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冬冬
天生不安分,存在
大量自由帶電粒子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地球大氣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大氣層,大氣層受到太陽輻射、日月引力等作用,處于不停的運動之中。它的密度、溫度、壓力、成分和電離度等隨高度、經(jīng)緯度而變化。
對流層、平流層、散逸層等是按地球大氣溫度隨高度分布的特征來分的。如果按大氣電離狀況分層,則可分為中性層、電離層和磁層。
與“老實”的中性層相比,電離層可謂是相當不安分。在中性層中,原子和分子的電子被原子核牢牢吸引住,因而中性層并不導電。而電離層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是被電離的大氣層,存在著大量的自由電子和離子。
中科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立波研究員介紹,要迫使電子離開牢牢依附著的原子或分子,就需要足夠高的能量,而這個神秘力量正是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X射線等。當紫外線、X射線到達地球上空時,被大氣吸收,消散的能量引起中性大氣電離,這個產(chǎn)生自由電子的過程稱為光電離。此外,進入大氣層的高能粒子也能產(chǎn)生大氣的電離,稱為微粒電離。
那為什么只有電離層能產(chǎn)生大量的自由電子和離子呢?原來在很高的高度上,太陽輻射雖強,但空氣密度很小,可供電離的成分有限,所以電子密度不會很大;在較低高度處,空氣密度大,可供電離的中性成分很多,但太陽輻射透過厚厚的大氣時變得愈來愈弱,而且復合過程變強,因此電子密度也不會很大。
由此可知,電子密度在某一中間高度將達到最大值,而電離層就成了大氣層中的特殊成員。由這個高度往下電子密度迅速減小,由此往上則緩慢減小,到約1000千米處與磁層銜接。
像一面反射鏡,能改變短波無線電傳播路徑
按照無線電工程師協(xié)會(IRE)的定義,電離層約是地面60千米以上到磁層頂之間的整個空間。雖然電離層中的電子密度不到中性成分的1%,但足以影響無線電波的傳播。
1924年英國科學家阿普頓證明了上層大氣有所謂的電離層存在。在英國廣播公司的合作下,他從波內(nèi)茅斯發(fā)送臺發(fā)射電波到上層大氣,檢驗是否會被反射并折返回來,實驗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電離層對電波的反射,和我們平時照鏡子的原理很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天天都要照鏡子,對著它梳洗打扮、整理衣冠。但并不是所有鏡子都能準確呈現(xiàn)我們的容貌,像哈哈鏡中反映出的像就和現(xiàn)實相差甚遠。這是因為反射像的形狀是由反射平面的形狀和光滑程度決定的,哈哈鏡雖然光滑,但表面卻不是平面,呈現(xiàn)出的像自然歪曲了。銅板鏡不能照人,但打磨光滑了就能見到人像,這就是古人用的銅鏡??梢姺瓷湎竦暮脡暮顽R子的好壞密切相關。
同樣,電離層就是短波無線電長距離傳播的一面鏡子,可以說短波無線電通訊是否有效和電離層有極大的關系。如同光在水中傳播時會發(fā)生反射和折射一樣,短波無線電進入電離層時也會發(fā)生傳播路徑的改變。
讓人歡喜讓人憂,可能突然“興奮”造成破壞性后果
實際上電離層并不是一面平滑的鏡子。劉立波告訴筆者,季節(jié)、晝夜、太陽活動等都是影響電離層的重要因素。電子密度越大,電波折射得越厲害。通常我們將電離層分為D、E、F三層,F(xiàn)層還可分為F1層和F2層。
D層是距地面60千米到90千米左右的區(qū)域,它只存在于白天。在夜間,由于沒有太陽輻射,D層自由電子迅速復合成中性成分而消失。
E層的高度在90千米到120千米,電子密度高于D層。在夜間,E層電子也會由于電子復合而迅速減少。
F層是電子密度最大的區(qū)域,對無線電波的反射能力最強,是短波能夠進行遠距離通訊的主要原因。它的高度從120千米到1000千米,電子復合過程較慢,夜間仍然存在。F層在白天分裂成F1層和F2層,夜間則只有一個F2層。
電離層的變化規(guī)律有跡可循,但突然出現(xiàn)的擾動也會讓人頭疼。電離層急劇變化會使地面的無線電通訊受到嚴重影響。1989年3月13日23時,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供電網(wǎng)絡全部癱瘓,全省陷入長達9小時的黑暗和寒冷之中,災難的元兇就是太陽風暴。
因受到太陽輻射而形成的電離層,始終受到太陽活動的影響。表面上氣定神閑的太陽,實際上暗流涌動。在太陽大氣中,經(jīng)常發(fā)生“爆炸”現(xiàn)象,這就形成太陽風暴,向廣袤的宇宙空間噴射大量的高能帶電粒子,正是它擾亂了地球上空的電離層。
可見電離層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一方面讓導航通訊、雷達探測等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又可能突然“興奮”,給我們的生產(chǎn)生活帶來破壞性后果,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