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家楣 劉 偉 賀 雯 王俊山 陳念劬 解登峰 雷開春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上海 200234)
在我國學歷教育體系中,研究生教育處于“金字塔”的最頂端。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各級各類研究生教育迅速擴張,招生規(guī)模呈逐年擴大的趨勢。據(jù)《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全國在校研究生已將近200萬人,研究生已成為我國高校中占比較高的群體,在一些 985高校中,研究生的人數(shù)甚至超過本科生。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作為我國知識青年的頂尖群體,不僅肩負加強學術研究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的雙重使命,還承擔著傳承優(yōu)秀文化、弘揚精神文明的社會重任。因此,研究生群體的發(fā)展狀況,特別是素質(zhì)水平,已成為在校知識青年群體的標桿,越來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目前,心理學領域以研究生群體為對象的研究相對很少,且大多局限于研究生的學業(yè)訓練、學業(yè)滿意度(Aslan,2014;Boon,Lutz,&Marburger,2015;Ford &Chen,2001;Hulbert-Williams,2010)、態(tài)度(Griffiths,Wisker,Wall,IIIes,&Wu,2001;Shan &Wang,2011;常正霞,楊陽,鄭友芬,2013)和心理健康(陳效宏,鄭世良,2004)等。有關情感方面的研究則更少,僅涉及到個別情感種類,如幸福感(侯瑞鶴,文書鋒,俞國良,樊召鋒,2013;黃桂仙,李輝,浦昆華,2014)、樂觀感(Monfared &Naderi,2015)、情緒智力(Mishra,Yadav,Moudgil,&Kumar,2010)等。事實上,情感對研究生十分重要。因為它不僅對個體的智慧、創(chuàng)造性產(chǎn)生影響,還與他們的人格、價值觀相聯(lián)系(Turner &Stets,2005),從而會直接涉及到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和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
從研究生張亮的虐貓、林森浩的投毒,直至最近發(fā)生的女博士機場掌摑等事件都不是認知問題,而是情感問題,確切地說是情感素質(zhì)問題。這些雖是個案,但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特別是要高度關注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問題。情感素質(zhì)是一個人相對穩(wěn)定的、基本的與其發(fā)展階段相應的、積極的情感心理特征,涉及道德情感(個體根據(jù)一定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評價自己和他人行為時產(chǎn)生的一種內(nèi)心體驗)、理智情感(個體對認識活動和成就進行評價時產(chǎn)生的一種內(nèi)心體驗)、審美情感(個體在對物質(zhì)或精神現(xiàn)象的美進行評價時產(chǎn)生的一種內(nèi)心體驗)、人際情感(個體對自己與他人相處、交往活動時產(chǎn)生的一種內(nèi)心體驗)、生活情感(個體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進行評價時產(chǎn)生的一種內(nèi)心體驗)和情緒智力(以情緒或情感為操作對象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智力)等六大類及其下屬的諸如愛國感、責任感、關愛感等幾十種具體情感,能較全面反映個體的情感面貌(盧家楣,2009)。我們曾對我國 3類地區(qū) 9大城市及其郊縣的17所中小學的25485名10~18歲青少年學生進行大規(guī)模情感素質(zhì)測查(盧家楣等,2009),繼而又對我國3類地區(qū)14大城市100所高校的11982名18~23歲本專科學生進行了大規(guī)模情感素質(zhì)測查,獲得了大量第一手信息資料(盧家楣等,2017)。那么高校研究生的情感素質(zhì)情況究竟怎樣,也就自然進入我們的視野。
為此,我們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使用《中國大學生情感素質(zhì)問卷》和《大學生情感素質(zhì)影響因素問卷》在全國范圍內(nèi)施測,從積極的、全面的視角揭示我國當代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填補這方面的盲區(qū),為社會特別是高校全面了解和培養(yǎng)在讀研究生群體的情感提供科學依據(jù)。
在全國范圍內(nèi)抽取經(jīng)濟發(fā)達、較發(fā)達和欠發(fā)達3類地區(qū)、高校相對集中的14座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南京、長春、鄭州、武漢、西安;蘭州、南寧、昆明、海南、西寧、貴陽),隨機選取部屬和地方高校51所。共抽取研究生10056人(以有效問卷為準),其中部屬高校4805人,地方高校5251人;男生4758人,女生5298人;碩士一至三年級分別為2872人、2375人和2212人;博士一年級至三年級分別為894人、844人和859人;文科3280人,理科3434人,工科3342人。年齡主要集中在23~30歲(M=24.91歲,SD=2.86歲)。
本調(diào)查使用的《中國大學生情感素質(zhì)問卷》(盧家楣等,2017)由6個分問卷組成,分別測量個體本體性情感層面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審美情感、生活情感和人際情感以及操作性情感層面的情緒智力(情境問卷)。除情緒智力分問卷外,均采用Likert 6 點量表計分法,6個等級依次為:不符合、有點符合、較符合、較多符合、大多符合、完全符合。情緒智力問卷每題有5個選項,每個選項由專家組對其情緒性行為反應的社會適切程度賦予1~5的分值,分值越高則情感素質(zhì)水平越高。各分問卷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基本都在 0.70以上(本次測量各分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依次為:0.89、0.91、0.84、0.90、0.76、0.60),重測信度均在 0.70以上,表明該問卷信度尚好。效度分析則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專家效度和結(jié)構效度(各分問卷的各項擬合指數(shù)均達到要求:χ/df <10、RMSEA <0.08、NNFI >0.90、CFI >0.90、SRMR <0.07等) (盧家楣等,2017)。在該問卷編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取樣對象也包括了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故此問卷也適合用于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盧家楣等,2017)。
為了解情感素質(zhì)的影響因素,在文獻分析、專家研討以及對大學生、研究生和輔導員的現(xiàn)場訪談基礎上,編制了由 35個題項組成的影響因素問卷,以確定個體情感素質(zhì)發(fā)展的影響因素。選擇定序等距評分的24個題項進行因子分析(其中教養(yǎng)方式為分類稱名變量,進行虛擬變量轉(zhuǎn)換,分為非民主和民主教養(yǎng)方式兩類,進行 0、1編碼),將所調(diào)查的影響因素整合歸納為 4大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共 13個因子,即上網(wǎng)時間、閱讀量、自我要求、核心價值觀認同度、教養(yǎng)方式、家庭氛圍(包括家長榜樣和家庭和諧度)、家庭投入(包括家長關愛、家長期望、家長在金錢上的教育投入和家長在精力上的教育投入)、人際關系(包括室友、同學和師生關系)、校風學風(包括教師積極品質(zhì)、對公益及道德信息的關注程度、同學積極品質(zhì)、學校管理嚴格度、教師關愛、就讀高中的素質(zhì)重視程度)、對輿論關注(包括對公益、道德信息的關注程度)、教師有情施教、社會風氣和生存壓力。定序等距評分的題項均有5個選項,對應1~5分的分值,分值越高表示程度越高。該問卷中含多個題項的影響因素類別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如下:家庭氛圍0.58、家庭投入0.73、人際關系0.78、學校校風0.74、輿論關注0.65,表明其具有良好信度。效度分析則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專家效度和結(jié)構效度(含多個題項的分問卷各項擬合指數(shù)均達到要求:χ/df <10、RMSEA <0.08、NNFI >0.90、CFI >0.90、SRMR <0.07 等)。
本研究采用調(diào)查研究法。為確保調(diào)查過程嚴格、規(guī)范,統(tǒng)一培訓課題組成員當主試,分赴全國取樣學校進行實地問卷調(diào)查。使用SPSS 19.0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
為方便統(tǒng)計與理解,將各大類與具體情感的實際得分轉(zhuǎn)換成10分制計分(Pike,2006),即最低為0分,最高為10分。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研究生在2層次6大類33種具體情感的得分均數(shù)在4.49~7.71之間(見表1)。
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表明,本體性情感和操作性情感的均值分別為6.55(1.44)和6.23(1.18)。與全部本體性情感的均值相比,生活情感相對較高(p <0.001,d=0.28),審美情感相對較低(p <0.001,d=0.27),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人際情感與之無顯著差異。與操作性情感的均值相比,理解他人情緒相對較高(p <0.001,d=0.79),表達自己情緒相對較低(p <0.001,d=0.88),調(diào)控他人情緒和調(diào)控自己情緒與之差異不顯著。
由于各變量的交互作用不顯著,所以主要從性別、年級、專業(yè)、學校類別、所在地區(qū)等多個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對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的差異進行分析,t檢驗的效應量采用通常的d值估計(Cohen,1988)。這里結(jié)合效應量和重要性進行分析(表2)。
將6大類33種情感合并為本體性和操作性情感,并與影響因素做相關分析,結(jié)果見表3。相關系數(shù)的效應量,就是相關系數(shù)本身。其中 0.10~0.29為小的效應;0.30~0.49為中等效應;等于或大于0.50為大的效應量(Cohen,1988,1992)。
以研究生的本體性和操作性情感為因變量,整合后的影響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自變量選取時采用進入法?;貧w分析結(jié)果表明,除上網(wǎng)時間、教養(yǎng)方式、有情施教、生存壓力外,其余因子均對本體性情感有顯著影響(p <0.01);除家庭投入、生存壓力外,其余因子均對操作性情感有顯著的影響(p <0.01)。其中,對本體性情感影響最大的幾個因子為“輿論關注”、“價值認同”、“自我要求”和“人際關系”;對操作性情感影響最大的幾個因子為“人際關系”、“自我要求”、“教養(yǎng)方式”和“價值認同” (見表 4)。
表1 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平均分數(shù)與標準差
表2 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在性別、學科、有無獲獎上的差異(n=10056)
針對相關和回歸分析中影響較大的因子進行逐題分析。以情感得分為因變量,具體的影響因素等級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自我要求、家長榜樣、師生關系等因素會影響研究生的部分本體性情感和操作性情感,表現(xiàn)為隨著有些因素等級的提高,具體情感水平也隨之提高。具體見表5 (只列出效應量顯著即ω>6%的數(shù)據(jù))。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我國當代研究生情感較豐富,呈現(xiàn)出2層面6大類33種情感的情感素質(zhì)結(jié)構,且總體
發(fā)展尚好,本體性和操作性層面的總平均分都超過6分(滿分10)。但各具體情感則發(fā)展不均衡:在本體性層面中,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人際情感達到該層面平均水平,而生活情感和審美情感則分別高于和低于平均水平;在操作性層面中,調(diào)控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達到該層面平均水平,而理解他人情緒和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則分別高于和低于平均水平。
表3 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本體性和操作性情感)與影響因素的相關系數(shù)
表4 各影響因素對本體性情感和操作性情感回歸系數(shù)表
表5 各影響因素不同等級下研究生的情感素質(zhì)差異
續(xù)表
在33種具體情感中,愛國感、責任感、信用感、成就感、關愛感、感恩感、自立感、自尊感、自然審美感、理解他人情緒能力等得分超過7分,反映出當代研究生熱愛祖國、承諾守信、敢于擔當、積極進取、獨立自主、懂得感恩、關愛他人、善解人意、有審美素養(yǎng)的人格風貌。但奉獻感、戀愛感等低于6分,寬恕感、正直感、人文美感、表達情緒能力等甚至低于5分。這與已有的調(diào)查也是一致的,例如在正直誠實方面發(fā)現(xiàn),34%的研究生承認多次抄襲別人的或摘取網(wǎng)絡上的文章;近八成學生面對高價愿意替人做“槍手” (蒲慕明,2006)。對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中的“短板”應引起高度重視。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女生的諸多具體情感優(yōu)于男生。其中最突出的是人際情感方面,如親密感、戀愛感和感恩感得分高于男生。這與相關研究一致:從青少年到成年中期,女性的外傾性、宜人性都不斷增長(Branje,van Lieshout,&Gerris,2007);女性的親密能力也較強(劉翠英,2015)。此外,女生的自尊感得分也高于男生,也與有關研究結(jié)果相同(趙娟娟,司繼偉,2009)。最后,女生的儀態(tài)美感和自然美感水平高于男生,而本專科生中這兩種情感沒有顯著性別差異(盧家楣等,2017),表明隨年齡和學歷增長,女性對儀態(tài)和自然美的需求有顯著提升。另一方面,本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男生探究感和正直感的水平均高于女生。前一現(xiàn)象與成人群體中發(fā)現(xiàn)的男性更傾向于探索事物的特性、規(guī)律性和機制情況一致(Halpern,2012),也與本專科生的調(diào)查相符(盧家楣等,2017);后一現(xiàn)象在本??粕恼{(diào)查中沒有發(fā)現(xiàn)(盧家楣等,2017),為何在研究生層面上出現(xiàn)有待進一步研究。
從學科上看,理科生的總體情感素質(zhì)和文科生基本一致,只是在探究感和科學美感上高于文科生。這一差異在本??粕{(diào)查時尚未發(fā)現(xiàn)有如此顯著,可能與文理科生獲得較長時間的不同學科訓練和學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在讀期間有獲獎經(jīng)歷的學生在情感素質(zhì)總分、6大類情感及其部分具體情感得分都顯著高于無獲獎經(jīng)歷者。這也從另一側(cè)面證實了現(xiàn)有研究生獎勵(如獎學金)制度的實效性(馮濤,陸根書,柳一斌,2017)。這不僅彰顯了情感素質(zhì)作為個人整體素質(zhì)構成部分的重要性,而且表明情感素質(zhì)水平也是優(yōu)秀研究生較準確的預測指標,值得在研究生培養(yǎng)實踐中加以重視。
本研究中,價值認同是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主要涉及個體層面上的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情感若達到一定的程度即出現(xiàn)相應的價值觀(張進輔,2006),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情感素質(zhì)與價值觀的密切關系,這為促進研究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啟發(fā),即通過開展情感教育,提升情感素質(zhì)水平是有效的途徑之一。輿論關注指對有道德傾向性的大眾媒體信息如公益廣告、公益活動、道德事件的關注程度。這一因素對本體性情感和操作性情感均有明顯影響,且研究生越關注這類信息,其情感素質(zhì)水平越高。其中可能的機制是:一方面影視、網(wǎng)絡等大眾媒體不斷改變著人們的認知、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使個體情感的形成與發(fā)展受到影響(喻國明,2005);另一方面,輿論關注還通過誘發(fā)個體的情緒而對行為產(chǎn)生作用(Wakefield et al.,2003;Dunlop,Wakefield,&Kashima,2008),即輿論關注和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價值觀形成可能是一個互為中介、雙向影響的過程,有待今后的進一步研究。
另外,前文指出的研究生寬恕感、正直感、奉獻感、戀愛感得分偏低,也很可能與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不夠,且對公益、道德信息的關注不夠有關。
學校中的人際關系主要指同學關系與師生關系,是影響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認為,研究生階段的同學關系較為特殊——往往是同專業(yè)、同導師的同學交往較多,宿舍中的人際關系相對弱化。本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種具有學段特色的人際關系對情感素質(zhì)影響很大:同伴積極人生態(tài)度與研究生的情感素質(zhì)水平正相關,同學關系更是同時影響著研究生的本體性情感和情緒智力水平。這些與國內(nèi)外以其他群體為對象的相關研究結(jié)果一致,如人際關系良好的個體能正確處理人際沖突和矛盾,表現(xiàn)出有效而適宜的利他行為(Lopes,Salovey,C?té,Beers,&Petty,2005);同伴接納(Trentacosta&Shaw,2009)、人際關系適應(程玉潔,鄒泓,2011)等與情緒智力顯著正相關等。具體到以研究生為對象的研究也表明,宿舍人際關系的親融性和深度溝通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預測作用(黃桂仙等,2014)。揭示出在研究生培養(yǎng)中,仍應重視運用這種影響產(chǎn)生的“平行教育”的力量來提升情感素質(zhì)。
由于研究生教育采用導師制,學生與導師有更密切和頻繁的接觸,師生關系的影響更不能小覷:導師的情感常常借助師生之間的雙向思想、知識的交流,對學生的情感乃至價值觀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洪瑾,2004)。本調(diào)查也證實,教師積極人生態(tài)度和良好師生關系與學生情感素質(zhì)得分呈正相關。然而許多導師因承擔了繁重的科研任務,更多關注學生的科研而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生活,甚至少數(shù)導師過度支配研究生的科研時間和科研成果,或?qū)⒀芯可{入盈利性研發(fā)中,使師生關系異化為“雇傭”關系(李全喜,2016),對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培養(yǎng)極為不利。因此,學校應重視導師這一育人資源,充分發(fā)揮其“垂直教育”的積極作用。
研究生自我要求在情感素質(zhì)影響因素中處于突出地位,對本體性與操作性情感均有顯著影響:自我要求水平與情感素質(zhì)得分顯著正相關;除了操作性情感和人際情感外,其他情感得分都隨自我要求水平的提高而升高。自我要求之所以成為突出的影響因素,主要因為它包含自我提升的內(nèi)在動機。它不僅有助于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而且能使個體具有較強的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工作滿意度以及愉悅心情,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Burton,Lydon,D’Alessandro,&Koestner,2006)。研究生往往具有較高的自我要求(特別在學業(yè)方面),因而利用研究生自我要求的主動性,進一步調(diào)動其自我提高的內(nèi)在動機,是提高情感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家庭氛圍對研究生本體性和操作性情感均有重要影響:家庭氛圍和家庭投入與各大類情感顯著相關,且家長榜樣作用、家長關愛與研究生部分情感(特別是生活情感、理智情感和人際情感)正相關。這與以其他群體為對象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Lopes,Salovey,&Straus,2003;Warren &Stifter,2008)。雖然大部分研究生不長期與父母同住,但有頻繁聯(lián)系,故其情感仍受家庭影響,且這種影響可追溯到本科階段、中小學,甚至幼年時期。這一結(jié)果也啟發(fā)我們要重視家庭教育對個體情感連續(xù)持久的影響。
將本調(diào)查中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發(fā)展水平和特點與使用同一工具對本??茖W生的調(diào)查結(jié)果(盧家楣等,2017)比較發(fā)現(xiàn),兩者情感素質(zhì)的得分水平相當,且得分高低的分布基本一致。這表明本專科至研究生階段情感素質(zhì)的發(fā)展較為平穩(wěn)。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對大部分情感的形成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對個體的情感素質(zhì)發(fā)展產(chǎn)生持久影響,另一方面也與本??茖W生和研究生同處相近的教育環(huán)境,接受相近的校園文化影響有關。
比較發(fā)現(xiàn),研究生操作性情感與本科生沒有顯著差異,但部分本體性情感顯著高于本專科生。首先,在理智感上,研究生總平均分(6.56)明顯高于本科生(6.06),且除好奇感外,理智感中的探究感(分別為5.92和5.38)、樂學感(分別為6.40和5.65)、專業(yè)感(分別為 6.55和 5.91)、自信感(分別為 6.51和5.72)和成就感(分別為7.10和6.75)等明顯高于本科生,這與研究生來自本科生中的學習優(yōu)異者,又接受研究生期間的學術磨礪有著直接關系。其次,由于研究生學習經(jīng)歷對其情感上更多促進作用,表現(xiàn)為更多關注社會公眾利益,使道德情感中的公益感明顯高于本??粕?分別為6.14和5.53);同時也獲得更多在磨礪中前行、在困難中取勝的勇氣,使生活情感中的自強感也高于本??粕?分別為 6.84和6.43);也導致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使審美情感中的科學美感顯著高于本專科生(分別為 6.18和 5.53),人文美感也相對于本??粕酗@著改善(分別為4.49和 3.96)。
國內(nèi)外有關研究生和本??粕樾蕴攸c比較研究幾乎沒有(賈艷濱,葉明志,肖計劃,2001),因而本研究為認識從本科生到研究生情感發(fā)展狀況提供了可貴的實證依據(jù)。
從影響因素看,研究生和本??粕楦兴刭|(zhì)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排序基本一致:影響本體性情感的因素按大小依次為輿論關注、價值觀認同、自我要求和人際關系,影響操作性情感的因素依次為人際關系、教養(yǎng)方式、自我要求和輿論關注等;兩群體的情感素質(zhì)大類都隨師生關系融洽程度、自我要求水平、道德行為關注程度、價值認同度的等級提高而提升。這說明這些影響因素對情感素質(zhì)的作用較為穩(wěn)定,不因?qū)W段或年齡而變化。
兩群體情感素質(zhì)影響因素的作用差別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學校壓力(主要指學業(yè)壓力)對情感素質(zhì)的影響不同:不同于本??粕?當學校壓力為一般和較大時,研究生的操作性情感水平反而較高,而當學校壓力等級為“很大”時,則有所下降??梢?研究生群體對學業(yè)壓力的“耐受性”超過本??茖W生,且中等和稍高的學業(yè)壓力有利于他們情感操作能力的提升。與以往研究一致的是壓力過大也會影響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李巍,趙文龍,王宏,李金,陳俊國,2015)。二是網(wǎng)絡使用時間對情感素質(zhì)的影響不同?;ヂ?lián)網(wǎng)使用時長對研究生和本??粕楦兴刭|(zhì)特別是情感操作能力都具有負向影響,但不同的是,此影響對研究生相對要小。這是因為研究生的價值觀更為穩(wěn)定,不易被外界影響,從而降低了過度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負面影響。但因上網(wǎng)時間過多會降低個體情緒智力、侵蝕現(xiàn)實人際情感交流,甚至造成孤獨、抑郁等心理問題(Kim et al.,2006),故控制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時間依然是研究生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
(1)我國當代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總體發(fā)展水平尚好,從情感素質(zhì)的大類看,生活情感和道德情感發(fā)展水平較高,而人際情感、審美情感和情緒智力較低;從各具體情感看,道德情感中的愛國感、責任感和信用感,生活情感中的自立感和自尊感,理智情感中的成就感,審美情感中的自然美感以及情感智力中的理解他人情感發(fā)展更好;而道德情感中的正直感、人際情感中的寬恕感、審美情感中的人文美感和情感智力中的表達自己情緒能力發(fā)展水平最低,這部分情感亟待提高。
(2)從個體差異看,男女研究生的情感素質(zhì)存在結(jié)構性差異,女生在人際情感及其下屬的親密感、戀愛感、感恩感,生活情感下屬的自尊感、珍愛感,審美情感下屬的儀態(tài)美感、自然美感等情感上,具有優(yōu)勢;而男生則在理智情感下屬的探究感、道德情感下屬的正直感上的表現(xiàn)優(yōu)于女生;在讀期間獲得過獎勵的研究生在情感素質(zhì)總體和各大類情感上都高于未獲得過獎勵者;此外,理科生在理智情感下屬的探究感和審美情感下屬的科學美感兩個具體情感上發(fā)展水平高于文科生。
(3)對核心價值觀認同、對輿論關注、人際關系、自我要求等因素對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的發(fā)展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4)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分布特點與本??茖W生基本類似,但在本體性情感方面,特別是理智情感(包括探究感、樂學感、專業(yè)感、自信感、成就感)以及公益感、自強感、科學美感和人文美感等具體情感明顯高于本??茖W生。學校壓力和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等影響因素對研究生情感素質(zhì)的負性影響要弱于對本??茖W生的影響。
Aslan,G.(2014).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al science programs.Educational Sciences:Theory and Practice,14(5),1795–1805.
Boon,A.T.,Lutz,D.J.,&Marburger,K.M.(2015).Eliminating postdoctoral training as a requirement for licensure: Perceptions and anticipated impacts.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46(1),62–69.
Branje,S.J.T.,van Lieshout,C.F.M.,&Gerris,J.R.M.(2007).Big Fiv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1(1),45–62.
Burton,K.D.,Lydon,J.E.,D'Alessandro,D.U.,&Koestner,R.(2006).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intrinsic and identified motivation on well-being and performance: Prospective,experimental,and implicit approaches to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1(4),750–762.
Chang,Z.X.,Yang,Y.,&Zheng,Y.F.(2013).Model construction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graduate students'academic satisfaction —— from the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Educational Research,(8),96–102.
[常正霞,楊陽,鄭友芬.(2013).基于社會認知視角的碩士研究生學業(yè)滿意度影響因素模型構建.教育研究,(8),96–102.]
Chen,X.H.,&Zheng,S.L.(2004).An research on status quo,influence factor and effective measures of postgraduate’s psychological health.Science of Social Psychology,19(6),45–48.
[陳效宏,鄭世良.(2004).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及對策的研究.社會心理科學,19(6),45–48.]
Cheng,Y.J.,&Zou,H.(2011).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function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2),65–70,89.
[程玉潔,鄒泓.(2011).中學生人際適應的特點及其與家庭功能、情緒智力的關系.中國特殊教育,(2),65–70,89.]
Cohen,J.(1988).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hen,J.(1992).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3),98–101.
Dunlop,S.,Wakefield,M.,&Kashima,Y.(2008).Can you feel it? Negative emotion,risk,and narrative in health communication.Media Psychology,11(1),52–75.
Feng,T.,Lu,G.S.,&Liu,Y.B.(2017).An empirical study on performance of graduate national scholarship.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3),94–97.
[馮濤,陸根書,柳一斌.(2017).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績效實證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3),94–97.]
Ford,N.,&Chen,S.Y.(2001).Matching/mismatching revisited: An empirical stud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32(1),5–22.
Griffiths,S.,Wisker,G.,Waller,S.,Illes,K.,&Wu,S.(2001).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Matching methods to aims.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38(3),292–308.
Halpern,D.F.(2012).Sex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London UK: Psychology Press.
Hong,J.(2004).Affective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graduate students’ education.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2),33–34.
[洪瑾.(2004).論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33–34.]
Hou,R.H.,Wen,S.F.,Yu,G.L.,&Fan,Z.F.(2013).A survey of well-being,depression and anxiety of graduate students.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27(6),479–480.
[侯瑞鶴,文書鋒,俞國良,樊召鋒.(2013).研究生的主觀幸福感與抑郁、焦慮情緒調(diào)查.中國心理衛(wèi)生.27(6),479–480.]
Huang,G.X.,Li,H.,&Pu,K.H.(2014).Graduate students’dormitor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2(3),422–424.
[黃桂仙,李輝,浦昆華.(2014).研究生宿舍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2(3),422–424.]
Hulbert-Williams,N.J.(2010).Facilitat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using online wikis: Evaluation of their application within postgraduate psychology teaching.Psychology Learning &Teaching,9(1),45–51.
Jia,Y.B.,Ye,M.Z.,&Xiao,J.H.(2001).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stgraduate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16 personality factors in the medical college.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22(2),84–88.
[賈艷濱,葉明志,肖計劃.(2001).醫(yī)學研究生和本科生 16項個性對照分析.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yī)學版),22(2),84–88.]
Kim,K.,Ryu,E.,Chon,M.Y.,Yeun,E.J.,Choi,S.Y.,Seo,J.S.,&Nam,B.W.(2006).Internet addiction in Korean adolescents and its relation to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43(2),185–192.
Li,Q.X.(2016).From logic of guided learning to logic of interests: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ervisors and their students.Academic Degrees &Graduate Education,(12),64–68.
[李全喜.(2016).從導學邏輯到利益邏輯: 研究生科研中師生關系異化的生成機理及本質(zhì)變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2),64–68.]
Li,W.,Zhao,W.L.,Wang,H.,Li,J.,&Chen,J.G.(2015).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stgraduates in Chongqing.Journ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44(4),319–322.
[李巍,趙文龍,王宏,李金,陳俊國.(2015).重慶市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44(4),319–322.]
Liu,C.Y.(2015).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intimacy ability and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3(12),1832–1836.
[劉翠英.(2015).大學生人際親密能力發(fā)展特點與現(xiàn)狀.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3(12),1832–1836.]
Lopes,P.N.,Salovey,P.,C?té,S.,Beers,M.,&Petty,R.E.(2005).Emotion regulation abilities and the quality of social interaction.Emotion,5(1),113–118.
Lopes,P.N.,Salovey,P.,&Straus,R.(2003).Emotional intelligence,personality,and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hip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35(3),641–658.
Lu,J.M.(2009).On adolescent affective quality.Educational Research,(10),30–36.
[盧家楣.(2009).論青少年情感素質(zhì).教育研究,(10),30–36.]
Lu,J.M.,Liu,W.,He,W.,Wang J.S.,Chen,N.Q.,&Xie,D.F.(2017).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ffective diathesi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9(1),1–16.
[盧家楣,劉偉,賀雯,王俊山,陳念劬,解登峰.(2017).中國當代大學生情感素質(zhì)的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心理學報,49(1),1–16.]
Lu,J.M.,Liu,W.,He,W.,Yuan,J.,Zhu,P.L.,Lu,S.H.,…Tian,X.Y.(2009).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contemporary youth’s affective quality.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1(12),1152–1164.
[盧家楣,劉偉,賀雯,袁軍,竺培梁,盧盛華,… 田學英.(2009).我國當代青少年情感素質(zhì)現(xiàn)狀調(diào)查.心理學報,41(12),1152–1164.]
Mishra,N.,Yadav,S.,Moudgil,V.K.,&Kumar,U.(2010).Emotional intelligence,impulsivity and suicidal ide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n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37(1),19–28.
Monfared,M.G.,&Naderi,F.(2015).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attitude,optimism,spiritual intelligence and mental hygien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of Islamic Azad University Tehran Science and Research Branch.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6,208.
Pike,G.R.(2006).The 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of NSSE scalelet scores.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47(5),550–563.
Pu,M.M.(2006).What scientific diathesis should graduate students’ possess? People’s Daily,Mar.2.
[蒲慕明.(2006).研究生要具備怎樣的科學品格.人民日報,3月2日.]
Shan,T.,&Wang,J.(2011).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Dundee Ready Education Environment Measure in the postgraduate context.Medical Teacher,33(8),686.
Trentacosta,C.J.,&Shaw,D.S.(2009).Emotional self-regulation,peer rejection,and antisocial behavior:Developmental associations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early adolescence.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0(3),356–365.
Turner,J.H.,&Stets,J.E.(2005).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kefield,M.,Durrant,R.,Terry-McElrath,Y.,Ruel,E.,Balch,G.I.,Anderson,S.,...Flay,B.(2003).Appraisal of anti-smoking advertising by youth at risk for regular smo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Australia,and Britain.Tobacco Control,12(Suppl.2),ii82–ii86.
Warren,H.K.,&Stifter,C.A.(2008).Maternal emotionrelated socialization and preschoolers' developing emotion self-awareness.Social Development,17(2),239–258.
Yu,G.M.(2005).Negative effect of media and adolescent education.China Youth Study,(2),1.
[喻國明.(2005).傳媒的負面影響與青少年教育.中國青年研究,(2),1.]
Zhang,J.F.(2006).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s values: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Beijing,China: Xinhua Press.
[張進輔.(2006).青少年價值觀的特點: 構想與分析.北京:新華出版社.]
Zhao,J.J.,&Si,J.W.(2009).Relationsh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 self-esteem,explicit self-esteem and jealousy behaviors.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7(2),222–224.
[趙娟娟,司繼偉.(2009).大學生內(nèi)隱、外顯自尊與嫉妒行為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7(2),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