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媛
【摘要】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程的價值體現(xiàn)之一就是審美體驗。也就是說,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音樂課堂中的審美體驗,促使學生在體驗、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等方面感受音樂所傳遞的情感,進而感受音樂的魅力。所以,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聆聽、學唱、鑒賞等教學活動來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在音樂的審美體驗中逐步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審美體驗;初中音樂;體驗;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表現(xiàn)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力求體現(xiàn)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xiàn)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可見,組織學生從多方面入手進行音樂審美體驗是音樂課程價值的體現(xiàn),也是我們日后教學的努力方向。所以,作為新時期的音樂教師,我們要做好思想的轉變工作,摒棄以往簡單學唱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通過“體驗”“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四種方式開展音樂審美體驗活動,進而使學生在學習基本音樂知識的同時,綜合音樂素養(yǎng)也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如何注重音樂審美體驗,如何提高音樂教學效率進行論述。
一、體驗
體驗是指讓學生在聆聽、學唱以及欣賞中感受音樂中的美,體驗音樂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正如大部分人說的,當自己悲傷的時候去聽一首快樂的歌,能夠使自己忘卻悲傷,然后感覺快樂。其實,這也是音樂的神奇之處。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去體驗音樂,感受音樂的美,這樣才能為音樂價值的發(fā)揮做出貢獻,才能促使音樂成為學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朋友”。那么,在音樂教學中,我們該如何組織學生去體驗每首音樂中的美呢?
(一)交流中體驗
交流是體驗的基礎,只有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與眾不同,才能在互相交流中讓音樂的價值獲得最大化實現(xiàn)。所以,在加強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的過程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在進行交流,在談感覺、聊感受的過程中學習基本的音樂知識,感受音樂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化蝶》時,為了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也為了讓學生感受音樂中的美,感受《化蝶》這首歌背后的故事,在欣賞完之后,我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分析與思考。如,我先引導學生講一講“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之后,引導學生對這一故事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進而引導學生去感受歌曲中的凄美;接著,在組織學生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以期能夠真正理解《化蝶》這一歌曲中蘊含的“悲切美”??梢?,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到音樂帶來的不同感受,也能讓學生在交流中豐富知識,提高效率。
(二)情境中體驗
音樂都是有一定情境的,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歌曲中的深層含義,也能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的美。所以,一線教師要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作用,通過視頻將學生帶到音樂的情境之中,并幫助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白毛女(選段)》這一歌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白毛女”這一人物,在教學時,我組織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創(chuàng)設表演情境,通過引導學生的表演初步感受“舊社會”,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這首歌中所表達的情感,并能準確地感受到“歌劇”的藝術美。之后,我又組織學生對《北風吹》《十里風雪》《扎紅頭繩》這三首歌進行學唱和鑒賞,進而,使學生在想象中、在情境體驗中感受音樂的美。接著,在組織學生進行學唱,使學生在演唱中感受歌曲中的那份情感,并逐漸培養(yǎng)學生對這首歌的感受力和表達力。
二、發(fā)現(xiàn)
音樂可以說是每個人生命中不缺少的一種“陪伴”,對于這一陪伴我們需要自己去發(fā)現(xiàn),自己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歌曲,喜歡的類型,進而才能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感受到音樂的存在價值。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我們不要將教學內容局限在教材上,要從學生熟悉的流行音樂入手,通過拓展學習范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音樂的存在價值,感受音樂的美。
例如,為了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音樂,感受音樂的美,教學時,我們可以征集或者是對學生喜歡的音樂類型進行調查,因為學生都是同齡人,他們會有共同追求的“音樂”。之后,我會將學生喜歡的音樂引入課堂,這樣不僅能夠保護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也能讓學生在興趣的推動下積極地感受每首音樂的魅力和存在的價值。之后,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不同音樂中的美。比如,有學生喜歡Tfboys,但我們還是可以引導他們去感受、發(fā)現(xiàn)李健、許嵩等其他音樂人音樂中的不同的美。這樣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也能讓學生在自主發(fā)現(xiàn)中尋找能夠陪伴自己的“音樂”,進而在音樂美的感受中獲得良好的發(fā)展。
三、創(chuàng)造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倡導學生自主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也就成為了一線教師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也是學生體驗音樂美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改變以往簡單的教授、簡單學唱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以為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打好基礎。
例如:去年流行的一首《涼涼》,很多人借用了旋律,自己進行填詞創(chuàng)作,其中在網絡上流傳的就有兩個小學生創(chuàng)作的“涼涼(學生版)”“涼涼(考試版)”,這種改編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產生自主改編的動力,對提高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學時,我除了要求學生欣賞之外,我還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出屬于我們自己的歌曲。這樣的課堂不僅能夠提高學生活動的自主參與度,也能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對構建高效的音樂課堂做出貢獻。當然,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學生可以自主編曲、填詞,這對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表現(xiàn)
(一)合唱
合唱是一種演唱形式,是表現(xiàn)音樂的一種重要形式。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組織學生以合唱的形式對一些歌曲進行演唱,以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音樂中的美,感受音樂的價值。
例如,在《奔跑吧,兄弟》這一綜藝節(jié)目中,其中有一期的一個場景是在黃河邊上,眾人合唱《保衛(wèi)黃河》。為什么要開展這樣的活動呢?第一,在黃河邊上就是要將學生帶入到歌曲的場景之中;第二,合唱本身就比單獨唱有氣勢,更能將這首歌曲表現(xiàn)出來。所以,教學時,我們可以結合所學歌曲的特點以合唱的形式將歌曲中的美唱出來,這樣不僅能夠發(fā)揮合唱的作用,也能讓學生在合唱中感受音樂中的美。
(二)音樂與學科結合
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結合也是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更是其魅力的展示。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將音樂和其他學科進行結合,尤其是音樂和體育、音樂和舞蹈、音樂和美術等藝術類學科,這樣的結合可以讓音樂表現(xiàn)得更加完美。
例如:在教學《紅旗頌》的時候,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編舞,通過對這首歌的理解或者是說歌詞的解讀設計出相對應的舞蹈動作,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夠豐富這首歌的表現(xiàn)形式,也能讓學生在自主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總之,新時期的一線音樂教師要注重音樂的審美體驗,要從多角度展示音樂的美,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下,在音樂的魅力展示中掌握知識,提升音樂素養(yǎng),進而為學生音樂學習質量的提高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慧麗.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審美體驗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2]鄧雙林.音樂審美的體驗性特征與主體性發(fā)展初探[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03):90-94.
[3]霍長和.論音樂審美體驗的詩意表達[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2(06):16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