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垃圾道里的棄嬰之死》的家庭倫理危機與重構

2018-05-14 16:40張瓊
外國語文研究 2018年2期
關鍵詞:約翰

內容摘要:約翰·懷德曼的《垃圾道里的棄嬰之死》是關于倫理禁忌的道德小說,棄嬰之死是其核心倫理事件。棄嬰之死揭示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代際倫理和兩性倫理的失序以及家庭結構的失衡。棄嬰之死與其父母傳統(tǒng)道德觀的下滑直接相關,同時也是社會、政府、媒體和大眾組成的混亂倫理環(huán)境下的產(chǎn)物,是更多人和機構參與的集體道德事件。懷德曼通過棄嬰之死及其倫理環(huán)境的書寫表達了對和諧倫理的期待和訴求, 認為美國社會應該提供向善的倫理環(huán)境,并建構良好的公共倫理空間,民眾自身也需提高道德修為,構建和諧友愛的家庭倫理空間。

關鍵詞:約翰·懷德曼;倫理危機;倫理環(huán)境;道德警示;和諧倫理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黑人暴力書寫與政治表達:約翰·懷德曼小說研究”(WGW1510)

作者簡介:張瓊,博士,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非裔美國文學研究。

Abstract: The “new born thrown in trash and dies” written by John Wideman is a short story about morality associated with ethical taboo, in which the death of new born is the core of ethical event. The death of new born reveals the disorder of intergenerational ethic and gender ethic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in 1990s,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imbalance of family structure. The death of new bor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her parents traditional moral decline, but also the consequence of ethical environment in chaos composed of society, government, media and public, which is a collective moral event involved in more people and institutions participation. Wideman expresses the expectation and demands of harmonious ethics by writing the death of new born and thinks that the good ethic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provided for Americans to construct the good public ethical space and Americans moral value should be cultivated to build a harmonious family ethical space.

Key words: John Wideman; ethical crisis; ethical environment; moral caution; harmonious ethic

Author: Zhang Qiong is lecture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th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Her academic interest is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E-mail: zhangqiong201314@163.com

約翰·埃德加·懷德曼(John Edgar Wideman)是當代美國著名的非裔作家,有著“美國最明亮的文學明燈之一”( Andrews 775)的美譽。他在長篇小說上的成就非凡,但其短篇小說的貢獻尤為突出,且分別于1998年和2000年獲雷短篇小說獎和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其中多篇已被選入美國中學生的課本。在他諸多短篇小說中,《垃圾道里的棄嬰之死》(“new born thrown in trash and dies”)因其新穎的敘事手法被認為是精品中的精品(Guzzio 90)。

該短篇小說一經(jīng)發(fā)表便引起了美國懷德曼研究專家特雷西·谷子歐(Tracie Guzzio)的關注,并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供人思考,“這位母親身上發(fā)生了什么,她感到如此孤獨而不尋求幫助?好心的陌生人在哪?為什么沒人營救這個孩子和講述她的故事?”(Guzzio 89) 雖然她意識到這些問題對于理解該小說的重要性,但可惜她只是給予一個簡單且諷刺性的回答:“這些公寓和樓層彼此分離得很遠,孩子的出生和死亡都沒有引起人的注意” (Guzzio 89)。棄嬰是涉及人類倫理禁忌的復雜事件,簡單地從地域去尋找原因未免有失偏頗。本文將基于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視角分析棄嬰之死這條倫理主線,深入探討棄嬰之死的本質和倫理環(huán)境,并探究懷德曼對當代美國和諧倫理建構的期盼和反思。

一、倫理危機與社會現(xiàn)實

《垃圾道里的棄嬰之死》以新生兒自己的口吻講述了自己被19歲的母親扔進垃圾道后短短幾秒的所見所聞所感,共見證了十樓的光景,包括第十層、第九層、事實之層、疑問之層、信念之層、愿望之層、權力之層、悔恨之層、愛之層、象征所有錯過或即將到來的樓層。

在歷史時代的任何時期,社會都會影響著倫理秩序的形成,倫理秩序也自然通過不同時期的社會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來,因此,文學可以說是社會倫理秩序的反映。《垃圾道里的棄嬰之死》以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社會為歷史背景,描繪了冷酷無情的叢林法則和混亂不堪的倫理環(huán)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棄嬰之死折射出美國社會的倫理失序甚至是倫理危機,其中包括代際倫理和兩性倫理的失序。家庭婚姻倫理和代際倫理的失序是倫理危機的根源(朱靜輝 107),必然導致家庭結構的失衡,引發(fā)美國的倫理危機。

顯然,作品中的棄嬰之死揭示了美國家庭代際人倫的失序。棄嬰事件發(fā)生在1991年8月12日(星期一)中午,布魯克林區(qū)的一位年輕母親在科利島在建房的樓梯中誕下一名女嬰,然后把她從十樓的垃圾道扔下。布魯克林區(qū)是紐約市的著名黑人聚集區(qū),在美國具有深刻的文化編碼,是黑人及黑人文化的代名詞。雖然小說沒有明確指出年輕母親的種族類別,但多次對布魯克林的強調其意是在凸顯該事件發(fā)生在黑人社區(qū),新生兒的母親是黑人女性。父母對子女負有撫養(yǎng)成人的倫理責任和倫理義務,這幾乎是不以地域、國度、人種和經(jīng)濟因素而有所改變。尤其是作為母親毫無保留地把無私的愛給予自己的孩子,幾乎被認為是母親的本能。然而,在該小說中,黑人母親與新生兒之間不是以撫養(yǎng)和被撫養(yǎng)的關系呈現(xiàn),而是拋棄和被拋棄的主客體關系。該母親不僅沒有盡到撫養(yǎng)子女的倫理義務,而且觸犯了骨肉相殘的倫理禁忌,無論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都是喪失倫理意識極不道德的行為。棄嬰的父母與子女的正常代際人倫關系已經(jīng)完全不存在,而是處于失序的混亂狀態(tài)。而代際倫理之于家庭倫理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倫理的失范根本意義上是家庭代際關系的不和諧甚至表現(xiàn)出代際之間的緊張與沖突”(朱靜輝 107),小說中的代際關系可謂因沖突導致了斷裂。

同時,棄嬰之死更深層次地揭示了美國兩性婚姻倫理的失序。棄嬰這一極端主義行為發(fā)人深省,新生兒的父親在哪里。小說的只言片語不僅揭示了黑人母親和棄嬰的倫理身份,而且直接指出了父親的缺席及父性的缺失。新生兒自述道,“我相信在某個地方我有個父親,若是他正在仔細閱讀或是認真聆聽這篇文章,他一定認得出我是他女兒,他一定會感到羞愧,也一定會很心碎。我一定相信這些。”(Wideman 124)①從這段自述可以看出,新生兒是非婚生子女,母親是位單身母親,孩子不是父母親愛情的結晶。基于此,嬰兒的出生有三種可能性。第一,嬰兒是男女雙方性欲放縱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兩性發(fā)生性關系只是滿足生理或心理需求,完全是人性的放縱和性欲的泛濫。第二,嬰兒是母親被強奸的產(chǎn)物。在此,母親是父權制下的弱勢群體,遭受的是來自男性的強制性暴力,而男性作為施暴主體不僅是對女性人權的踐踏,更是對法律法規(guī)的僭越。美國社會學家蘭迪·阿爾貝爾達(Randy Albelda)在分析美國女性單親家庭大量產(chǎn)生的原因時指出,“超過三分之二的少女媽媽是被20歲以上的男人致孕的,大多數(shù)的少女媽媽都是強奸或者性虐待的受害者”(Folbre 30-31)。根據(jù)美國的社會現(xiàn)實,小說中的情況這種可能性是極高的。第三則可能是父母雙方對彼此不忠的的結果。無論是哪種情況,父母雙方?jīng)]有愛情也沒有責任,沒有遵從大家公認的婚姻倫理秩序,更沒有遵從作為丈夫或妻子倫理身份的要求。據(jù)史料記載,美國女性未婚懷孕的現(xiàn)象自1960年以來非常普遍。“未婚懷孕的總比例從1980 年每1000名未婚女性中有90.8 名,增至1991年的103 名,增加了14%。未婚婦女懷孕的比例,從1976 年每1000名未婚婦女中有54名婦女懷孕,到1991年增加到66.7名,增幅為23%”(呂紅艷 68)。這一串數(shù)字表明女性未婚懷孕的比例一直處于增長狀態(tài),也表明兩性婚姻倫理失序已經(jīng)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美國的道德淪陷岌岌可危。

事實上,代際倫理和兩性倫理是家庭倫理的基礎,因此,代際倫理和兩性倫理的失序必然導致家庭倫理危機,其表現(xiàn)形式為家庭結構的失衡和松散。在《垃圾道里的棄嬰之死》中,棄嬰的母父親沒有婚姻觀念,遑論家庭觀念。即便棄嬰不被棄,她所生活的家庭有兩種可能。一是父親缺席的女性單親家庭,二是結構松散的重組家庭,正如文本通過繼兄托米這一人物所暗示的。事實上,據(jù)美國全國衛(wèi)生統(tǒng)計中心的數(shù)據(jù)顯示,“1986年,黑人非婚生育率高達61%。[……] 1960年,黑人女性非婚生育率是白人的4-5倍。[……] 1990年末,黑人非婚生育率降至白人女性的兩倍”(呂紅艷68)。高非婚生育率背后隱藏的不僅是傳統(tǒng)婚姻道德觀念的衰落,而且是美國家庭倫理基礎的動搖。無論是小說中的非婚生育還是美國現(xiàn)實社會的非婚生育,都沒有堅持以愛情為基礎的家庭倫理準則,必然導致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危機。在父親缺席的女性單親家庭中,黑人母親要肩負賺錢養(yǎng)家和撫養(yǎng)子女的雙重重任,加之,奴隸制度影響下的雙重邊緣身份,使得黑人母親經(jīng)濟窘迫、身心疲憊,無力顧及自身生命之外的事物。此外,在道德下滑的大時代背景下,重組家庭更難堅守愛的準則,實現(xiàn)其動態(tài)平衡。

可以說,棄嬰之死有力地揭示了90年代美國社會代際倫理和兩性倫理的失序和危機,尤其是傳統(tǒng)道德觀念下滑影響下的家庭結構失衡。小說對棄嬰問題的揭示并沒有僅停留在個案上,1990年紐約市發(fā)現(xiàn)了9起嬰兒被扔于垃圾堆的事件,僅1991年8月就發(fā)現(xiàn)了7個被丟棄的嬰兒。而且,1991年3月發(fā)生了一起跟小說中的新生兒被棄類似的事件,且另一起棄嬰事件的母親只有十二歲。這就揭示了棄嬰問題在美國社會的嚴重性,也說明家庭倫理失序是美國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和危機。這是美國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正印證了該短篇小說被收錄的小說集的名字“所有故事皆真實”。

二、倫理環(huán)境與棄嬰之死

棄嬰之死反映了美國民眾自身傳統(tǒng)婚姻道德觀的下滑,同時,其傳統(tǒng)婚姻道德觀的下滑又導致棄嬰事件的產(chǎn)生,兩者互為因果。然而,關于棄嬰之死這一復雜的倫理問題,簡單地從父母親自身去尋找根源是不全面的?!凹彝ナ巧鐣目s影,家庭危機某種程度上是社會危機所帶來的結果”(張連橋 27),因此,社會才是解讀棄嬰問題的關鍵所在。而且,被耶魯大學克洛德·羅森教授尊稱為“文學倫理學批評之父”(武月明,龍云 62)的聶珍釗提倡文學的解讀要回到客觀的倫理環(huán)境中去,“用倫理的觀點對事件、人物、文學問題給予闡釋”(聶珍釗 7),因此,有必要從社會倫理環(huán)境來解釋棄嬰事件的外在緣由,分析政府、媒體、大眾在棄嬰之死中應負的倫理責任。

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社會的叢林法則為棄嬰的母親提供了行為準則。小說不遺余力地描繪了美國社會的倫理環(huán)境,且指出美國社會倫理與動物界的倫理并無本質差異。整個社會可謂烏煙瘴氣、雜亂無章,沒有和諧有序的跡象可言。大人們成天都在賭博和行騙,“很少有新的財富進入到這塊建筑群”(122),這意味著社會沒有前進的動力,讓民眾看不到希望之光。正如南非文學巨匠庫切所言,“事實上,我所害怕的是我們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我們所處的是一個永恒的現(xiàn)在”(Coetzee 116)。而且,小說毫不隱諱地指出“這里的法則跟叢林法則是一樣的”(122),社會只不過是“城市瀝青混凝土多樣化的叢林”(122),且“循環(huán)了又循環(huán)的是機會游戲、謀殺、和其它暴力交換形式”(122)。叢林法則遵循的是弱肉強食的原則,認為生存競爭高于一切,在生存競爭中展現(xiàn)的是原始、野蠻的一面。黑人母親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倫理環(huán)境下,看不到希望和未來,只能以叢林法則為準則,不得不放棄新生兒的生命。人作為有理性意識的高等動物,應該遵循的是人類的倫理法則,應該根據(jù)人類的倫理法則構建人類的倫理秩序,而不能為生存競爭把自己降格為獸?!叭绻覀兎艞壢祟惿鐣膫惱硪?guī)則,轉而按動物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來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無疑會導致倫理混亂并帶來悲劇性的后果”(易建紅 120)。的確,小說中的棄嬰便是叢林法則下倫理混亂的犧牲品。

具體來看,棄嬰之死根源于美國政治倫理的壓迫機制。小說最濃墨重彩給予呈現(xiàn)的是棄嬰的政治倫理環(huán)境,且在權力之層得到集中反映。對權力之層強調最多的是它的顏色,“這一層樓整個都是白色,有些人說這種面粉一樣帶裂紋的白過去常常白得發(fā)光”(126),這樣的白色權力之層實質是在暗示統(tǒng)治黑人長達幾百年的白人權力機構,揭示政治領域的不平等。自1619年第一批黑奴被賣到美國南部的詹姆斯敦,美國黑人一直都處于奴隸制度的統(tǒng)治和蹂躪之下。雖然1862年林肯頒布了廢奴令,但直到今天不平等現(xiàn)象仍舊清晰可見。此外,小說對該樓層監(jiān)事長的刻畫其實質是對白人統(tǒng)治者的精準描繪,“一些人說他擁有整棟樓。他相信他擁有它,靠它收租,以輕蔑的態(tài)度對待這棟樓和它的居住者”(126),在此,小說是以隱喻的形式揭示這樣一個事實:白人統(tǒng)治階級為確保自己的財富和地位 ,不惜剝削勞苦大眾的勞動和財產(chǎn)。而且“他的工作就是讓樓里的事物保持原樣”(126)其實質是繼續(xù)維持白人至上的局面,使其霸權支配地位永久化?!丢毩⑿浴分袑懙溃叭巳松降取?,“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jīng)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chǎn)生的”。政府是權力的載體,同時其權力也是民眾賦予的,理應以服務民眾為宗旨。游走在社會邊緣地帶的黑人母親,沒有看到政府遵守民主、平等、正義的政治倫理,見慣了白人政府機構的失職和麻木,且長期生活在白色政治的霸權和壓迫之中,因此,在窘迫之極時都不敢奢望得到最基本的救助和關懷。

同時,棄嬰之死與美國媒體倫理失范密切相關。關于棄嬰事件新聞媒體用了短短四行就報道完了,緊接其后的是一系列訪談和官方文件。而且對于該事件只陳述事實,沒有相關評論,也沒有告知是誰的錯誤。在棄嬰看來,“那是適合印出來的東西”(123)。她認為,這樣的局面“絕對不是報道者的疏忽”(123)。雖然這是對于棄嬰事件的報道,但同時棄嬰事件產(chǎn)生的媒體倫理環(huán)境清晰可見??梢哉f,文本鏗鏘有力地揭示了媒體的冷漠和道德缺失,沒有恪守新聞媒體道德規(guī)范。新聞媒體作為社會輿論引導的重要載體,是話語權的掌握者,應遵循社會責任論的媒體倫理。其中最重要的社會責任是敢于透漏和揭示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象,最大限度地保障社會公平正義,關注世間安危冷暖,弘揚社會道德。顯然,黑人母親和棄嬰生活的世界,事件本質得不到公正地呈現(xiàn),道德評價也沒有應有的給予,媒體作為一種為公共利益服務的角色已經(jīng)嚴重錯位,真實、客觀、公正的倫理原則也受到嚴重挑戰(zhàn)。從這一層面來說,新聞媒體的失范也得為棄嬰之死負一定的責任。

此外,在普通大眾人性的泯滅殆盡的背景下,母親和棄嬰自然得不到關懷和幫助。“人性即人區(qū)別于獸之所以為人的基本特性,……是人的道德屬性,是決定人能夠成為人的美德”(聶珍釗 271)。小說振聾發(fā)聵地揭示了普通大眾人性的泯滅,從富人到窮人,從男性到女性。開著名貴車的富人雖然聽到棄嬰落下撞擊地面的聲音時,但他并不關心發(fā)生了什么。就連自己都很可憐的吸毒鬼們都是用充滿失望和反諷的語氣向她問好。婦女在看到嬰兒躺在垃圾上,雖然幾經(jīng)猶豫和反復,最終還是關上了垃圾道的門。此外,棄嬰在掉下的過程中的內心獨白更是把普通大眾人性的泯滅刻畫得淋漓盡致,“沒人跟我揮手。沒人警告我。沒人跟我打招呼,沒人跟我說再見”(124)。由此可見,普通大眾的冷漠無情和麻木不仁已經(jīng)令人發(fā)指,人與人不是相互依存的同伴關系,已經(jīng)完全扭曲和異化,人類文明行為的準則遭到嚴重踐踏。本文伊始便指出,特雷西·谷子歐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如“她感到如此孤獨而不尋求幫助?好心的陌生人在哪?為什么沒人營救這個孩子和講述她的故事?”(Guzzio 89)。大眾的冷漠是對這些問題的最好解釋,小說正是通過各具代表的人物反應揭示,隨著普通民眾倫理意識的淪喪和人性的泯滅,這個社會好心的陌生人已經(jīng)沒有,因此,無論黑人母親多么無助,新生兒多么渴望生命,都不會有人關懷和幫助她們。

由上觀之,在懷德曼筆下,棄嬰之死不能排除父母親自身婚姻道德觀下滑的因素,同時,也是政府、媒體、大眾組成的社會倫理環(huán)境下的產(chǎn)物。它們對經(jīng)濟上窘迫之極、身心疲憊的黑人母親不聞不問,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人文關懷,更應該在棄嬰之死上擔負相應的倫理責任,這是小說對社會冷漠和政府失職的控訴,指出它們在骨肉相殘這一倫理問題上應負的責任和擔當。換言之,棄嬰之死是更多人和機構參與的集體道德事件。從這一意義上說,小說正是以黑人家庭危機為中心,進而折射出美國的社會危機。這種以點到面的寫作手法是在有意強化其社會危機,凸顯美國的種種社會問題,從而使作品更具普遍意義。

三、道德警示與和諧倫理建構

有學者指出,“文學作為社會生活的鏡像, 是對產(chǎn)生它的時代和文化氛圍的一種表達與回應, 以直接或隱晦的方式折射出特定社會中特定群體的倫理訴求與實踐”(王曉蘭 55)。事實上,文學折射的不僅是特定群體的倫理訴求,更是作家對特定群體的關注和關照。從這一意義上說,《垃圾道里的棄嬰之死》對棄嬰之死的書寫折射出美國黑人民族及作家懷德曼對和諧倫理的期待和訴求。

小說通過棄嬰的想象畫面定義了和諧倫理的倫理內涵,包括和平、友好、愛和歡笑。棄嬰在生命彌留之際,表達了對即將錯過的圣誕節(jié)的遺憾。圣誕節(jié)之于西方無疑是歡樂和團圓的代名詞,一切美好都會匯聚在這一天。小說這樣闡述圣誕節(jié):“不管怎樣,在那天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美好的事情發(fā)生,你收到禮物,也送出禮物,人們笑著跟你打招呼,希望你能擁有和平和友好”(125)。而且五光十色、流光溢彩的裝飾把圣誕節(jié)的祥和氣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此歡樂祥和的場面正是作品對和諧倫理的定義。此外,小說借棄嬰之口把所有的美好都匯集一處:“圣誕節(jié)對一個孩子來說,似乎是地球上的最好時光,讓你帶著夢想和期待醒來,至少在那么一刻相信所有美好皆有可能,比如和平、友好、愛、歡笑,還有你想一直騎著的帶有烏黑鬃毛的搖擺木馬”(125-126)。和平、友好、愛和歡笑是懷德曼對理想家庭倫理及社會倫理的期待和理想。

正是基于對理想倫理社會的想象,作品借棄嬰之死的混亂倫理給予道德警示。事實上,文學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提供道德警示。聶珍釗在《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一書中特意強調,“在文學作品中,倫理混亂的價值在于增加文學性和提供道德警示”(聶珍釗 258)。無論是棄嬰事件本身所揭示的倫理失序,還是棄嬰事件發(fā)生所在的倫理環(huán)境,無不揭示了美國社會的倫理混亂,這無疑是懷德曼傳遞出的道德警示。

關于棄嬰之死,小說并沒有過多地著墨于事件本身,而是多維度、多層次地揭示事件發(fā)生的倫理環(huán)境之混亂,其目的是凸顯和諧倫理環(huán)境建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其是公平正義的政治倫理的基礎作用?!独览锏臈墜胫馈方沂玖嗣绹鐣募彝惱?、政府倫理、媒體倫理和大眾倫理及整個社會的倫理準則,但無論是哪個維度的倫理,都是以政府為載體的政治倫理為基礎,可以說公平正義的政治倫理是其它倫理秩序的基礎和保障。換言之,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體制才是和諧倫理建構的根本。劉茂生辯證思考了政治倫理與家庭倫理的關系并指出,“沒有正義的政治倫理就沒有愛的家庭倫理, 只有正義的政治倫理, 愛的家庭倫理才能得以鞏固”(劉茂生 87)。事實上,這樣的邏輯同樣適用于政治倫理與社會其它倫理之間的關系,因為只有保障公平正義的政治倫理,才能根除社會機制中的種族主義內核,進而各種倫理秩序才能正?;?,也才能提供向善的倫理環(huán)境?!叭酥蛏仆且驗橛幸粋€使人向善的環(huán)境,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和諧進步”(朱小琳 22)。根據(jù)聶珍釗教授的觀點,人是“斯芬克斯因子”善惡并存的存在,是人性因子和獸性因子的結合體,只有將自由意志的獸性因子置于理性的人性因子的控制下,人才是具有倫理意識的人(聶珍釗 38)。從這一層面來看,小說中的黑人母親棄嬰是獸性因子的作用,是自由意志的體現(xiàn)。然而,獸性因子要被控制在人性因子之下,是需要外在條件的,即向善的倫理環(huán)境。否則,只能進入能辯善惡卻無法向善的倫理悲劇之中。換言之,小說中黑人母親獸性因子失控的關鍵因素是沒有一個向善倫理環(huán)境的引導。

關于和諧倫理的建構,小說隱晦地強調了消除民眾內部的道德危機、增強道德責任的必要。正如本文第一節(jié)所言,美國家庭倫理的失序是父母傳統(tǒng)婚姻道德觀的下滑引起的,同時也揭示了很多男性的性生活紊亂和道德缺失這一普遍事實,尤其是很多黑人男性婚姻及家庭觀念淡薄、對子女責任淡薄。事實上,這一事實在懷德曼的其它作品中也得到充分反映,如《私刑者》中的妓女西西獨自帶著女兒和母親求生存;《躲藏之處》中的主人公托米雖身為人夫和人父,但擔負不起作為丈夫和父親的倫理責任;《魯本》中的瓦德爾利用甜言蜜語誘騙克旺莎致其懷孕生子后便逃之夭夭;《雙城》中黑人男性的道德危機已經(jīng)到了令人發(fā)指的程度,整條卡西尼路都失去了男人,幾乎全由黑人女性養(yǎng)家。隋紅升在分析歐內斯特·蓋恩斯的小說時指出,“父與子的分離這一慘痛的事實在黑人世界中普遍存在,父親的缺席與失職是黑人文化的一個重大問題” (隋紅升 73)?!独览锏臈墜胫馈穼谌松鐓^(qū)賭博和行騙場景的描寫揭示了當代黑人父親自暴自棄、自甘墮落的形象。在當代,受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影響,黑人男性失業(yè)率較高,因而擔負不起賺錢養(yǎng)家的責任,但無論社會多么不公正,自己多么無能,都不可以成為黑人父親道德淪喪、自甘墮落的理由,這是黑人自身應該反省的問題。著名的黑人領袖W.E.B.杜波依斯在面對黑人自身的問題時曾發(fā)出這樣的呼吁:“黑人領袖及任何關注黑人命運的黑人組織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像所有的黑人傳遞一個重要而又明確的信息——‘除非我們黑人戰(zhàn)勝我們自己身上現(xiàn)有的弊端惡性,不然,這些惡行將戰(zhàn)勝我們”(王恩銘 121)。跟杜波依斯一樣,懷德曼通過黑人家庭的失序警示黑人男性有義務提高自己的修為,戰(zhàn)勝自己的弊端,構建和諧的兩性關系和兩代關系,構建和諧的社區(qū)環(huán)境。在該小說中,懷德曼讓棄嬰父親的種族類別成為一個謎,其實質是在對美國所有道德低下的男性提供警示和提出要求。

就具體行為而言,男性應該回到家庭中去,消解暴力,構建平等友愛的家庭倫理秩序,實現(xiàn)家庭結構的動態(tài)平衡。小說的“愛之層”描繪了理想的家庭倫理圖景,擁有完美的倫理規(guī)則,其核心價值是愛和責任。父親不再缺席,而是一起上餐桌的人,對女兒的愛也躍然紙上,時而捏捏她的嬰兒肥,時而脫下她的褲子,是盡職盡責好父親的體現(xiàn)。雖然文本再現(xiàn)了棄嬰挨打的場景,但絕不是暴力場面的再現(xiàn),而是父親家庭和責任的回歸。母親準備早餐的場面圖樣浸潤了愛的旋律。這樣的理想圖景一方面是對黑人男性提出回歸家庭、對家庭負責的要求,另一方面強調了家庭倫理在構建美國和諧倫理的重要性。的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聯(lián)系個人與社會的紐帶,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和諧的家庭倫理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也是社會的需要。

由上觀之,小說通過棄嬰之死及其倫理環(huán)境的書寫揭示,美國社會有必要為美國民眾提供良好的公共倫理空間,但同時民眾尤其是黑人民族僅靠外部空間的改變是不夠的,如果不提高自身道德修為,也不可能建構理想的私人家庭空間,其解放和救贖也不可能實現(xiàn)。

四、結語

懷德曼通過棄嬰之死的書寫記錄了美國20世紀90年代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揭示了美國家庭倫理的失序,其中包括代際倫理失序和兩性倫理失序。棄嬰之死與父母親自身道德觀念的下滑息息相關,但懷德曼更注重棄嬰行為倫理環(huán)境的揭示,指出美國社會、政府、媒體和大眾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應該承擔相應的倫理責任。因此,在對于美國和諧論的建構方面采取了內外結合的方式,他一方面思考了從外圍建構和諧的公共倫理,另一方面也對男性尤其是黑人男性提出了提升道德修為、回歸家庭的要求。棄嬰無論處于什么樣的原因都是觸犯倫理禁忌、不可饒恕的行為,但懷德曼并沒有把批判的矛頭對準黑人母親,反而給予了深刻的同情,而把矛頭指向了美國社會、政府、媒體和大眾,這種多角度、深層次的思考和批判對于黑人的救贖具有不可忽略的普遍意義。

事實上,母親弒女是一個重要的文學母題和書寫傳統(tǒng)。早在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尼·莫尼森完成了震撼人心的小說《寵兒》,講述了奴隸制時期的黑奴母親塞絲為了使女兒不再重復自己做奴隸的命運,毅然決然地親手殺死自己的女兒。懷德曼在《垃圾道的棄嬰之死》中塑造了有著相似之舉的當代黑人母親。歷史的鏡子與當代的鏡子相互映照,折射出兩位黑人母親的命運并沒有本質之別。究其本質而言,兩位母親棄嬰都是不平等的種族倫理秩序和混亂種族倫理環(huán)境下的產(chǎn)物。不難看出,兩位母親是以女兒之死警醒美國社會,亟待消除社會體制中的種族主義毒瘤,讓黑人民族回歸家園,構建和諧有序的倫理社會。

注釋【Notes】

①本文與該小說相關引文均出自于John E. Wideman, “New Born Thrown in Trash and Dies,” All Stories are True(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3), 下文僅隨文標注頁碼,不再一一說明。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Andrews, William L. et al.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Coetzee, John M.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Johannesburg: Raven Press, 1978.

Folbre, Nancy. The War on the Poor: A Defense Manual. New York: New Press, 1996.

Guzzio, Tracie C. All Stories are True: History, Myth and Trauma in the Work of John Edgar Wideman.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11.

Wideman, John E. “New born thrown in trash and dies.” All Stories are Tru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1993.

劉茂生:《理想丈夫》中的政治倫理與家庭和諧?!锻鈬膶W研究》3(2009):82-88。

[Liu, Maosheng. “Political Ethics and Family Harmony in Oscar Wilde s An Ideal Husban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3 (2009): 82-88. ]

呂紅艷: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女性單親家庭變遷探析。《世界歷史》3(2011):66-77。

[Lü, Hongyan. “The Changes of Mother-Only Famil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1960s.” World History 3 (2011): 66-77.]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Nie, Zhenzhao. Introduction to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14.]

隋紅升:危機與建構:歐內斯特·蓋恩斯小說中的男性氣概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Sui, Hongsheng. Crisis and Construction: Manhood in Earnest Gains Novels.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王恩銘:美國黑人領袖及其政治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Wang, Enming. African American Leaders and Their Political Thought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6.]

王曉蘭:揭示與警戒:《哈利·波特》的倫理意義?!赌喜こ虒W院學報》4(2010):51-55。

[Wang, Xiaolan. “Exposure and Caution: Ethical Significance of Harry Potter.” Journal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4 (2010): 51-55.]

武月明、龍云:中國學術走出去與文學倫理學批評——聶珍釗教授訪談錄?!侗本┑诙鈬Z學院學報》1(2017):57-66。

[Wu, Yueming, and Long Yun. “The Going-out Policy of Chinese Academics and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erview with Prof. NIE Zhenzhao.”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1 (2017): 57-66.]

易建紅:文學倫理學批評視域中的《海狼》。《外國文學研究》4(2012):119-126。

[Yi, Jianhong. “A Study of the Sea Wol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4 (2012): 119-126.]

張連橋:“殺子虐母”與倫理禁忌—論《美國夢》中的倫理危機?!懂敶庹Z研究》11(2014):25-30。

[Zhang, Lianqiao. “‘Kill Child and Abuse Mother with Ethical Taboos: on the Ethical Crisis in the American Dream.”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11 (2014): 25-30.]

朱靜輝:當代中國家庭代際倫理危機與價值重建?!吨兄輰W刊》12(2013):107-112。

[Zhu, Jinghui. “Inter-generational Ethical Crisi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amilies and Value Reconstruction.”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12 (2013): 107-112.]

朱小琳:扭曲的生命,不屈的靈魂:論托妮·莫里森小說的暴力禁忌意象及意義。《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0(2008):17-22。

[Zhu, Xiaolin. “An Indomitable Spirit in Their Twisted Lif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Violent Images in Toni Morrisons Spirit.”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10 (2008): 17-22.]

責任編輯:王文惠

猜你喜歡
約翰
大漁網(wǎng)未必會有大收獲
睡著了
你會得到什么?
贏不了的賭徒
認 錯
窗 前
習慣了
相遇
約翰要喝水
新電源
义乌市| 建阳市| 万年县| 龙州县| 白水县| 额济纳旗| 久治县| 五台县| 唐海县| 高碑店市| 邢台市| 自治县| 庆阳市| 建宁县| 新绛县| 聂荣县| 同德县| 康平县| 镶黄旗| 仙游县| 江川县| 都江堰市| 依兰县| 莱州市| 普洱| 太白县| 岑溪市| 翁牛特旗| 兴文县| 邢台市| 福清市| 莱州市| 北京市| 酒泉市| 建水县| 岳西县| 资中县| 嘉峪关市| 密山市| 丰城市| 垫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