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流動和城市家庭中母親的控制策略與幼兒順從行為*

2018-05-10 09:56陳欣銀王爭艷
心理學報 2018年5期
關鍵詞:養(yǎng)育控制策略流動

武 萌 陳欣銀 張 瑩 盧 珊 王爭艷

(1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首都師范大學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北京市“學習與認知”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48)(2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心理學院,新鄉(xiāng) 453003) (3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院,美國費城 19104-6216)

1 引言

母親控制策略(maternal control strategy)指在母子互動過程中,母親為限制、指導或修正幼兒正在進行的行為,引發(fā)期望行為所使用的策略(Schaffer&Crook,1980)。按照控制強度的高低,母親控制策略通常分為強控制策略和弱控制策略,前者包括強制性命令、干涉、禁止、批評等,后者包括指導、解釋、建議、鼓勵、非直接請求等(如:Chen et al.,2000;Liu &Guo,2010)。也有研究者進行了更細的劃分,除了強、弱控制策略,還提出中等強度的控制策略,主要指不含強迫的直接命令(Crockenberg&Litman,1990;Huang &Lamb,2014)。母親控制策略直接影響兒童順從行為。順從行為(compliance)指幼兒對成人要求的反應,或根據(jù)規(guī)則調(diào)節(jié)自身行為的能力(Kochanska,Coy,&Murray,2001),是兒童早期社會化和內(nèi)化社會價值、社會準則及道德發(fā)展的重要指標(Kochanska &Aksan,1995)。廣義的順從行為包括:兒童對成人要求的認可和服從,即合作性順從(committed compliance);對成人命令的暫時性服從,即情境性順從(situational compliance);以及對父母指令的忽視、公開反抗、拒絕等不順從(noncompliance)形式(Kochanska &Aksan,1995)。順從行為是兒童早期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的重要方面,3歲前得到快速發(fā)展(Kochanska et al.,2001;Kopp,1982;董書陽,梁熙,張瑩,王爭艷,2017)。根據(jù)Kopp的觀點,在年齡較小的兒童中,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與父母養(yǎng)育之間的關聯(lián)比年齡較大的兒童更強(Kopp,1982;Kochanska et al.,2001),同時,一項元分析研究也指出,與自我調(diào)節(jié)的其他方面(如抑制、情緒調(diào)節(jié))相比,順從與父母控制的聯(lián)系更為密切(Karreman,van Tuijl,van Aken,&Dekovi?,2006),二者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發(fā)展心理學家關心的話題。多數(shù)研究認為,母親的指導、溫暖引導等弱控制策略促進幼兒的合作性順從,而母親的懲罰等強控制策略會引起幼兒的情境性順從或不順從(如,Chen et al.,2003;Huang &Lamb,2014;Kochanska &Aksan,1995;陳會昌,李冬暉,候靜,陳欣銀,2003)。

母親養(yǎng)育是一種文化活動,其目的是幫助幼兒成為其所處文化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Bornstein &Cheah,2006),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體可能會采取特定的養(yǎng)育方式,促使幼兒發(fā)展出與文化相適應的行為(Chao,1994)。目前我國流動人口已過渡到家庭化遷移階段(陳衛(wèi),劉金菊,2012),常見的情況是父母攜子女遷移到流入地。學齡前流動幼兒的發(fā)展逐漸受到廣泛關注,但目前尚缺乏流動家庭養(yǎng)育特征的相關證據(jù)。流動家庭雖然進入城市生活,但他們具有不同于城市家庭的特征,如: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低,主要表現(xiàn)為父母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普遍較低(張云運,駱方,陶沙,羅良,董奇,2015);生活中面臨諸多挑戰(zhàn),如工作不穩(wěn)定、居住條件和居住環(huán)境差、社會保障差等(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司,2012)。此外,流動父母的養(yǎng)育目標也與城市父母不同,城市母親更加鼓勵兒童的自主性(邢淑芬,孫琳,王媛,王爭艷,2012;Chen &Li,2012);而流動父母受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更強調(diào)孩子對父母的依存性及對父母權(quán)威的服從(Wang &Phinney,1998),以便于幫助兒童學會合作、順從和自我控制(Chen &French,2008)。由此可見,流動家庭和城市家庭分別代表不同的亞文化群體,在這一背景下,研究者開始探討流動家庭父母的養(yǎng)育特征,那么,流動家庭中的母親在養(yǎng)育過程中所使用的控制策略及其對兒童順從行為的影響是否有別于城市家庭的母親,就成為了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話題。

家庭壓力模型(family stress model,FSM)認為家庭的經(jīng)濟困難會通過一系列家庭內(nèi)部過程影響兒童發(fā)展。具體來說,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會使父母的壓力升高,從而引發(fā)抑郁等負面情緒,導致父母間的沖突和敵對,使家庭功能受損,進而影響父母養(yǎng)育,引起更多的控制和懲罰(Conger &Donnellan,2007)。如,歐裔、非裔和華裔美國家庭的研究均發(fā)現(xiàn),家庭的經(jīng)濟困難會通過一系列因素影響父母的養(yǎng)育,使他們表現(xiàn)出高敵對、嚴厲及低溫暖等特征(Benner &Kim,2010;Conger et al.,2002)。國內(nèi)研究也發(fā)現(xiàn),學齡期和青春期流動兒童的父母養(yǎng)育方式比城市兒童的父母更為消極,主要表現(xiàn)為溫暖和理解更少,給予孩子的自主權(quán)更少,更多使用拒絕、嚴厲懲罰、過度干涉等策略(Zhang,Eisenberg,Liang,Li,&Deng,2017;張茜洋等,2017);對于學齡前兒童,流動家庭中母子關系的親密程度低于城市家庭(李燕芳,徐良苑,呂瑩,劉麗君,王耘,2014)。如前所述,我國流動家庭具有低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特征,基于家庭壓力模型,本研究的第一個目的是考察流動家庭母親對3歲幼兒的控制策略是否具有與城市母親不同的特征。

其次,根據(jù)家庭壓力模型,低社會經(jīng)濟地位母親通常更為專制,更多使用控制和懲罰策略,這又會給兒童發(fā)展帶來消極影響,使他們的內(nèi)化(焦慮、抑郁等)和外化(攻擊和反社會行為)癥狀增多,而其積極調(diào)節(jié)行為(認知能力、社會能力、學業(yè)成就以及對父母的依戀)則減少(Conger &Donnellan,2007)。與之相反,有研究者指出,低社會經(jīng)濟地位父母的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是對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一種適應,對后代的發(fā)展可能具有積極作用(Furstenberg,Cook,Ecclels,Edler,&Sameroff,1999)。如,Baldwin,Baldwin和Cole (1990)發(fā)現(xiàn),高危貧困家庭中父母的專制型養(yǎng)育對孩子的認知能力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以上兩種觀點均來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家庭,雖然有少數(shù)研究涉及中國家庭,但是這些家庭并非來自中國本土,如:Benner和Kim (2010)對美籍中國家庭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不良家庭經(jīng)濟狀況會引發(fā)父母對孩子的敵對和高壓策略,使孩子出現(xiàn)學業(yè)不良、問題行為等后果?,F(xiàn)有研究表明,養(yǎng)育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具有跨文化的非普適性(Dwairy,2010),所以,由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家庭中得出的結(jié)論是否適用于中國本土家庭,仍需進一步檢驗。特別是在我國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流動家庭已成為城市社會的一部分,然而,只有少數(shù)研究考察了流動家庭中父母養(yǎng)育對兒童發(fā)展的作用,如,張茜洋等(2017)發(fā)現(xiàn),在流動家庭中,父親的情感溫暖和理解在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學齡期兒童的元認知能力之間起中介作用,而這種作用在城市家庭中卻不存在,這似乎說明在兩種不同家庭中,父母養(yǎng)育與兒童發(fā)展的關系也有所不同;而在另一項研究中,母子關系的親密程度對學齡前兒童社會適應行為的預測作用在流動和城市家庭中沒有差異(李燕芳等,2014);在同一模型中對家庭流動身份、青少年發(fā)展與父母養(yǎng)育進行考察時,沒有發(fā)現(xiàn)后者在前兩者之間的中介作用(Zhang et al.,2017)。綜合以上分析,一方面,以往研究多集中于父母的養(yǎng)育風格或養(yǎng)育類型,且主要以較大年齡兒童或青少年為對象,少有研究涉及父母養(yǎng)育實踐對早期(特別是0~3歲)兒童發(fā)展的影響。養(yǎng)育實踐指包含一系列具體內(nèi)容和社會化目標的行為集合(Parke &Buriel,2006),母親控制策略是一種重要的養(yǎng)育實踐,在幼兒早期的行為塑造過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流動和城市家庭中,父母養(yǎng)育與兒童發(fā)展的關系似乎存在差異,現(xiàn)有研究以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為對象,得到不一致的結(jié)論。鑒于母親控制策略與兒童早期順從行為的密切關系(Karreman et al.,2006),以及流動、城市家庭在經(jīng)濟、文化價值觀及養(yǎng)育目標方面的不同(Chen&Li,2012;Wang &Phinney,1998;邢淑芬等,2012;張云運等,2015),本研究的第二個目的是考察母親控制策略與3歲幼兒順從行為之間的關系在流動、城市家庭這兩個亞文化群體中是否存在差異。

父母會對男孩和女孩采用不同的養(yǎng)育策略,給予他們不同程度的控制與自主權(quán)(Ruble,Martin,&Berenbaum,2006)。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我國城市人口的性別觀念(Hu &Scott,2014)及對幼兒養(yǎng)育的觀念(Chang,Chen,&Ji,2011)越來越趨向于強調(diào)性別平等;而流動父母受傳統(tǒng)性別觀念的影響(Chen &He,2004),更強調(diào)對男孩的控制和管教,在這種趨勢下,城市和流動家庭中母親對男孩、女孩所采用的控制策略,以及由此對幼兒順從行為產(chǎn)生的影響可能是不同的。另外,有證據(jù)表明,兒童順從行為的預測因素具有性別差異(Lindsey &Caldera,2005),如,一項以 3~7歲兒童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養(yǎng)育價值觀的一致性可以正向預測男孩的自我控制能力,對女孩則起負向預測作用(Block,Block,&Morrison,1981);另一項學步兒研究也發(fā)現(xiàn),父母養(yǎng)育行為、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與男孩和女孩順從行為的關系存在差異(Howes &Olenick,1986)。Karreman等(2006)指出,父母控制與兒童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之間的關系受兒童性別的調(diào)節(jié),然而卻很少有研究對性別的這一作用進行考察。鑒于此,本研究的第三個目的是探討在不同家庭類別下,幼兒性別與母親的控制策略對幼兒的順從行為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旨在考察當代母親控制策略的特點及其在家庭類別(流動和城市家庭)上的差異性,并考察母親控制策略與幼兒順從行為(合作性順從、情境性順從、不順從)之間的關系以及家庭類別和性別在其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以更加細致深入地揭示不同亞文化群體中母親控制策略對兒童順從行為的影響。研究假設為:(1)相對于城市家庭,流動家庭的母親使用更多的強控制策略、更少的弱控制策略;三種策略中,流動家庭母親使用最多的為強控制策略,城市家庭的母親使用最多的為弱控制策略。(2)在流動和城市家庭中,母親控制策略與幼兒順從行為的關系表現(xiàn)為不同的特征。(3)兒童性別在母親控制策略和幼兒順從行為的關系中起調(diào)節(jié)作用,由于兩類家庭在性別觀念等方面的不同,進一步假設,在流動和城市家庭中,幼兒性別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存在差異。

2 方法

2.1 被試

本研究來源于首都師范大學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的一項嬰幼兒早期發(fā)展追蹤項目,從社區(qū)、婦幼保健院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招募122名幼兒及其家長。參加項目的家庭包括 46個流動家庭(男孩 28名)和76個城市家庭(男孩31名)。其中,流動家庭的選取符合以下條件:父母雙方均為在城市中的打工人員,戶口在農(nóng)村,未離異。城市家庭指擁有北京戶籍的北京市常住人口,父母雙方未離異。幼兒的篩選標準為足月、無任何已知疾病、與父母在城市生活半年以上,并排除早產(chǎn)、低出生體重兒。

2.2 研究程序

本研究的所有程序均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下進行,實驗室布置保持一致,所用物品都是家庭中常見的,包括一個游戲墊、一張沙發(fā)和一張桌子。母親帶幼兒來到實驗室,填寫《家庭基本情況調(diào)查表》,隨后進行母子互動。互動分為3個片段,每個片段持續(xù)5分鐘。每次互動開始前,研究人員為參加項目的母子提供適合幼兒年齡的玩具,對母親的指導語是“請您像平時一樣和寶寶一起玩,并盡量使用我們?yōu)槟峁┑耐婢?時間為 5分鐘,時間到了我會提醒您”。對幼兒的指導語是“XXX,和媽媽一起玩玩具吧”。母子互動結(jié)束后,研究人員提醒母親開始收拾玩具任務,并告知母親:“請您要求孩子將所有玩具全部收回到玩具箱內(nèi)。”母親只能為孩子做一次示范,之后用語言與孩子交流。當幼兒將所有玩具全部收到玩具箱內(nèi),或收拾玩具時間達到3分鐘(即使仍未收完)時,任務結(jié)束。母子互動和收拾玩具都是標準化任務,遵循相同的流程,研究者通過單向玻璃觀察,并使用可追蹤攝像頭及手持DV進行雙重錄像。

2.3 研究工具

2.3.1 《家庭基本情況調(diào)查表》

記錄人口學信息,包括家庭背景(流動/城市)、母親年齡、幼兒年齡及性別、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水平等基本信息。

流動家庭中,幼兒平均年齡為37.54±1.05個月,母親平均年齡為30.44±3.75歲;城市家庭中,幼兒平均年齡為38.24±1.12個月,母親平均年齡為33.39±3.05歲。由于研究周期較長,兩類家庭的幼兒參加項目時的月齡(t(120)=3.46,p <0.01)及其母親年齡(t(120)=4.76,p <0.01)均存在顯著差異。

父母受教育水平由母親報告:1=初中及以下;2=高中;3=大專;4=本科;5=碩士及以上。流動家庭中,82.6%的母親完成了高中教育,50%達到大專水平,沒有人達到碩士或以上水平;80.4%的父親完成了高中教育,58.7%達到大專水平,達到碩士及以上水平的 3人(6.5%)。城市家庭中,除了父母各一人外,其余全部完成高中教育;93.4%的母親達到大專水平,40.8%達到碩士及以上水平;97.4%的父親達到大專水平,42.1%達到碩士及以上水平。兩類家庭中父、母受教育程度均存在顯著差異,t(120)=6.91,p <0.01,t(120)=5.82,p <0.01,均為流動家庭低于城市家庭。

家庭月收入水平由母親報告:1=1500元以下;2=1500~3000元;3=3000~6000元;4=6000~10000元;5=10000元以上。流動群體中,21.7%的參與家庭平均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39.1%的介于6000~10000元之間,高于10000元的占39.1%;城市群體中,7.9%的家庭平均月收入低于6000元,介于6000~10000元之間的占17.1%,達到10000元以上的為 75%。兩類家庭的收入水平存在顯著差異,t(120)=3.59,p <0.01,流動家庭低于城市家庭。

本研究將父、母受教育水平及家庭經(jīng)濟收入作為衡量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SES)的指標(郭海英,陳麗華,葉枝,潘瑾,林丹華,2017),三者之間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相關(r=0.47~0.72),將其分別轉(zhuǎn)換為標準分,并求平均值,以此作為家庭SES總分,SES分數(shù)越高,說明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越高。

在后續(xù)的分析中,將幼兒月齡、母親年齡及合成后的SES作為控制變量。

2.3.2 母親控制策略編碼與計分

首先,根據(jù)Chen等(2000)及Liu和Guo (2010)的母子互動編碼方案,采用事件取樣法對半結(jié)構(gòu)化的母子互動中母親的控制策略進行編碼。然后,根據(jù)Crockenberg和Litman (1990)的標準將母親控制策略分類:(1)溫和控制,由“建議”、“解釋”、“強化”、“提供選擇”這4種策略的頻次相加,指母親在互動過程中采取建議、鼓勵或表揚、間接請求等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如,母親拿起一塊兒積木說“這是一塊兒積木,你拿著玩一會兒好嗎?”)。(2)命令性控制,用“不含強迫的直接命令”這一策略的頻次表示,指清晰的直接指令,不帶有更詳細的解釋,聲音平緩,沒有明顯的情緒表達(如,母親說“你玩這個玩具”)。(3)強制性控制,由“含強迫的直接命令”、“干涉”、“批評/訓斥/消極強化/消極激勵”、“不贊成或拒絕”、“禁止”、“威脅”這6種策略的頻次相加,指對孩子的批評和干預,常伴隨母親的消極情緒(如,母親生氣地說“你真是傻!”)。根據(jù)標準實驗范式時長(600 s)對以上3種控制策略的頻次進行校正。

3名編碼者在經(jīng)過系統(tǒng)培訓后對母子互動錄像進行獨立編碼。抽取15%的錄像建立評分者一致性,3名編碼者兩兩之間的Kappa系數(shù)為0.89、0.94、0.96。

2.3.3 順從行為的編碼與計分

根據(jù) Kochanska等的順從行為編碼方案(Kochanska &Aksan,1995;Kochanska et al.,2001),采用時間取樣的互斥編碼方式,對幼兒在收拾玩具任務中的順從行為進行編碼,每 10 s為一個片段,將每個片段中幼兒的主要行為反應特征編碼為以下5種順從行為中的一種:(1)合作性順從,指兒童自愿服從并執(zhí)行母親的指令,如,自覺地將玩具一件一件收入玩具箱中。(2)情境性順從,指兒童需要母親不斷提醒才能執(zhí)行指令。(3)消極不順從,如,兒童對母親的指令不予回應。(4)自我辯解,指兒童拒絕收玩具,且在母親催促時通過口頭或肢體形式反抗或與母親協(xié)商。(5)挑釁/蔑視,指兒童拒絕收玩具,當母親催促時,表現(xiàn)出哭鬧、推搡、逃開等強烈的消極情緒。將每種行為的編碼頻次累加,除以所有編碼行為的總次數(shù),所得比值即為各種順從行為的指標。由于采用互斥編碼方式,故各種順從行為的比值之和為1。依據(jù)前人研究中對消極不順從、自我辯解、挑釁/蔑視這三種行為性質(zhì)的認定(如,Kochanska &Aksan,1995;Braungart-Rieker,Garwood,&Stifter,1997;Eiden,Leonard,&Morrisey,2001),將這三者合并為兒童不順從行為的指標。編碼由兩名心理學專業(yè)研究生獨立完成,抽取30%的視頻建立評分者一致性,Kappa系數(shù)為0.84。

2.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采用 SPSS 21.0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包括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采用 Greenhouse-Geisser校正,多重比較采用Bonferroni校正。

3 結(jié)果

3.1 流動、城市家庭中母親控制策略的特點分析

以家庭類型為組間因素,三種母親控制策略為組內(nèi)因素,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母親控制策略和家庭類型的交互作用顯著,F(2,240) =5.45,p <0.05,η=0.04,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 1。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流動家庭母親使用的強制性控制顯著多于城市家庭母親,M=4.10,2.40,SD=4.31,2.49,F(1,120)=7.68,p <0.05,η=0.06;溫和控制略少于城市家庭母親,M=9.78,11.94,SD=6.46,5.64,F(1,120)=3.78,p=0.055,η=0.03;命令性控制無顯著差異。不管流動家庭(F(2,90)=184.22,p <0.01,η=0.80),還是城市家庭(F(2,150)=264.46,p <0.01,η=0.78),母親對三種控制策略的使用頻次都存在顯著差異,多重比較結(jié)果說明,兩類家庭中母親使用最多的都是命令性控制(M=26.37,23.82,SD=10.49,9.40),其次是溫和控制(M=9.78,11.94,SD=6.46,5.64),使用最少的都是強制性控制(M =4.10,2.40,SD=4.31,2.49),ps <0.01。

3.2 母親控制策略和幼兒順從行為的關系

兩類家庭中母親控制策略和幼兒順從行為的相關見表 1。兩類家庭中,母親的溫和控制均與幼兒的情境性順從顯著正相關(r=0.38,0.26);流動家庭母親的命令性控制與幼兒的情境性順從顯著正相關(r=0.36);城市母親的強制性控制與幼兒的情境性順從顯著正相關(r=0.24)。以上結(jié)果說明,無論流動還是城市家庭,母親不同強度的控制策略都與幼兒的情境性順從有關。

3.3 家庭類別與幼兒性別的雙調(diào)節(jié)作用

為檢驗家庭類別、性別對于母親控制策略和幼兒順從行為之間關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采用分層回歸分析(hierarchical regression)的方法。將參加項目時的兒童月齡、母親年齡及家庭SES作為控制變量,納入第一層。第二層和第三層分別納入性別和家庭類別這兩個調(diào)節(jié)變量。對這兩個變量進行虛擬編碼,流動家庭和女孩均為0,城市家庭和男孩均為1。第四層納入三種母親控制策略。母親控制策略進行中心化處理(方杰,溫鐘麟,梁冬梅,李霓霓,2015)。第五層納入性別和家庭類別的交互項。第六層納入母親控制策略與性別的兩因素交互項。第七層納入母親控制策略與家庭類別的兩因素交互項。第八層納入母親控制策略和兩個調(diào)節(jié)變量的三因素交互項。由于本研究樣本量有限,根據(jù)MacKinnon,Lockwood和Williams (2004)的建議,使用Bootstrapping法(抽樣次數(shù)為 1000次),可以獲得參數(shù)估計的穩(wěn)健標準誤及置信區(qū)間(置信區(qū)間不包含 0表示有統(tǒng)計顯著性) (李丹黎,張衛(wèi),李董平,王艷輝,2012)。結(jié)果表明,性別、家庭類別及母親控制策略的主效應不顯著,但對于幼兒的合作性順從和不順從,均存在強制性控制×家庭類別×性別的三因素交互作用,B =-0.10,SE=0.04,t=-3.09,p <0.01,95%置信區(qū)間為[-0.19,-0.05];B=0.06,SE=0.03,p <0.01,t =2.28,95%置信區(qū)間為[0.02,0.13]。

接下來,將流動和城市家庭分組,分別進行分層回歸,考察兩類家庭中,性別對于母親強制性控制和幼兒合作性順從之間關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結(jié)果顯示,流動家庭中,強制性控制與性別對幼兒的合作性順從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B=0.05,SE=0.02,t=3.15,95%置信區(qū)間為[0.02,0.11]。簡單斜率分析發(fā)現(xiàn),流動家庭中母親的強制性控制負向預測女孩的合作性順從(B=-0.03,SE=0.01,t=-2.38,p <0.05),正向預測男孩的合作性順從(B=0.02,SE =0.01,t=2.07,p <0.05),如圖1。城市家庭中,雖然強制性控制與性別對幼兒的合作性順從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B=-0.04,SE=0.02,t=-1.74,95%置信區(qū)間為[-0.09,-0.003],但是簡單斜率分析發(fā)現(xiàn),不管是對于男孩還是女孩,母親的強制性控制均未能顯著預測其合作性順從。

表1 母親控制策略和幼兒順從行為的描述性統(tǒng)計量及相關分析結(jié)果

圖1 流動家庭中幼兒性別對母親強制性控制與幼兒合作性順從之間關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采用相同的分組方法,考察兩類家庭中,性別對于母親強制性控制和幼兒不順從行為之間關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流動家庭中,母親強制性控制與性別對幼兒的不順從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B=-0.03,SE=0.02,t=-2.68,95%置信區(qū)間為[-0.08,-0.02]。簡單斜率分析顯示,流動家庭中母親的強制性控制負向預測男孩的不順從(B=-0.02,SE=0.01,t =-2.72,p <0.01),而未能顯著預測女孩的不順從,如圖 2。城市家庭中,性別對于母親強制性控制和幼兒不順從行為之間關系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未達顯著水平,B=0.01,SE=0.01,t=0.76,95%置信區(qū)間為[-0.01,0.05]。

圖2 流動家庭中幼兒性別對母親強制性控制與幼兒不順從之間關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4 討論

4.1 流動和城市家庭母親控制策略的比較

本研究對流動和城市家庭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這兩類家庭中的母親在不同控制策略的使用頻次上存在差異。相較于城市家庭,流動家庭中母親使用的強制性控制更多,溫和控制較少,這與本研究最初的假設一致,說明流動家庭中的母親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傳統(tǒng)的高控養(yǎng)育方式,這一結(jié)果支持了家庭壓力模型的觀點。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流動家庭的母親更為認可傳統(tǒng)的教養(yǎng)方式,傾向于使用較強的控制策略來維持父母權(quán)威,以達到集體主義傾向(group-oriented)的社會化目標(Chen,Bian,Xin,Wang,&Silbereisen,2010)。另一方面,受傳統(tǒng)養(yǎng)育觀的影響,流動家庭中的母親“管”孩子的觀念可能更為突出,Chao (1994)指出,特別是在強調(diào)孩子的行為需要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時,這種“管”的觀念就會進一步使父母增強對孩子的控制。隨著人口流動越來越趨向于家庭化,流動家庭對城市生活的融合度不斷提升(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司,2012),流動家庭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適應城市生活環(huán)境,發(fā)展出符合城市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模式,因此,相較于城市父母,他們會更多地采用強制性控制來約束幼兒的行為。另外,流動家庭母親自身的特點,如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生活和工作狀況等,可能也會直接或間接地限制她們在與幼兒互動過程中使用建議、強化、提供選擇等方法,而更傾向于使用控制性較強的策略來獲得幼兒的立即順從。

與本研究假設不一致的是,兩類家庭中的母親使用最多的均為命令性控制,最少的都是強制性控制,這與早期國內(nèi)研究者對3~4歲幼兒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陳會昌等,2003),表明盡管經(jīng)過了將近20年的變遷,當代中國母親在控制策略上仍保持著與上個世紀相似的特征。這一點在跨文化研究中也有所體現(xiàn),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到近期的研究均表明,中國母親比西方國家的母親表現(xiàn)出更多的控制性養(yǎng)育行為(Wang &Phinney,1998;Ng,Pomerantz,&Deng,2014;Huang &Lamb,2014),這說明植根于文化價值觀的養(yǎng)育策略會表現(xiàn)出很強的傳承性(Sung,2010),雖然全球化趨勢以及文化的融合能夠引起某些文化規(guī)范的變化,但在中國家庭中,父母養(yǎng)育這一古老而又永恒的話題似乎尚未受到根本影響。

4.2 母親控制策略與幼兒順從行為的關系

相關分析結(jié)果表明,兩類家庭中,母親的強制性控制和命令性控制都與幼兒的情境性順從相關,前人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現(xiàn)象,如 Huang和 Lamb(2014)的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兒童年齡、消極情感等一系列變量后,母親的強制性策略仍能顯著預測兒童的情境性順從;Koenig,Cicchetti和 Rogosch(2000)發(fā)現(xiàn)母親的直接命令與3~4歲幼兒的情境性順從存在正向關系。這反映了兒童對較高強度控制策略的暫時服從。而關于溫和控制與兒童順從之間的關系,多數(shù)研究認為帶有指導性質(zhì)的母親策略與兒童的合作性順從有關(如:Chen et al.,2003;Huang&Lamb,2014),也有少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母親的指導與兒童的情境性順從存在關聯(lián)(Braungart-Rieker et al.,1997)。本研究中,不管在城市還是流動家庭中,母親的溫和控制均與兒童的情境性順從顯著正相關,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不管是溫和控制,還是命令或強制性控制,其出發(fā)點都是引發(fā)兒童表現(xiàn)出父母期望的行為,實際上都是一種控制,與基于鼓勵自主的指導、建議不同。其二,實驗室情境與家庭自然環(huán)境不同,母親會隨著兒童的行為反應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策略,當兒童收拾玩具時,說明他們已經(jīng)順從了母親的指令,此時,母親會停止使用較高強度的控制策略,而改用較低強度的策略(Koenig et al.,2000)。另外,兒童的順從行為與其努力控制能力(effortful control)密切相關(Murray &Kochanska,2002)。努力控制是指抑制優(yōu)勢反應并執(zhí)行非優(yōu)勢反應,以及計劃、糾錯的能力,2~3歲開始發(fā)展,學前期得到較大提升(Rothbart,Sheese,&Posner,2007),5歲左右時兒童才能較長時間地抑制某種自動化反應(Garon,Bryson,&Smith,2008),因此,本研究中的幼兒在收拾玩具(首先需要抑制正在發(fā)生的行為,即玩玩具;接著執(zhí)行一個新的行為,即收拾玩具)這一較為復雜的任務中(Braungart-Rieker et al.,1997),可能尚無法持續(xù)表現(xiàn)出成熟的合作性順從,而是需要母親的不斷提醒或發(fā)出指令才能堅持完成任務。

4.3 家庭類別、性別對母親控制策略與幼兒順從關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分析

回歸分析中,由于控制了三種控制策略之間的相關,故其對幼兒的順從行為均未表現(xiàn)出顯著的主效應。然而,調(diào)節(jié)作用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即流動家庭中母親的強制性控制與幼兒合作性順從的關系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母親的強制性控制制約了女孩的合作性順從,這符合家庭壓力模型的基本觀點,即在低社會經(jīng)濟地位家庭中,高強度的母親控制不利于兒童的良好發(fā)展。而男孩的情況則恰好相反,母親的強制性控制促進了男孩的合作性順從,并抑制了他們的不順從行為,這說明在流動家庭中,母親的強制性控制不但沒有制約男孩順從行為的發(fā)展,反而是對其起到了保護性作用。這可能是由于受傳統(tǒng)性別觀的影響,流動父母對男孩抱有更高的期望,希望他們獲得更大的成就(Chen et al.,2010),根據(jù) Bronfenbrenner (1977)的觀點,這種性別的意義會通過文化價值觀和宏觀系統(tǒng)的實踐影響兒童,如,流動父母對男孩的期望可能反映在母親的日??刂菩袨橹?當男孩對這些期望有所理解時,他們可能對母親的要求給予較為積極的回應。城市家庭中,并未發(fā)現(xiàn)性別與母親控制策略對幼兒順從行為的交互作用,這也進一步證明了養(yǎng)育行為的文化適應性,父母養(yǎng)育不僅在不同的文化亞群體(流動家庭/城市家庭)中影響不同,而且對同一亞群體中的不同人群(男孩/女孩)也具有特異性的影響。本研究的結(jié)果也為父母養(yǎng)育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最重要的是找到針對某一群體的最適宜的養(yǎng)育策略,而不是簡單地將某一環(huán)境下所得到的結(jié)論推廣到所有群體中” (Baldwin et al.,1990)。

綜上所述,本研究采用行為觀察的方式,考察流動和城市家庭中母親控制策略的特征,母親控制策略與幼兒順從行為的關系以及家庭類型、兒童性別在其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一方面,雖然在兩類家庭中,母親使用最多的均為命令性控制,但是,與城市家庭相比,流動家庭中的母親更多地使用強制性控制,較少使用溫和控制,這與家庭壓力模型的觀點是基本一致的。另一方面,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流動家庭中,兒童性別在母親控制策略與幼兒順從行為之間起調(diào)節(jié)作用,部分支持了 Karreman等(2006)的觀點,即父母控制與兒童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之間的關系受到兒童性別的調(diào)節(jié),不僅豐富了該領域的研究,同時也提示不利社會經(jīng)濟地位家庭中父母的養(yǎng)育實踐對兒童的影響不是絕對的,而是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除兒童性別之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在這一關系中起作用,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4.4 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采用橫斷設計,缺乏動態(tài)性,難以深刻剖析母親控制策略和幼兒順從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另外,兒童 3歲前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家庭,接觸的主要是家庭內(nèi)部成員,而3歲以后,隨著入園及日?;顒臃秶臄U大,流動兒童逐漸接受城市文化,并進入城市原住民及其子女的社交圈,即開始了與城市原住民子女的融入過程(李思霓,崔麗娟,王斯,翁佳佶,2009),作為早期社會化和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的重要內(nèi)容(Kochanska et al.,2001),流動兒童順從行為的特征在社會融入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這一點也值得進一步采用縱向追蹤研究加以探討;第二,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由實驗室觀察編碼所得,相比問卷調(diào)查更具生態(tài)效度,但在實驗室情境中,母親和幼兒可能受陌生環(huán)境的影響,表現(xiàn)出非典型行為。因此,今后的研究應結(jié)合多種測量方法收集數(shù)據(jù),獲得母親和幼兒行為特征的更為全面的信息;第三,在影響順從行為的幼兒自身特征中,本研究只對性別這一個因素進行了考察,前人研究指出,幼兒的氣質(zhì)也可能會影響母親控制和幼兒反應的關系(Braungart-Rieker et al.,1997;Huang &Lamb,2014),今后的研究應對這一因素予以考慮。第四,除流動兒童之外,我國還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幼兒生活在農(nóng)村,他們可能由父母撫養(yǎng),也可能由祖父母或其他親屬撫養(yǎng),成為留守兒童(Zhang et al.,2017),未來的研究需將這些幼兒納入考察范圍,與城市、流動群體進行比較,對不同經(jīng)濟、文化背景下?lián)狃B(yǎng)者的養(yǎng)育特征及其對幼兒順從行為的影響進行深入考察。

雖然存在以上不足,本研究對兒童早期的母親養(yǎng)育實踐具有一定的貢獻:首先,目前流動家庭父母的養(yǎng)育及其子女發(fā)展已經(jīng)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然而現(xiàn)有研究尚未涉及該群體兒童早期的父母養(yǎng)育實踐,本研究的探索補充了這一方面的內(nèi)容。其次,從對母親的養(yǎng)育實踐進行早期干預的角度來看,以往研究多認為母親的弱控制策略有利于兒童合作性順從的發(fā)展,而強控制策略的作用則相反,但是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說明在不同的經(jīng)濟、文化群體中,母親控制策略對兒童的影響具有特異性,因此,任何干預方案都不應該是孤立的、局限的,而要綜合考慮父母所處群體的經(jīng)濟、文化特征,同時又要考慮兒童自身的特點(如性別)。

5 結(jié)論

本研究首次對流動家庭中母親的控制策略及幼兒的順從行為進行考察,并比較了流動和城市兩種家庭中幼兒性別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結(jié)論如下:(1)流動和城市母親使用最多的均為命令性控制;相較于城市母親,流動家庭中的母親更多地使用強制性控制,而較少使用溫和控制。(2)流動和城市母親不同強度的控制策略均與幼兒的情境性順從存在正向關系。(3)家庭類別和性別對母親強制性控制與幼兒順從的關系起調(diào)節(jié)作用。流動家庭中,母親的強制性控制正向預測男孩的合作性順從,負向預測其不順從;母親的強制性控制負向預測女孩的合作性順從。城市家庭中,性別對母親強制性控制和幼兒順從行為之間的關系不存在明顯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Baldwin,A.L.,Baldwin,C.,&Cole,R.E.(1990).Stress-resistant families and stress-resistant children.In J.Rolf,A.S.Masten,D.Cicchetti,K.H.Neuchterlein,&S.Weintraub (Eds.),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 (pp.257–280).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nner,A.D.,&Kim,S.Y.(2010).Understanding Chinese American adolescents' 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sights from the family stress model.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1),1–12.

Block,J.H.,Block,J.,&Morrison,A.(1981).Parental agreement–disagreement on child-rearing orientations and gender-relate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in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52(3),965–974.

Bornstein,M.H.,&Cheah,C.S.L.(2006).The place of“culture and parenting” in an ecological contextual perspective on developmental science.In K.H.Rubin &O.B.Chung (Eds.),Parenting beliefs,behaviors,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pp.3–33).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Braungart-Rieker,J.,Garwood,M.M.,&Stifter,C.A.(1997).Compliance and noncompliance: The roles of maternal control and child temperament.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8(3),411–428.

Bronfenbrenner,U.(1977).Toward an experimental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32(7),513–531.

Chang,L.,Chen,B.B.,&Ji,L.Q.(2011).Attributions and attitudes of mothers and fathers in China.Parenting,11(2–3),102–115.

Chao,R.K.(1994).Beyond parental control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Understanding Chinese parenting through the cultural notion of training.Child Development,65(4),1111–1119.

Chen,H.C.,Li,D.H.,Hou,J.,&Chen,X.Y.(2003).Maternal control strategies and the child’s compliant behavior in family free play.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5(2),209–215.

[陳會昌,李冬暉,侯靜,陳欣銀.(2003).家庭游戲中的母親控制策略與兒童順從行為.心理學報,35(2),209–215.]

Chen,W.,&Liu,J.J.(2012).Family pattern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Beijing.Population Journal,(6),3–8.

[陳衛(wèi),劉金菊.(2012).人口流動家庭化及其影響因素——以北京市為例.人口學刊,(6),3–8.]

Chen,X.Y.,Bian,Y.F.,Xin,T.,Wang,L.,&Silbereisen,R.K.(2010).Perceived social change and childrearing attitudes in china.European Psychologist,15(4),260–270.

Chen,X.Y.,&French,D.C.(2008).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in cultural contex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9(1),591–616.

Chen,X.,&He,H.(2004).The family in mainland China:Structure,organization,and significance for child development.In J.L.Roopnarine &U.P.Gielen (Eds.),Families in global perspective (pp.51–62).Boston,MA: Allyn and Bacon.

Chen,X.Y.,&Li,D.(2012).Parental encouragement of initiative-taking and adjust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from rural,urban,and urbanized families.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6(6),927–936.

Chen,X.Y.,Liu,M.W.,Li,B.S.,Cen,G.Z.,Chen,H.C.,&Wang,L.(2000).Maternal authoritative and authoritarian attitudes and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in urba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4(1),119–126.

Chen,X.Y.,Rubin,K.,Liu,M.W.,Chen,H.C.,Wang,L.,Li,D.,… Li,B.S.(2003).Compliance in Chinese and Canadian toddlers: A cross-cultural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7(5),428–436.

Conger,R.D.,&Donnellan,M.B.(2007).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on the socioeconomic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8,175–199.

Conger,R.D.,Wallace,L.E.,Sun,Y.M.,Simons,R.L.,McLoyd,V.C.,&Brody,G.H.(2002).Economic pressure in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family stress model.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8(2),179–193.

Crockenberg,S.,&Litman,C.(1990).Autonomy as competence in 2-year-olds: Maternal correlates of child defiance,compliance,and self-assertio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6(6),961–971.

Department of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of Migrant Population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2012).Report on China’s migran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2010.Beijing: China Population Publishing House.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司.(2012).中國流動人口發(fā)展報告2010.北京: 中國人口出版社.]

Dong,S.Y.,Liang,X.,Zhang,Y.,&Wang,Z.Y.(2017).Maternal positive parenting behaviors and toddler’s compliance: Prediction from maternal sensitivity in infancy and bidirectional effects of autonomy encouragement in toddlerhood.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9(4),460–471.

[董書陽,梁熙,張瑩,王爭艷.(2017).母親積極養(yǎng)育行為對兒童順從行為的早期預測與雙向作用: 從嬰兒到學步兒.心理學報,49(4),460–471.]

Dwairy,M.(2010).Introduction to special section o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parenting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children.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19(1),1–7.

Eiden,R.D.,Leonard,K.E.,&Morrisey,S.(2001).Paternal alcoholism and toddler noncompliance.Alcoholism:Clinical &Experimental Research,25(11),1621–1633.

Fang,J.,Wen,Z.L.,Liang,D.M.,&Li,N.N.(2015).Moderation effect analyses based 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38(3),715–720.

[方杰,溫忠麟,梁東梅,李霓霓.(2015).基于多元回歸的調(diào)節(jié)效應分析.心理科學,38(3),715–720.]

Furstenberg,F.F.,Jr.,Cook,T.D.,Eccles,J.,Elder,G.H.,Jr.,&Sameroff,A.(1999).Managing to make it: Urban families and adolescent succes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aron,N.,Bryson,S.E.,&Smith,I.M.(2008).Executive function in preschoolers: A review using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Psychological Bulletin,134(1),31–60.

Guo,H.Y.,Chen,L.H.,Ye,Z.,Pan,J.,&Lin,D.H.(2017).Characteristics of peer victimization and the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victimization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A longitudinal study.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9(3),336–348.

[郭海英,陳麗華,葉枝,潘瑾,林丹華.(2017).流動兒童同伴侵害的特點及與內(nèi)化問題的循環(huán)作用關系: 一項追蹤研究.心理學報,49(3),336–348.]

Howes,C.,&Olenick,M.(1986).Family and child care influences on toddler's compliance.Child Development,57(1),202–216.

Hu,Y.,&Scott,J.(2014).Family and gender values in China:Generational,geographic,and gender differences.Journal of Family Issues,37(9),1267–1293.

Huang,C.Y.,&Lamb,M.E.(2014).Are Chinese children more compliant? Examination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in observed maternal control and child compliance.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45(4),507–533.

Karreman,A.,van Tuijl,C.,van Aken,M.A.G.,&Dekovi?,M.(2006).Parenting and self-regulation in preschoolers: A meta-analysis.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15(6),561–579.

Kochanska,G.,&Aksan,N.(1995).Mother-child mutually positive affect,the quality of child compliance to requests and prohibitions,and maternal control as correlates of early internalization.Child Development,66(1),236–254.

Kochanska,G.,Coy,K.C.,&Murray,K.T.(2001).The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ion in the first four years of life.Child Development,72(4),1091–1111.

Koenig,A.L.,Cicchetti,D.,&Rogosch,F.A.(2000).Child compliance/noncompliance and maternal contributors to internalization in maltreating and nonmaltreating dyads.Child Development,71(4),1018–1032.

Kopp,C.B.(1982).Antecedents of self-regulation: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8(2),199–214.

Li,D.L.,Zhang,W.,Li,D.P.,&Wang,Y.H.(2012).Parental behavioral control,psychological control,and aggression and social withdrawal in early adolescents.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28(2),201–209.

[李丹黎,張衛(wèi),李董平,王艷輝.(2012).父母行為控制、心理控制與青少年早期攻擊和社會退縮的關系.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8(2),201–209.]

Li,S.N.,Cui,L.J.,Wang,S.,&Weng,J.J.(2009).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attribution style and coping strategy on social integration among migrant children.Psychological Science,32(5),1070–1073.

[李思霓,崔麗娟,王斯,翁佳佶.(2009).歸因風格、應對方式對流動兒童社會融入的影響研究.心理科學,32(5),1070–1073.]

Li,Y.F.,Xu,L.Y.,Lv,Y.,Liu,L.J.,&Wang,Y.(2014).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adaptive behaviors for preschool migrant children.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30(6),624–634.

[李燕芳,徐良苑,呂瑩,劉麗君,王耘.(2014).母子關系、師幼關系與學前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行為.心理發(fā)展與教育,30(6),624–634.]

Lindsey,E.W.,&Caldera,Y.M.(2005).Interparental agreement on the use of control in childrearing and infants’compliance to mother's control strategies.Infant Behavior&Development,28(2),165–178.

Liu,M.W.,&Guo,F.(2010).Parenting practice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child behaviors in Canada and China.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51(2),109–114.

Mackinnon,D.P.,Lockwood,C.M.,&Williams,J.(2004).Confidence limits for the indirect effect: Distribution of the product and resampling methods.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39(1),99–128.

Murray,K.T.,&Kochanska,G.(2002).Effortful control:Factor structure and relation to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behaviors.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30(5),503–514.

Ng,F.F.Y.,Pomerantz,E.M.,&Deng,C.P.(2014).Why are Chinese mothers more controlling than American mothers?“My child is my report card”.Child Development,85(1),355–369.

Parke,R.D.,&Buriel,R.(2006).Socialization in the family:Ethnic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s.In W.Damon,R.M.Lerner (Series Eds.),&N.Eisenberg (Vol.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3.Social,emotional,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6th ed.,pp.429–503).New York: Wiley.

Rothbart,M.K.,Sheese,B.E.,&Posner,M.I.(2007).Executive attention and effortful control: Linking temperament,brain networks,and genes.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1(1),2–7.

Ruble,D.N.,Martin,C.L.,&Berenbaum,S.A.(2006).Gender development.In W.Damon,R.M.Learner (Series Eds.),&N.Eisenberg (Vol.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3.Social,emotional,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6th ed.,pp.858–932).New York: Wiley.

Schaffer,H.R.,&Crook,C.K.(1980).Child compliance and maternal control technique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6(1),54–61.

Sung,H.Y.(2010).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parenting practices of East Asian familie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older adolescents: A qualitative study.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31(2),199–214.

Wang,C.H.C.,&Phinney,J.S.(1998).Differences in child rearing attitudes between immigrant Chinese mothers and Anglo-American mothers.Early Development and Parenting,7(4),181–189.

Xing,S.F,Sun,L.,Wang,Y.,&Wang,Z.Y.(2012).Th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 of children’s parenting behavi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Educational Research,(11),122–127.

[邢淑芬,孫琳,王媛,王爭艷.(2012).我國社會變遷背景下兒童養(yǎng)育行為的代際差異.教育研究,(11),122–127.]

Zhang,G.Z.,Eisenberg,N.,Liang,Z.B.,Li,Y.,&Deng,H.H.(2017).The relations of migrant status and parenting to Chinese adolescents’ adjust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41(3),320–328.

Zhang,X.Y.,Leng,L.,Chen,H.J.,Fang,X.Y.,Shu,Z.,&Lin,X.Y.(2017).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medi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economic status and cognitive ability of migrant children.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33(2),153–162.

[張茜洋,冷露,陳紅君,方曉義,舒曾,藺秀云.(2017).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流動兒童認知能力的影響: 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中介作用.心理發(fā)展與教育,33(2),153–162.]

Zhang,Y.Y.,Luo,F.,Tao,S.,Luo,L.,&Dong,Q.(2015).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parental investment and migrant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na.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38(1),19–26.

[張云運,駱方,陶沙,羅良,董奇.(2015).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父母教育投資對流動兒童學業(yè)成就的影響.心理科學,38(1),19–26.]

猜你喜歡
養(yǎng)育控制策略流動
計及SOC恢復的互聯(lián)電網(wǎng)火儲聯(lián)合AGC控制策略研究
基于遞歸模糊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風電平滑控制策略
流動的光
養(yǎng)育寶寶 專家團來幫你
養(yǎng)育學堂
養(yǎng)育學堂
養(yǎng)育學堂
現(xiàn)代企業(yè)會計的內(nèi)部控制策略探討
鋼鐵行業(yè)PM2.5控制策略分析
為什么海水會流動
黄冈市| 奉节县| 诸暨市| 营山县| 内丘县| 清苑县| 化隆| 玛纳斯县| 贡觉县| 驻马店市| 青田县| 宜川县| 金阳县| 北宁市| 六枝特区| 徐水县| 海阳市| 吉木萨尔县| 宁强县| 玉田县| 灵丘县| 孙吴县| 新巴尔虎左旗| 南昌县| 黎城县| 乌鲁木齐县| 长春市| 顺义区| 二手房| 石景山区| 博湖县| 汉寿县| 金山区| 陇西县| 沅江市| 五台县| 巫溪县| 新平| 梨树县| 咸丰县| 昌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