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幻
羅 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講師
該做些什么樣的作品呢?這是我反復問自己的,因為白羊座必須要行動。學問愈發(fā)做得深入,愈發(fā)感到選擇障礙,周遭同行、朋友的思維和角度各不相同,繼承傳統(tǒng)重要還是銳意創(chuàng)新重要?清新自然好還是深沉厚重好?市場認可與藝術品格究竟能不能兼得?遵從潮流和特立獨行有沒有結合點?社交與自省的時間應該怎樣分配?買房還是租房?薪水是存著還是拿來投資?……這么多的事件和問題要面對,可終究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博爾赫斯說:“作家只能寫他能寫的東西,而不能寫他想寫的東西。”原來世界從未改變,我們一直活在充滿矛盾的抉擇中。
魯迅有言:“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可袼?,所謂‘天馬行空’地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卻都是三只眼、長頸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體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長頸子二三尺而已?!比绱苏f來,真正的創(chuàng)造力并非無邊無際,“突破”也不會憑空出現,這就是我對于藝術上的創(chuàng)意、想象力、靈感等思維方式保持距離的原因。
佛教起源于印度,可并沒有人懷疑那些精彩絕倫的古代石窟是中華文明的杰出代表,因為它們已經被徹底地中國化過了。而站在當下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來看,我覺得現在還處在一種矛盾狀態(tài)中,更多的東西像是一盤可樂雞翅,味道大概還不錯,卻怎么也不好端到宴會上來。我本人也只是沿著某條看似漆黑的道路慢慢走著,我常常問自己:我所做的是這個世界所需要的嗎?它們是一個身處當下的創(chuàng)作者該關心的嗎?是不是老套而毫無意義的呢?
從小到大我很少問問題,也不曾激烈地反叛,沉默的情況居多,偏愛直覺和揣摩。我喜歡閱讀,各式各樣的書籍看了不少,知識結構是雜亂無序的。我非常關注繪畫和電影,透過大量的觀看,慢慢形成了比較獨立的思考角度和表達方式。做雕塑的人好像都喜歡各種各樣的新奇工具和器材,對材料加工方式的變化特別關注,我卻對此沒有多少興趣,更愿意用沉悶的、熟悉的手段來表達。
從出生到而立,我們這代人基本上都是在環(huán)境和際遇的不斷變化中生長,我總會回溯過去,在這種記憶和想念中尋找屬于我們的獨特情感,殘酷、憂傷、顧影自憐和所謂對真誠的呼喚并非只屬于我們,這只是成熟的代價,我更關心那些特別的無力感和糾結癥。已經有很多“某某一代”的稱謂戴在我們的頭上,這些稱呼不能說不對,但起碼是不完整的,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的情感特征是多樣和復雜的,許多特征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我們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人,經濟快速發(fā)展在賦予我們巨大物質進步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很多困惑和矛盾。在成長的過程里,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席卷全國的下崗浪潮。在我所生活的中小城市,大多數家庭都會或多或少面臨這樣的窘境,相比于生活的困頓,影響更深的則是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尖銳和不安的氣氛。我想,也許從一開始 ,在我們心中就早早埋下了危機感和懷疑的種子。而之后升學和就業(yè)的巨大壓力也必然會降臨在每個人的身上,這樣充滿競爭和危機的生活帶給我們的必然是深深的急躁和焦慮。
在我周圍很少能見到對生活抱有浪漫主義態(tài)度的朋友,夢想的年齡似乎一閃而過,我們正迅速變得現實和成熟。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感情與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完全不同,那時的藝術我感到充滿了一種強烈的感情宣泄,但現在我覺得與時代相匹配的情感則是糾結和隱忍。對于狀態(tài)和情境的體驗,是我用來創(chuàng)作的重要基礎。
我的求學經歷很單純,基本上遵循最傳統(tǒng)的學院教育體系。從學畫時期開始我就比較偏愛人物的復雜性,加上教育背景和個人情感,我選擇了緩慢而模糊的具象之路。除了擬象的需求和技法快感以外,比較純正的所謂具象雕塑實際上是相當難出成果的,如何處理形象?怎樣使用材料?使意念表達充分的方法是什么?這些都不是一時一地能夠解決的,它是整套系統(tǒng)。
相較于歷史、宗教、人文情懷這些問題,現下我對于“語言”的關注要多一些,我以為無論表達何種主題和感情皆要落實于具體的物象、材質和方法,這似乎是一種悖論,陷于方法技巧,大約是纖纖細語,追求主題宏偉,可能會言之無物,我希望達成一種平衡。
2010年左右,我完成了幾件主要關注形象的作品,在先排除了比較夸張的、直白的、動漫式的手法之后,我沿著曾學習到的內斂隱遁的觀察和表現方式不斷演進,打磨的手段使我將塑造技巧的干擾因素降至最低,逐漸產生了某些形體方面的個人狀態(tài)。我對形式不太關心,細節(jié)對我來說更重要一些,直挺僵硬的形體和豐富細微的變化可以給予我更多表達精神的空間。但是形體還無法表達出全部,我必須求助于材料帶來的感受力,使用透明材質的想法很早就出現了,但對這種技術相對成熟的使用則是在2013年了。我也偏愛傳統(tǒng),因此不允許自己去刻意模古,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對中國式思維和修辭的體驗上,運用透明感、質地的冷暖、在空氣時間中變化的程度、能夠讓人聯(lián)想到的情境等等意象即是這種努力的產物,而敘事則是我極力避免的。在此之后,更多的材質出現在我的作品里,在選擇上我是比較克制的,希望每一個物體的出現都是最有效的,并且觀者能夠從我提供的這些物象中得到影響,自然地去回憶和想象。
《河流》117x45x33cm混合媒介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