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慧,周 鈺,牛相來,景福權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推拿科,新疆 830054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骨質增生、椎間孔縮小、椎間隙變窄、頸椎肥大性改變或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椎-基底動脈,導致動脈管壁狹窄,血液運行不暢,引起腦供血不足[1-3]。臨床多表現(xiàn)為眩暈、頭痛、猝倒、頸項強直、頸項疼痛、胸悶、心悸、心慌、惡心欲吐等癥狀。本病屬中醫(yī)內(nèi)科學“眩暈”范疇,與人體氣虛、血瘀、痰濁有關,眩暈的病位在腦,與肝、脾、腎3臟有關,有“無風不作?!薄盁o虛不作?!薄盁o痰不作?!敝f。本研究中應用龍氏正骨手法結合小針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科門診就診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86例按就診先后順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44例和對照組42例,治療組中男21例,女23例;脫落3例;年齡18~57歲,平均(37.9±4.5)歲。對照組中男20例,女22例;脫落2例;年齡20~56歲,平均年齡(38.2±3.8)歲。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相關標準。1)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表現(xiàn)有眩暈、頭痛、視聽障礙、猝倒等,旋頸時可誘發(fā)眩暈、頭痛;2)頸椎退行性病變表現(xiàn)為頸項疼痛、頸項僵硬、頸椎活動受限,頸肌痙攣、壓痛;3)X線提示:多見鉤椎關節(jié)增生,腦部彩色多普勒檢查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1.3 納入標準 納入: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2)非妊娠或哺乳期婦女;3)能積極配合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排除:1)非椎動脈型頸椎病者;2)腦源性、眼源性、耳源性、外傷性、神經(jīng)官能性、顱內(nèi)腫瘤引起的眩暈疾病者;3)合并心腦血管嚴重疾病、精神障礙疾病、腫瘤疾病者;4)不能接受龍氏正骨手法或小針刀治療者;5)未完成治療過程者。
1.5 治療方法
1.5.1 治療組 龍氏正骨手法[5]。囑患者采取仰臥低枕位,先用揉法、拿法、滾法使頸、肩、背部肌肉放松,根據(jù)患者病變及自身情況,分別采用仰頭搖正、低頭搖正、側頭搖正、牽引下正骨等手法。醫(yī)生一手托患者枕部,另一手托患者下頜部位,使患者頭部上仰,側轉,當頭部轉到最大角度時,稍加閃動力,多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明顯的“咔噠”聲響,從而糾正小關節(jié)錯位,1次/d,20 min/次,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共治療2個療程(期間治愈者,不再繼續(xù)接受治療)。
小針刀治療方法?;颊吒┡P位,定點:枕骨粗隆與乳突連線的中內(nèi)1/3交點處;C6、C7棘突水平旁開1.5~2 cm處;雙側肩胛骨內(nèi)上角鈣化灶。操作方法:用安爾碘消毒,選用漢章Ⅰ型4號針刀(北京華夏針刀廠生產(chǎn)),持針刀口與患者身體縱軸平行,針尖到達骨面后縱行切疏通3~5下,橫行剝離2~3下,拔出針,壓迫止血,外敷創(chuàng)可貼。每次取3~5個點,注意避免損傷神經(jīng)、血管。共治療2次,首次治療1周后行第2次治療。
1.5.2 對照組 針灸方法:患者取俯臥位或坐位,頸肩部肌肉放松后,針灸主穴參考《針灸學》[6]中頸椎病取穴:取頸夾脊穴、百會、風府、大椎、風池、完骨、天柱、率谷,常規(guī)消毒后,用0.35 mm×40 mm毫針進行針刺,采用捻轉平補平瀉法,以患者酸脹感覺為宜;1次/d,留針時間約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1次,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共治療2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采用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ASCS)于治療前、治療10天后對2組患者的主觀癥狀等進行評定,該量表評定內(nèi)容包括主觀癥狀(18分)、生活工作和社會適應能力(9分)以及臨床體征(73分)共3部分,總分為 100分[7]。
1.7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4]。治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0%;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shù)<90%;有效:癥狀體征好轉,30%≤療效指數(shù)<70%;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療效指數(shù)<30%。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l00%。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ASCS評分 2組患者CASCS評分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2組患者CASCS評分比較(±s) 分
表1 2組患者CASCS評分比較(±s) 分
注:*表示與組內(nèi)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 1 3 4.6±4.8 6 6.3±7.8*對照組 4 0 3 6.1±5.3 4 2.7±5.4#
2.2 臨床療效 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7.8%,對照組60.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中醫(yī)古典醫(yī)籍中沒有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名,其論述主要散見于“眩暈”“頸肩痛”等。中老年人肝腎虧虛,加之勞倦氣虛,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紊亂,產(chǎn)生氣虛、痰濁、血瘀,從而出現(xiàn)眩暈、頭痛、頸項疼痛等癥狀[8]。早在1926年,Barre等就提出頸部交感神經(jīng)受激惹可引起眩暈、視力模糊等癥狀?,F(xiàn)代醫(yī)學認為,頸椎椎間盤退行性病變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因,而頸椎生物力學失衡是頸椎退行性病變的主要機制。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fā)病機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3方面:1)頸椎椎間盤突出,直接壓迫椎動脈,從而產(chǎn)生腦供血不足;2)頸椎節(jié)段性不穩(wěn),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椎動脈進一步痙攣收縮,導致腦部供血不足;3)由于血管彈性回縮力減弱,血流動力學出現(xiàn)異常,椎動脈硬化性改變,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xiàn)以眩暈、頭痛、惡心、頸項僵硬等為主,嚴重時可導致眩暈欲撲,惡心,不便行走,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9]。針刺可刺激頸部肌肉感受器,反射性降低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緩解頸肌和血管痙攣,松解局部軟組織,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糾正椎間關節(jié)紊亂,從而恢復頸椎正常解剖關系和生物力學平衡,故可有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緩解臨床癥狀。龍層花[10]認為,頸椎失穩(wěn)引起的椎間關節(jié)錯位是刺激交感神經(jīng)的主要原因。由于椎動脈前方是頸長肌,內(nèi)側是椎間盤外側緣,后方是頸神經(jīng)前支及頸椎小關節(jié),外側是橫突間肌。當頸椎椎間盤退化、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頸椎骨關節(jié)平衡被打破,使周圍短小肌肉出現(xiàn)攣縮、小關節(jié)紊亂,進一步刺激椎動脈交感神經(jīng)叢,使椎動脈收縮,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出現(xiàn)眩暈。龍氏正骨手法根據(jù)患者病變及自身情況,分別采用仰頭搖正、低頭搖正、側頭搖正、牽引下正骨等手法糾正小關節(jié)錯位,通過手法調整,使失衡的生物力學趨向平衡;松解神經(jīng)根及其周圍的軟組織;改變椎間孔面積,調整鉤椎關節(jié)位置關系;緩解肌肉痙攣,解除滑膜嵌頓;調整頸椎各組織應力分布,增強頸椎穩(wěn)定性[11];針刀能夠松解頸椎軟組織,解除粘連、攣縮、局部異常高應力,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性物質吸收,消除頸部肌肉緊張,恢復頸脊柱的生物力學平衡,解除對交感神經(jīng)的刺激或椎動脈的壓迫,有效改善腦部供血[12]。此外,針刀切割產(chǎn)生的損傷在愈合中形成許多新的毛細血管網(wǎng),可增加局部供血面積。對體內(nèi)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及免疫系統(tǒng)具有調整效應,能恢復人體生理平衡。本研究發(fā)現(xiàn),龍氏正骨手法結合小針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優(yōu)于針刺治療。究其原因,可能與龍氏正骨手法通過定點旋轉復位,糾正小關節(jié)紊亂,針刀能松解軟組織,解除粘連攣縮及局部異常高應力,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性物質吸收,消除頸部肌肉緊張,兩者結合可優(yōu)勢互補,協(xié)同作用,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1]Ding Q,Yan M,Zhou J,et al.Clinical effects of innovative tuina manipulations on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 alartery type and changes in cerebral blood flow[J].Tradit Chin Med,2012,32(3):388-392.
[2]Shou Z,Shen L,Xiong P.Assessing the validity of a novel model of verteb ral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yndrome induced by injecting sclerosing agent next to transverse process of cervical vertebra[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10,30(1):85-88.
[3]Ding T,Maltenfort M,Yang H,et al.Correlation of C2 fractures and vertebral artery injury[J].Spine,2010,35(12):520-524.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5]盧志明,唐占英,葉秀蘭,等.頸椎病的發(fā)病機理及傳統(tǒng)手法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11,19(1):61-64.
[6]王華,杜元灝.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307-308.
[7]張鳴生,徐偉成,林仲民,等.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的信度與效度研究[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151-153.
[8]楊克勤.頸椎病[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85.
[9]李思余,吳亞軍.電針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0例[J].河南中醫(yī),2014,34(10):2030-2031.
[10]龍層花.脊椎病因治療學[M].香港:商務印館,2007:106-117.
[11]肖志剛,楊世忠,謝國水,等.龍氏正骨手法結合銀質針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5):421-422.
[12]胡艷明.楊靜茹,李麗娜.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yī)針灸推拿治療進展[J].河北醫(yī)學,2015,21(8):1532-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