三、襄武秧歌修辭手法運用
襄武秧歌是勞動群眾的口頭藝術,主要靠口耳相傳。演員們除了演唱傳統(tǒng)長篇秧歌中的選段,其余很大一部分唱詞屬于即興創(chuàng)作。歌詞中常常運用比興、夸張、象征、擬人、對比、諧音等表現(xiàn)手法,語言精練含蓄,樸實而幽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以事寓理,比喻形象
襄武秧歌大都采用比興的手法,將重點落在最后一句。這是襄武秧歌常用表現(xiàn)手法,以事寓理,借物傳情,生動形象,意味深遠。例如:
咱的娘就好比草上霜,太陽上來一起掃光。
咱的兒就好比泉中水,擔了一擔還能流淌。
咱的娘就好比秋后之雨,下了一場少一場,
小四郎他好比墻上泥皮,剝了一層還能光上。
《劉芳舍子》中,妻子張海棠的臺詞,戲中的張海棠善良賢惠,家中甚是貧苦,在年邁體弱的婆婆病臥床榻之時,兒子小四郎把僅存的一點黃米偷偷吃掉,妻子張海棠無奈之下決定賣了小四郎換回黃米給婆婆充饑養(yǎng)病,但遭到丈夫的極力反對,于是張海棠與丈夫展開對話,其中部分采用比喻手法的臺詞質(zhì)樸而生動,對婆婆和兒子進行了形象的描述,最終丈夫同意了妻子的要求。
又如《小二黑結婚》中三仙姑的唱詞:
年似流水月如飛,朝去暮來緊相催。
半世風流一場夢,春殘花謝心灰灰!
春天去夏天來從秋到冬,三十年不覺得過了青春!
青絲發(fā)只脫得遮不住頭頂,桃花面一條條滿是皺紋!
當年的老相好再不見來往,年輕人到俺家圍著個小芹。
小芹像冬天一盆火,我成了雪地一塊冰!
她好比春光照桃李,我好比秋風吹梧桐。
樹上的仙桃惹人眼,誰還理樹下老蔓菁!
“青絲發(fā)”“桃花面”“一盆火”“一塊冰”“春光照桃李”“秋風吹梧桐”“仙桃”“老蔓菁”對小芹媽三仙姑容顏易老和小芹年輕俊美招人喜歡做了形象的比喻,表達了三仙姑的無奈之情。
(二)高度夸張,想象豐富
襄武秧歌常常運用夸張手法,借助于豐富的想象來強調(diào)和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進行放大描寫,起到引人注目、增強藝術效果的作用。例如:
天生火,地生煙,河水枯竭井水干;
半生無糧,糠菜能鋪墊,三天沒水,喉嚨要冒煙。
這是《將軍泉》中的一段唱腔,故事描述了抗戰(zhàn)時期,太行山區(qū)赤嶺會村井水干枯,村民沒有水喝,在這種情況下,左權將軍帶領村民在石山上開鑿了一條造福村民的泉水,從此,村民稱之為“將軍泉”。這段唱詞中“糠菜能鋪墊”“喉嚨要冒煙”用夸張手法表現(xiàn)處境艱難,生命難以維系的境況。
(三)生動擬人,形象貼切
如《挑女婿》:
拿著漿來帶著鉤,陣陣喜氣上心頭。
忙將蓮船解了扣,輕輕劃槳順水流。
荷葉向我招招手,蓮蓬對我點點頭。
句中把靜物“荷葉”與“蓮蓬”擬人化,表現(xiàn)了女主角愉悅的心情,它們似乎在向“我”“招手”“點頭”。
(四)象征類比,含蓄雋永
襄武秧歌中常常借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用來表現(xiàn)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其特點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種類比,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內(nèi)容得到含蓄和形象的表現(xiàn)。
如《王貴與李香香》:
賽露過黃葉落西風更緊,望長空浮云飄孤雁哀鳴。
老爹爹去支差杳無音信,王貴哥打游擊浪跡萍蹤。
李香香與親人別離之后思念擔憂之情與日俱增,“黃葉”“西風”“浮云”“孤雁”象征了戰(zhàn)爭陰霾揮之不去,人民被灰暗的社會現(xiàn)實籠罩。
又如《老八路》:
南瓜葉子南瓜藤,遮得住陽光擋不住風。
自古道無風不起浪,走過路總要留腳蹤。
《休妻》:
清池養(yǎng)魚遇惡洪,樹倒巢翻鳥悲鳴。
破房偏遭連陰雨,逆水行舟頂頭風。
這段唱詞作為引子出現(xiàn),其中應運象征手法為下文男主人公王彥生的不幸做了鋪墊。
(五)諷喻影射,別具風韻
有的秧歌唱詞中常用一些言語來嘲弄、奚落別人,如《老八路》中:
我燒香插在牛糞上,拜菩薩招來黃鼠狼。
這句歌詞風趣純樸,影射馬二英對劉玉柱不請自來的厭惡之情。
為了很好地傳達思想感情,生動地體現(xiàn)人物內(nèi)心活動,運用豐富的修辭手法來描述故事,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可以說這一創(chuàng)作方式使襄武秧歌在觀眾面前“活”了起來。
襄武秧歌以特定地域為取材對象,地方方言、曲調(diào)與修辭手法自然成為秧歌文本的敘述語言、描繪語言、表情語言。從一個側面印證著農(nóng)耕時代人們的所思所想,反映了不同時代的勞動人民的社會生活,凝聚著他們的意志、精神,在特定地域?qū)徝纼A向,劇中人物也自然用地域方言傳達出各自獨具文化特質(zhì)的心理、意識、情感、習性。這就使中國地域文化精神、地域文化模式和地域文化傳統(tǒng)在秧歌藝術中獲得充分表現(xiàn)的機會,成為襄武秧歌思想與藝術的美學個性成長的良田沃土。
注釋:
①《潞安府志》(乾隆卷)。
②《潞安府志》(乾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