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不少論著、網(wǎng)站稱弦管南音譜為“福建南音工尺譜”,殊不知弦管南音譜自成體系,有本體準確的稱謂叫“工ㄨ譜”,而“工尺譜”是形形色色歸入此類譜的總稱(當然也包括弦管南音譜)。顯然,把弦管南音譜稱作“福建南音工尺譜”過于籠統(tǒng)、不準確。鑒此,把弦管南音“工ㄨ譜”主要特點比較全國通用的工尺譜法,從譜字對比、固定調(diào)與首調(diào)的區(qū)別、時值節(jié)奏比較幾方面辨析和論證弦管南音“工ㄨ譜”的準確稱謂,希望知情同仁能將弦管南音譜名回歸樂種本體。
關鍵詞: 南音譜;工ㄨ譜;工尺譜
中圖分類號: J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 - 2172(2018)02 - 0022 - 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2.003
引 言
? ? ? 期以來,不少論著、網(wǎng)站稱弦管南音譜為“福建南音工尺譜”,殊不知弦管南音譜自成體系,有本體準確的稱謂叫“工ㄨ譜” {1},而“工尺譜”是形形色色歸入此類譜的總稱(當然也包括弦管南音譜,簡稱南音譜或工ㄨ譜)。廣義而言,工尺譜包括了古代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陳旸《樂書》、蔡元定《燕樂書》 《遼史·樂志》等記載的此類譜,包括了明清以來如昆曲譜、江南絲竹譜、泉港北管譜等通用的工尺譜,還包括了少數(shù)民族如藏族拉卜楞寺樂譜、滿族滿漢文合譜、滿族滿蒙漢文合譜等的工尺譜 {2}。狹義而談,工尺譜主要指明清以來全國流行通用的工尺譜法 {3},由于古代工尺譜、少數(shù)民族工尺譜在當今流傳已不廣泛甚至停止流傳,當代人所說的工尺譜主要指全國通用的工尺譜。至今還在傳承的南音工ㄨ譜廣泛流傳在我國福建、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qū),以及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自成樂譜體系的南音工ㄨ譜很大程度上區(qū)別于全國通用的工尺譜。顯然,把南音譜稱作“福建南音工尺譜”過于籠統(tǒng)、不準確。鑒此,本文試把南音工ㄨ譜的主要特點比較全國通用的工尺譜法,借此研討學術界對南音譜的準確稱謂。
一、譜字區(qū)別
南音譜以“ㄨ、工、六、思、一”五個譜字為基礎,高八度時每個譜字左邊加偏旁“亻”,如“■、■、■、■、■”,但五空管時“■”不是“ㄨ”譜字的高八度而是高大七度;低八度時用除“ㄨ”以外的四個字,寫成“■、■、士、下”,其中“艸”是“工、六”兩個譜字的低八度符號。當四空管時,有兩個譜字左邊附加“ㄨ”如“ㄨ六、ㄨ■”;當倍思管時,有兩個譜字左邊加附“貝”如“■、■”;當毛延管時,有一個■1音特殊譜字寫成“■”或“犭一”或“■”或“■”(下文譜例引用)。在南琶演奏打ㄨ技巧時,譜字寫成“■”。綜上述,南音常用譜字“■、■、ㄨ■、貝士、士、下、貝ㄨ、ㄨ、■、工、六、ㄨ六、■、思、一、■(■)、■、ㄨ■、■、■、■、■、■”計23字。除此,南音譜字還有加“入、川、母”,分別表示譜字在南琶二線、三線、母線位置,如“工”可加成“■、川工、母工”,這種加偏旁寫法需要時在23個常用譜字中選擇構成。
全國通用的工尺譜字以“上、尺、工、凡、六、五、乙”七個譜字為基礎。高八度時,譜字末筆加“挑”如“■、■、■、……”,或在譜字左邊加“亻”,如“■、■、■……”;高兩個八度時,譜字末筆加兩個“挑”或譜字左邊加“彳”類推。低八度時譜字末筆加“撇”寫成“■、■、■、■”,另三字寫成“合、四、一”;低兩個八度時,譜字末筆加兩個“撇”類推。歸納上述,工尺譜字音列為“…… ■、■、■、■、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
工尺譜字“凡”相當于“清角”,即首調(diào)“4”的音高;而在南音譜中則被寫成“凢”歸入南琶指法,稱作“反指”(相反指法),即強位一般是食指“點”(彈),因“凢”而改用拇指“塞”(挑),與“凢”搭配的前弱位音則采用食指“點”(彈),造成“點、塞”相反指法。實際上“凢”在“反指”的同時,還具有“前潤飾音與‘凢本音(對應音)”的前后兩音功能,前潤飾音是“凢”本音(對應音)的低大二度或低小三度,且前潤飾音時值一般相當于十六分音符。例如,五空四■管“六凢”演(唱)奏成“工六”雙譜字,相當簡譜“3(凢)”演(唱)奏成“2 3”(十六分音符、大二度);“思凢”演(唱)奏成“六思”雙譜字,相當簡譜“5(凢)”演(唱)奏成“3 5”(十六分音符、小三度),產(chǎn)生出的前潤飾音十六分音符時值均“擠入”前面弱位??梢娔弦簟皠F”具有南琶“指法”及“雙譜字”兩種功能,完全區(qū)別于全國通用的工尺譜字“凡”。
將上述南音常用譜字比較全國通用的工尺譜字,顯然,區(qū)別程度很大。工尺譜因為有“工尺”二字而得名“工尺譜”,南音譜在民間流行也因為有“工ㄨ”二字而得名“工ㄨ譜”。南音譜字沒有“尺”字,“尺”字在工尺譜中是“商”音(相當于首調(diào)“2”),而“ㄨ”字在南音譜四大管門中都不是“商”音,且是重要的“宮”或“徵”音(固定音高“c1”);“尺”字在演奏工尺譜的不同笛子中常是關鍵的“筒音”,而“ㄨ”字在演奏南音譜的洞簫中不是“筒音”;如此看來,“尺”字與“ㄨ”字怎能是南音學術界部分同仁推想的替換關系?關于“工ㄨ譜”的寫法和讀音的準確性,有的論著因電腦打字選擇寫成“工乂譜”,殊不知“乂”讀音“yi”,本意為“治理、安定、賢才、割”,并非古南音譜字本意寫法和讀音;還有不準確的寫法是把南音譜用電腦打印寫成“工×譜”或“工X譜”或“工〤譜”或“工メ譜”等,其中“×、X、〤、メ”分別是“乘號、英文字母、數(shù)字‘四、日文片假名符號”,這也不是古南音譜字本意寫法和讀音;而“ㄨ”正是古南音譜字的本體寫法,讀音“qe”,本意為“洞簫、南琶的ㄨ譜字”。查閱所有南音古文獻手抄或木刻版印刷都寫“ㄨ”,不寫“乂、×、X、〤、メ”,當今南音人也習慣寫“工ㄨ譜”,并以泉州方言念成(拼音平聲)“gong—qe—po”。從本體文化看來,南音譜不宜籠統(tǒng)稱作“福建南音工尺譜”,也不宜因電腦打字選擇寫成“工乂譜、工×譜、工X譜、工〤譜、工メ譜”等,建議學術界將南音譜更準確地稱寫作“工ㄨ譜”(讀音同上拼音),不可誤讀成普通話的“工叉譜”。
二、固定調(diào)與首調(diào)的區(qū)別
廣義的工尺譜類固定調(diào)譜式有古琴曲《幽蘭》譜、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譜、朱熹《琴律說》譜、姜虁《白石道人歌曲》譜、張炎《詞源》譜、陳元靚《事林廣記》譜、西安鼓樂譜、山西五臺山八大套譜、北京智化寺樂譜、冀中管樂譜、山東吹打樂譜、南音工ㄨ譜等 {1}。工尺譜是廣義名總稱,籠統(tǒng)稱“南音工尺譜”不如準確稱“南音工ㄨ譜”更為本體化,因為不同歷史及區(qū)域的工尺譜類固定調(diào)譜式,其樂學文化含義區(qū)別很大。上述這些廣義的工尺譜類固定調(diào)(或相對固定調(diào))樂譜,唯有其中的南音工ㄨ譜流傳區(qū)域最廣,且自成完整體系,還在“口傳譜授”。南音由洞簫定音高,筒音最低固定音為小字組“d”,以此校準南琶子母空弦,依次產(chǎn)生23個固定音高譜字(譜例1)。
譜例1 南音譜字總音列
南音有四個常用管門(調(diào)門),分別是五空管、四空管、五空四■管、倍思管,另有一個特殊管門“毛延管”。當演奏或演唱不同管門時,南音藝人從上述23個固定音高譜字中選出管門音組合,由此產(chǎn)生出“宮商角徵羽”的結構關系,譜字固定音高仍然不變。
譜例2至譜例6組合選用了譜例1中的固定音高譜字,構成五組不同管門(調(diào)門)的“宮商角徵羽”結構關系。其中譜例2構成“C宮系統(tǒng)”和“G宮系統(tǒng)”五聲性兩音列,譜例3構成“F宮系統(tǒng)”和“C宮系統(tǒng)”五(六)聲性兩音列。由于譜例3的“■”(變宮)一般不用,當品管轉(zhuǎn)調(diào)時,“■”常作為新調(diào)五聲性的共同音而用之。在各管門組合中,南音譜字總音列中僅有“■”字沒有被選用,該字表示一種南琶演奏技巧音,由于演奏“■”字固定音高為“■c1”,都不在各管門“宮商角徵羽”結構關系內(nèi),因此南音人將其視為演唱“做韻”(潤腔)音與南琶演奏技巧音而常用之。上述種種例子表明,南音工ㄨ譜最大特點之一是固定音高譜字唱名法,已故學者黃翔鵬先生曾準確稱其為固定名 {2}(與固定調(diào)同義),能完全理解或引起注意的人至今甚少。
譜例2 五空管音列
譜例3 四空管音列
譜例4 五空四亻ㄨ 音列
譜例5 倍思管音列
譜例6 毛延管音列
全國通用工尺譜與南音工ㄨ譜唱法完全不同,工尺譜字“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唱法永遠相同于“徵、羽、變宮、宮、商、角、清角、徵、羽、變宮”或“5、6、7、1、2、3、4、5、6、7”的結構關系,簡稱首調(diào)唱法。如清代《弦索備考》譜、昆曲譜、江南絲竹譜、撫順鼓吹譜、福建北管譜、蒙古族工尺譜、滿族工尺譜等。這些首調(diào)唱名法工尺譜在全國各地民間流行,明清以來漸漸形成全國通用譜法,除非有專門指向(如廣東音樂譜、陳旸《樂書》譜等),人們常說的工尺譜,一般都指全國通用的“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為基礎的首調(diào)譜法,其首調(diào)唱法特點見表1。
表1七個調(diào)門常稱作“工尺七調(diào)”,譜字根據(jù)調(diào)門的不同而改變高度,各調(diào)門音的結構比例都是清樂七聲音階,這種唱法學名叫做首調(diào)唱名法。
有的地域因人文緣故,自然把“凡”唱高半音或把“乙”唱低半音,分別形成雅樂、燕樂及原本的清樂,這三種現(xiàn)象仍屬七聲音階首調(diào)唱法,如福建與臺灣北管工尺譜都有唱“■凡”和準“凡”兩種現(xiàn)象,陜北地域的“乙”自然唱成“■乙”等的七聲首調(diào)。
比較上述南音工ㄨ譜與全國通用工尺譜,關鍵的區(qū)別就在于前者“譜字音高固定位置”(固定調(diào))與后者“譜字音高可移動位置”(首調(diào))的唱法決然不同;另一重要區(qū)別是工ㄨ譜為“五聲音階”,工尺譜為“七聲音階”,因此工尺譜具有“同均三宮”的樂學特性,而工ㄨ譜服從于各管門的五聲結構無“同均三宮”原理(圖1)。
圖1 “工尺譜”與“工ㄨ譜”
南音的工ㄨ譜例有時也見“六聲、七聲、八聲”音階,如五空管曲譜用了“ㄨ、(■)、工、六、(■)、思、一、■”,這種現(xiàn)象是南音在運用“貝思”臨時“過”管門(調(diào)性變換)或南琶“打ㄨ”技巧演奏,深入分析則仍為“五聲音階”基礎。關于南北曲的音階用法區(qū)別,楊蔭瀏先生早有相關的研究認為“在音階形式上,北曲用1、2、3、4、5、6、7七聲,南曲只用到1、2、3、5、6五聲。這種差異,貫穿于所有南北曲牌的唱腔之中。這當與方言的差異有關?!?{1} 南音工ㄨ譜與全國通用工尺譜有如此明顯的“音階、固定調(diào)、首調(diào)”之區(qū)別,南音譜怎可籠統(tǒng)稱作“福建南音工尺譜”?
三、時值節(jié)奏、節(jié)拍區(qū)別
關于時值節(jié)奏記譜法,南音工ㄨ譜與全國通用工尺譜決然不同。南音工ㄨ譜主要以“譜字”旁注“南琶指法”協(xié)同“撩拍標記”來表示時值節(jié)奏,而全國通用工尺譜則以“板眼標記”協(xié)同“譜字”來記錄旋律。工ㄨ譜的“南琶指法”被演奏的同時又具體表示了譜字的時值節(jié)奏,如“六■”即“六、六、■”,唱成“六 — —”(三拍);“六■”即“六、■”,唱成“六 —”(二拍);“六丶思■ ”(各一拍);“六■”即“六 六”(各半拍);“六■”即“六 六六”等;即便“撩拍標記”丟失,“南琶指法”仍可表示出譜字的具體時值節(jié)奏。而工尺譜一旦丟失“板眼標記”,譜字的時值節(jié)奏無法猜出,換言之,沒有“板眼標記”的工尺譜,譜字就沒有具體的時值節(jié)奏。雖然工尺譜偶有“譜字距離”及“譜字大小”來表達各種時值節(jié)奏,但并不流行和通用,一旦丟失“板眼標記”,譜字的時值節(jié)奏照樣不知道。工尺譜即便標記了“板眼”符號,譜字的時值組合依然有幾種可能;而工ㄨ譜標記了“撩拍”符號,譜字的時值幾乎只有一種組合。如工尺譜一板或一眼內(nèi)含有三個譜字時,時值節(jié)奏組合至少有三種可能,即× ××、×× ×或×××;而工ㄨ譜一撩或一拍內(nèi)如“六■六■”時,時值節(jié)奏組合只有一種可能,即“六 六? 六 六六”。顯然,時值組合工尺譜相對靈活,而工ㄨ譜相對嚴謹、固定、具體。
工ㄨ譜的“撩拍”雖然類似于工尺譜的“板眼”,但是并不相等而且差別甚大。工ㄨ譜“撩”符號“丶”是弱拍,“拍”符號“o”是強拍,撩“丶”拍“o”各占二分音符時值,撩拍強弱符號相反于工尺譜的板眼。撩拍規(guī)律有五種節(jié)拍,七撩“o 丶 丶 丶 ∠ 丶 丶 丶”相當于8/2或16/4拍子,速度很慢;寬三撩“o 丶 丶 丶”相當于4/2或8/4拍子,速度慢;緊三撩“o 丶”相當于4/4拍子,速度相對中速;疊拍“o”相當于2/4拍子,速度相對中速略快;緊疊“o”相當于1/4拍子,速度相對稍快。而工尺譜的“板”符號“丶”是強拍,“眼”符號“o”是弱拍,板“丶”眼“o”各占四分音符時值,板眼強弱符號相反于工ㄨ譜的撩拍。板眼節(jié)拍規(guī)律可見有五種,有板無眼(流水、快板等)“丶丶丶 ……”相當于1/4拍子,速度較快;一板一眼“丶 o …… └ o …… 丶 △ ……”相當于2/4拍子,速度適中;偶見一板二眼“丶 o △ 丶 o △ ……”相當于3/4拍子,速度適中;一板三眼“丶 、 o 、”或“× 、 o 、”或“┖ ┕? △ ┕”或“- ┕? △ ┕”相當于4/4拍子,速度稍慢或中速;加贈板的一板三眼“丶 、 o 、 × 、 o 、”或“┖ ┕? △ ┕? │× ┕? △ ┕”相當于4/2拍子,速度很慢。
顯然,無論譜字時值還是撩拍板眼,南音工ㄨ譜與全國通用工尺譜是決然不同的。
四、譜式區(qū)別
南音工ㄨ譜與全國通用工尺譜的記譜格式也有明顯區(qū)別。比較器樂曲記譜格式,工ㄨ譜由三豎分行合并為豎排總行(譜例7),三豎分行從右到左分別是撩拍行、南琶指法(時值)行、譜字行。而工尺譜器樂曲記譜格式由二豎分行合并為豎排總行(譜例8),二豎分行從右到左分別是板眼行、譜字行。比較聲樂曲記譜格式,工ㄨ譜唱詞每字下面附撩拍、南琶指法、譜字三豎分行合并為豎排總行,唱詞每字下面的總行有“一排”或“二排”兩種譜式,總行“二排”譜式的為清代流行(譜例9),“一排”譜式的常見于民國時期以后(譜例10)。而工尺譜的聲樂曲記譜格式大致有四種:雙豎排詞左譜字右(譜例11)、豎排蓑衣譜式(譜例12)、直行橫寫譜式(譜例13)和一支香譜式(譜例14)。
清末民初簡譜進入中國后,工尺譜的記譜格式受到一定的影響,橫寫記譜格式遂流行至中原、江南、沿海諸地等(譜例15)。而工ㄨ譜依舊豎寫不變,除了直接翻譯成簡譜外,保古存真程度仍然完好(譜例10)。
譜例15 《富貴圖》 {2}
結 語
綜上所述,南音譜雖然屬于形形色色古今工尺譜的大類別之一,但它自成完整體系,與明清以來全國流行通用的工尺譜法有很大的區(qū)別。早在20世紀80~90年代,黃翔鵬、何昌林、王愛群、吳世忠等學者曾多次撰文,從不同程度論證南音譜與全國通用工尺譜的不同體系,但都將南音譜稱作大類別的工尺譜,雖然不算精準,但也是歷史階段性研究的必經(jīng)之路。21世紀初,鄭國權、李文勝、王珊、李寄萍、吳秋紅、張光宇、陳恩慧等學者經(jīng)大量的海內(nèi)外南音藝人采訪及南音古文獻與工尺譜資料研究,再次撰文編著從不同程度和角度論證南音譜與全國通用工尺譜的不同體系區(qū)別,并將南音譜準確地稱寫為工ㄨ譜(或電腦打字成工乂譜)。這些成果被發(fā)表在《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中國音樂》《人民音樂》等權威、核心期刊,相關編著被廈門大學出版社等國家一級出版社出版,至此,工ㄨ譜其準確的本體樂種稱謂在學術界得到了科學的認可與采納。工尺譜的概念指形形色色古今工尺譜大類,或指全國通用工尺譜體系。南音譜的稱謂,準確說即“南音工ㄨ譜”,知情同仁不宜再稱“南音工尺譜”了。
◎ 本篇責任編輯 李姝
收稿日期:2017-12-22
作者簡介:李寄萍(1954— ),男,泉州師范學院泉州南音學院教授(福建泉州 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