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眉
一年一度的三八婦女節(jié)來臨了,全世界的女性都在這一天以各種方式歡天喜地度過屬于她們自己的節(jié)日。在享受著假日特權和節(jié)日帶來的歡樂的同時,可能有很多人想不到,我們中國古代也是有婦女節(jié)的,雖然過節(jié)的時間、方法不一樣,但歡樂的氣氛卻是相似的。
在我國,農(nóng)歷七月初七為七夕節(jié),也叫“乞巧節(jié)”或“女兒節(jié)”,這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古代女子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朗朗明月,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女紅嫻熟,更乞求姻緣美滿。
七夕的晚上,少男少女們總是遲遲不肯睡覺,他們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相傳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日后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更多的年輕人趁這樣的夜晚彼此交心,“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边@是多么美好的祝愿。
至于乞巧活動,那就有很多了。有些乞巧活動很簡單,女孩們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jié)網(wǎng)稱為得巧?;蚴墙忝脗儑谝慌枨逅闹車?,摘了瓜蔓或是葡萄蔓上的嫩芽,一葉葉丟到水中。沉了,或是直直地躺在水面上的,就不巧。巧手投出的嫩芽,會像簪、像花、像鉤,形象越美,投芽的人得到的巧就越多。有些地方的乞巧節(jié)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zhì),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如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等等。
七夕乞巧,很可能起源于漢代,東晉《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就有詩云:“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薄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jīng)久不衰,代代延續(xù)。
東漢流傳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睘楹笕搜堇[愛情神話留出了空間。宋元之際,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稱為乞巧市?!蹲砦陶勪洝酚涊d:“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jié)的熱鬧景象。
上巳節(jié),俗稱三月三,是紀念黃帝的節(jié)日,中原地區(qū)自古有“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相傳這一天也是西王母的生日。
傳統(tǒng)的上巳節(jié)在農(nóng)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在先秦時,上巳節(jié)已成為大規(guī)模的民俗節(jié)日,主要活動是人們結(jié)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先民認為此時以香薰草藥沐浴,能祛除污穢與疾?。??!墩撜Z》:“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當時的情形。漢朝時,三月上巳的風俗在宮廷和民間都非常流行,估計其受歡迎程度大概和我們當前的圣誕節(jié)差不多?!稘h書·禮儀志》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為大潔?!?/p>
唐朝的上巳節(jié)已成為全年的三大節(jié)日之一,節(jié)日內(nèi)容除了祓禊,主要是春游踏青、臨水宴飲。皇帝在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會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禮。杜甫的《麗人行》 對此盛況亦有描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上巳節(jié)的諸多活動為什么都圍繞“水”而進行呢?在水的文化內(nèi)涵中,“水”具有巨大的生殖能力。在醫(yī)療條件落后的遠古時期,水的功能尤為重要。水不僅可以滌除瘟疫,消災祛邪,治療疾病,甚至具有致孕、助產(chǎn)的作用。殷商始祖簡狄就是“行浴時見玄鳥墮其卵,吞之而孕”的。所以說,水對婦女來說,幫助極大。再者,水往往是女性的象征,至陰至柔,象征著男女愛情。水邊是男女約會的好去處,“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男女相遇的浪漫場景千年流傳。由此,上巳節(jié)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比西方情人節(jié)早了1000年。
《周禮》中記載,仲春之月,男女私會不會遭到禁止,而在平時沒有經(jīng)過媒氏的許可,私自相會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所以,對于青年男女來說,上巳節(jié)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年一度的情人節(jié)了?!对娊?jīng)·鄭風·溱洧》中描寫了在三月三這一天水邊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愛的場景:“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這段文字記載了先秦時鄭國三月上巳之日,春水上漲,河邊匯聚了手持蘭草的男男女女,他們一起有說有笑相約游玩,鐘情的男女更是互贈芍藥(辛夷草,那時的定情信物),以表達對對方的愛慕之情。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痹谥袊?,春節(jié)是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拜年是主要重要的活動,但出門拜年是男人的事,女人是不出門的,等到拜年結(jié)束,農(nóng)忙就開始了,更沒有走動的時間了,怎么辦呢?于是古人就選中了端午節(jié)。雙五在八卦中為“比和”之象,大吉,利出行。因此,出嫁的女子紛紛于五月五回娘家省親,女兒節(jié)由此得名。
至清代,端午這天,女子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享受平時想都不敢想的“游藝”“聚餐”“休假”等特權,遠嫁的女子也可以在這幾天回娘家看望雙親,共享天倫之樂。明朝的余有丁有詩云:“都人重午女兒節(jié),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鎖當胸符當髻,衫裙簪朵盈盈新。”
其實,端午節(jié)叫女兒節(jié)還有一種解釋。古人認為,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太極生兩儀,這兩儀就是陰陽。陰和陽是相對的,如男和女相對一樣,因此古人在許多問題的設計上都是二極思維,在節(jié)日設計上也是這樣,所以一年有男子的節(jié)日,也有女子的節(jié)日,分別是上巳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和重陽節(jié),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陽數(shù)相重,取自陽極為陰,故都做為女兒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