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燕
一般情況下,師生感知文本,往往會對文本中每句話、每個字都深信不疑,始終不敢提出困惑與疑問。這就決定了很多教師與學生對文本中的常識性問題采取無所謂的態(tài)度。事實上,很多看似淺顯平白的內(nèi)容,只要我們細加品讀,就能品咂出無窮的韻味,生發(fā)出別樣的精彩。筆者即以《公儀休拒收禮物》這篇劇本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公儀休對子明說:“現(xiàn)在想吃魚就自己去買,不就一直有魚吃嗎?”其實,用心讀一讀,就會發(fā)現(xiàn)此處與前文中“我已經(jīng)很久沒吃魚了”一句前后矛盾。如果教學中將這兩處的常識忽略,對文本的解讀、對文本的體驗就會大打折扣。
具體教學中,教師不妨聯(lián)系公儀休所說的“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引領(lǐng)學生進行深入理解:“一直有魚吃”和“天天有魚吃”意思是否相同?學生依托自己的認知能力,可以順勢理解“天天有魚吃”的意思,而對文本中“一直有魚吃”的意思,則很難揣摩其本質(zhì),更無法洞察這句話其實是針對“違法犯罪”的人而言的。教師可以引領(lǐng)學生據(jù)此猜想:收下別人賄賂的魚,自己就成了違法亂紀之人,必定會成為囚犯,也就失去了人身自由,還何談什么吃魚呢?然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對比兩種生活狀態(tài),讓學生意識到當下的自由生活雖然不至于天天吃魚,但只要愿意吃,還是能夠滿足自己的愿望的,不也是一種“一直有魚吃”的狀態(tài)嗎?
如此簡單的一筆賬,只要教師做有心人,引領(lǐng)孩子清清楚楚地算一算,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走進公儀休的樸實想法之中。如果不能加以合理地運用,也就無法真正洞察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善于聯(lián)系的細心人還會發(fā)現(xiàn),公儀休說:“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按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這與滿臉堆笑的管家所說的“您為國為民日夜操勞,特叫小人送兩條活鯉魚,給大人補補身子”一句,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對比之下不難發(fā)現(xiàn),人家送魚并沒有其他企圖,純粹是為了感謝公儀休為國為民的一片忠心,并沒有要求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啊!這或許對于很多成人來說,并不是一個問題,誰都可以看出送魚之人的別有用心。但課堂教學和文本解讀的主體是學生,他們對于這樣的“常識”并不能做到頓悟。如何利用這一矛盾,讓孩子能夠洞察其中蘊藏的玄機呢?在教學這一板塊的內(nèi)容時,先讓學生合理地猜想:假如公儀休真的收下了這條魚,將可能有什么事情發(fā)生?很多學生都能意識到這名主人肯定會提出很多違反法紀的事情,要求公儀休去辦,一旦公儀休拒絕了對方的要求,就會引發(fā)矛盾,甚至這個大夫還可能會倒打一耙,破壞公儀休的名聲。
最后,教師進行小結(jié):想要做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不僅要嚴格做好自己,同時也要具備抵御誘惑、拒絕他人的智慧。緊扣這一“常識性”問題引領(lǐng)學生進行思考,學生也就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公儀休拒絕禮物的深層原因了。
主人公已經(jīng)對管家送魚的真正用意有了準確的洞察,可是該怎么樣拒絕才是上策呢?是生硬地嚴詞拒絕,還是要講究一定的策略呢?其實,文本中已經(jīng)介紹得非常明顯了,公儀休選擇了“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藝術(shù)化地拒絕了他的“好意”。這種間接拒絕的方式,究竟有什么好處呢?我們不妨在教學中,進行這樣的探究對比。
大夫:大人,我們有些事情想要請您協(xié)助,或許會觸犯國家的法律,但我們會將您最喜歡吃的魚作為酬勞。
公儀休:這不行!一切按照國家的規(guī)章制度辦事,你和我都不能例外。
公儀休完全可以如此慷慨陳詞一番,甚至可以對這個送魚的管家嚴加訓斥。但他并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聞到魚腥味要嘔吐作為借口,既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更為對方留下了余地,顯示了一位當朝宰相的智慧與氣度。這給我們小學的語文課堂能夠帶來什么有價值的資源呢?口頭表達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要想讓學生真正發(fā)展說話能力,就需要讓學生學會聆聽,懂得揣摩他人語言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其次,要學會將一些不好說、不方便說的話,通過方式的轉(zhuǎn)換,進行智慧而巧妙的表達。
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尤其是學生與自己伙伴的交往過程中,也總會遇到這樣尷尬的局面。很多學生采取了簡單而粗暴的、說“不”的方式,導致朋友之間一言不合,橫眉冷對;也有的不明不白,就只能委屈自己。而運用課文中蘊藏的這些“常識性”內(nèi)容,就可以為學生的實際交往,形成必要的支撐,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高效發(fā)展。
文本是作者依照自己對生活的感知理解,在一定心境之下創(chuàng)作而成的。其中,就蘊藏著豐富的生活常識,需要教師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緊扣細節(jié),深入探究,培養(yǎng)學生前后聯(lián)系、深入思考的意識, 開啟有效學習之門。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曲塘鎮(zhèn)中心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