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
[摘? ? ? ?要]勒流育賢實驗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的民辦學校,美術教育一直是學校的辦學品牌之一,各類學生社團組織有近40個。在初中美術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有效地利用美術社團的組織建設與學生評價管理,在初中階段的學生中開展行之有效的美術社團教育活動,以達到促進初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標。依據五年的社團組織和管理過程經驗,闡述了適合初中美術社團活動的有效方法。
[關? 鍵? 詞]初中美術社團;組織建設;課程建設;師生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2?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7-0118-01
學校美術社團是學校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和繼續(xù)。通過美術社團日常教育活動的開展,有效地探索出了符合初中生自己特點的諸多教學內容和活動。實踐證明,在初中生中開展美術社團教育活動,對豐富和活躍初中生的日常生活,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發(fā)美術學習的興趣,提高實際的動手能力,提高對周圍美的感受力和藝術表現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專心致志、克服困難、團結協作等良好個性品質,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學生主導,規(guī)范管理”, 實現美術教師角色的轉換
在日常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從而讓教學內容能夠很好地被學生吸收。但是在美術社團的組織建設中,則是在社長、副社長、各部部長的帶領下開展日常的社團活動的。學生組織開展活動通常隨意性較強,活動紀律和活動成效難以保證,作為指導老師的我們則要引導學生來制定適應學校特色的社團發(fā)展制度及規(guī)劃。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規(guī)章制度,才能確保社團的正常運作,才能樹立起社團在學生中的威信與形象,才能保證社團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
通過學生組織美術社團在學校開展一些活動能帶動社團內部學生的學習及交流。在美術社團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都具有一定的繪畫、書法等美術基礎,這部分學生可以說是社團的主要力量,讓學生自己來幫助其他學生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利用社會上豐富的資源充實美術社團的內涵,為美術教育工作拓展廣闊的交流空間。例如,與當地博物館、美術畫廊等社會藝術組織建立關系,定期組織學生參觀藝術展覽,同時將本土藝術大師請進我們的校園,舉辦專題藝術講座。社團大膽地走出校外,利用美術社團的優(yōu)勢,推動校際藝術的交流,促進美術社團的發(fā)展。在整個組織活動建設中,教師不再是組織者,反而是參與者,實現美術教師角色的轉換。讓他們來做組織者,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也能從中開闊他們的視野。
二、“由淺入深,興趣主導”,讓社團課程建設層層深入
興趣是讓人渴望獲得知識的動力源泉。有效激發(fā)興趣是提高美術社團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美術社團的優(yōu)勢就是與平時學生上課的內容不同,很新奇、很快樂,學生通過社團活動的學習可以學習到很多美術課里沒有聽過的事物、沒有見過的事物,做一些自己喜歡的藝術作品。美術社團和其他學科不同的方面還包括:除了看、聽、想、說的學習方式以外,還可以動手畫、動手做。相比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課,美術社團活動是能較快看見學習成果的學科。從學生進入到美術社團開始,指導老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水平在社團課程大的框架下,來制定由淺入深適合每個學生具體的學習進度。在我們學校的美術社團里,為學生開設了動漫畫、科幻畫、素描、水粉風景等課程,并通過參加區(qū)域內的各項美術競賽來促進學生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三、“多元評價,積分考核 ”,促進學生正視進步與不足
為了更好地組織美術社團的課程建設,讓學生在階段學習后有一定的自我認識,師生的評價管理就顯得尤其重要了。美術社團的師生評價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在具體操作中,探究“成長記錄袋評價”和“協商研究評價”“積分考核”等有效的評價方法。采用日?;顒舆^程和結果并重的評價原則,評價結果和學校的教學評比和德育評價相結合,要把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老師和學生,以便及時改進教師的教學指導和學生的學習活動。
以“成長記錄袋評價”為例,傳統(tǒng)的美術教育評價往往比較注重選拔繪畫水平高的“人才”,對于普通學習者的實際繪畫水平能力考核較少。成長記錄袋作為一種全新的評價工具,以“評價促發(fā)展”作為評價的基本理論,記錄了社團的每一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繪畫問題解決的過程等,為教師提供了進行針對日常教學活動的良好依據,學生也可以在社團學習過程中對階段學習有更全面的認識。
在初中開展美術社團活動,真正實現了“以生為本,育人為本”的理念。在藝術教育新課程改革下,初中美術社團必將被賦予新的使命,提高對中學美術社團的建設和發(fā)展的重視程度,使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楊海華.美術教育的作用[J].西部教育參考,200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