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總是心懷敬意,對于那些經(jīng)典著作常有高山仰止的感覺。但是,也不是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每一部著作都令我們景仰乃至要將其作為教科書。否則,往往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是差之千里,失之萬里。事實上,有好多傳統(tǒng)文化著作如果被作為資治教科書,確實會令人不寒而栗。人們常說開卷有益,其實還要看看所開為何卷,該卷有何用,教育機構又是如何引導的。
由于工作的關系,我常去一些干部培訓機構出差。每到一個學校,幾乎都能看到他們的學員——領導干部的書架上擺放著《資治通鑒》這樣的著作。這肯定是學校統(tǒng)一安排放置的,當然也意味著是對學員的學習要求,大有資治之期待。我不知道,安排這些讀物的學校領導讀過這些書沒有,也不知道他們是否真的希望這些讀物成為領導干部們資治之工具。如是想來,我心中生出了絲絲的擔憂甚至重重惶恐。
隨手翻開《資治通鑒》的第一卷周紀一,就看到了“吳起者,衛(wèi)人,仕于魯”的故事。這樣一個人是不是我們今天領導干部學習的榜樣呢?他的所謂智慧與作為能否為今日的資治之用呢?我覺得難說。
先且看吳起“光輝”的一面:“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敝恢溥@些,當然令人肅然起敬。與士卒同衣食、同睡覺、同步行,還一起背負糧食,將士同甘苦。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士卒有毒瘡,他甚至為之吸瘡,何等高尚啊!
但是我們再一看,就可以看看他“卑劣”的另一面。其一,“齊人伐魯,魯人欲以為將,起取齊女為妻,魯人疑之,起殺妻以求將”??梢詾楣γ摱鴼⑵?,罪莫大焉。其二,“起始事曾參,母死不奔喪,曾參絕之。”母親去世了,居然不奔喪,連老師都憤怒了,與之斷絕了來往。其三,就是他最極端的為士兵吸瘡的美行也未必為美。“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疽,其父戰(zhàn)不旋踵,遂死于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至少,在這個士卒母親的心目中,吳起的“美行”簡直就是可以稱之為陰謀的“惡行”。
吳起對妻、對母、對士卒的作為,幾乎無一值得歌頌,這樣的人究竟應否給予正面的評價?他應否成為領導干部們仿效的楷模?領導們可否用吳起的方式方法來治理國家?回答顯然都應該是否定的。
在當時就有人將其稱為“殘忍薄行”之人,這樣的人當然不可仿效。那么,將這樣的著作作為領導干部擴展知識的讀物尚可,作為治國理政之資恐怕就有失偏頗。也許有人會說,將該書列于案頭、書架,也許正是為了弘揚核心價值觀,而讓領導們批判之。若是,當好好引導之。否則,就真成了誤人子弟者也。寫到這里,是不是意味著我所反對的就是隨意在領導書架放書呢?是,更不完全是。因為我更反對的是將糟粕作為資治之工具:我害怕因此誤官進而毀官,更害怕因此禍國進而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