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菊方翅網蝽[Corythucha marmorata(Uhler,1878)]是我國的新紀錄有害生物,對菊科和番薯植物危害嚴重。2015—2016年,通過對上海的公園、綠地等樣地開展系統(tǒng)調查,記述了菊方翅網蝽目前在上海地區(qū)的分布及危害情況。結果表明,菊方翅網蝽已對荷蘭菊(Aster novi-belgii)、金木菊(Euryops pectinatus)、千葉蓍草(Euryops pectinatus)、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勛章菊(Gazania rigens)等菊科植物呈現(xiàn)出嚴重危害;菊方翅網蝽以成蟲形式在寄主植物基部或附近場所越冬,并且正在迅速擴散。
關鍵詞 菊方翅網蝽;分布;上海;寄主植物
中圖分類號 S4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6-0153-04
Abstract Corythucha marmorata (Uhler, 1878) is a newrecorded pest in China, and it is harmful to Compositae and Ipomoea batatas. In 2015-2016, a systematic survey of Shanghai parks and green spaces was carried out to record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and harm of Corythucha marmorata (Uhler, 1878) in Shanghai. Corythucha marmorata (Uhler, 1878) was found to be a serious hazard to Aster novibelgii, Euryops pectinatus, Achillea millefolium, Helianthus tuberosus and Gazania rigens. Corythucha marmorata (Uhler, 1878) wintered as an adult at or near the base of the host plant and spreading rapidly.
Key words Corythucha marmorata;Distribution;Shanghai;Host plant
菊方翅網蝽隸屬于半翅目網蝽科方翅網蝽屬。該蟲原產北美,后傳播至歐洲,2000年以后擴散到日本、韓國及中國[1-3]。菊方翅網蝽主要為害各種菊科植物,國外已報道的寄主植物有加拿大一枝黃花(Solidago altissima)、魁蒿(Artemisia princeps)、豚草(Ambrosia artemisiaefolia)、 加拿大蒼耳(Xanthium canadense)、 鬼針草(Bidens pilosa)、 蘇門白酒菊(Conyza sumatrensis)、甘薯(Ipomoea batatas)、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等[2]。菊科植物在我國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其中很多種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農業(yè)經濟價值[3]。據2014年首次記述,該蟲在上海分布于4個區(qū),可為害紫菀屬(Aster sp.)、向日葵屬(Helianthus sp.)、菊科植物、野塘蒿(Erigeron linifolius)、女菀(Turczaninowia fastifiata)、 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紫菀(Aster sp.)、向日葵(Helianthus sp.)、 一枝黃花(Solidago sp.)、 勛章菊(Gazania rigens)等植物[4]。
為進一步明確菊方翅網蝽在上海地區(qū)的分布與危害情況,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開展了菊方翅網蝽分布情況和越冬場所的專項調查。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以上海16個區(qū)的公園、綠地、校園等綠地及其周邊綠地為調查范圍,對其中的菊科栽培植物、菊科雜草和旋花科番薯進行菊方翅網蝽分布與危害調查。
1.2 調查方法
對調查區(qū)域的栽培菊科植物等和菊科雜草,以人工踏查的形式進行詳細記錄,包括調查時間、地點、寄主植物、危害程度、環(huán)境條件等情況。 對調查區(qū)域的菊科植物和園藝番薯,發(fā)現(xiàn)其葉片有失綠斑或生長不良的情況時,翻看植株葉片的正反面是否有菊方翅網蝽成蟲或若蟲危害。對調查時未見成蟲或若蟲,疑似有蟲卵或低齡若蟲的葉片,采集帶回實驗室做進一步鏡檢;對有蟲卵的葉片進行室內初步飼養(yǎng)直至獲得成蟲進行進一步核對。
在調查到有菊方翅網蝽危害的地點,于10—12月進行菊方翅網蝽越冬場所的調查,記錄其越冬蟲態(tài)和場所。
2 結果與分析
2.1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約2.81 mm,寬約1.57 mm。雌成蟲體型略大于雄成蟲。成蟲頭兜、中縱脊、側背板及前翅的網室室脈上密布直立小刺,側背板外緣和前翅前緣具排列整齊的刺列。頭頂及體腹面黑褐色,足和觸角淺黃色,腹部褐色。頭兜、縱脊、側背板及前翅網室乳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多具網狀褐斑。頭、胸部兩側及腹面密被白色粉被。頭頂光滑,無頭刺;觸角細長。前胸背板盤域稍向上隆起,具稀疏刻點;頭兜盔狀,高聳,前端向前覆蓋頭部并超過頭前端;中縱脊緊接頭兜之后,具2列網室;側背板最寬處具5列網室,后端變窄,具2~3列網室,表面波曲。前翅近長方形,前緣基部強烈上卷,近直立;前緣域寬大,基部和端部具2~3列網室,中部最寬處具3~4列網室,亞前緣域幾直立,最寬處具3列網室,近前緣為1列極小網室。
若蟲共有5齡,各齡若蟲均具光澤。1齡體長0.40 mm,體寬0.21 mm;2齡體長0.60 mm,體寬0.28 mm;3齡體長0.80 mm,體寬0.40 mm;4齡體長0.90 mm,體寬0.55 mm;5齡體長1.57 mm,體寬0.86 mm。5齡若蟲體背部有刺簇狀突起,刺簇狀突起呈長刺狀3~7分叉,且具1黑色細長剛毛,長刺狀突起端部具黑色細小短硬刺。
2.2 危害特征
菊方翅網蝽的成、若蟲刺吸植物汁液,受害植物葉片陸續(xù)出現(xiàn)不規(guī)則邊緣的失綠斑,發(fā)生嚴重時使植物葉片變小,植株節(jié)間縮短、頭狀花序畸形甚至成片植株枯焦或枯死等狀況。成蟲羽化后分散活動,寄主植物的葉面和葉背均可見,一般1~5頭占據1葉。各齡若蟲多群集在寄主植物葉背刺吸為害,偶見若蟲群集在植株中下部的葉面取食直至羽化為成蟲。
菊方翅網蝽主要為害菊科植物。在多年生菊科植物上,菊方翅網蝽可連年為害。成蟲早春多見于在寄主植株的基部葉片,在葉背或葉面刺吸取食并產卵。晚春至初秋,群體隨植株生長逐漸向上移動,多見于在植株的中上層葉片活動,秋末隨氣溫逐漸下降而向寄主植物下部轉移,并在寄主植物基部越冬或附近蔭蔽場所越冬。
2.3 發(fā)生和分布
在上海16個區(qū)40個調查點中,有8個區(qū)、22個點上發(fā)現(xiàn)菊方翅網蝽(表1)。在各發(fā)生地點中,中心城區(qū)占62%,非中心城區(qū)占38%;中心城區(qū)顯著高于非中心城區(qū)(圖1)。該次調查中,在19種植物上發(fā)現(xiàn)有菊方翅網蝽的成蟲、若蟲或卵;其中栽培植物11種,占受害植物總類別的58%,菊科雜草8種,占植物種類別的42%(圖2)。從調查到的菊方翅網蝽寄主植物出現(xiàn)頻次來看,菊方翅網蝽對加拿大一枝黃花、一年蓬、春飛蓬、金木菊、向日葵、黑心菊、菊芋、菊花等植物表現(xiàn)出較強烈的趨性(圖3)。
2.4 越冬場所
根據調查到的菊方翅網蝽分布結果,于2015、2016年的10—12月對上述地區(qū)的菊科多年生植物進行了菊方翅網蝽越冬場所調查。菊方翅網蝽越冬地主要為寄主植物的葉柄基部、葉背,或植株附近的其他植物落葉層下蟄伏越冬(表2)。菊方翅網蝽對多年生的菊科植物可持續(xù)為害。
3 結論與討論
方翅網蝽屬的昆蟲入侵性極強,其屬下的懸鈴木方翅網蝽在我國擴張迅速,分布地最北已達北京,并對懸鈴木造成嚴重危害[5]。同屬的菊方翅網蝽目前亦從2014年首次來記錄時的分布于上海的4個區(qū)擴散到8個區(qū),中心城區(qū)中菊方翅網蝽的發(fā)生頻率較郊區(qū)高,這與上述區(qū)域人員、貨物流動性強,苗木調運頻繁或有顯著關系。在2年的調查中,菊方翅網蝽的寄主植物種類也由首次記述時的8種增加到19種,部分發(fā)生點的菊方翅網蝽對栽培的菊科植物危害較重,使植株出現(xiàn)全株發(fā)黃、成片枯死的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植物生長和景觀面貌。有入侵性菊科雜草的地點,區(qū)域內栽培的金木菊、向日葵、黑心菊、菊芋、菊花等具觀賞價值、經濟價值的菊科植物亦受菊方翅網蝽危害較重。菊方翅網蝽對上海的栽培菊科植物的危害正呈逐年上升趨勢。
入侵性雜草加拿大一枝黃花原產北美,在安徽、江蘇、上海和浙江等省、市是常見雜草[6]。一年蓬屬的一年蓬在我國分布極廣[7],其屬下的春飛蓬在上海綠地的草坪上較為常見,在安徽、浙江、江蘇等地區(qū)亦廣泛分布[8]。從調查結果來看,菊方翅網蝽對這2類入侵性雜草趨性顯著,長三角地區(qū)的菊科栽培植物的種植地周邊,需要適時開展菊方翅網蝽蟲情監(jiān)測;積極清除菊科經濟作物、農作物、觀賞植物種植地的菊科雜草,阻止菊方翅網蝽的進一步擴散與危害。目前,菊方翅網蝽尚處于入侵初期階段,需要盡快對其開展生物學特性研究,摸清其發(fā)生規(guī)律,從而指導防控工作,進一步維護農林生產安全和生態(tài)安全。
參考文獻
[1] KATO A,OHBAYASHI N.Habitat expansion of an exotic lace bug,Corythucha marmorata(Uhler)(Hemiptera:Tingidae),on the Kii Peninsula and Shikoku Island in Western Japan[J].Entomological science,2009,12:130-134.
[2] LEE G S,LEE S M.A new exotic tingid species,Corythucha marmorata(Uhler)(Hemiptera:Tingidae)in Korea[J].Korean society of applied entomology,2012,10:159.
[3]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74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1.
[4] 黨凱,高磊,朱瑾.菊方翅網蝽在中國首次記述[J].動物分類學報,2014,37(4):894-898.
[5] 虞國躍,王合,朱曉清,等.北京發(fā)現(xiàn)懸鈴木方翅網蝽為害[J].植物保護,2014,40(5):200-202.
[6] 余巖,陳立立,何興金.基于GARP的加拿大一枝黃花在中國的分布區(qū)預測[J].云南植物研究,2009,31(1):57-62.
[7] 王瑞,王印政,萬方浩.外來入侵植物一年蓬在中國的時空擴散動態(tài)及其潛在分布區(qū)域預測[J].生態(tài)學雜志,2010,29(6):1068-1074.
[8] 張穎,李君,林蔚,等.基于最大熵生態(tài)位元模型的入侵雜草春飛蓬在中國的潛在分布區(qū)的預測[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1,22(11):2970-2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