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習(xí)斌
摘 要:受朦朧派詩人影響的李強在“詩之時代”萌生詩歌理想并開始詩歌寫作。之后的時代變遷、身份和境遇的變化并沒有影響他在持續(xù)而繁雜的公務(wù)之外保持相對純粹的詩性空間,創(chuàng)造純美之詩,尋找旅途夢幻。他在生活之上構(gòu)筑自己的詩意理想,并試圖通過詩歌中的直接表現(xiàn)、詩歌觀念的間接闡釋以及詩歌傳播與教育傳承等方式得以實現(xiàn)。這是一種泛理想主義的精神資源,它在我們這個時代的處境與意義,正如螢火蟲的詩光閃耀在霓虹燈下。
關(guān)鍵詞:詩性空間 詩意理想 泛理想主義
文學(xué)是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詩歌是文學(xué)的濃縮形態(tài)。無可否認,在多元化、大眾化的文化背景和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今時代,詩歌正從曾經(jīng)的“發(fā)燒”、燥熱狀態(tài)回到自適自處的“恒溫”、正常狀態(tài)。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刻意追求轟動效應(yīng)以排解寂寞,或是牢騷滿腹地發(fā)泄身處“邊緣”的孤獨,都不是成熟的表現(xiàn)。如今,寫詩可以是一時興趣,也可以是終身職業(yè)。寫詩、讀詩、傳播和傳承詩歌,于個人是一種自由選擇的正當愛好,進而是一種精神需求,更深者是一種修行甚至信仰;于社會和民族而言,則是記錄時代變遷、珍藏文化密碼、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雖然并非詩歌獨有這樣的功能,也并非詩歌獨處如此境遇,但是在喧囂的時代追求靜謐終究是一種不同的選擇。正如詩人李強在他的詩集《螢火蟲》自序中所說,在霓虹燈泛濫的今天,螢火蟲已成為珍稀物種。我們當然允許大部分人在霓虹燈的閃爍下狂歡,但也絕不能因此干擾少數(shù)人的沉思,絕不能因此否定這些人的藝術(shù)理想。在我看來,“螢火蟲”正是詩的自喻,微弱而獨特的詩的光芒比閃爍的霓虹更加耀眼?!拔灮鹣x”也正是作為詩人的李強的自況,供給他詩的身份、來源、使命和理想。
一、“詩之時代”的理想萌生
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李強,大約是在80年代初開始詩歌寫作的。他回憶說:“十七歲到華中工學(xué)院讀書,偶爾接觸到以北島、舒婷、顧城為代表的朦朧派詩人的作品,喜歡不已,也開始嘗試寫詩。這一寫,就再也停不下來了。”這一心跡描述是確切的。在20世紀80年代那樣一個詩歌炙手可熱的文化氛圍中,每一個在場的文學(xué)人都很難不受到感染和影響。李強在80年代所寫的詩歌,如《給XSR》《忠告》《問風(fēng)吧》《風(fēng)箏》等,浪漫唯美的風(fēng)格、意象化的表達、愛情的呼喚與人性的張揚,都顯示出那個特定年代的獨特之處,或多或少隱藏著對朦朧詩接近甚至化用的痕跡。這一時期的寫作激情和牛刀小試,既是其寫作史上的首次藝術(shù)實踐,也是詩人的詩歌理想萌生的現(xiàn)實源頭。
對于李強在自述性回憶中提到的三位詩人,我們都可以從他的詩中找到精神相遇的見證。詩人顧城自殺在當年可謂轟動中國文壇的大事件,也對無數(shù)文學(xué)青年造成過精神困惑和藝術(shù)打擊。就在顧城自殺后整整一個月即1993年11月9日,初入詩壇的文學(xué)青年李強寫下了《痛聞顧城之死》,詩的末尾直呼:“我站在人聲鼎沸的大陸/望孤島/ 望彩虹消失的地方/心中的哀痛/能向誰訴說”。如前所述,李強的詩歌寫作最初是從接觸朦朧詩人的作品開始的,朦朧詩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顧城以非正常的方式結(jié)束生命,對一個青年詩歌愛好者的心靈震撼可想而知。如果將海子與顧城的自殺作為兩個關(guān)鍵節(jié)點,再將20世紀90年代的文學(xué)市場化、商品化作為最后一根稻草,那么理想主義尤其是詩歌的理想主義無疑遭受著滅頂之災(zāi)。所幸的是,詩歌的燈火并未完全熄滅,不少人仍然以此為職業(yè),而對于李強這樣的“兼職詩人”來說,則仍然在詩歌中延續(xù)著未完成的理想,即便是到了新的世紀,這種理想主義的根源性糾纏仍然沒有消失。直到2016年8月在武漢詩歌節(jié)面見北島后,年過半百的李強仍然寫了一首《致敬北島》,表達對這位當年影響了自己的詩人的敬重。作為受朦朧詩影響而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的詩人,李強將“學(xué)習(xí)與致敬”兩種姿態(tài)同時置于詩中,并將其喻為一對“親兄弟”,這種相遇是一個曾經(jīng)的文學(xué)青年詩歌夢想的象征性實現(xiàn),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詩歌的敬畏。與之不同的是,《也曾試探舒婷》則將這種神圣感諧趣化:1985年在松花江畔工人文化宮聽舒婷講座時,讀研究生的李強“傻乎乎提問”:“顧城永遠八歲/舒婷永遠十八歲/北島永遠二十八歲/是不是這樣?”當時的舒婷假裝沒看見,三十年后的2015年在武漢詩歌節(jié)再次提起這件事,舒婷半開玩笑地回應(yīng)“想不到一本正經(jīng)的校長/當年如此調(diào)皮”??此啤吧怠眳s契合三位詩人突出特點的提問仍然沒有得到正面回答,然而經(jīng)過長久的醞釀和追尋,終于與引領(lǐng)自己走上詩歌寫作最初之路的三位詩人有了現(xiàn)實或精神的交流,這對詩人的心理象征意義是不可忽視的。
十七歲寫詩,從青年寫到了中年,從“早上七八點鐘”寫到了“下午三四點鐘”,“寫著寫著,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一只、兩只……101只螢火蟲飛了出來,閃閃爍爍,照亮這一方孤獨而純粹的空間”。這是詩人李強對自己創(chuàng)作道路的時間梳理,從中可以窺見其充滿毅力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藝術(shù)理想與精神價值的堅守姿態(tài)。毋庸諱言,由于種種原因,非職業(yè)化詩人李強尚未挺進中國詩壇的前沿陣地,也沒有引領(lǐng)一種詩歌潮流、創(chuàng)建一個詩歌流派,如果一定要對他做一個歸屬性劃分的話,將其看作一個受朦朧詩影響的中間代詩人似乎更為合適。北島、舒婷、顧城為代表的朦朧派詩人的作品成為李強的詩歌啟蒙者和寫作引路者,并隱隱約約成為其20世紀80年代詩歌寫作的一種摹寫對象。在那個特定的“詩之時代”,文學(xué)很容易成為一種簡單的信仰,文學(xué)青年李強與詩歌的第一次接觸成為一種文學(xué)結(jié)緣,那種文學(xué)理想的溫暖一直潛在地作用于他的精神記憶,使之在各種身份的轉(zhuǎn)換中始終保有一個詩人的身份。
二、公務(wù)之外的詩性空間
文學(xué)與權(quán)力的糾葛古已有之。在文學(xué)的審美性日益得到強調(diào)的現(xiàn)代社會,有人主張二者分開以保證文學(xué)的純正,也有人看重二者的融合以拓展生活體驗圈子,可以說各有各的道理。這些年,關(guān)于官員與詩歌的爭論屢見不鮮,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當然,不可否認,現(xiàn)實中確實有某些官員借詩歌附庸風(fēng)雅,也有不少詩人成為官員后不再是詩人。對于一直以詩為伴并最終“落戶”教育系統(tǒng)的李強而言,我更愿意將其視為一個“寄居官場”的詩人。這樣說不是對他“官”的不尊重,而是對他“詩”的尊重。李強在詩歌的繁盛年代和人生的理想主義時期與詩歌相遇,之后一直沒有放棄;他對詩是有敬畏的,詩在他的審美空間里有著一定程度的純粹性,在他的心靈深處保有一方凈土。
很多官員詩人在詩中對自己的官場世界是諱莫如深的,有的甚至連工作方面的事也只字不提,但李強似乎并不完全是這樣。在《胡思亂想》一詩中,隨著思緒的放飛,詩思也飛揚起來,自然、人生、生命的諸多命題在冬日的“胡思亂想”中漸次展開,而在“最后突然想到,一個小時后/還有專題會議要主持召開”。此外還有《都有病》中的“聽報告有點累”、《說給文化人的泄氣話》中的“文化處長”、《在武漢大學(xué)聽課有感》中的“小動作”以及一些考察活動中的大致蹤跡等,都是一般的官員詩人為了“形象”和“清凈”而不愿為外人道者,李強不僅有所表現(xiàn),而且多取一種詩人的態(tài)度觀之,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官場話語的束縛,在緊張忙碌的公務(wù)生活的閑暇片刻,不忘造訪內(nèi)心深處頗為珍視的那一方詩性空間,這無論如何都是難得的。對于自己的“雙重身份”,李強并沒有回避,而是從積極的方面加以肯定:“過去唐朝很多大詩人都是公務(wù)員,毛主席在長征時也寫出了很多偉大詩篇。肩負領(lǐng)導(dǎo)職能的公務(wù)員,視野更開闊,觀察社會變化和人生的角度更多。有一次別人向我匯報工作,中途有十五分鐘休息,我就想入非非,然后完成了一首詩。”在李強看來,當公務(wù)員甚至官員是人生體驗之一種,卻又是文學(xué)表現(xiàn)視角之“別一種”,其好處在于既能親身體驗并真實表現(xiàn)這一特定領(lǐng)域的生活,而不是完全憑空臆想,又能從文學(xué)的遠處甚至對立處更立體地看清文學(xué)的多維面目,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文學(xué)理想。
李強的不同之處并不在于他有限地透露了公務(wù)生活(官場)的“內(nèi)幕”,且站在文學(xué)的審美角度對官場生活進行審視,而更多地在于他在公務(wù)生活之外構(gòu)建了一方屬于自己的詩性空間,用以承載他的詩歌理想。
其一便是純美之詩的創(chuàng)造。李強寫過一些較為純粹的關(guān)于花的詩:“在封閉的空間自由自在”、超凡脫俗的“幽靈般的花朵”(《幽靈般的花朵》);“就像那些田野、院落、炊煙、燭光”里的木槿花(《木槿花》);一言不發(fā)走進陋室,“偶然相聚/必然分離”的水仙花(《水仙花》);成為“我夢里的風(fēng)景”“紀念一去不復(fù)返的70年代”的瓜葉菊(《瓜葉菊》)。這些“花詩”雖不是寫于同一時間,卻自成一體,且都自有一種情趣,在對各種花的靜觀與賞玩中,表現(xiàn)和寄寓了自己的詩之意趣?!段⑿Α芬辉娨圆┯鹘Y(jié)構(gòu)全詩,以柔風(fēng)、花蕾、怦然心動、彩虹、星光、回鄉(xiāng)之路、虛掩的門為喻體,抓住了不同情境下的微笑瞬間給人的心理感受,是純粹的詩意感覺的書寫,不禁讓人想起林徽因的《笑》。李強曾自我總結(jié)道:“我用八個字來概括自己的詩:小橋流水,優(yōu)雅細膩。如果要把自己的詩分類的話,可以分為‘一往情深類和‘強詞奪理類?!煌樯铑惥褪鞘闱槭降?,‘強詞奪理類就是哲理幽默調(diào)侃式的?!边@一自我概括大致是確切的?!盎ㄔ姟迸c《微笑》均可歸入抒情式的“一往情深類”,至于“強詞奪理類”的哲理之詩,則如《天堂之路》,提供了深邃的冥想與異樣體驗;《不眠之夜》,顯示出對掌控一切的“上帝之手”的喟嘆,對逝者如斯不舍晝夜的生命之流的凝視;《蘇格拉底的麥穗》,以詼諧的口吻討論哲學(xué)問題,得出了“一株麥穗就遮蔽了天空/如何能找到云端上的家園”的生活智慧。無論是抒情式的書寫還是哲理式的領(lǐng)悟,都是一種較為純粹的純美之詩的創(chuàng)造。
其二是旅途夢幻的尋找。即通過對旅途中的風(fēng)景、風(fēng)物、文化的感悟和書寫,在夢幻般的詩意世界和“行走”的姿態(tài)中構(gòu)筑自己的詩性空間。《夢回鳳凰》由一次即興的旅途夢幻般地回到“偶爾被記起,經(jīng)常被遺忘”的遙遠的故鄉(xiāng)、童年的天堂。《品讀中原》開篇便說“梵音如風(fēng)如霧如溫柔的呢喃/生活在塵世忙碌/鐘表在這里停轉(zhuǎn)”,繼而通過嵩陽山、石窟、洛陽古都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原歷史文化符號的書寫,發(fā)出了“回到從前的伊甸園”的宗教般的呼喊。詩人作為一個祖籍河南的漢子,與中原的血脈紐帶和親近感幾乎是再自然不過了,此詩即是一種文化歸屬感的詩意表達。1999年的一次旅行,得詩《我來到了四方街》,麗江古城的四方街“多次出現(xiàn)在我的夢里”,詩人來到這里看景、尋夢,在夜深人靜之時發(fā)出了“請不要再找什么香格里拉/請不要再談什么世外桃源”的由衷感慨。2006年1月所寫的《尋找香格里拉》,表面上用三個“我沒有看見香格里拉”做字面的否定,實際上卻用細致的筆墨鋪排了香格里拉的風(fēng)景與人文,并在結(jié)尾處濃情呼告:“心中的雪蓮花呀/你是我一生一世不可企及的眷戀”。而就在這一年9月,詩人終于來到了更加盛產(chǎn)雪蓮花的西藏,得詩《從林芝回拉薩的路上》,牦牛、青稞、格?;?、蒼鷹等典型的西藏意象漸次入詩,作為挑戰(zhàn)體能和勇氣的高原終點,西藏成為某種具有象征意義的詩意和理想實現(xiàn)的標示,因而在“指引我們走在朝圣的路上”的尼洋河的帶領(lǐng)下,從身體到精神都沐浴在一個“遼闊、純凈、和諧的新世界”之中。
三、生活之上的詩意理想
李強的詩作涉及廣泛,有對當爸爸、兒子長大、旅游、出差等日常生活的表現(xiàn),更重要的是自始至終有一種在日常生活之上尋求詩意理想的企圖。“我只在詩中記錄生命,記錄曾有過的憂愁與愉悅。一個頓悟,一陣迷茫,微風(fēng)掠過水面的一種形狀,鮮血滴落泥土的一個過程……”這是李強詩集《螢火蟲》自序中的一段話,也是《我只在詩中記錄生命》一詩中的詩句。在生活之上記錄生命的喜樂,冬日暮色中,詩句翩飛,“帶我到一個夏天的夜晚/看一位少年/攀上樹梢/找尋星空的奧秘”。詩中自始至終充滿對少年生活記憶的追憶,一種時光流逝少年不再的遺憾,既是一種生命體驗的傳達,也是一種詩觀的表達。李強曾在《李白,你為什么這么白》一詩中旗幟鮮明地宣稱“社會是大染缸/將天真爛漫染黑/詩歌是漂白粉/將七情六欲漂白”。這是對詩歌凈化人心功能的褒獎,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借助詩歌的發(fā)言。此外,還有不少詩也或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了詩人對詩的藝術(shù)觀念。《詩人來了》從李不白酒后對詩歌的疑惑入手,表達了詩人對純粹詩歌理想的推崇,而當酒醒之后的李不白“躲在暗處/號啕大哭起來”,這種民族化詩歌理想的現(xiàn)實困境得以凸顯?!对姷娜粋€化身》是詩人對詩歌的個人化的理解,以及這種理解的物象投射。在這三十一個化身中,有“風(fēng)雅頌”的古典源頭,有“梅蘭菊”的傳統(tǒng)隱喻,有“大熊貓”“白鰭豚”“金與玉”的稀有和珍貴,有“彩虹”的絢爛,更有“雪蓮”的圣潔和“珠穆朗瑪峰”的孤傲,而到最后,則化身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這些“化身”的寓意告訴我們,詩是寶貴的,詩歌寫作是孤獨的,詩就在身邊,卻又容易被忽視,但她一直在繁華背后等著執(zhí)著于她的人,詩的最高境界和終極理想就是詩人與化身為詩的“那個人”的相遇。
詩意理想的實現(xiàn)途徑,除了詩歌中的直接表現(xiàn)和詩歌觀念的間接闡釋之外,還可以以詩教傳承的方式得以延續(xù),從而讓更多的人走近詩、喜歡詩。李強有一首詩叫《特別的你》,他在詩中幻想女兒出嫁時“嫁妝是一棵樹/一首詩”,樹在院子里,四季開花;走進院子,推開窗子,閉上眼睛就能讀到那首詩。顯然,這是詩歌藝術(shù)生活化的理想狀態(tài),是詩意理想代代相傳的美好愿望。更有甚者,他干脆以《你應(yīng)該讀一點詩》相勸,在提出“你應(yīng)該在屋頂種一簇花草”“你應(yīng)該在院里蓄一池清水”和“你應(yīng)該有一位遠方知己”三大建議并做好鋪墊之后,亮出了終極建議,也正是本詩的主旨:“你應(yīng)該讀一點詩/人在紅塵/要聆聽天籟之聲/人在旅途/要留意故人之訊/人在江湖/江湖中有險惡/更有不朽的旋律、永恒的星光/若即若離/你不親近/今生將注定獨行/你可以用一百雙眼睛觀察世界/你可以用一千雙腳板浪跡天涯/你可以用一萬種心思感悟人生/只要你讀一點詩”。在這里,詩人走出了純粹觀念性的個人詩歌理想,而希望將這種詩歌理想推而廣之,影響更多的人。李強曾經(jīng)說過,一個人可以不寫詩,但是不能不讀詩。《你應(yīng)該讀一點詩》正是這種觀點的詩性表達。得益于自身多重身份帶來的資源優(yōu)勢,李強曾多次在自己執(zhí)掌的大學(xué)校園里舉辦詩歌節(jié)、詩歌講座等活動,目的也是想推動校園里的詩教活動,并希望能在校園之外推廣,讓更多的人“讀一點詩”。借助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和自媒體時代的東風(fēng),李強還推出了“湖畔聆詩”公眾號。這個以“介紹校園詩人,推送新詩歌,推進學(xué)校詩歌教育”為宗旨的個人詩歌公眾號,自2015年10月29日開通以來,迄今為止以“李強詩作系列”的方式已經(jīng)推送了李強個人的詩歌作品九十九期,約三百多首詩歌。每一期推送基本能達到四百左右的閱讀量,這對一個時間不長的純粹個人詩歌公眾號來說已經(jīng)形成了相對不錯的固定讀者群了,況且有不少詩作閱讀量有很大突破,悼念性的詩歌《一枚楊樹葉凋零了》真切動人,達到三千多的點擊量,上百的點贊;《地平線上的生靈》更是高達一萬五千的點擊量。在虛擬的賽博空間里,自媒體的便捷和廣泛傳播成為物理現(xiàn)實世界的很好補充,大大拓展了詩歌教育的領(lǐng)域,為詩意理想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方式。
李強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始較早,時間跨度較長,雖然沒有大規(guī)模密集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但山水輾轉(zhuǎn)、世事變遷和身份改變都沒有中斷過。他所創(chuàng)作面世的約四百首詩歌除了“湖畔聆詩”公眾號的推送,基本都收錄于詩集《螢火蟲》中。集中的《螢火蟲》一詩作為整本詩集的題詩,自然代表了詩人內(nèi)心的深度認同,也是詩人文學(xué)理想的某種寄寓。詩開首便用“會飛的露珠”“會呼吸的琥珀”“會舞蹈的精靈”來形容“閃著微光,自由翱翔”的螢火蟲,將其純凈、靈動、自由而又短暫、微弱的特點展露無遺。即便如此,小小的螢火蟲仍然能夠記錄村莊的滄桑、喚醒少年的幻想,仍然能夠在荒蕪之地閃耀,在背井離鄉(xiāng)人的心里激起漣漪、引發(fā)回響。在公眾號的推送作品中,《丁龍來了》組詩之一再次將筆觸伸向“蟄伏兩年/茍活兩周”的“喘息著/閃著微光”的螢火蟲,對這一短暫生命給人過目不忘的永恒念想進行了動情的書寫。《螢火蟲,你在哪里》作為《到恩施走親戚》組詩之一更加細膩:天黑透了,山風(fēng)清冽,星光皎潔,“徐良益躲在暗處抽煙/忽然大叫一聲/快看/一只螢火蟲剛剛飛走//我們都很興奮/我們都不相信/我們找了又找/看見了彼此身上/微弱的亮光”。每每有螢火蟲出現(xiàn),詩人李強都會無比激動,或者是感慨萬千。螢火蟲的意象在李強的詩中不時出現(xiàn),反復(fù)撩撥著他的詩情,這是一種詩性的微光,與強烈而摩登的閃爍霓虹相比,或許顯得微弱而單調(diào),但它不僅成為一種現(xiàn)實的美,更是一種心靈和精神上的寄托,一種對詩意存在的珍視,對詩意理想的追求。
在當下的市場經(jīng)濟時代,真正的理想主義業(yè)已成為文學(xué)精神中的稀有資源。李強在理想主義高漲的年代投入詩歌寫作并付出了青春年華,之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身份和境遇如何變化,他都堅持著詩歌創(chuàng)作、堅守著詩性空間,內(nèi)心保有詩性理想,這就是我們時代的理想主義—— 一種介于現(xiàn)實實用主義與純粹理想主義之間的泛理想主義。這種泛理想主義對于藝術(shù)審美及社會發(fā)展意義重大,需要積極推廣。正如李強所言:“在霓虹燈泛濫的今天,螢火蟲已成為珍稀物種。如果你也喜歡,就請帶一只回家吧。”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螢火蟲,那么它的詩光定會在霓虹燈下閃耀,成為照亮擁有者詩意理想與精神世界的明燈。
參考文獻:
[1] 李強.螢火蟲[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2] 湖畔聆詩.也曾試探舒婷[EB/OL].(2016-07-22)[2017-10-08].
http://mp.weixin.qq.com/s/dJC3FoLlirYyMxJEgrps_A.
[3] 余曉春,王燕云.對詩歌不狂熱,再正常不過[N].長江日報,2013-01-29(17).
[4] 湖畔聆詩.李白,你為什么這么白[EB/OL].(2016-02-01)[2017-10-08].http://mp.weixin.qq.com/s/o6GuoJX5fYKZpZ
V1M_AhlA.
[5] 湖畔聆詩.詩人來了[EB/OL].(2017-03-10)[2017-10-08].http://mp.weixin.qq.com/s/G2IHIYkoyRC8vac5POINXA.
[6]湖畔聆詩.詩的三十一個化身[EB/OL].(2016-08-12)[2017-10-08].http://mp.weixin.qq.com/s/r4zPXpztorz5zIqIE
w5yLA.
[7] 湖畔聆詩.特別的你[EB/OL].(2017-09-22)[2017-10-08].http://mp.weixin.qq.com/s/bDE6co5QrQpI_4bhZZAYiA.
[8] 湖畔聆詩.丁龍來了[EB/OL].(2017-07-28)[2017-10-08].http://mp.weixin.qq.com/s/_0EZ-8xS73ZmnhSJdlk8ag.
[9] 湖畔聆詩.到恩施走親戚[EB/OL].(2016-10-14)[2017-10-08].http://mp.weixin.qq.com/s/0HgiqIm91Qutg4y0DrwABw.
基金項目:武漢市黃鶴英才計劃(文化)項目“武漢當代文學(xué)與傳統(tǒng)文化資源研究”,項目編號:201703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