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陳靜 鄭心儀 姜琨
“我們”,是近60年前和黃旭華一起被選中的中國第一代核潛艇人,29個人,當時平均年齡不到30歲。一個甲子的風云變幻、人生滄桑,由始至今還在研究所“服役”的就剩黃旭華一人?!拔覀兡桥硕紱]有聯(lián)系了,退休的退休,離散的離散,只剩下我一個人成了‘活字典?!?/p>
這句話聽來傷感。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活字典”黃旭華和1988年共同進行核潛艇深潛試驗的100多人還有聯(lián)系。那是中國核潛艇發(fā)展歷程上的“史詩級時刻”——1988年,中國核潛艇在南海進行了極限深度的深潛試驗。有了這第一次深潛,中國核潛艇才算走完研制的全過程。
黃旭華
這個試驗有多危險呢?“艇上一塊撲克牌大小的鋼板,潛入水下數(shù)百米后,可以承受1噸的重壓。對于100多米長的艇體,任何一塊鋼板不合格,一條焊縫有問題,一個閥門封閉不嚴,都可能導致艇毀人亡?!秉S旭華當時已是總設計師,知道許多人對深潛試驗提心吊膽:“美國王牌核潛艇‘長尾鯊號比我們的好得多,設計的深度是水下300米。結果1963年進行深潛試驗,下潛不到190米就沉了,原因也找不出來,艇上129個人全找不到了。而我們的核潛艇沒一個零件是進口的,全部是自己做出來的,一旦下潛到極限深度,會不會像美國核潛艇一樣回不來?大家的思想負擔很重。”
深潛試驗當天,南海浪高1米多。艇慢慢下潛,先是10米一停,再是5米一停,接近極限深度時1米一停。鋼板承受著巨大的水壓,發(fā)出“咔嗒、咔嗒”的響聲。在極度緊張的氣氛中,黃旭華依然全神貫注地測量和記錄各種數(shù)據(jù)。核潛艇到達極限深度,然后上升,等上升到安全深度,艇上頓時沸騰了。人們握手、擁抱、哭泣。有人奔向黃旭華:“總師,寫句詩吧!”黃旭華心想,我又不是詩人,怎么會寫?然而激動難抑?!拔揖蛯懥?句打油詩:‘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一個‘癡字,一個‘樂字,我癡迷核潛艇工作一生,樂在其中,這兩個字就是我一生的寫照。”
對大國而言,核潛艇是至關重要的國防利器之一。有一個說法是:一個高爾夫球大小的鈾塊燃料,就可以讓潛艇巡航6萬海里;假設換成柴油作燃料,則需要近百節(jié)火車皮的體量。
黃旭華用了個好玩的比喻:“常規(guī)潛艇是憋了一口氣,一個猛子扎下去,用電瓶全速巡航1小時就要浮上來喘口氣,就像鯨魚定時上浮。核潛艇才可以真正潛下去幾個月,在水下環(huán)行全球。如果再配上洲際導彈,配上核彈頭,不僅有核打擊力量,而且有核報復力量。有了它,敵人就不大敢向你發(fā)動核戰(zhàn)爭,除非敵人愿意和你同歸于盡。因此,《潛艇發(fā)展史》的作者霍頓認為,導彈核潛艇是世界和平的保衛(wèi)者?!?/p>
正因如此,1958年,在啟動“兩彈一星”的同時,主管國防科技工作的聶榮臻向中央建議,啟動研制核潛艇。中國曾寄希望于蘇聯(lián)的技術援助,然而1959年蘇聯(lián)領導人赫魯曉夫訪華時傲慢地拒絕了:“核潛艇技術很復雜,要求高、花錢多,你們沒有水平也沒有能力來研制?!泵珴蓶|聞言,憤怒地站了起來。赫魯曉夫后來回憶:“他揮舞著巨大的手掌說,你們不援助算了,我們自己干!”此后,毛澤東在與周恩來、聶榮臻等人談話時發(fā)誓道:“1萬年也要搞出來!”
就是這句話,堅定了黃旭華的人生走向。中央組建了一個29人的造船技術研究室,大部分是海軍方面的代表,黃旭華則作為技術骨干入選。蘇聯(lián)專家撤走了,全國沒人懂核潛艇是什么,黃旭華也只接觸過蘇聯(lián)的常規(guī)潛艇。“沒辦法,只能騎驢找馬。我們想了個笨辦法,從國外的報刊上搜羅有關核潛艇的信息。我們仔細甄別這些信息的真?zhèn)?,拼湊出一個核潛艇的輪廓?!?p>
黃旭華在核潛艇建造現(xiàn)場
黃旭華至今保留著一把“前進”牌算盤。當年還沒有計算機,他們就分成兩三組,分別拿著算盤計算核潛艇的各項數(shù)據(jù)。若有一組的結果不一樣,就從頭再算,直到各組數(shù)據(jù)完全一致。
還有一個“土工具”,就是磅秤。黃旭華在船臺上放了一個磅秤,每件設備進艇時,都得過秤,記錄在冊。施工完成后,拿出來的管道、電纜的邊角余料,也要過磅登記。黃旭華稱之為“斤斤計較”。就靠著磅秤,數(shù)千噸的核潛艇下水后的試潛、定重測試值和設計值完全吻合。
1970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1974年8月1日建軍節(jié),交付海軍使用。作為祖國挑選出來的1/29,黃旭華從34歲走到了知天命之年,把最好的年華銘刻在大海利器上。
準確地說,黃旭華是把最好的年華隱姓埋名地刻在核潛艇上。
“別的科技人員,是有一點成果就搶時間發(fā)表;你去搞秘密課題,是越有成就越得把自己埋得更深,你能承受嗎?”老同學曾這樣問過他。
“你不能泄露自己的單位、自己的任務,一輩子都在這個領域,一輩子都當無名英雄,你若評了勞模都不能發(fā)照片,你若犯了錯誤只能留在這里掃廁所。你能做到嗎?”這是剛參加研制核潛艇工作時,領導對他說的話。93歲的黃旭華回憶起這些,總是笑:“有什么不能的?比起我們經歷過的,隱姓埋名算什么?”
黃旭華出身于廣東海豐行醫(yī)之家,上初中時,日寇入侵,附近的學校關閉了。14歲的他在大年初四辭別父母兄妹,走了整整4天崎嶇的山路,找到聿懷中學。但日本飛機的轟炸越來越密集,這所躲在甘蔗林旁邊、用竹竿和草席搭起來的學校也堅持不下去了。他不得不繼續(xù)尋找學校,慢慢地越走越遠,梅縣、韶關、坪石、桂林……1941年,黃旭華輾轉來到桂林中學。
1944年,豫湘桂會戰(zhàn)打響,中國守軍節(jié)節(jié)敗退,戰(zhàn)火燒到桂林。黃旭華問了老師3個問題:“為什么日本人那么瘋狂,想登陸就登陸,想轟炸就轟炸,想屠殺就屠殺?為什么我們中國人不能好好生活,而要到處流浪、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為什么中國這么大,我卻連一個安靜讀書的地方都找不到?”老師沉重地告訴他:“因為我們中國太弱了,弱國就要受人欺凌。”黃旭華下了決心:我不能做醫(yī)生了,我要學科學,科學才能救國。我要學航空、學造船,不讓日本人再轟炸、再登陸。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他收到中央大學航空系和交通大學造船系的錄取通知書。他想:我是海邊長大的,對海有感情,那就學造船吧!
交通大學造船系是中國第一個造船系。在這里,黃旭華遇到了辛一心、王公衡等一大批從英美學成歸國的船舶學家。名師薈萃,成就了黃旭華這顆日后的火種。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航行
時至今日,年輕人在面對黃旭華時,很容易以為,像他這樣天賦過人、聰明勤奮的佼佼者,是國家和時代選擇了他。然而走近他才會懂得,是他選擇了這樣的人生。1945年“棄醫(yī)從船”的選擇,與1958年隱姓埋名的選擇,1988年親自深潛的選擇,是一條連續(xù)的因果鏈。
他一生都選擇與時代同行。
人生是一場“舍得”,有選擇就有割舍。被尊稱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他的割舍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
從1938年離家求學,到1957年去廣東出差時回家,對這19年的離別,母親沒有怨言,只是叮囑他:“你小時候四處都在打仗,回不了家?,F(xiàn)在社會安定了,交通方便了,母親老了,希望你?;貋砜纯础!?/p>
黃旭華滿口答應,怎料這一別竟是30年?!拔壹热粡氖铝诉@樣一份工作,就只能淡化跟家人的聯(lián)系。他們總會問我在做什么,我怎么回答呢?”于是,對母親來說,他成了一個遙遠的信箱號碼。
直到1987年,身在廣東海豐的老母親收到了一本三兒子寄回來的《文匯月刊》。她仔細翻看,發(fā)現(xiàn)其中一篇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介紹了中國核潛艇黃總設計師的工作,雖然沒說名字,但提到了他的妻子李世英。這不是三兒媳的名字嗎?哎呀,黃總設計師就是30年不回家的三兒子呀!老母親趕緊召集一家老小,鄭重地告訴他們:“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諒解!”這句話傳到黃旭華耳中,他哭了。
第二年,黃旭華去南海參加深潛試驗,抽時間匆匆回了趟家,終于見到闊別30年的母親。父親早已去世,他只能在父親的墳前默默地說:“爸爸,我來看您了。我相信您也會像媽媽一樣諒解我?!?/p>
提及這30年的分離,黃旭華的眼眶紅了。我們輕聲問:“忠孝不能兩全,您后悔嗎?”他輕聲但篤定地回答:“對國家盡忠,是我對父母最大的孝?!?/p>
幸運的是,他和妻子李世英同在一個單位。他雖然什么也不能說,但妻子都明白。沒有誤解,但有心酸:從上海舉家遷往北京,是妻子帶著孩子千里迢迢搬過去的;從北京遷居氣候條件惡劣的海島,過冬的幾百斤煤球是妻子和女兒一點點扛上樓的;地震了,還是妻子一手抱一個孩子拼命跑。她管好了這個家,卻不得不放棄原本同樣出色的工作,事業(yè)歸于平淡。妻子和女兒有時會跟他開玩笑:“你呀,真是個‘客家人,回家做客的人!”
聚少離多中,也有甘甜的默契?!昂茉鐣r,她在上海,我在北京。她來看我,見我沒時間去理發(fā)店,頭發(fā)都長到肩膀了,就借來推子,給我理發(fā)。直到現(xiàn)在,仍是她給我理。這兩年,她說自己年紀大了,叫我行行好,去理發(fā)店。我呀,沒答應,習慣了。”黃旭華笑著說。結果是,李世英一邊嗔怪著他,一邊細心地幫他理好每一縷白發(fā)。
“試問大海碧波,何謂以身許國。青絲化作白發(fā),依舊鐵馬冰河。磊落平生無限愛,盡付無言高歌?!边@是2014年,詞作家閆肅為黃旭華寫的詞。黃旭華從不諱言愛:“我很愛我的妻子、母親和女兒,我很愛她們。”他頓了頓,“但我更愛核潛艇,更愛國家。我此生沒有虛度,無怨無悔。”
“對您來說,祖國是什么?”
“列寧說過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一次流光,很偉大的舉動,多少英雄豪杰都是這樣。更難的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你能承受得了嗎?國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那么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p>
“一天一天,流了93年,這血還是熱的?”
“因為祖國需要,就應該這樣熱。”
(張曉瑪摘自《環(huán)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