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紅娣
儒、釋、道是中國獨有的古典哲學,這三者幾乎貫穿了中華文明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每一次歷史的變革、時代的演進都脫不開這三者的影響力。幾千年以來,這三種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深入地影響了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文化和生活,儒家誕生于諸子百家之時,至秦漢獨尊儒術方才風行天下;釋即是我們常說的佛門,這起初是一門外來學說,于東漢時期流入我國,但隨著與中華文化的融合,佛門亦衍化出數(shù)個分支,也具有了十分鮮明的中華文明特點;至于道,則來源混雜,戰(zhàn)國時期亦被稱為黃老之說,至西漢成為了廣泛流傳的社會思潮,其與之后讖緯之說相結合,最終就形成后世的道門文化。但在儒、釋、道成為中華主流文化思想之前,在這片土地上還留存著更加古老、更加基礎的哲學認識,那便是對宇宙洪荒的思辨、天地萬物的起源,現(xiàn)在的人更多地將其歸結為“太極”二字。在很多人的認識中,這兩個字似乎是源于道家,但實際上,關于太極這個概念的認識要遠遠早于道教的出現(xiàn)。眼前的這件作品“太極茶具”(見圖1)便是手工藝人以自身對太極的理解,結合紫砂茶具的現(xiàn)實形態(tài)闡發(fā)創(chuàng)作而成的。
雖然說太極這個概念早于儒、釋、道三者之前出現(xiàn),但事實上我們今天對任何古老事物的理解,都超脫不開儒、釋、道的影子,因為我們當下的社會生活的文化基礎便來自于這三者合一,對于太極的解釋自然也包含其中,所以在此之上的任何藝術創(chuàng)作都別想繞開這三種概念,這事實上是辯證而統(tǒng)一的。所以在眼前這件作品“太極茶具”上也明顯能夠感受到這一點,這并非是創(chuàng)作的時候能不能跳出的關系,而是不論跳不跳出,這些事實上都屬于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硬要舍棄其中的一部分,反而會使作品的氣韻不夠圓滿,只需要在此基礎上,融入創(chuàng)作者自身對“太極”這一概念最初的形成發(fā)展,有著一個自己的理解。
我們現(xiàn)在解釋太極,認為太有至的含義,然而實質上,太在最初的時候,實際上并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一個形容一種物質狀態(tài)的名詞,在太極最初的概念中,太是宇宙形成之時才會出現(xiàn)的一種物質或者說狀態(tài),“極”按照我們現(xiàn)在通常的理解,多半認為是表示一種極限,但在最初之時,極跟太在一起時,卻是一個動詞,用來表述“太”的變化,只不過在漫長的時光演變中,太極逐漸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形態(tài),能夠通俗具體地理解的一種圖案,并且儒、釋、道三種古典哲學都對這一圖案做出了自身的解釋,諸如一虛一實、一陰一陽、一天一地、一白一黑等等,這也是這件作品色彩搭配以及形體變化的由來。
作品“太極茶具”的整體造型靈感來源于我們通常熟悉的太極圖案,色分陰陽,乍一看似乎并不對稱,但細細觀察卻發(fā)現(xiàn)這套茶具并不追求單純形體上的對稱,更多地是追求意識中的對稱,這事實上比一般的形體對稱更進一步,更能契合太極本身的含義,并且這種對稱還是一種趨于動態(tài)的對稱,斜行的曲線環(huán)繞茶壺與茶杯,兩種不同泥色的泥料看似涇渭分明卻又相互緊密地糾纏在一起,相伴相生,仿佛一體的兩面,造型雖然并沒有重現(xiàn)太極圖原始的形態(tài),但卻深得其中韻味,類似佛門的觀想法門,不追求外在的一致,轉而注重內心的契合。所以在這套作品中,通常紫砂作品之中不常出現(xiàn)的鋒邊,在這里卻展示得非常明顯,尤其是茶壺平肩過后,身筒一捺而下,轉折相當?shù)睦溆哺纱啵S即卻在繞身“玉帶”的處理上變得特別的柔和,讓玉帶仿佛與壺身相套、相嵌一般,這同樣是理解了陰陽之變、虛實變化后的一種運用,從而出現(xiàn)了以往紫砂壺所沒有的變化。
整體而言,這套作品不似其他同類題材作品的單調乏味,并非是簡單的重現(xiàn)太極圖案,而是通過學習太極的起源,有了自身獨特的理解后融會貫通,以傳統(tǒng)紫砂中原有的玉帶裝飾,嵌入太極陰陽相生相克,并且相互變化的道理,塑造出了這樣一套形體上并不對稱,但意蘊上卻和諧如一的作品。
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浩瀚如海,但任何文化元素都有著各自的源頭,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不單是學習傳統(tǒng)的造型,更要從文獻資料中學會代入古人的思維方式,以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傳統(tǒng)意蘊的表達,從而尋找到一條能夠為當代審美所接受的創(chuàng)作道路,從清濁之間尋求平衡之道,讓作品既能展示古韻,又是全新的、獨特的新時代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