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雪
一
秋風(fēng)起,鱸魚肥。在我所居住的珠三角小城,這個季節(jié)的河鮮或海鮮餐廳,各種魚味美食應(yīng)有盡有。但坐在高檔豪華且空調(diào)冷氣和著秋涼的餐桌前,面對滿桌的海味河鮮,你硬是感覺不到它們有特別的味道了。
如今人們口中的美食,到底缺了啥味道呢?
有一次家人餐敘,隔桌是另一大家人周末聚餐,席中一位比我還大了十來年頭的老哥無不感嘆道:“如今這食材啊,本身就少了牛屎味啊!那牛屎味啊!”
席間的孩童們一聽就大喊大叫:“惡心!爺爺您口味太重了!您還叫不叫我們吃了!”
“除了鹽的咸淡,就是讓人聞著惡心的味精雞精。這哪是人過的日子?。 崩细琪鋈簧駛?,仍在顧自感嘆,且臉上升起不盡的茫然,有精沒采地往嘴里扒拉著碗里的米粒。
我看了看我這一席。我算長者,足下兒孫輩,有的本身在農(nóng)村長大,對牛屎味道還留有記憶。有的雖在城市出生長大,但逢年過節(jié),也是要回老家探望尚還留戀老屋和牛屎味道不愿到城里生活的老輩人。他們或許沒注意到隔桌有關(guān)牛屎的爭議,或許是他們本身對桌上的各種佳肴也已舌尖麻木,吃完后有的刷手機,有的閑聊。牛屎的味道,對他們來說,或許沒有給朋友回一條短信更緊要。
而我,不僅注意到了老哥的感嘆,并且感同身受,心里,也不由對牛屎的味道生出絲絲情愫。那遙遠了的牛屎味?。?/p>
二
在我的桂北老家,在我還是眼前對著老爺爺?shù)摹芭J何丁备袊@大喊惡心的這些孩童的年齡段時,我們是沒有什么能力坐在如此豪華闊氣的海鮮河鮮餐廳對牛屎味道深惡痛絕的。那時候無論河魚海魚,我們統(tǒng)稱為魚,就像如今這些孩童們對泰國米或日本米乃至國產(chǎn)的東北米廣東米轉(zhuǎn)基因大米雜交水稻之類都能分得清清楚楚的極致一樣,我們對大米是另一種極致的統(tǒng)稱:稻米。我們吃的稻米,離不開牛屎或豬屎的味道。那時的鄉(xiāng)村,滿村子飄浮的,都是牛屎豬屎的味道。
那時候的土地由生產(chǎn)隊統(tǒng)一耕種,大人們作為生產(chǎn)隊成員,每天的農(nóng)活由生產(chǎn)隊長統(tǒng)一安排,出一天工,男勞力掙10分,女勞力掙9分,家里豬圈牛圈里的糞肥,一百斤折10分工分,等同于一個男勞力。這些工分到年底時,由會計統(tǒng)計完后到生產(chǎn)隊換稻米。工分不足換取一家口糧的,就要欠生產(chǎn)隊工分或錢,需要來年拿工分或錢補齊,方能領(lǐng)回基本口糧。工分有余額,則領(lǐng)回幾張紙幣,那樣的家庭,不僅可以過一個豐盛的年節(jié),還作為村里的富戶,備受村人羨慕。
那時,在我們那里,允許一戶養(yǎng)一頭牛、一只豬、一些雞或鴨,多出這個標(biāo)準(zhǔn),就是走資本主義,大人是要被生產(chǎn)隊的民兵拉出去批斗并要義務(wù)給村里做義工修路。這不僅白出力,還誤工,可謂丟了夫人又折兵,一般農(nóng)民算得出這種得不償失的代價。于是,男女勞力都專注于給生產(chǎn)隊出工,那些個豬牛雞的圈子就交給我們這些半大孩童打理,牛屎豬屎掙多了,工分也掙多,年底分紅就能換回屬于自己的那份糧食,如有超余,沒準(zhǔn)大人還會賞一件過年新衣或買一本連環(huán)畫。那時的牛屁股豬屁股,是我們這些孩童的嘴巴所需食糧的倉庫?。?/p>
那么,放學(xué)回家,把晚飯放鼎鍋里煮好,我們就要挑上糞箕帶上鐮刀到河邊或山坡給豬牛割青草,選豬牛喜歡吃的嫩芽嫩葉嫩草,豬牛吃不完,就墊在圈子里,豬牛的屎尿與墊在圈子里的嫩芽嫩葉嫩草經(jīng)豬牛踩踏變成糞肥,釋放出夾雜著牛和豬屎尿的異味,這種異味透過牛圈豬圈的門窗滲進村子里的空氣。對我們來說,這是一種成果象征,誰家的異味濃重,誰家牛圈豬圈的牛糞豬糞又可以出圈了,這也就意味著誰家孩童的功勞簿上又添上一筆,他過年時的新衣新書又多了一些希望。
那么,牛圈豬圈里的糞肥出欄了,是我們這些半大孩童辛苦但幸福著的事兒。我們像過節(jié)一樣地固牢糞筐繩索和糞箕竹竿,以便能夠裝足夠多的糞肥而不至斷裂。到了生產(chǎn)隊的糞屋老糞出走下田,我們就挑著自家豬圈牛圈出的糞肥填入掏空了的糞屋。我們挑著與自己體重相當(dāng)?shù)牧呤锏募S肥,一邊奮力往生產(chǎn)隊糞屋趕,一邊喊著號子,絲毫不會感到肩上的重負(fù)早已超出我們的負(fù)荷,以及肩上挑的糞肥惡臭熏天。趕到生產(chǎn)隊糞屋,邊擦著臭汗邊滿懷希望地看著成年的生產(chǎn)隊記賬員在工分欄里記下“牛糞70斤記7分”這些極富魅力的交雜著漢字和阿拉伯?dāng)?shù)字的符號。那時候,我們幸福得像嗅到過年噴著香氣的臘肉或散發(fā)著陣陣書香的連環(huán)畫。那是我們的節(jié)日??!那幸福的豬牛屎尿味!
清早和傍晚,是我們上山下河為豬牛尋找食糧的鐵定時段,而周末或?qū)W校放農(nóng)忙假,則是我們?yōu)樨i牛糞便大顯身手的最佳時間。我們通常會背著背簍或挑著糞筐,趕著牛上山吃草,順便就把自家牛拉的糞便或他家牛拉的但主人沒帶糞筐的糞便裝進糞筐里,貼著糞筐主人汗水涔涔的背脊?jié)B進主人綿延的牛圈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牛糞還有另一個功效,那就是秋冬之交時,大雪封山前,我們需要把牛放山上吃最后一茬草,以為牛過冬養(yǎng)膘。我們的孩童時代,桂北瑤山雖不是北國那樣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但大雪封山是常有的事。大雪封山前的那段日子,早起寒霜遍地,晚歸寒風(fēng)呼號,那時候普通百姓又是憑布票買布做衣服的,家里孩童多,沒錢買布匹而剩下的布票,就拿去換錢或換稻米,因而,我們身上穿的,冬裝比夏裝只多了一件又硬又薄的棉衣,腳下著的永遠都是一雙芒草或青麻編的“草鞋”。這樣的著裝冒著秋后冬初的雨霜寒風(fēng)上山放牛,那牛屁股拉下的那一大砣牛屎,冒著呼呼響的暖氣,腳下被凍僵了的腳板,幾乎是下意識的、情不自禁的、三兩下脫下草鞋,踩進牛屎里,那種從腳心暖到頭頂?shù)男腋<捌鋷淼膶π纳淼奈拷?,直到今天也還彌久不衰。
三
秋風(fēng)起,秋風(fēng)涼,便想起順應(yīng)天氣的變化,安排學(xué)生做半命題作文《溫暖的□□》。一個來自東北的初一新生寫的《溫暖的味道》令我為之一震。
北風(fēng)開始嘯叫,山上的青草開始泛黃。但爺爺需要在草完全枯死前,將家里的那匹耕牛喂肥,以便過冬。爺爺沒有過冬的大衣,他只能穿著他的父親遺留給他的那件又薄又硬的舊棉衣,腳上著母親編織的草鞋。川西的秋冬之際,山路已板結(jié),泥土已凍僵。爺爺趕著那有著一身厚皮的老牛,往山上草盛的坡地上走去。老牛一邊吃著路邊的青草嫩葉芽,一邊抖動碩大的屁股肥肉。在一處崖壁腳,老牛突然停下吃草,尾巴揚起,屁眼鼓起……爺爺知道,老牛這是要拉屎了。爺爺冰冷的腳板立馬生出一些力量,芒草鞋都不知是怎么脫落的,只等牛屎一落地,冰冷的腳便踩進了冒著熱氣的牛糞里。爺爺告訴我,那種溫暖,直到現(xiàn)在,也難以忘懷。
這樣的文字,絕不是一個初一新生有能力憑空杜撰的。令我震驚的是,他幾乎是還原了我孩童時代同他“爺爺”幾近相同的一些經(jīng)歷。天下烏鴉一般黑,但其實天下的烏鴉的黑是有些不一樣的,就像哲學(xué)家們告知我們,人是不可能兩次踩進同一條河流一樣。在全國吃大鍋飯的年代,遠在川西的他的爺爺,同相隔千里的桂北瑤山的我,兩個年齡或許相仿的孩童,在一個秋冬之交的日子里,趕在大雪封山之前對牛的呵護的經(jīng)歷,是如此的相似,不能不說是上天為了考驗當(dāng)時的子民,給我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了。
而同樣令我震驚的,是這篇初一新生作文談到現(xiàn)在隨兒子到了南方小城安度晚年的爺爺,卻對如今的兒孫們供奉給他的山珍海味不以為然。每次上酒樓吃飯,老人都像渾然不知桌上擺的是要花千兒八百才能點來的美味佳肴,視而不見,不是說菜咸了,就是說菜淡了,或者就是味精雞精放多了。兒子本來是想趁周末休息,孩子們又不用上學(xué)補課,帶老人孩子上酒樓犒賞一番,卻鬧得老人食欲全無。直到飯后回家,奶奶炒一碟從川西老家?guī)淼亩刽?,兒子煨一壺?zé)?,老人才兩眼放光,食欲重新漫上舌尖…?/p>
文末,這位初一新生頗有見地地點出爺爺同自己甚至爸爸這兩代人對美味的判別——
爺爺?shù)耐恋厣l(fā)著牛屎的味道,他食用的所有糧食都離不開牛屎的饋贈,牛屎還給予他寒冬時的溫暖。爺爺怎么離得開牛屎的味道呢!于是我也就明白了,每到寒暑假,不管我愿意與否,爺爺奶奶都要帶我回川西老家。他是要回味被城市的商業(yè)氣味沖淡了的牛屎味呢!
于是我甚至在想,爸爸媽媽將爺爺從他滿是牛屎味道的川西老家,接來遠在千里之外的珠海,不是孝順,是自私。愛爺爺,就不能生生剝奪他對牛屎的溫暖回味,也不能譏笑他對牛屎味道深切的思念。
珠海是一座從小漁村演化而來的現(xiàn)代化城市。這座城市的原住民只占城市人口的百分之一。滿城的老人同小孩,都是從全國不同的角落,山村或城鎮(zhèn),移民而來。過去的舊時光,現(xiàn)在的新時光,都在這些人身上烙有鮮明的特征。就像我同這位爺爺放牛踩牛屎的經(jīng)歷,就像餐館里老輩人面對滿桌佳肴的茫然,都只是一個時代往另一個時代滑動時難以避免的錯位認(rèn)知。我們還沒有走進一個令人心滿意足的新時代,因此,我們也就無法走出那個令人欲說還休的舊時代。
四
這幾年,央視一直在播一個有關(guān)美食的節(jié)目《舌尖上的中國》。不得不說,相較于央視其他說教味偏濃的節(jié)目,這個節(jié)目從百姓日常生活入手,給大家介紹遍布大江南北的美味佳肴,獲得觀眾的青睞,也是正常。
有人就此寫了一篇文章《老去的舌尖》。同我一樣,作者是肯定這個節(jié)目的。但他從另一個角度認(rèn)為當(dāng)下的中國人之所以對這些美味失去感應(yīng),是因為生活節(jié)奏太快了,人們來不及品嘗美味。同時,還因為從事美食行業(yè)者大都受利益驅(qū)動,缺乏耐心和專情。因而他給出一個治療舌尖老化的良方,一是要人們放慢生活節(jié)奏,不要吃啥都囫圇吞棗。二是要在做美食時用心用情,不要三心二意。三是要省著悠著點享用,以免舌尖過早老化而變得麻木。
我是在一張中學(xué)生語文考試卷上讀到這篇文章的。以過來人評議作者對中國人失卻美味的原因以及給出的良方,我以為,如果是從養(yǎng)生的角度分析,不無道理,亦無可厚非。我對他“方子”的異議,是他對美食和養(yǎng)生混為一談,從而導(dǎo)致另一種錯位認(rèn)知了。
同一張試卷里的課外文言文選的蘇東坡有關(guān)養(yǎng)生的文章。不知這是命題者的有意為之,還是想讓應(yīng)試者也能從中悟出另一些道理。
蘇東坡的人生四味,一曰無事以當(dāng)貴,二曰早寢以當(dāng)富,三曰安步以當(dāng)車,四曰晚食以當(dāng)肉。其中有關(guān)美味的,即“晚食以當(dāng)肉”。其實蘇東坡不僅提倡晚食,更提倡“饑食”?!胺蛞佯嚩?,蔬食有過于八珍。而既飽之余,雖芻豢滿前,唯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謂善處窮者矣,然而于道則未也。安步自佚,晚食為美,安以當(dāng)車與肉為哉?車與肉猶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边@里的“晚食”,指每頓飯都晚點吃,或餓了再吃。按蘇東坡解釋,饑餓時再吃東西,再簡單的食物都勝過美味佳肴。一旦吃飽了,就是把再好的食物放在你面前,你恐怕巴不得讓人將那些東西趕快拿開。蘇東坡的感想是,如能這樣做的話,就是一個善于在困窘中生活的人了,只不過很多人并不明白這個道理。安步而自適,肚子餓了再吃東西,又怎么能真的是車和肉呢?不過,你心里有了這樣安貧的態(tài)度,就會覺得坐車與食肉“猶存于胸中”了。
然而蘇東坡所處時代同如今是大相徑庭了。蘇東坡所處的農(nóng)耕文明,刀耕火種,靠天靠地吃飯,食物欠缺,食材本真。在這樣的條件下,蘇東坡尚知道“晚食”或“饑食”。如今工業(yè)時代,天上下的雨是酸性的工業(yè)雨,空中飄浮的氣流是黏稠的工業(yè)霾,水里流的是污濁的工業(yè)水,除了特供糧食的生產(chǎn)基地,每一寸土地都被農(nóng)藥化肥板結(jié)了。稻米是用化肥農(nóng)藥護理出來的,肉食是飼料藥品喂出來的,連百姓餐桌上最普遍的菜疏,農(nóng)藥過后十天采摘,是菜農(nóng)們向采購者炫耀的本錢。這種條件下的食材,就只能靠工業(yè)生產(chǎn)出來的味精或雞精調(diào)味。這樣的食材,是人們減緩生活節(jié)奏,用心用情做食,晚食饑食所能解決的問題嗎?
因而,診治中國人老去的舌尖,就不是《老去的舌尖》所給出的所謂“良方”那么簡單的事情了。
五
前兩天給家里打電話,家姐問國慶節(jié)回不回家。我問回家有沒有不施化肥不打農(nóng)藥的菜吃。家姐為難地說,這樣的菜,可能只有屋旁種的白泛豆可以達到這個標(biāo)準(zhǔn)了。
我家所處的瑤山,過去一直被認(rèn)為是蠻夷之地,漢人不住的窮山惡水,才有可能給瑤人一席生存空間??勺罱鼛资?,高速公路修到了我家后院,因為污染而從珠三角搬遷的工業(yè)企業(yè)就藏身瑤山的谷地。即便是我二十多年前寫的小說筆下的桂江或榕水河,河里的魚,也大都沒了。
孩童時代,稻谷是用牛屎豬糞喂養(yǎng)的,土地肥得流油。田里的蟲子是用草灰或石灰殺死或天上的鳥雀叮走的,因而,那年頭的田野山溪,魚蝦成群。雖然那時候稻子從田里上岸曬干,交完公糧后,農(nóng)民分得的稻子不足以撐到下一遭開鐮,這就是那年頭年年都會碰到的青黃不接。日子盡管有些窮困,但天氣暖和,我們到小溪里攔一小截壩子,將水用木桶舀走,便能享有一頓不錯的天然魚宴。
孩童時代還特別盼望生產(chǎn)隊耘田的日子,那時禾苗插下個把月,或禾苗抽穗揚花之前,都需要撒石灰耘田殺蟲。石灰不僅殺害蟲,也能將田里的禾花魚浸暈,那時候,大人們收工回家,頭頂上的斗笠便插滿肥碩的禾花魚,不用說,晚上又將有一餐美味。
如今,這一切都隨著桂江水和榕水河的水域大面積污染和土地的大面積板結(jié)而灰飛煙滅。農(nóng)民們只知道嘆息,但不懂得如何去改變,也沒有辦法去改變。過去靠天吃飯,如今靠農(nóng)藥化肥吃飯。過去我們一有空閑就割草墊牛圈豬圈以掙糞肥的工分,如今的人們也聞不得牛豬的屎尿味了。
我哥與我們分家另過后,就一直以養(yǎng)豬作為主要副業(yè)。他算是很有頭腦的農(nóng)民,養(yǎng)豬,豬圈下做了個沼氣池,豬的糞肥先下到池子里漚沼氣,沼氣可以煮飯燒水,漚熟的糞肥直接就可以下地……他按這種模式喂豬幾十年,建了一座高四層的在村子里最氣派的水泥樓。近幾年他也還在養(yǎng)豬,且規(guī)模還擴大了。我還為此勸他少養(yǎng)一些,畢竟過了六十的人了,也算老人了。但我哥笑著告訴我他如今是科學(xué)養(yǎng)豬。飼料商提供飼料,豬喂大后有豬商上門收購,不用種豬菜,更不需要割豬草。那些豬,一天二十四小時,吃了睡,睡醒后大量喝水,喝完水后再吃。拉出的不是屎,是尿。也不是尿,是尿水,流進沼氣池,都漚不出沼氣。這豬一百天左右就可以出欄,平均算下來,不到三斤飼料就可以長出一斤肉。這在過去,連想都不敢想。
這在過去是不敢想,但這豬肉卻不是豬肉了,有人說,這是飼料肉。
六
如今秋風(fēng)涼了,魚卻沒有過去的肥瘦之別了。現(xiàn)在集市上的魚,除了從遠海而來的死魚爛蝦,活著的魚大多膘肥體重,有些甚至高血壓高血脂高脂肪不輸富人的“三高癥”。
對于沒有了牛屎味道的“美食”,吃,還是不吃,這個問題,有人給出最基本也最現(xiàn)實的回答:吃。額頭都吃出個角質(zhì)的物什來,證明是人類變種了。沒有這“角”的,反而是另類了,會在“角人”中沒有立身之地。
于是,我們也還常常約了家人或邀朋友上酒樓餐敘,也還常常面對滿桌的“美味”悲嘆今不如昔。
但話又說回來,沒有這些飼料豬飼料魚農(nóng)藥化肥米,近十四億中國人,還能找到填滿肚子的食材嗎?還夢想著牛屎豬糞喂養(yǎng)的食材呢!我大姐告訴我的,這牛屎,連草都喂不大了。
溫暖的牛屎??!你的溫度和幸福味道,就只能存在放我們這一代尚未老去的大腦里了。
責(zé)任編輯 陳 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