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短房
古代中國素有認義子、義弟的習(xí)慣,搞社團、混江湖的老大們更是對這一套耳熟能詳。風(fēng)靡于兩廣的天地會中,收養(yǎng)異姓更成了一種約定成俗的風(fēng)氣。太平天國起自收養(yǎng)過繼十分流行、天地會堂口遍布的兩廣,自然也是如此。
不過,這些義子、義弟并不都是同一種情形。楊秀清父母雙亡,直系親屬只有一個叔叔,但叫“楊某清”的卻多達十幾位。據(jù)記載,這些人的確姓楊,但和楊秀清沒有血緣關(guān)系,楊秀清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壯大嫡系勢力。像楊秀清這樣,收養(yǎng)義子、義弟,并將人家改名換姓的,不在少數(shù)。當然,也有許多被收養(yǎng)的少年并未更名改姓。
無論如何,有一點是清楚的,和異姓連宗,列入子弟門墻,在太平天國非常普遍。然而洪秀全本人卻是個例外:終太平天國一世,他都沒有和任何人連過宗。
他并非不熟悉這些人情世故,也不是不清楚如何操作。事實上他給臣子們賜過名,給死人賜過繼承人,替妻子認過義兄弟,和人拜過兄弟,“拉干親”以聯(lián)絡(luò)感情、密切關(guān)系的一套,玩得爐火純青。
比如“代天兄傳言”的蕭朝貴,原本并不在權(quán)力核心中,但因為“天兄附體”地位陡升,洪秀全為鞏固和這位政治強人的關(guān)系,先把本是表親一族女子的蕭朝貴的妻子王宣嬌認為“天妹”,繼而名正言順地將蕭朝貴認作“帝婿”“貴妹夫”,從而用這種政治戲法在短時間內(nèi)精心構(gòu)筑了作為太平天國權(quán)力最核心的“天人合一”小家庭。
但他卻吝嗇“洪”這個姓:終其一生,未曾賜予任何臣下以“國姓”,甚至原本就姓洪但不同宗的臣子也被他強令改姓。至于洪宣嬌,她本姓王,因為太平天國不許姓王而改為姓黃,后又被楊秀清攀為親戚,改作姓楊,之所以被誤以為姓洪,是被《李秀成供》中一句“天王妹子嫁與(蕭朝貴)為妻”推理而來。
這個推理本身并非不合理,卻沒想到這個“妹子”乃是和“天父天兄”攀扯到一起的“天兄妹”,是無須改姓的,另外幾位“天弟”—楊、韋、石就都沒有改姓。
太平天國是一個神人合一的“雙重家天下”,一方面,實際的“帝王家”,是以洪秀全、洪天貴福父子為核心的“洪姓家天下”;另一方面,這個“洪姓家天下”的合法性,卻是通過洪秀全是上帝次子、耶穌胞弟,洪天貴福是上帝親孫、耶穌過繼子的“神圣血脈”得以確認和保證的。在這種復(fù)雜的背景下,理論上的“國姓”并不是洪姓,而是“皇上帝”的“圣血脈”,在這一層面上,洪秀全其實是“連宗”了的。既然有“天宗”可連,和洪氏家族連“地上的宗”就沒有必要了。
天京事變、石達開出走后,洪秀全對那些差點讓他死無葬身之地的“天兄弟”心有余悸,“天宗”這種一旦尾大不掉,就可能反噬自身的危險品,自然是不敢再玩,非但不敢拉異姓進“天宗”,相反,還要盡可能把自己的血親塞到已成既成事實的那幾家“天親戚”里,讓“天宗”變得更可靠一些。而洪氏連宗則必然侵及已開始攬權(quán)牟利的真正的洪氏宗族的實際私利,當然也是能免則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