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忠誠
狀物類文章,是指以描寫物體或景色為主的文章。它或描摹山川名勝,抒寫地域景致,敘述特定事物;或游覽參觀,尋蹤探微,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這類文章具有中心明確、想象豐富、修辭恰當、語言生動、文筆流暢的特點。
蘇教版小學語文高年段教材中,編排了眾多狀物類的文章。如何教好這類文章呢?筆者認為狀物類文章不僅要關注物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探析文章是怎么言說的。此類文章的教學目標有三:一是抓住所描述事物的特點;二是探究作者是怎樣把物的特點介紹清楚的,學習作者狀物的言語智慧;三是學以致用,在學習、生活中學會準確把握事物的特點并具體、真切地描寫出來。
那么,此類文章該如何教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狀物”不但要言之有物,還要言之有序。教學此類文章,要讓學生在初步了解文章描寫的對象和內容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的寫作順序,厘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教師可以這樣設問: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描寫景物的呢?讓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發(fā)現(xiàn)文本中提示寫作順序的詞語,從而厘清文章的脈絡。一般來說,狀物類文章的寫作順序有以下幾種:寫靜物的一般按照樣子、結構、用途的順序寫;寫動物的一般按照外形、動態(tài)、習性來寫;寫植物的一般按照形狀、顏色、滋味的順序寫,也可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寫,或是寫根、莖、葉、花、果。弄清了文章的寫作順序,能夠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加深理解,也為品讀課文、賞析作者謀局布篇的匠心埋下伏筆。
狀物類文章一般寫景精妙,景物特征鮮明,景物的特點與文章的整體氛圍相協(xié)調,使文章保持統(tǒng)一和諧的風格特點,給讀者以美的享受。讀狀物類文章首先要賞析景物描寫,弄清文章描寫了哪些畫面和對象,并了解它們的主要特點。
如何引導學生閱讀狀物文,提取有效信息,快速捕捉到作者的觀點呢?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狀物類文章放在一塊兒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比較、探究、發(fā)現(xiàn)和總結,認識狀物文所描寫對象的特點。作者的觀點一般出現(xiàn)在三個位置。一是在文章的開頭,叫開門見山,開宗明義。如課文《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開頭就寫柳樹是“神奇”的。二是在文章的中間,承上啟下。如《秦兵馬俑》的過渡段點明兵馬俑的特點: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三是在文章的結尾處,卒章顯志,歸納總結。如課文《夾竹桃》的結尾點明了夾竹桃充滿韌性。
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掌握規(guī)律,找準位置,快速捕捉信息,提高閱讀的效率。
狀物的文章總是通過對個體形象的描述,突出事物的特點,表達思想情感,也就是通常說的托物寄情、托物言情和托物言志。
在閱讀文章時,一定通過表面的描寫去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體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言什么志。如《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作者陳忠實要表現(xiàn)什么?僅僅是寫柳樹嗎?當然不是。他是在寫人,寫那些像高原柳樹一樣具有頑強生命力的人。夏洛蒂、霍金等不就是這樣的人嗎?作者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的人呢?教學中,在課的結尾出示陳忠實的生平介紹,學生一讀就會恍然大悟,其實那棵柳樹就是陳忠實先生的真實寫照。
從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來看,他們要掌握一種技能需要經(jīng)歷“認知——實踐——遷移”這樣的過程,目前語文課之所以效率低,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學生有針對性的練習太少。教師隨課文所教給的語文知識和方法,如果不遷移運用,充其量是個概念,沒有形成能力。語文教師要向數(shù)學教師學習,及時練習,讓學生化知為能,化能為智。
例如在體會好《秦兵馬俑》一文第10節(jié)兵馬俑各異的神態(tài)后,筆者出示許多兵俑的頭像和一些描寫神態(tài)的詞語,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加上合理的想象說一段話,可以用老師提供的詞語,也可以用自己想到的詞語,并相互評價,看看哪一名同學說得最好。安排這樣說話訓練的目的,正如丹麥語言學家葉斯柏森說的:“學語言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投入到語言的海洋里去游泳?!?/p>
除了說話訓練,還可以安排寫的訓練。在學習完《夾竹桃》之后,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月光下的夾竹桃還像什么,注意像作者一樣用上動靜結合的方法寫一段話,從而體會作者特別喜歡月光下的夾竹桃的原因。
在水里學游泳,在空中學飛翔,在語文實踐中學語文。語文的學習要從教材中發(fā)現(xiàn)挖掘和提煉有價值的教學內容,設計連貫完整的語文實踐活動,以保證學生充分經(jīng)歷系列實踐過程,獲取有規(guī)律、可遷移的語文知識經(jīng)驗,形成能帶走的語文能力。
作者簡介:江蘇省溧陽市殷橋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