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守德
反映我軍軍事訓練改革,一直是軍隊文藝創(chuàng)作的一個熱點,有很多的作品對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表現(xiàn),至今仍然是人們竭力關注和思考,并為之奮力開掘和拓展的課題。江永紅、錢鋼以此為題材的報告文學《藍軍司令》,應該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初發(fā)表的,在這一題材中最為引人矚目的一篇力作,并為此在1983年獲得了首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
發(fā)表這篇作品的時候,無論是江永紅,還是錢鋼,都還是三十歲上下的很年輕的軍人。他們曾一同被派往對越自衛(wèi)作戰(zhàn)前線,對真正的戰(zhàn)事進行近距離的采訪與報道,在大腦里對戰(zhàn)爭留下了極為真切的影像。后來他們想必是工作出色,被調入《解放軍報》社工作。他們原本就來自于基層,對部隊的一切都比較了解;成為專職的軍事記者之后,更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而且必須經(jīng)常在各個部隊轉悠,不僅比較接部隊生活的地氣,視野和境界也更加開闊了。
更重要的是,他們所處的那個生機勃勃的時代,其風氣深深地影響、熏染和造就了他們,使之成為有才華、愛思考、敢追求的部隊記者和作家,是部隊新聞界或文學界的精英人物。他們所獲得的生活積累,他們所具有的開闊眼界,他們所飽含的寫作熱情,都不允許他們在自己的從軍之路上,甘于做一名安分的平庸者,他們要讓思想的光芒從他們的筆底放射出來。在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出了屬于那一時代年輕寫作者應有的蓬勃朝氣和鮮明特質。
他們發(fā)現(xiàn)和寫出了“藍軍司令”王聚生這樣的人物,說明部隊存在著的值得正視與深思的現(xiàn)狀,引起了他們深深的憂慮。這個在他們心中可能久已孕育且呼之欲出的形象,與真實的人物在驟然間不謀而合了;或者是真實的人物與事跡,觸發(fā)了他們深入的思索和創(chuàng)造的沖動;抑或是他們與主人公王聚生在某些關鍵點是如此的相通,使他們因之而興奮不已,并對這個人物進行了概括、提煉和升華,使之在那些時代成為云稀月微的天際一顆耀眼的明星。能夠在1981年推出這篇報告文學作品,可以說反映了江永紅和錢鋼是有著巨大責任感的,也是有著敏銳的眼光和勇敢的膽識的,從而能夠領風氣之先,并得到如潮的好評似乎不足為奇。
我們這支軍隊擁有光榮的歷史和輝煌的戰(zhàn)績,勝利是寫在旗幟上的,有無數(shù)值得大書特書的戰(zhàn)例為后人所津津樂道。但是歷史并不能代表現(xiàn)在,更不能證明將來。雖然也經(jīng)歷了一些戰(zhàn)爭,但往往是局部的。就全軍而言,在較長時間里是處于和平狀態(tài)的,惰性、僵化甚至退化,自然就如霉菌似的生長,大部人當?shù)木褪恰昂推奖薄S绕涫恰拔母铩笔甑膭觼y,更是給人們的思想和部隊的建設帶來了極大的混亂,使這支曾經(jīng)驍勇善戰(zhàn)、所向無敵的軍隊充滿了種種的積習和憂患,體現(xiàn)出軍事訓練上,形成了“紅軍”必勝、“藍軍”必敗這樣一種必然的難以改變的演習模式和思維定式。
作者是以這樣憂心忡忡的筆墨來描寫部隊所進行的軍事演習的:
臉皮嫩嫩的,唇上還沒長出胡子的年輕戰(zhàn)士,學電影上“我軍”的樣子,在山頭上一個個成了頂天立地的英雄,盡情地顯示勝利者的威風。他們踩倒了王聚生不愿倒下的藍旗,用刺刀捅穿了塹壕邊的靶子,扯開衣領,拋著帽子,擁抱,蹦跳,“啊——啊——”地叫喚。山下還不時有掉隊的跟上來:呼哧呼哧拉著“風箱”,咕咚咚灌著涼水。這些大孩子,像少先隊員在隊日里參加登山比賽一樣,精疲力竭而又玩性十足,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陶醉了。笑聲!笑聲!四面八方的笑聲,像炸雷撞擊著耳鼓,王聚生感到了一種不能容忍的侮辱?!皠倮??誰是真的勝利者?”“紅軍”是怎么上來的?是踩著“藍軍”的地雷上來的,是從“藍軍”的炮口槍口下上來的,毫無敵情觀念的戰(zhàn)術動作,如同放羊一般的戰(zhàn)術指揮,笨拙低劣,簡直是送死,然而卻沒有一個“死”去,都是刀槍不入的好漢。他們就是這樣輕易地打敗了“藍軍”,攻占了高地,還在痛快地笑,笑!
作品描繪的這種軍事演習的場面,是形象的,真實的,軍事演習成了演戲,成了玩兒鬧和過家家,不僅沒有任何意義,而且后果是非常嚴重的。倘若陷在這種陳舊的、慣性的思維模式當中,不真正從實戰(zhàn)的角度去磨煉部隊,想當然地認為靠戰(zhàn)斗意志,靠老套路去制敵,“紅軍”必勝的邏輯只能是對自己的欺騙。而且,隨著時光的轉瞬即逝,國際局勢也發(fā)生著重要的變化,“超級大國發(fā)瘋式地加速軍備競賽,使軍事實力急劇膨脹的時候”,各種潛在的對手也都在提升和改變著自己,危機正埋伏在我們根本就覺察不到的地方。一支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盲目樂觀、躊躇滿志、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軍隊,在未來戰(zhàn)爭中就可能是一支不堪一擊、大敗虧輸?shù)牟筷牐^去曾經(jīng)創(chuàng)造的光榮也將可能灰飛煙滅。
令人頗為費解的是,在兩位作者采訪和寫作這部作品的時候,一些部隊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對越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的洗禮,真正實戰(zhàn)的殘酷血腥的現(xiàn)實,卻并沒有引起人們對于真正實戰(zhàn)要求的正視和思索,似乎也并沒有把敵人當作真正的對手來對待和研究。從那場戰(zhàn)爭的形態(tài)來看,它還是一場傳統(tǒng)樣式的戰(zhàn)爭,是實力的對撞與硬拼,也幾乎是師出同門的兩者的較量,似乎談不上什么戰(zhàn)爭藝術,更談不上有任何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觀念和色彩。我軍在戰(zhàn)斗中也反映出匆促上陣的種種弊端,盡管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這本身也理當引起人們警醒的,然而這次局部的戰(zhàn)爭對人們思想和意識的沖擊,遠沒有后來的海灣戰(zhàn)爭那么大,因而在老一套的軍事演習的套路中,一仍其舊、自得其樂地滿足于重復這種早已千瘡百孔、毫無新意的老把戲,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嚴重的時代錯位。
作品中主人公王聚生,按照當時的標準來看,他只不過是在舊的軍事演習套路和秩序上增加了一些擾動的不和諧音,竭力按照實戰(zhàn)的要求來排兵而陣,進行像樣的演習和對抗。于是他被慧眼識珠的軍長任命為“藍軍司令”,意在“豢養(yǎng)一只‘兇惡的‘豺狼,磨煉他手下千百‘獵手”,實際上就是要他充當磨刀石的作用,讓“紅軍”的勝利來得不那么容易,不是像放羊一樣就可以取得勝利。不負厚望的王聚生,“在演習場上不講情面,不管別人如何說三道四,他都以‘藍軍的本分‘我行我素,在平常,他的職務根本不允許他在上級面前評頭論足,但是‘藍軍司令這個反面教員的角色卻給他一張?zhí)貏e通行證,平時不敢說的能說,平時不敢做的敢做,他可以從實戰(zhàn)出發(f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無拘無束地挑刺,揭短。王聚生這樣對待‘紅軍,就是要嚴肅地提醒他們不要以為滿足于過去我軍的戰(zhàn)爭經(jīng)驗就可以包勝百敵,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演習過程中,“紅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混亂和被動,僅以反空降演習為例,實力強大的“紅軍”雖然險中取勝,但在總結中不得不承認,“對敵軍研究不夠,合成觀念不夠。判斷敵情慢,決心下得慢,組織戰(zhàn)斗慢”。有了這樣的認識,軍事演習的面貌自然就有了明顯的改觀,這就是王聚生想要達到的目的。
從本質上講,王聚生是一個有著真正軍人意識和素質的人物,他是為軍隊和戰(zhàn)爭而生的,這樣的人物在他處的那個時代不是孤立的存在,甚至可說是屢見不鮮。他的與眾不同是不合時宜的,然而也正是部隊所迫切需要的,要他成為“紅軍”狡猾難纏的對手,像銳利的尖刀一樣,把部隊中普遍存在的盲目麻木的感覺與意識扎痛扎醒。他率領“藍軍”給“紅軍”不斷地出各種難題,讓“紅軍”當然的勝利成為不可能,時時讓“紅軍”處于難堪和疲于應付的境地,從而使這支部隊真正保持臨戰(zhàn)的姿態(tài),在觀念上、意志上、戰(zhàn)法上,依舊成為一支能征慣戰(zhàn)、勝券在握的部隊,而不是到關鍵時刻的一敗涂地,潰不成軍。
好在此時正處在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給作家的思考與寫作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間。這篇報告文學的寫作,就是要撕破和揭穿現(xiàn)實,將這支部隊自我滿足的現(xiàn)狀給揭露出來,讓人們在看清事實之后,冒出一身冷汗,不得不承認這個不應回避的現(xiàn)實。作品描繪和塑造的是一個覺醒者的形象,他無情地刺穿人們的固有觀念和情緒,使這支部隊重新回到召之即來、戰(zhàn)之能勝的狀態(tài),顯示出刀刃的鋒利和戰(zhàn)斗力的強大,保持和續(xù)寫昔日的榮光。從某種意義上講,一支部隊究竟能不能打勝仗,是要到戰(zhàn)時才能夠看出來的,須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實戰(zhàn)的磨煉、檢驗和洗禮,才能證明它的威武與善戰(zhàn)。演習即使搞得再像模像樣、漂漂亮亮,都不能表明部隊就一定能夠打勝仗。但和平環(huán)境下的部隊,胸有真正的敵情意識,持有未來的戰(zhàn)爭觀念,在日常軍事訓練中真正實戰(zhàn)來要求,則是絕對必要的。一支在和平環(huán)境之下無仗可打的軍隊,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它處在一個永恒的困境之中,但又必須走出這個困境,讓自己保持鮮活、昂揚、野性,像一個四爪著地、虎視眈眈、目露兇光的猛獸,隨時準備奮起一躍,能夠置敢于冒險的一切來犯之敵于死地。
這篇報告文學的價值,首先體現(xiàn)在它的文學性,即對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以及人物內心與情感世界的揭示;再就是其所具有的思想性,兩者如同劃破長空的亮光,一起洞穿了時代的迷霧?!端{軍司令》也許可視為此類題材在新時期的濫觴之作,對后來的軍事文藝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巨大而長久的。不僅在文學方面,在戲劇、電影、電視劇等樣式上,更是在不斷地深化探索和表現(xiàn)軍事演習改革的問題,想方設法企圖突破演習模式這個魔障。一個暫時無仗可打的軍隊,必須不斷地在自尋煩惱,文藝也因之在自尋煩惱,負責任地、痛苦地前行,這或許是軍事題材文藝的一個宿命。隨之發(fā)展的,是廣大的讀者和觀眾對軍事和國防問題的關注的持續(xù)和認識的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