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付
歷史時空觀指在特定的時間聯(lián)系和空間聯(lián)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大致由歷史地理觀和歷史時序觀組成。培養(yǎng)這種觀念,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筆者結合第9課《辛亥革命》的教學實際,具體談談。
借助歷史地圖,提升歷史地理觀
歷史地圖是歷史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能彌補教材知識的局限,拓寬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構建明晰的歷史地理空間觀。
《辛亥革命》主要講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爆發(fā)、影響和意義等。在影響這個部分,教材講到武昌起義后各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案魇 本烤故悄男┦??武昌起義后,還有哪些省與清政府在政治上保持一致?這些問題要一一交代清楚,會占用較大的篇幅,也會顯得不夠直觀。因此,教材沒有采用文字敘述的方式,而是插入了一幅“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示意圖”(圖1)。
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觀察這幅圖,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從地域面積看,武昌起義后,宣布獨立的區(qū)域占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注:圖中淺色部分是宣布獨立的區(qū)域,深色部分是沒有宣布獨立的區(qū)域);從具體方位看,革命黨的力量主要在南方,北方還有一部分區(qū)域在清政府控制之下。結合這些發(fā)現(xiàn),學生很容易就得出這樣一些基本的歷史認識:武昌起義后,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政府的統(tǒng)治已經很難再延續(xù)下去了;革命黨和清政府的力量分屬南北,北方的封建勢力和革命黨中的舊官僚還比較強大。
他們還會結合以前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分析得出:革命黨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南方,這與革命團體的建立和革命思想的傳播有很大關系;武昌起義后,短時間內革命形勢就洶涌澎湃地波及如此多的區(qū)域,但這些勝利又不是通過大規(guī)模的武裝起義所取得,這反映出革命形勢發(fā)展迅猛,說明清政府已失去民心;北方的封建勢力和革命黨中的舊官僚力量還比較強大,為后來袁世凱能夠上臺提供了條件。
這樣教學,學生通過解讀“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式示意圖”,對辛亥革命的迅猛發(fā)展有了空間上的整體認知。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不僅清晰地看到了武昌起義后革命發(fā)展的迅猛勢頭,而且發(fā)現(xiàn)了辛亥革命隱藏的危機,這就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了本質,為后續(xù)學習打下了基礎。
梳理歷史事件,提升歷史時序觀
形成歷史時序觀,首先要把握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對其進行準確的時空定位,然后按照時間順序獨立地編制大事年表,制作年代軸。
《辛亥革命》涉及的時間點多,1912年前后的歷史大事件尤其多。統(tǒng)編版教材雖然對一些大事進行了陳述,但是前后的歷史大事不在同一課中,學生學習中難以形成完整的時序概念,也就難以從總體上掌握辛亥革命的整個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時間,形成時序觀,教師引導學生綜合閱讀教材中與辛亥革命有關的內容,并以時間為軸,梳理辛亥革命中的歷史大事件,把握革命的歷程。通過不斷地修改、完善和交流探討,學生制作了歷史大事年軸(圖2)。
在制作歷史大事年軸的過程中,學生對辛亥革命期間發(fā)生的歷史大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辛亥革命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同時,他們還有了一些新的收獲。比如,1912年3月發(fā)生了《臨時約法》頒布、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兩件大事,但教材并沒有標出時間的先后順序,那么是不是就按照教材內容的先后排序呢?產生疑問后,學生積極動手動腦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最后,他們通過討論和查找資料,終于明白了孫中山頒布《臨時約法》的目的——通過實行內閣責任制限制總統(tǒng)權力,防止獨裁專制的出現(xiàn)。因此,《臨時約法》的條款是針對即將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的袁世凱而定的。這樣,兩個歷史事件的先后順序就清楚了:先頒布《臨時約法》,再有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
這樣分析既理清了事件脈絡明晰了歷史邏輯,又深化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
活用思維導圖,建構歷史時空觀
“思維導圖”又稱腦圖、心智圖。它有利于學生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掌握重點,明確層次,增強思維能力。歷史學習中,要求學生理解、記憶的知識很多(如大事年表、歷史人物、朝代更替、相關概念和定義、政治經濟制度等)。這些內容如果不要求學生記,后續(xù)的學習會有障礙;如果要求學生記,記憶量大、枯燥乏味又是“攔路虎”。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用好思維導圖是有效的辦法。
《辛亥革命》一課的知識點較多,前后的歷史變化也較復雜。為了引導學生理清、理解這些知識點并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教師鼓勵學生構建思維導圖,將自己對辛亥革命的認識畫出來。以下是學生畫的辛亥革命思維導圖(圖3)。
1894年11月,興中會成立。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綱領。1911年,黃花崗起義。][性質: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fā),湖北軍政府成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2月,清帝退位。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背景][醞釀][辛亥革命][性質與作用][爆發(fā)][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在這張思維導圖里,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抓住本課的主題“辛亥革命”,通過點——線——面結合的方式,將與辛亥革命相關的內容(背景、醞釀、爆發(fā)、性質與作用)集中展現(xiàn)在一個矩形平面內。整理出的思維導圖既有歷史事件發(fā)展的時序性,又使歷史的空間性躍然紙上。
需要說明的是,上面展示的只是一份相對優(yōu)秀的思維導圖。實際教學中,學生根據(jù)掌握的資料以及對資料內容的理解,制作出了不同的思維導圖。這些思維導圖帶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具有明顯的主體性。它們不僅提升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動性,而且提升了學生的歷史時空觀。
(作者單位:黃石十五中)