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摘要】本文從常見的課堂管理問題入手,闡述了課堂管理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結合自身經驗和思考,從課堂紀律管理和課堂氣氛的管理和課堂學習效率管理三個角度來解析不同風格的經典課例。從中提取成功的管理經驗,推廣和移植到日常的教學設計中。
【關鍵詞】課堂管理;課堂紀律;學習氛圍;學習效率;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2-0074-03
對于很多教師來講,嚴重影響職業(yè)幸福感的不是教學的壓力,而是教學管理所帶來的消磨。課堂管理對所有在職教師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它不僅是教師能夠進行正常教學的保障,也是教師獲得學生尊重和職業(yè)認同的一項重要指標。
因外界評價體系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對教學設計的研究遠遠超過了對課堂管理的關注。每個教師都能就一節(jié)課的內容設計出規(guī)范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但是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教”的任務外,還有一個同等重要的“管”的任務,這個最容易讓教師陷入泥沼的任務可以像教學設計一樣,提前備課嗎?
如果想就課堂管理提前備課,那么首先要明確什么是課堂管理,我們所需要解決的課堂管理任務有哪些。
課堂管理是指教師為了有效利用時間、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減少不良行為而采取的各種活動和措施。如果把這個定義拆解開來,課堂管理的任務就是:課堂紀律管理、學生學習氛圍的管理和學生學習效率的管理。
一、課堂紀律管理
課堂紀律的管理雖然只是對課堂教學起到了一個維持的作用,是教學管理的最低目標,但同時它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良好的課堂紀律作為基礎,不僅課堂教學的效率無從談起,同時也會影響外界對教師的個人評價。即便教師本人滿腹經綸,但若是上課的紀律都不能保證,家長和學生更多的會傾向質疑教師的管理能力,而忽視教師本人的才華。
有經驗的教師,都會特別重視每學期剛剛開學的頭幾周,尤其是新生入學的頭幾周,來建立課堂行為規(guī)范的最佳時機。剛開學每們學科的教師都會給學生“立規(guī)矩”。林林總總,五花八門。如何讓學生對自己這門學科的課堂規(guī)范能夠印象深刻,可以借助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來達成課堂行為規(guī)范的建立。
1.課堂行為規(guī)范的數量
建立的課堂規(guī)范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規(guī)矩”的內容如果太多太細,框定的太死板,學生反而難以達成。在心理學中有關記憶的研究表明,人的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個信息塊,也就是在5個信息塊和9個信息塊區(qū)間。對于初中新生來講,要考慮班級所有學生的的平均記憶容量,最好不要超過7個。最好教師還能明確在這些課堂行為規(guī)范中,近階段最重要的是要達成其中那一項目標。
2.課堂行為規(guī)范的表達方式
制定內容后選擇什么方式與學生溝通,也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如果在和學生溝通的時候,直接拋出課堂規(guī)范的要求,且一再出現諸如“必須”、“一定”“不準”“不能”這些強勢詞語時,教師就已經把自己擺在了學生的對立面上來。這些強勢詞語所潛在信息就是課堂上教師是權威的,是統(tǒng)治者,而學生則是被管制的對象,學生只需要服從,沒有參與制定課堂規(guī)范的權利。學生遵守課規(guī)范變成了是對強權的一種妥協(xié),當這種約束突然消失的時候,學生就很難把握自己。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遵守這些課堂規(guī)范,只有這種約束被他們所認同,才能內化為學生自發(fā)的行為準則。
3.課堂規(guī)范的強化
我們想讓學生做到的規(guī)范有很多,可是不能指望他們一下子都能做到。尤其是面對還未形成自律意識的學生群體越是要耐心,不能心急。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依據21天效應和斯金納的行為養(yǎng)成模式,可以一個月只重點強調一條在此階段最需要建立起來的課堂規(guī)范,每天表揚那些能達到目標的學生,忽略還有部分學生沒有達到目標的事實。
【案例1】對剛升入初中的新生制定課堂管理規(guī)范的時候,我嘗試用討論的方法代替硬性規(guī)定和強制性命令的方式來制定科學課的秩序——
課前討論:科學課堂上你會怎么做?
1.第一遍鈴聲響過之后,老師還沒來,你會做什么?
2.老師講授或是同學回答的時你有不同意見,你會怎樣做?
3.老師在演示實驗時,你離太遠看不清楚怎么辦?
4.學生實驗時,你比其他同學先完成了你會怎么做?
5.老師還沒來,有好多儀器和藥品已經拿到教室里,我先玩一玩,可以嗎?
以第一條為例,這些還沒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新生想不出老師想讓他們怎么做,就馬上坐的筆挺,把手疊好,認為這是課前最該做的事——保持安靜,等老師來。只有零星幾個同學說,這兩分鐘應該看書,預習一下這節(jié)課要講的內容。
我肯定了大多數同學安靜等老師來的禮貌行為,表揚了要用這兩分鐘看書預習的學生。然后給出我的建議,如何用這兩分鐘復習上一節(jié)課的綱要性內容,提高自己記憶效率的同時,也容易和新的課程建立關聯,讓學習更輕松。
所以耐下心來,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里,每一節(jié)課的課前兩分鐘,我都會數一遍有多少同學在看書,通報一下數量,表揚但不批評不看書的。只是通過提問同學上一節(jié)課的綱要,提醒同學們這課前兩分鐘利用的重要性。不到三個星期的時間,絕大多數學生都已經能夠做到在這兩分鐘里安靜的翻開書開看,慢慢的養(yǎng)成復習提綱性內容的習慣,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這兩分鐘看似微不足道,但這樣做的好處卻很多,學生的頭腦已經做好了上課的準備,上課前亂哄哄的狀況自然就很少出現??梢哉f,課堂紀律管理已經在這個時候建立起良好的開端。
補充:至于在課堂中,遇到突發(fā)事件,要注意避免矛盾的激化,避免和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僵持不下。借用曾國藩的育人哲學“揚善與宮廷,歸過于私室”要盡量保護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和羞恥心,減少學生故意違反課堂紀律的可能。
二、課堂學習氛圍的管理
學生的學習氛圍的管理也可以說是學生學習氛圍的一種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不僅僅是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學習上,同時也會表現出同學之間以及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融洽互動。如果課堂的學習氛圍管理得當,學生違反課堂秩序的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就會大大的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相應的提升。氛圍這種東西看似無形,但卻是每個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都想追求營造的。試想,原本生動有趣的科學課,學生卻一聲不響的只是聽老師講,不做任何反饋,科學老師一定“度日如年”。
1.學習材料的選擇與呈現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都會特別花費心思在“課程引入”的環(huán)節(jié)。萬事開頭難,所以怎樣才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就取決于教師在教學設計選擇的材料和呈現方式了。初中科學課程的引入材料選擇和呈現方式更是因為學科特點而豐富多彩。因為科學與社會進步和學生生活都息息相關。在學習材料的選擇和呈現方式上,會由于教師個人的設計思路和偏好,學生的年齡、和環(huán)境條件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不過在學習材料的選擇上,常見有兩種原則,一種是選擇學生熟悉的,近在身邊眼前的,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對學習科學產生親切感。還有一種常見的就是選一些對學生很新鮮很有趣的學習材料。
2.學習材料的序列化排布
學生的興趣在一個成功的課程引入環(huán)節(jié)被調動起來之后,教師要趁熱打鐵,將自己組織的學習材料能夠以一定的序列呈現出來。這些學習材料的取舍不能單憑它對學生的吸引程度,還要考慮整理的連貫性和整體性。有的課堂在開頭引入的時候,就已經將學生的交感神經系統(tǒng)激發(fā)到一種高興奮的水平上,致使學生在接下來的知識點內容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表現出非常疲憊和沉悶的狀態(tài)。所以,對于科學教師而言,有太多可以調動學生興奮起來的學習材料和呈現方式,但我們反而要慎重的選擇。要讓這些刺激也呈現一種序列化,使學生使學生在整節(jié)課中都保持適當水平的興奮狀態(tài),而不容易產生疲勞或是覺得無聊。
3.增加學生的個體體驗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所以初中科學課程之所以非常吸引學生,還有一個其他功課所沒有的優(yōu)勢就是經常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實驗。有些是教師演示實驗,有些是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只要是學生能獨立完成的實驗,就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和操作,學生會把做實驗當做是一種課堂福利。學生動手操作過,親身感受過比通過聽或看學到的知識印象更深刻,也更持久。作為科學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科優(yōu)勢,充分挖掘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度。
【案例2】
文瀾中學的省特級教師胡柳蔚在她的經典課例《運動的魅力》中將如何管理課堂氛圍就做到了極致。
首先在學習材料的選擇上,胡老師以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美國影片《極盜者》中的片段作為載體復習力學,以一段讓人驚心動魄的摩托車飛躍峽谷的片段引入課堂內容,那種激蕩的久違的學習熱情瞬間從學生的眼睛里噴薄而出,一掃初三“做題講題無限循環(huán)”枯燥與沉悶。
這個片段播完之后,屏幕上就出現了所有聽課的學生的疑問——
摩托車飛躍峽谷,——是實拍的嗎?能實現嗎?是什么讓觀眾緊張萬分?
由這樣一個學生都急迫想要知道答案的問題來轉換成一系列的力學問題,如受力分析;慣性;摩擦力等知識點全都被天衣無縫的鏈接在一起了。
然而學生解決了這個問題,驚喜還沒結束。就好像玩游戲,完成了一個任務,立刻解鎖新的挑戰(zhàn)任務。又是一段讓人難以置信的極限運動在懸崖峭壁上的徒手攀巖來襲!剛剛平復的心情又緊張興奮起來,心里大呼:“真的,假的?!”這時,胡老師的話音和屏幕上的字又同時出現了:徒手攀巖是實拍嗎?--巖石能承受嗎?
這個實際問題又順理成章的轉化了壓力壓強的問題。為了增強學生的切身體驗,在計算出極限運動員在徒手攀巖時巖石所承受的壓強結果后,胡老師又讓一個男同學切身體驗了一會“徒手攀巖”——用手指扣住門框,身體懸空!學生的體會感言四個字:手指好痛!通過分析和計算分別闖過了前兩關,那么第三關學生又需要用什么來解鎖呢?
——縱身跳瀑布,是實拍嗎?能實現嗎?
第三關的挑戰(zhàn)原來是讓學生設計并實施縱身跳瀑布的模擬實驗!
從方案設計,變量控制,實驗材料的選擇等,真是要燒掉不少腦細胞啊……
同學之間熱情高漲的談論,胡老師穿行其間,時而給個別小組提出一些指導性意見,時而傾聽一些學生富有靈氣的猜想和論斷。這樣的課堂氛圍,會讓聽課的老師都恨不能化身成學生,圍在一起,去聽、去說、去做、去學!
三、課堂學習效率的管理
學生在課堂里的學習效率問題一直是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一個課題,怎么樣能讓學生在自己的40分鐘課堂時間里,將時間的利用率達到最大化,使學生在知識層面、能力層面和情感層面的各個教學目標都能落實到位。教師能考慮學生群體以及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調整預設的教學目標和放慢教學節(jié)奏,讓慢的學生群體也能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在課堂學習中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自我認同。
1.教師自身活動時間的管理
課堂上給教師可以支配的時間只有40分鐘,想要將這40分鐘利用最大化,就要盡全力減少一切不必要的可能會浪費時間的環(huán)節(jié)。這個要求對于科學教師來說難度較其他學科更大一些。因為除了要正常的備課教學設計,保證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節(jié)奏性和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流暢,還要經常性的準備各種實驗??茖W課上有時需要發(fā)一下實驗器材給學生,這些活動應該組織課代表在課前及時有序的做好;科學課中有些實驗在課堂時間內不能完成的,可以提前做好一部分,可以在課堂上演示關鍵環(huán)節(jié)……
2.對學生活動的管理
科學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中考也是非常重視實驗的開發(fā)。所以,現在很多科學課已經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一講到底的授課模式,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都交還給學生,學生通常是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和操作實驗,得出結論后和同學交流,體現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但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同學個人之間以及小組之間的學習效率的差異就會明顯的被放大。
想要避免學生在小組活動的過程中出現的混水摸魚和拖延的現象,教師在布置任務時,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明確分工,并限定活動時間。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時間的緊迫性。
【案例3】初二上學期第四章電學內容幾乎每節(jié)課都有小組實驗,例如筆者觀摩了一位教師上的《物質的導電性》一課。這位教師為提高課堂效率課前在備課的環(huán)節(jié)上,做了很多精心的設計和準備,各環(huán)節(jié)之間流暢的銜接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
首先這位老師整理教材雜亂的沒有任何關聯的卻要學生探究的物質。讓學生能從電路的基本組成部分過渡到這四部分組成材料的導電性探究。這樣連貫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一條清晰的探究物質鏈條----金屬,碳棒,橡膠,塑料,玻璃等這些典型的常見導體和絕緣體,學生目的性和方向性明確使得學生的小組實驗秩序井然,減少了很多課堂無效時間。
在本節(jié)教材設計中,有一個活動是驗證食鹽水的導電性。如果按照書上的實驗,只把驗證食鹽水是否導電的活動和驗證鉛筆芯或是金屬導電性并列的話,這個實驗環(huán)節(jié)只需要30秒可以完成。但這位老師把液體導電性作為固體導電性的延續(xù)來研究,把這個實驗拓展開來。學生在學習了水的電解實驗之后都知道了蒸餾水不導電,加稀硫酸或是碳酸鈉等物質之后溶液等增強導電性。但是學生在生活中幾乎沒有機會驗證蒸餾水是不導電的這一事實。所以在上課前老師給每個小組會發(fā)了一小燒杯的蒸餾水,一小包鹽來對比實驗。
因為食鹽水溶液雖然導電,但是電阻很大,所以用發(fā)光二極管來比較蒸餾水和食鹽水哪一種液體導電性更好。學生用蒸餾水導電性實驗的時候,發(fā)現二極管沒有發(fā)光,當把鹽加入到蒸餾水中發(fā)現二極管慢慢亮起來了,而且亮度在隨著鹽的溶解的增多在增強。學生在這組對比試驗中,不僅自然而然的總結出了蒸餾水是絕緣體、鹽的溶液是導體,也通過實驗真正理解了為什么電解水時要加入電解質,還提出了鹽溶液的導電性可能和溶液的濃度有關的猜想。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拓展將原本30秒的環(huán)節(jié)拉伸到了3分鐘的長度,從知識的連貫性角度來看,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種拉伸。在極力壓縮無效時間的同時加大學生思維養(yǎng)成的時間投入,這是另一種隱性的高效課堂。
從學生學習活動的時間管理的角度來看,《物質的導電性》這節(jié)課是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四人一個小組,明確組員分工。1號組員為組長,負責匯報實驗方案;2號組員交流預期的現象和結論;3號組員負責回答問題;4號組員補充。
在表達與交流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有學生提出自己組實驗中的發(fā)光二極管在蒸餾水中也是能發(fā)光的,只不過是特別微弱,但也還是能導電的。對于這樣的發(fā)現,老師沒有隨便給個解釋,而是把問題交給另外組的同學來回答。學生有猜測是容器被(下轉283頁)(上接75頁)污染了,還有的說蒸餾水本身不夠純凈,還有的猜測二極管能發(fā)光的最小電流可能不一樣……最后還是一致肯定蒸餾水是不容易導電的,鹽水是容易導電的。老師便把“不導電”和“不容易導電”的量級的問題留給學生作為回家作業(yè)了。
老師能放下手中的“快刀”斬斷預設之外的想象和結論,實際上需要老師從內心深處對學生的尊重,尊重他們在科學探索路上的有自己的想法,用耐心的等待換來學生自己摸索領悟,這不正是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嗎?
原來追求效率和慢慢來其實并不沖突,慢慢來,遷就學生的腳步。教師自己跑的很快,學生跟不上,也是枉然。
大音希聲,大道無形。細細品味這些可以稱之為經典的課例,就會發(fā)現貫穿課堂始終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或是科學方法的指導常規(guī)主線和高明的課堂管理策略,還有一條隱藏的精神主線,那就是——尊重!對科學認知過程的尊重,對學生的尊重……
帶著苦苦求索之后頓悟的喜悅,將這些感想付諸與文字,是對自己歲月的一個交代,也希望若有一些新教師看到這些文字能有所啟發(fā),少走一些彎路。在平淡的教書育人的每一天里,感受自己和學生一起成長的喜悅和幸?!?/p>
參考文獻
[1]ThomasL.Good:《透視課堂》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5年版.
[2]詹姆斯·盧格:《人生發(fā)展心理學》,陳德明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
[3]鄭青岳:《鄭青岳科學教育講演錄》,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