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克南
小金山亭榭(左)
小金山碼頭(右)
小金山位于云龍湖東岸,山高不過數(shù)丈,方廣不過畝許,而它卻是云龍湖風景區(qū)的一顆明珠,其上建有蘇公塔,其下藏有西漢墓,其北原有石狗一對,其南古跡是關(guān)帝廟。歷史上它曾叫金磴山、金定山、緊鐙山和金鐙山,俗稱小金山。觸摸歲月長河流淌的歷史印記,感受地名文化的色彩斑斕,小金山是一個好去處。
小金山古名金磴山,明萬歷《徐州志》:“金磴山:即云龍山之尾,乃余氣西峙者”,站在云龍湖大堤上眺望,云龍山的這條小尾巴清晰可見,金碧輝煌的蘇公塔高聳其上。
金磴山和一個美麗的傳說有關(guān),相傳張果老在城南的泉山修煉,師傅讓他用泉水煮不老之藥何首烏,開鍋之后,香氣撲鼻,著實讓人垂涎,張果老忍耐不住偷吃了一口,感覺味道鮮美無比,又偷吃了一口,還不過癮,就吧唧吧唧連湯帶水把何首烏全吃完了,張果老抹抹嘴后感覺事情不妙,如被師傅逮著了豈不被打個半死?說時遲那時快,慌忙中倒騎著毛驢一溜煙竄到云龍山下,踩踏一座小山,爬上高高的云龍,騰云駕霧而去。
這座被張果老倒騎毛驢踩踏的小山,由于西側(cè)的巖石裸露在外,夕陽下總是金光閃閃,所以古人給它起了“金磴山”這樣一個漂亮的名字。
金磴山的“磴”指的是石凳,它的頂部是平的,形狀像一個不規(guī)則的石凳。古人稱石凳為石磴,明清詩人陳繼儒《小窗幽記》:“花棚石磴,小坐微醺。歌欲獨,尤欲細;茗欲頻,尤欲苦?!庇秩纭都t樓夢》:“云姑娘吃醉了,圖涼快,在山子后頭一塊青石板磴上睡著了?!蔽闹械捻愣际亲鞯蕘碇v的,凳子最初的用途是用來踩踏上馬或上轎的工具,張果老借助這座小山爬上云龍,形象地表達了金磴山之小和云龍山之大,給傳說增添了浪漫情趣。
美麗的傳說被金山村村民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為了紀念這個古老的傳說,泉山國家森林公園在虎頭山東側(cè)打造了一處主題景點,把張果老挑水的泉叫“果老泉”,泉邊還塑了一座張果老倒騎毛驢的雕像。
金定山之稱載于民國期間《銅山縣志》:“按萬壽祺《劉氏墓表》作金定山。”但同時期的《銅山縣志》《徐州府志》均沒有收錄這篇碑文。
徐州工程學(xué)院薛以偉教授收集的萬壽祺《隰西草堂集》卷三有《劉氏墓表》,文中講:“此馬孺人劉氏之墓也,孺人年十六歸馬公如驥……葬于金定山之原,彭城萬壽祺表其隧,嗚呼!孺人女子能以孝化其家,后世子孫必有興者。鄉(xiāng)人以時禁樵采,雖百世可知也?!边@是一篇稱頌孺人劉氏上為老下為小,秉持孝道弘揚傳統(tǒng)美德的碑文。從文中可以看到,劉氏墓在小金山,小金山在明末稱作金定山。
蘇公塔
因為劉氏的兒子馬伯奇和萬壽祺是好友,所以碑文由這位文學(xué)大師執(zhí)筆。不僅碑文講究,墓地的風水也講究。
西漢墓位于蘇公塔下,墓門在小金山的東北角,門前有“金山漢墓”碑刻。2011年11月,小金山西漢墓被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墓葬因發(fā)現(xiàn)了漢代人賭博的工具六博棋子名聲大噪,六博棋是象棋、國際象棋的鼻祖,雖然徐州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有關(guān)六博棋的漢畫像石,但是在墓葬中發(fā)現(xiàn)六博棋實物的寥若晨星,六博棋子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證明西漢時期徐州流行賭博。
《徐州小金山西漢墓清理簡報》介紹:“墓室平面由中間隔梁分為東西兩個槨室,均用四塊條石覆蓋……石板寬度不一,最寬的0.90米,最窄的0.47米,厚約0.16米?!边@八塊條石極有可能是古人為了采石方便,直接取自于小金山的頂部,以至于山頂形成了平面,遠遠看去它就像一個不規(guī)則的石凳。
小金山依山靠水并有朝揖之勢,古老的金山村和關(guān)帝廟坐落這里,蘇公塔選址也在這里,這些都說明它的地理位置上佳,特別是蘇公塔,不論從哪個方向去看,山水亭臺都是交相輝映,處處洋溢著詩情畫意。
張果老倒騎毛驢
小金山漢墓
小金山638年古槐
乾隆皇帝下江南四次巡幸徐州,所到之處往往以他的行跡命名,如市中心的回龍窩、銅山區(qū)柳泉鎮(zhèn)的皇道泉等,緊鐙山的命名也是如此。
有一次,乾隆皇帝春游云龍山,正值杏花開放,他在大士巖寺廟里看到寫有“一色杏花紅十里,狀元歸去馬如飛”的物件,認為這二句“沿俗本之訛,亦拙劣不類”,讓人找來蘇東坡的《眉山集》,仿東坡體寫下“云龍山下試春衣,放鶴亭前送落輝,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馬如飛”加以厘正,書后命人刻碑嵌于試衣亭中。這塊碑刻除部分字體文革中遭到破壞外,基本保持完好,大家把乾隆皇帝的這次厘正稱為“試衣亭詩辯”。
傳說,乾隆皇帝接著就來到云龍山下,騎著高頭駿馬觀賞爛漫無邊的杏花,不知不覺來到小金山,當他忘情賞花的時候,突然腳下一滑差點從馬背上跌落下來,原來腳下的馬鐙松了,仆人們趕緊把皇上扶了下來,麻利地把馬鐙緊好,這一頗具戲劇性的插曲就發(fā)生在小金山,故事一傳十十傳百,大家就把“金磴山”改叫“緊鐙山”,說此山乃乾坤之地,乾隆皇帝到此不下馬都不行。這個傳說根據(jù)金山村老主任蔡建強的敘述整理,雖然這個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但是方志沒有載入“緊鐙山”這個地名。
趙明奇教授主編的《徐州古方志叢書》收錄了四套銅山縣古方志,其中三套均把小金山稱為金磴山,唯有1926年的民國《銅山縣志》稱其為金鐙山,引用的是清同治《徐州府志》的記載,府志云:“云龍山尾西數(shù)武為金鐙山,鐙亦作磴,舊志云以形似名作鐙。”
清同治之前的徐州方志并沒有“以形似名作鐙”的說法,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筆者和徐州圖書館張菲菲老師對此進行了探討,認為清同治《徐州府志》的編纂者誤解了清乾隆《徐州府志》對小金山的記載。
清乾隆《徐州府志》是這樣說的:“云龍山迤西相連者曰金磴山,云龍之尾也。又西曰簸箕山,二山以形似名,下為簸箕窪即石狗湖也?!本幾胝哒`以為“二山”指的是金磴山和簸箕山,其實不然,“二山以形似名”指的是東簸箕山和西簸箕山,不含金磴山。
明正統(tǒng)《彭城志》“東簸箕山、西簸箕山俱去城南十里,鄉(xiāng)人以二山形似簸箕故因以呼之”,二山指的是東簸箕山和西簸箕山。小金山往南1里是八里橋(1992年拓寬道路時這座古橋被埋在地下),再往南2里才是“去城南十里”的東簸箕山,所以“二山”不含金磴山。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是清乾隆《徐州府志》沒有按照慣例把金磴山和簸箕山分開單列,造成編纂者誤讀,導(dǎo)致金磴山的記載從此也有了同簸箕山一樣的“以形似名”的表述。
“鐙亦作磴”是按照“以形似名”來講的,小金山既像馬鐙又像石磴,雖然鐙和磴是兩種不同的事物,但是鐙可以寫作磴,金鐙山或金磴山都是對的,兩者同出,異名同謂?!扮嬕嘧黜恪斌w現(xiàn)了地名語言的玄妙。
清同治之前的徐州方志并沒有小金山形似馬鐙的說法,這個說法極有可能由“緊鐙山”演變而來,金和緊發(fā)音相似,久而久之說成了“金鐙山”,金山村村民知道遙遠的金磴山和緊鐙山的傳說,卻無人知曉百年前金鐙山的來歷,況且民國《銅山縣志》還記載金鐙山曾作為村名使用,這的確讓人感到蹊蹺。此考疑是對古方志記載的探討,金鐙山名字的由來還須求教于諸家大方。
金山村以山為名,據(jù)村主任蔡建強介紹,解放前后至20世紀60年代村名一直叫“金磴山村”,不論是村里的土地證還是家家戶戶的門牌號都是這樣寫的,文革后簡稱金山村,把金磴山叫作“小金山”的時間更早,這種俗稱在解放前就有了。
小金山海拔高度約45米,南側(cè)原有一座古剎——關(guān)帝廟,坐北朝南,占地大約300平方米,大殿三間供奉武圣關(guān)公,東廂房四間供奉千手觀音,關(guān)帝廟遺留的一棵古槐已638歲,至今仍郁郁蔥蔥。
1935年,關(guān)帝廟的住持賢云收留了一個7歲左右的殘疾男童,看他身子瘦弱、性命難保,給他取了一個“勤修”的法號,寄予“勤修長壽佛”可以延長壽命的殷切希望。不過,有人還叫他“壓子小和尚”,原來,這個孩子被多戶人家當做“壓子”養(yǎng)育,假借他的童子身達到早生貴子的目的,7歲的時候無人再收留他被送到廟里,被賢云住持收留為徒。據(jù)賢云住持的親戚介紹,賢云是金山村人,原名蔡守連,是一個以慈悲為懷的老人。
解放后,老廟改成金山小學(xué),勤修被分配到金山粉絲廠工作,由于他孤單一人可以六親不認,發(fā)貨的重擔自然落到他的頭上,排隊領(lǐng)貨時誰要是加塞兒,不論是男的還是女的,一定會被毫不留情地揪出來。聽金山辦事處董敏女士講,勤修80歲的時候行動不便了,孤苦伶仃的他被送到奎山養(yǎng)老院,他在泰山腳下度過了一個幸福安詳?shù)耐砟辍?/p>
狗是人們生活中的忠實伙伴,聽覺發(fā)達,嗅覺靈敏,具有守望和看護的本領(lǐng),石狗常用于鎮(zhèn)邪保平安。
云龍湖原稱石狗湖,清道光《銅山縣志》:“石狗湖:地卑下,歲旱可成田,雨潦則南山之水盡匯于此,積久不退,昔人作石狗鎮(zhèn)之,故名”,方志記載石狗原有一對。根據(jù)多位老人的回憶,石狗位于小金山北側(cè)300米左右的湖邊,雨水大的季節(jié)石狗沒于湖中,雨水小的季節(jié)身子則浮出水面。金山村89歲的李興舉老人介紹,石狗有一米多高,有20公分的底座。奎東村77歲的張姓老人1959年也在這個地方見到過石狗,不過只看到一只。老石狗有可能在1992年拓寬湖東路的時候埋在了地下,也有可能深陷湖中,但愿有朝一日能夠看到它們神奇和忠誠的面目。
依山傍水的小金山是云龍山的尾巴,這條尾巴深入湖中形成了一處龍尾擺水的奇觀,每當寒風乍起,驚濤拍岸,湖水就在小金山的腳下白浪掀天,云龍山猶如一條出水的蛟龍,藍天白云,候鳥飛翔,景色蔚為壯觀。詩人渠清源賦詩贊美:“云龍湖畔蘇公塔,萬畝荷塘金山下。廊橋臥波魚龍舞,鷗鷺戲水送晚霞。”
說來也怪,云龍山的名勝古跡集中在兩個地方,一個在頭一個在尾,掐頭去尾有趣的遺跡就不多了,小金山恰恰散發(fā)著濃厚的歷史氣息。
云龍湖新石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