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瑩
一個優(yōu)秀的有效教學活動可以用有代表性的關鍵詞來概括,精彩、合理、和諧、清晰、生動、順暢、創(chuàng)新、感染力強、學習自主、質疑探究、互動有效、真實自然、以幼兒為本位的……”從觀摩的多堂課中分析,筆者認為要使教學有效“以幼兒為本位”是關鍵所在。
【案例一】小班綜合活動《有趣的盒子》第一環(huán)節(jié)老師請小朋友找一只喜歡的盒子,說說:“你的盒子是什么樣子的,里面可以放什么?”老師為了節(jié)省第一環(huán)節(jié)的時間,要求孩子直接去觀察盒子的外形,將每個盒子的口都封起來了,不料幼兒拿到盒子不是觀察盒子的形狀而是想辦法打開盒子。
【解析】造成事與愿違的這種局面,是老師沒有很好地把握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好奇心理,一旦幼兒的好奇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被人為地控制就會影響到幼兒學習的情緒,如果教師不給予及時合理的回應,還會嚴重影響下一環(huán)節(jié)的進行,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點。
【案例二】大班講述活動《喜羊羊智斗灰太狼》目標之一是認真觀察畫面,理解“岔道”的含義,根據畫面以及提供的線索展開合理的想象。老師根據目標自制圖片,圖片上主干道從左到右走向,岔道口上下分道,在講述過程中幼兒根據畫面提供的線索能夠想出分道而跑的辦法,就是講不清五只羊是怎樣分道,往哪個方向跑的。于是,老師又進行了新的調整,第二次的畫面主干道是從下往上走向,岔道口左右分道,給人由近及遠的感覺,并且每個岔道都有明顯的標志物。第二次活動幼兒清晰地講出了五只羊如何分道而跑成功戰(zhàn)勝灰太狼的經過。
【解析】幼兒的講述是要有據可依的,第一次老師提供的圖片,從圖上看是上下分道,而老師的意圖又是左右分道,方位指向混淆。幼兒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意識階段,脫離了自身這個中心點,就難以辨別左右方位,這給講述帶來了無形的障礙。第二次老師考慮到了孩子的認知特點,調整了方位,做到了圖片方位與幼兒方位一致,幼兒就很容易區(qū)分出左右,講述也就自然清晰流暢。
【案例三】一新老師在給小班的幼兒上閱讀課,分別給每個幼兒發(fā)了一本圖書,突然有一小男孩把圖書卷成話筒狀“喂喂喂”地在叫,這位老師馬上制止說:“不要把書做話筒”,該老師擔心幼兒不明白,邊說邊重復著小男孩的動作,老師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了一片“喂喂喂”的叫聲。
【解析】小班的孩子判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弱,再加上小班孩子喜歡模仿,所以原本一個孩子這樣的舉動不會引起所有孩子的注意,但經老師這樣一強調一擺弄,反倒引起了孩子們注意與興趣,也就自然而然地跟著做起來了。
根據上述案例,使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組織幼兒活動必須以幼兒為本位,老師一定要重視幼兒在學習和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把幼兒看作是“中心”,強調教育教學要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了解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圍繞幼兒進行,幼兒在前,教師在后。
滿足幼兒好奇心理——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
教師在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時要充分考慮到孩子的興趣點,以興趣激發(fā)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孩子對一件事物感興趣,我們應該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不應該人為地加以抑制,相反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組織活動,如孩子拿到盒子想打開,我們可以這樣來滿足孩子,打開看看里面可以放什么,蓋上蓋子說給大家聽聽??傊屛覀兊囊龑ы槕⒆拥男睦硇枨?,讓孩子的好奇心為有效的教學奠定基礎。
考慮幼兒認知特點——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
各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階段的認知特點,教師需要了解每個階段幼兒發(fā)展的水平與特點,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條件與情景,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準備教具、設計學法、選擇教法時都要作細致的考慮,切實從幼兒的發(fā)展特點和需要出發(fā),使我們的教學適合幼兒。
巧妙引導暗示明確——是進行有效教學的保障
幼兒年齡小,難免會在教學中出現一些諸如不守規(guī)則或搗蛋的小插曲,處理不恰當會影響正常教學秩序。遇到情況老師要睿智對待,切忌用指令性的語言制止,更不應重復幼兒的錯誤。我們應該將指令性的語言轉化成對幼兒的正面引導,用暗示法提醒幼兒遵守規(guī)則,如:“看某某小朋友握書的方法真好,書寶寶穩(wěn)穩(wěn)地、舒服地躺在膝蓋上……”通過這樣正面的暗示來提醒幼兒正確握書,安靜看書。教師要善用正面引導、善于樹榜樣,這樣既能鼓勵學習認真守紀律的幼兒,又能對不守規(guī)則的幼兒提出要求,這種一舉兩得的方法是有效教學的保障。
教學是一門值得探究的藝術,實施有效教學需要老師以幼兒為本位思考問題,不斷地探索研究,不斷地反思總結,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江蘇省江陰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