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紐馬克翻譯理論為理論基礎(chǔ),闡述政治類文本翻譯中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根據(jù)紐馬克推出的文本類型可知,官方文獻、報告可歸為表情性文本,應(yīng)多采用語義翻譯。本文通過對《十九大報告》中中國特色詞匯的實例分析,尋求語義翻譯在中國特色詞匯中的應(yīng)用策略以及與交際翻譯的靈活應(yīng)用。
【關(guān)鍵詞】紐馬克;中國特色詞;十九大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中國的經(jīng)濟實力飛速發(fā)展,政治地位也迅速上升,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的各項政策更是廣受國內(nèi)外政府、媒體和個人的關(guān)注。在此背景下,中國政治文本的翻譯,特別是因為歷史、社會等不同而產(chǎn)生的中國特色政治詞的翻譯的準確性,對外國讀者理解中國政府的決策和規(guī)劃、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具有重要意義。政治文本的翻譯作為外事翻譯的一種,不但要求較強的政治素養(yǎng),同時還要求蘊含中國文化與歷史背景的中國特色詞的準確性。在保證政治內(nèi)容準確的前提下,確保因歷史文化和發(fā)展狀況不同產(chǎn)生的中國特色政治詞匯的科學合理翻譯,以傳達出本有的語義,達到交際成功的目的,讓外國讀者可以準確地了解中國政治文本的內(nèi)涵,避免誤解與歧義,促進跨文化交際和互相學習。
本篇論文分為引言、《十九大報告》中紐馬克翻譯理論的應(yīng)用實例分析以及結(jié)語三部分,旨在在紐馬克翻譯理論的視角下通過實例研究,探討其采用的翻譯策略,借此指導(dǎo)實踐,提高政治文本翻譯的精準性。
一、《十九大報告》中紐馬克翻譯理論的應(yīng)用實例分析
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書中,紐馬克提出“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as closely a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low,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Newmark,1981).他強調(diào)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不同之處。交際翻譯要求譯者使得譯文對目標語種讀者產(chǎn)生的影響與原文本對源語種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與奈達翻譯理論中強調(diào)讀者感受的觀點一致;但語義翻譯補充了這一翻譯方法的局限性,紐馬克指出,語義翻譯的策略要點在于在目標語語言結(jié)構(gòu)和語義的允許范圍內(nèi)盡可能地展現(xiàn)原文的語境,盡可能地保留原文內(nèi)容。政治文本中的官方文告屬于表情性文本,要盡可能地保留原文文體特色,保留歷史文化因素,保持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敏感性,體現(xiàn)較高的忠實度與準確性。因此,譯者在翻譯官方文告時,無論在內(nèi)容還是形式上都應(yīng)該嚴格地遵循原文,切不可擅自改動,這直接將官方文告的翻譯引向了語義翻譯。但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這兩種方法并沒有清晰的界限。在紐馬克的翻譯理論中,強調(diào)把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看成一個整體,翻譯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種方法,也不能說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哪個更好。二者在翻譯中常常交替使用,只是側(cè)重點不同而已,有時兩種方法還會合二為一。(原虹:2003)。
所謂中國特色詞匯,就是以中國國情為基礎(chǔ),以文化為核心的詞匯。這部分詞匯,特別是政治類的中國特色詞匯也就是與社會文化相關(guān)的中國特色詞,由于國家性質(zhì)與國情的差異,通常很難在英文中找到對等的詞。因此,翻譯時要充分考察文化因素,讓這些富含文化特點和民族特色的詞匯在英譯中更好地傳達出其本義,同時讓目標語讀者理解并接受。為了實現(xiàn)這一翻譯目標,可以將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相結(jié)合,以語義翻譯為主,以交際翻譯為輔,兩種方法互相補充完善,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基礎(chǔ)上盡可能地迎合目標語讀者地語言習慣與規(guī)則,以提高政府文告的忠實度、準確性、嚴謹性以及可讀性。
《十九大報告》中的中國特色詞匯有很多文化類、民族獨有的表達,翻譯時應(yīng)特別注意這類詞,側(cè)重于字面意義還是語境意義導(dǎo)致了翻譯方法的不同,這就牽扯到了歸化與異化的翻譯策略。
(一)歸化策略
歸化的目的在于向目標語靠近,使得文本盡可能符合目標語言的文化,《十九大報告》中部分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采用了此種策略,以交際翻譯理論為指導(dǎo),盡可能地貼近目標語文化特色。
例1:脫貧攻堅
譯文:fight against poverty
“脫貧攻堅”屬于聯(lián)合動詞式用語,“脫”與“攻”被翻譯成了一個動詞“fight”,簡潔有力地體現(xiàn)了與貧困斗爭的艱辛不易。采用交際翻譯理論,將這個過程很好地表達了出來,再現(xiàn)了中文中“脫貧攻堅”的力度與氣勢,側(cè)重了語境的重現(xiàn),而不是動詞數(shù)目的對等,更利于目標讀者理解這一策略。
例2:正風肅紀
譯文:tightened discipline and improved Party conduct
“正”和“肅”分別用“tightened”和”improved”來表達,更貼近目標語讀者的用語習慣,是從“正風肅紀”的意義上進行翻譯的,“風”和“紀”分別表達的是管理和紀律,此翻譯能讓目標語讀者很好地理解中國政府的建設(shè)理念中的要點是什么。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歸化多應(yīng)用與在政治文本中的應(yīng)用多存在于中文中高度概括性的詞匯在用直譯無法表達出真實意義但其真實意義在英文中能有與之對應(yīng)的敘述方式時。由于人類認知存在一定的共性,所以這類表達的翻譯也不在少數(shù),所以,歸化策略在政治文本翻譯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中國特色詞匯所包含的文化源遠流長,翻譯時詞匯空缺現(xiàn)象還是比較普遍,采用意譯即以交際翻譯理論為指導(dǎo)還是難以準確地表達出其中真實的含義,因此還要借助異化策略進行翻譯。
(二)異化策略
異化策略以漢譯英為例,即尊重中文的表達習慣,以語義翻譯理論為基礎(chǔ),一定程度上對中文表達進行直譯,再加以解釋,準確地表達中文中真實的意義,甚至可以用拼音來填補詞匯空缺。異化策略在保持原文本內(nèi)容與形式的同時又注重了讀者的理解度與接受程度,更有助于“中國特色”走向世界。
例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譯文:core socialist values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極具中國特色的詞匯,即使進行意譯,在英文中找不到對應(yīng)的翻譯,在英文國家并沒有類似的價值觀念。要理解這個“價值觀”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就需要對中國的社會文化進行研究,因此,對該詞采用異化策略最為合適,以語義翻譯策略為基礎(chǔ),保持原文內(nèi)容。
例4: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
譯文: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態(tài)文明的定義是不同的,因此,“生態(tài)文明”在英文中很難找到一個能夠準確表達的詞,此時應(yīng)用語義翻譯理論進行翻譯是最準確的,直接譯出“生態(tài)文明”,再對其進行解釋,具體闡釋什么是“生態(tài)文明”,“生態(tài)文明”在中國是怎樣的存在形式,是最為合適的翻譯方法。
例5:“十三五”規(guī)劃
譯文:13th Five-Year Plan
“十三五”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發(fā)展規(guī)劃,規(guī)劃的內(nèi)容是什么,從譯文中體現(xiàn)不出來,但譯文清晰地表達出了這是“第十三個五年計劃”,有別于“十二五”,但“十一五”又與之同根同源。至于計劃內(nèi)容,則需要大量的社會文化才能理解,但在翻譯過程中傳達給目標語讀者的就是一個“計劃”的名稱,讀了之后也不會有生澀的感覺,靈活地運用了語義翻譯理論。
上述對語義翻譯理論的運用保持了原文本語言風格與特色,同時能夠較好地保持源語言的文化特色和獨有的文化背景。在不影響目標語讀者的閱讀習慣與語法習慣的前提下,清晰、準確地傳達出了原文本的內(nèi)涵,有促進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有效地避免了文化沖突與溝通障礙。
綜上可知,《十九大報告》的英譯主要以語義翻譯理論為理論支撐,采用異化策略,一定程度上結(jié)合交際翻譯理論兼以歸化策略,側(cè)重向目標語讀者傳遞中國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向目標語讀者呈現(xiàn)出中國在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各種解決方案。在這種情況下。若政治文本中有從其他國家借鑒或類似的政策,翻譯過程中就要以目標讀者為準線,充分考慮讀者感受,給讀者舒適、流暢的閱讀感;若政治文本中的詞匯極具中國特色,譯者也不必”投鼠忌器“般極力貼近目標語讀者的用語習慣,而應(yīng)以語義翻譯理論為基礎(chǔ),充分發(fā)揮異化策略的優(yōu)勢性,優(yōu)雅自信地展示”中國特色“。
三、結(jié)語
本文以紐馬克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理論為切入點與理論支持,以《十九大報告》為實例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從文化的角度探索了政治文本中中國特色詞匯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策略的應(yīng)用。筆者發(fā)現(xiàn),《十九大報告》多采用異化策略,同時利用歸化策略進行補充完善,以達到更好的翻譯效果,促進跨文化交際,保存“中國特色”的同時給讀者最舒心的閱讀感受。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本就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交叉、互相補充的,這就決定了兩種翻譯策略的相輔相成性。
牽涉到文化背景的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譯是翻譯政治文本中最為復(fù)雜的一部分,這些特色詞匯很可能是整個社會風貌的符號,也可能是一整套健全的社會系統(tǒng)。因此,在翻譯時要提前搜集背景資料,通篇綜合考慮,應(yīng)用最適合的翻譯理論與策略。
參考文獻
[1] 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f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Shanghai,2001.
[2] 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Peking University Press:Beijing,2004.
[3]原虹.論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3(2).
作者簡介:曹勝楠(1997-),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學士,研究方向: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