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潔
摘 要:在中國漢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漢字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藝術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裝置藝術中,將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巧妙運用,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構思新穎獨特的藝術作品。邱志杰借用漢字、應用漢字和拉丁文字,體現(xiàn)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趨勢,也暗示當代藝術家必須重視這個機會和威脅并存的文化碰撞,珍視這個傳承與發(fā)揚中華文明的歷史機遇。本文通過對藝術家邱志杰先生的部分漢字作品的研究來探索漢字的各種性格。
關鍵詞:邱志杰;漢字藝術;文字藝術;裝置藝術
邱志杰先生是代表了“文字的觀念”的藝術家之一。他對于文字的應用性實在形式的條條框框的限制,一切都是為了他自己的觀念表達服務?,F(xiàn)在對于他而言,采用什么樣的形式和語言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能夠表達的深度和語言的徹底性。這也是中國文字藝術在當代必須接受和繼續(xù)發(fā)展的一個趨勢所在。
1、當代文字共創(chuàng)中西方藝術融合
《磨碑》是他在美國紐約歷時了一個月的行為藝術,原始動機來自于他閱讀《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韓碑》。他每天在展廳中以兩塊石頭對磨,一塊是他從北京帶過來的北魏時期的《遵樂墓志》石碑,這塊北魏墓志為青黑色玄武巖,質地堅;另一塊是他在紐約的布朗克斯區(qū)的墓園中找到的生于1913年死于1915年的MaryTroisi的墓石,這塊墓石為白色的大理石,質地松脆,刻痕較深。在展覽的開幕式上,他以在場的觀眾為證對這兩塊墓碑分別做了第一次的拓片,然后將它們面對面扣在一起進行研磨。直到這兩塊墓碑上的文字完全被磨平。這個過程中,他以拓片的形式依次記錄了兩塊石碑上各自的中英文字慢慢的變細變淺,直到最后慢慢的消失,成為兩塊平石。
我們還是舉例說明:還是邱志杰先生的《唐詩十首》這個錄像裝置作品。這個作品是由紙上的書法和錄像兩部分共同組成。錄像中一只手在執(zhí)筆書寫唐詩,采用逆式的書寫方式,而書寫的錄像反著放,屏幕中的筆鋒在漸次抹去墨跡,寫在紙上的書法和與錄像構成一種背謬的關系。
他用《唐詩十首》這個錄像裝置作品來重新解釋中國的書法文化,這是一種新的嘗試。而且一發(fā)不可收拾,在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邱志杰》一書之后,最終引起了藝術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思潮,這也是我為什么要重點引述他的作品的原因之一?!肚裰窘堋芬粫惺沁@樣描述他從1992年至今,文字是一直貫穿在邱志杰的創(chuàng)作之中的情形的:
“《重復書寫一千遍蘭亭序》是對王羲之《蘭亭序》重復一千遍的臨寫,同時用錄像記錄該過程的前五十遍,最終作品呈現(xiàn)方式是被寫黑的紙本原件和記錄變化過程的照片和錄像。邱志杰這時已經把攝影與文字聯(lián)系在一起?!保ǖ?頁)
2、文字在時間和空間的利用
邱志杰在漢字的表現(xiàn)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固然引起了藝術界的關注,但是他對于漢字的全面性研究的腳步及理想遠沒有結束。他的作品中就出現(xiàn)光寫書法系列作品,文字成為表現(xiàn)光的運動軌跡的最佳表現(xiàn)形式。這是漢字表現(xiàn)手法的一種創(chuàng)新實踐。
他的《光寫姓名》、《光寫書法:24節(jié)氣》、《光寫書法:夜未央》等光系列作品,是這個實踐與應用的經典案例。他把光當做“筆”,把光束當做“墨”,對著鏡頭前書寫漢字,再通過攝像裝置的曝光時間的把控,通過曝光時間長短的原理留下原本正常曝光時間里本應“瞬間消失”的光影成為“被抓住”的光束運動軌跡的文字構成畫面,就是從漢字的表現(xiàn)手法上實踐創(chuàng)新的嘗試,并立即顯示出了應有的創(chuàng)新價值。我也做過這方面的一些嘗試,不過照片呈現(xiàn)出來的字沒有他寫的那么完整,對文字在空間中的把握感也不夠,看著自己拍出來的和他的作品效果相比較,慢慢的去分析其中的創(chuàng)作原理,發(fā)現(xiàn)原來漢字除了在紙本上書寫外還能在時空中穿梭,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200l 年1月邱志杰在日本越谷市做訪問藝術家期間舉辦了題為《聲音的聲音》的個展,展出的三件裝置作品事實上都是無聲的,卻又都是以聲音為中心的,特別是關于中國傳統(tǒng)聲音文化的理解,分別涉及了聲音的視覺性和心理性、聲音對個人生活的意義等命題。
一個是《啞鐘》這個作品,用紙做成的鐘形的大燈籠,在透明的薄膜上書寫了漢語和日語中的各種象聲字,如“哈”“啊”“哦”“哎”“喔”“咦”之類的字,都是以相同的偏旁部首分類的。這是在說文解字系列的基礎上又提煉出來的文字,有著相同的部首外,同時在漢語語言中又歸納成與聲音有關的文字。通過小型的馬達帶動這個“轉經筒”,這些與聲音有關的文字便轉動起來。
第二件作品是《九宮.律呂》,刻有字的木屐,紙,毛毯,墨就是這件作品的組成部分,需要觀者的參與。作品的來源于九宮格,九宮格是中國書法初級教學中幫助練習者掌握字體結構的方法,它是將紙面分為九個部分用于確定落筆的位置。九宮的概念來自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星座分區(qū),事實上對中國人而言一個字和整個宇宙具有一種同構性。
在日本木屐的鞋底上刻上與聲音有關的字——中國古代聲樂體系中的"律呂":黃鐘、大呂、姑射、太簇………以及詩律“平仄”等,在展出過程中讓觀眾穿著這些木屐在九宮格內自由行走,將個人痕跡留在紙面上,隨著步伐的增多,紙上的“聲音”越來越密集。
第三件作品是《念叨》。這個作品是通過在自行車輪子上粘貼了刻有文字的膠皮,或直接刻在輪子上,文字是翻轉刻上的,這樣當車子開動時就不斷地在地面上到處“印”上這些文字,雖然這些文字是不可見的,所刻的內容經常是可重復的。
這與他在日本越谷做的一個作品的概念是相同的,夜市通過在車輪上刻上了中國古代律詩的格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之類的漢字,每天騎著車到處自由穿行,就等于不斷的把這些文字印在越谷的大街小巷。經過水坑時它就會留下痕跡,平時則是一個概念性的動作。這一作品的的概念來自于西藏的“轉經筒”,人們將佛經裝在銅制的圓筒中,或將大明咒鐫刻在銅筒的表面,每轉動一圈就等于念誦其中的佛經或咒語一遍。
通過對邱志杰先生關于漢字藝術、文字藝術的作品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漢字是當代藝術中不容忽視的藝術載體與形式,它對當代藝術的促進價值、對國民美學素質教育的提升價值以及對語言工具自身發(fā)展和傳播的價值等均有著積極的意義。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 項目編號B2016441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